学术投稿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671-6205
  • 国内刊号:51-1631/R
  • 影响因子:1.30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246
  • 全年订价:2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 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 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Mounier-Kuhn综合征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Mounier-Kuhn综合征(MKS)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提高对MKS的认知.方法 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3例MKS患者,并检索CNKI、维普、Pubmed数据库,筛出高质量MKS文章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共纳入214例MKS患者,其中我国目前仅14例.其病因不明,病理特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的弹性组织缺如,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可见显著的气管支气管扩大征象.男女比为8.5: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合并遗传性缺陷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结论 MKS是一种遗传学起源的罕见疾病,与吸烟史无关,可能与弹性组织解离综合征具有共同病因.临床工作中需重视皮肤、软组织方面的体格检查.诊断MKS除依据气道管径外,还需结合临床、病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作者:张艺;杨小东;陈旭萍;周振兴;成小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从三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氧疗现状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调查和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氧疗情况.方法 数据库检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刊登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临床内科杂志、临床肺科杂志等8种期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治疗的论著,调查氧疗实施情况.结果 2013 ~ 2015年8种期刊共刊登70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治疗的论文,其中14篇未提及患者是否进行氧疗,13篇氧疗资料相对不全面,43篇氧疗资料相对完整,未检索到有完整氧疗处方的文献.对氧疗后患者动脉血气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给氧过高或氧疗不足的情况.结论 临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氧疗未予足够重视,需制定相关指南和临床路径指导和规范目标氧疗.

    作者:张莉;何权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气管内滴入与腹膜腔注射脂多糖致肺组织炎症损伤的动态变化比较

    目的 比较气管内滴入脂多糖与腹膜腔注射脂多糖两种不同方法复制的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动态变化.方法 BALB/c小鼠麻醉后分别经气管内滴入脂多糖(5 mg/kg)和经腹膜腔内注射脂多糖(5mg/kg).在脂多糖处理后第1、2、6、12、18、24、48 h处死小鼠,通过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肺湿/干重比值和肺组织病理半定量评分评价呼吸系统损伤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与BALF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以了解全身与肺局部炎症反应程度.结果 两组脂多糖处理小鼠的BALF中蛋白含量、肺湿/于重比值、血清/BALF中TNF-α浓度均增高.腹膜腔注射脂多糖小鼠肺湿/干重比值较气管滴入脂多糖小鼠高,其余上述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小鼠在脂多糖处理后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肺组织病理半定量评分均明显增高,以气管内滴入组病理损伤较显著.结论 气管内滴入脂多糖与腹腔注射脂多糖均可引起肺局部炎症与组织损伤,两种模型病理损伤程度差异较大,自身好转趋势不同,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模型复制方法.

    作者:袁伟锋;李理;徐虹;胡玉洁;黄文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淋巴瘤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和2015年收治的2例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气管淋巴瘤”或“支气管淋巴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以“Trachea”OR“Bronchus”AND “Lymphom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Ovid Medline及Embase数据库,共检索到72例原发于初级支气管,并没有胸腔外淋巴瘤依据的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淋巴瘤.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本院收治的2例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淋巴瘤患者均为女性,以“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诉就诊,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诊断为B细胞淋巴瘤1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经化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随访至2016年10月病情未复发.文献复习发现原发气管支气管淋巴瘤病发病年龄为16 ~ 82岁,中位年龄51岁,也可见于年轻人,发病年龄16~30岁9例(12.50%);女性居多(47例,占65.28%).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咳嗽,肺功能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可见气管或支气管内结节影伴或不伴肺不张,支气管镜下可见肿物,病理类型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常见(36.11%).套细胞淋巴瘤目前尚未见报道.结论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淋巴瘤是较少见的气管肿瘤之一,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支气管镜下表现并无特异性,易与肺癌混淆,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道梗阻.支气管镜检查对该病诊断有较大价值,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见病理类型为MALT淋巴瘤,其预后较好.

