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671-6205
  • 国内刊号:51-1631/R
  • 影响因子:1.30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246
  • 全年订价:2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 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 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7年6期文献
  • 基于CT定量评估的肺气肿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筛查人群中肺气肿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方法 对1175例参与低剂量CT筛查并完成问卷调查的志愿者进行肺气肿CT定量分析,统计肺气肿的检出率.整理问卷资料,并将问卷中各项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75例志愿者中,共检出肺气肿97例,检出率为8.26%,其中男71例,检出率9.90%,女26例,检出率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二手烟暴露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为肺气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二手烟暴露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为肺气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检测及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肺气肿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

    作者:方元;管宇;夏艺;范丽;刘士远;肖湘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急性狼疮性肺炎继发气胸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气胸的临床特征,增加对其的认识.方法 对1例SLE患者发生急性狼疮性肺炎继发气胸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以“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和“pneumothorax”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狼疮”和“气胸”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71 ~ 2016年,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26岁,因反复发热3个月,胸闷、气促10d于2016年12月就诊.诊断为急性狼疮性肺炎.入院后接受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及血浆置换等治疗.住院期间患者突发右侧胸痛,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检索文献报道14例,其中2例因数据不全被剔除.余下的12例中女9例,男3例.平均年龄(28.0±11.9)岁.其临床表现多为突发胸闷、气促,常伴有胸膜下肺空洞、囊腔状改变.大部分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后气胸消失,少数需接受胸腔镜手术.结论 SLE继发气胸罕见,常与SLE继发肺空洞、囊腔破裂有关,大部分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气胸可治愈.

    作者:程玉生;戴山林;车楠;陈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8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5例,无胸痛、无咯血,腹部压痛2例,眼内炎1例,2型糖尿患者7例.生化检测指标中,降钙素原升高为明显.8例患者微生物培养均为肺炎克雷伯菌.胸部CT表现为外周结节影(或伴空洞)、外周楔形浸润影、滋养血管征、胸腔积液和片状浸润影.住院期间1例患者终恶化为急性呼吸衰竭,并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或)脓毒性休克;1例自动出院;6例好转治愈.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胸部CT影像主要特点为外周结节影(或伴空洞)、外周楔形浸润影及滋养血管征.密切结合临床及原发疾病(肝脓肿)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吴常明;邱跃灵;殷建团;黄舒;林炳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自噬在呼吸系统的研究现状

    自噬(autophagy)是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程序,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及适应应激非常重要.自噬能够把细胞内的亚细胞成分如蛋白、细胞器及入侵的病原体“扣押”在双层脂质膜的自噬体中并输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1].自噬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三种类型[2],本文所讨论的自噬特指巨自噬.自噬还可调节免疫系统的级联反应,免疫反应恢复到稳态需要自噬[3].自噬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包括消除入侵的病原体、调节炎症反应、抗原处理与递呈、调节免疫细胞发育等[4].

    作者:陈延斌;黄建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与争议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从链霉菌分离出来的一类抗生素,现有资料表明其不仅具有抗生素作用,同时具有抗炎症和免疫调节作用