    作者:杨霞;阮玉英;黎秋连;吕自力;白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五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5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中男2例,女3例.合并过敏性鼻炎1例,合并支气管哮喘2例,具有过敏史者2例,合并变应性皮疹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和胸痛,常伴乏力、纳差和体重下降.主要体征为两肺湿啰音、散在哮鸣音,亦可闻及爆裂音.5例均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主要影像表现为两肺浸润影,斑片实变影和磨玻璃影.5例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中病情复发1例.结论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合并哮喘及变应性皮炎,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典型影像表现为周边和胸膜下分布为主的肺浸润影.

    作者:杨天芸;韩锋锋;宋琳;孙晋渊;彭娟;管雯斌;郭雪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埃兹蛋白在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间充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诱导的16HBE的EMT模型;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16HBE中ezrin mRNA和蛋白表达;通过慢病毒shRNA抑制ezrin表达,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EMT的生物标志分子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α-平滑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加入外源性ezrin蛋白,细胞免疫荧光、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EMT标志物的影响.结果 TGF-β能下调16HBE中ez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经ezrin敲减后,同TGF-β刺激表现相同,16HBE也由典型的铺路石样变为梭形,同时其E-cadherin表达下降,vimentin和α-SMA表达增加;加入重组蛋白ezrin后,16HBE的E-cadherin表达增多,vimentin和α-SMA表达下降.结论 TGF-β可能通过下调ezrin表达促进16HBE发生EMT.

    作者:贾嫚;闫小逸;姜洁;孟亚奇;许家艳;姚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吸入治疗复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三例报告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复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例确诊PAP并予以大容量全肺灌洗后复发的患者再予以雾化吸入GM-CSF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部高分辨CT、肺功能及动脉血氧分压的临床数据,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3例患者经过雾化吸入GM-CSF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肺部病变明显减少,动脉血氧分压、肺通气功能和肺弥散功能均明显上升,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雾化吸入GM-CSF治疗复发性PAP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颖;刘浪;张晓华;罗光明;严薇;杨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夜间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结合临床评分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初筛价值

    目的 探讨夜间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结合临床评分(CS)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筛查价值.方法 纳入106例主诉为打鼾的患者,分别收集一般资料、病史,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同时佩戴舒气通血氧仪进行夜间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非OSAHS和OSAHS组.对两组间PSG-AHI和血氧仪-氧减指数(ODI)进行相关分析,了解不同ODI值结合CS评分对OSAH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非OSAHS组的AHI、ODI、CS值分别为(1.8±1.4)次/h、(2.6±3.5)次/h、(1.0±0.8)分,OSAHS组的AHI、ODI、CS值为(37.3±23.9)次/h、(31.0±24.1)次/h、(2.6±1.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与AHI存在良好相关性(r=0.943,P<0.01).以ODI≥5次/h结合CS≥2分诊断OSAHS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4.1%,有初筛价值.以ODI≥10次/h结合CS≥2分作为标准时,诊断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100.0%,不会误诊AHI>30次/h的重度患者,可作为初筛重度OSAHS的指标.结论 对打鼾患者进行夜间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结合CS评分,对OSAHS的临床筛查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碧;王茂筠;雷飞;王怡唯;梁宗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体外膜肺氧合时机械通气相关生理机制与设置的临床进展

    目前体外膜肺氧合(ECMO)应用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时机及临床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对于有创通气患者,机械通气策略在非ECMO系列研究中已证实与患者生存率有一定相关性,同时在一些ECMO系列研究中也被认为有助于治疗效果,其中已有高水平的证据表明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1-2].

    作者:倪忠;余荷;杜鑫淼;赖巍;梁宗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与肺脏疾病

    雌激素不仅决定人类的第二性征,还能调节人体多系统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功能.既往观点认为,雌激素主要通过其经典的雌激素受体c/β(ERα/β)传递其生物信息[1].近年来,随着对雌激素膜受体相关研究的开展,一种全新的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该受体在体内生殖、内分泌、神经、免疫以及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组织中广泛表达,参与调节其正常生理功能[1-2];并且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3-4].

    作者:毛建军;袁雅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研究进展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一组以不同程度弥漫性肺泡炎、肺纤维化和肺泡结构紊乱为特征,具有不同临床、放射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疾病[1-2].IIP的诊断需要排除已知原因导致的间质性肺疾病,如环境、职业、药物以及结缔组织病(CTD)等[1-2].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炎其临床,放射学和组织病理学与IIP有诸多类似之处.

    作者:赛晓焱;蔡后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神经菌毛素-1在肺爆震伤诊疗中的应用

    爆炸事故不断发生,导致的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惨痛的伤害.爆炸性损伤病情复杂,短期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尤其肺部的损伤,常常缺乏其他外观可见的胸部损伤,其特有的肺部病理生理特点,给常规的液体复苏和机械通气治疗带来挑战,导致救治困难,病死率高[1-3].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17%的牺牲者在尸检后发现合并严重的肺部损伤[4].如何在早期识别并给予适当的治疗,改善爆震损伤者的预后是目前医务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者:潘建光;赖国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抗生素吸入和静脉注射联合应用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抗生素吸入联合静脉注射对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PubMed、MEDLINE、CINAHL、CBM、CNKI及万方医学网中关于抗生素吸入联合静脉注射治疗VAP的文献.由3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VAP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7~1.56,P=0.000 5);两组死亡率(RR=1.04,95%CI0.82 ~ 1.32,P=0.74)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RR=0.79,95%CI 0.51 ~ 1.22,P=0.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致病菌清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8,95%CI1.09 ~ 1.74,P=0.007),试验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致病菌转阴率更高.结论 抗生素吸入联合静脉注射可以提高VAP患者的治愈率,有效地清除致病菌,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彭东风;查日田;陈新华;魏进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背心式高频振动排痰与机械振动排痰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背心式高频振动排痰和机械振动排痰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3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和机械组各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高频组采用背心式高频振动排痰仪,机械组采用机械振动排痰仪.观察两组在治疗前(D1)、治疗后第7 d (D7)、第14 d(D14)的呼吸频率(R)、末梢静脉氧饱和度(SpO2)、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住院时间、痰液情况等指标.结果 两组日排痰量无明显差异,同一组中D7比D1,D14比D7的日排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7、D14的SpO2、ADL评分比较,高频组高于机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D7和D14分别与D1比较,R、ADL、SpO2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4与D7比较,除了机械组的ADL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振动排痰方法均有效,痰量变化无差异,背心式高频振动排痰仪能较长时间改善咯痰难易度和痰液性状.该法能锻炼胸廓收缩力,提高血氧、缓解气促.

    作者:李秀萍;郑湘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1,3-β-D-葡聚糖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372例,根据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其中G试验不作为诊断标准),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非侵袭性肺真菌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分为:确诊(18例),临床诊断(35例),拟诊(70例),将确诊和临床诊断患者作为病例组(5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非侵袭性肺真菌患者作为对照组(249例),分析两组1,3-β-D-葡聚糖的水平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患者的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非侵袭性肺真菌患者(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发现G试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肺真菌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3),在1,3-β-D-葡聚糖=93.8 pg/m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5(95%置信区间0.56 ~ 0.73)、0.87 (95%置信区间0.83 ~ 0.92)、0.70(95%置信区间0.64~0.81)、0.83 (95%置信区间0.79~0.88).结论 G试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晓燕;王超;李鋆璐;曹杰;邢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成年过敏性及非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成年过敏性及非过敏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哮喘专病门诊初诊未治疗的成年哮喘患者,以抗原特异性IgE阳性或常见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分为过敏性哮喘(AAS)组和非过敏性哮喘(NAAS)组,纳入性别、发病年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气流受限类型、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eNO)、体重指数、疾病严重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31例患者.其中,AAS组72例,NAAS组59例.NAAS组FeNO水平为(51.1±32.6) ppb,与AAS组(69.1±41.7) pp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2,P=0.007);NAAS组合并鼻炎(17/59)与AAS组合并鼻炎(48/7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96,P=0.000);NAAS组中无气流受限(NAO)、可逆性气流受限(RAO)、不可逆性气流受限(IAO)分别为20例(33.9%)、22例(37.3%)、17例(28.8%),AAS组分别为37例(51.4%)、26例(36.1%)、9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1,P=0.01 4);NAAS组中轻度间歇/持续型、中度持续型、重度持续型分别为20例(33.9%)、18例(30.5%)、21例(35.6%),AAS组分别为37例(51.4%)、19例(26.4%)、16例(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5,P=-0.034);NAAS组发病年龄[(28.9±16.3)岁]、ACT评分[(15.6±4.1)分]、FEV1%pred[(67.64±22.81)%]、体重指数[(23.8±4.74) kg/m2],与AAS组[分别为(25.5±15.0)岁,(16.7±4.2)分,(74.42±21.05)%,(22.5±4.1) kg/m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AAS相比,NAAS病情更重,合并鼻炎的较少,FeNO水平较低,发生IAO的比例更高.

    作者:魏美慧;何丽秀;杨玲;杨静;骆建;刘春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对肥胖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及吡非尼酮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对肥胖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及吡非尼酮干预的作用.方法 7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肥胖组(B组)、肥胖哮喘组(C组)、布地奈德治疗组(D组)、吡非尼酮治疗组(E组)5组,每组15只.肥胖小鼠以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C、D、E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对照组以普通饲料饲养,生理盐水致敏激发.D组以布地奈德悬液(0.5 mg/ml)雾化,E组以吡非尼酮(300mg/kg)饮水干预,余组正常饮水.4周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肺组织切片观察小鼠气道炎症及重塑情况,测定气管壁总面积(WAt)、气管平滑肌面积(WAm)和管腔基底膜周长(Pb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GF-β水平.结果 C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TGF-β水平、气管壁厚度(WAt/Pbm)和平滑肌厚度(WAm/Pbm)均高于其他四组;E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WAt/Pbm较D组减少(P均<0.05);TGF-β水平按照C、D、E、B、A组依次递减(P均<0.05),且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79,P均<0.01).结论 TGF-β在肥胖哮喘小鼠气道中高表达,与气道重塑有密切关系.吡非尼酮能有效抑制TGF-β的表达,从而改善肥胖哮喘气道重塑.

    作者:李红娜;赵蕾;韩伟;苏毅;唐华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RV)对慢性哮喘小鼠模型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哮喘组、RV组,每组8只,3组小鼠均给予鸡卵清蛋白(OVA)致敏,对照组予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激发,哮喘组和RV组予以OVA激发,其中RV组于每次激发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的RV,对照组和哮喘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DMSO.后一次激发24 h后,取小鼠肺组织固定、切片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Masson染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检测杯状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和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程度,结果用杯状细胞(PAS阳性)、胶原(Masson阳性)和平滑肌细胞(α-SMA阳性)阳染面积/支气管基底膜周长(μm2/μm)表示.结果 对照组未见PAS+区域,哮喘组和RV组杯状细胞增生显著高于对照组(5.44±1.13、4.18±0.85比0.00±0.00,P均<0.01),且RV组显著低于哮喘组(P<0.05).Masson染色提示哮喘组和RV组上皮下胶原沉积显著高于对照组(9.80±2.78、5.71±0.68比1.67±0.65,均P<0.01),且RV组显著低于哮喘组(P<0.01).α-SMA免疫组化显示哮喘组和RV组上皮下胶原沉积显著高于对照组(10.39±1.65、7.57±1.98比2.41±1.06,均P<0.01),且RV组显著低于哮喘组(P<0.05).结论 RV干预后,小鼠慢性哮喘模型气道重塑指标均有减轻,提示RV可能对慢性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何光珍;黄革;陈毅斐;朱芳芳;杨炯;高亚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致氩气中毒一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因“剑突下胀痛2个月”于2016年9月10日入我院消化内科.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胀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等不适;病程中精神、食欲一般,睡眠较差,大小便未见异常,体力稍下降,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测高血压达19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时坚持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自诉血压控制可.

    作者:柏勇;高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倡导大呼吸的理念

    医学上专业的划分和学科的形成以及某一个学科的内涵、覆盖的病种是数百年的积淀,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一个学科的内涵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但是这并不排除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一些变化,即一个学科的内涵增减也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相关学科之间的分合,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有利有弊.传统的呼吸专业或学科,其内涵已为大家所熟悉,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其内涵也在随之进行调整.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表述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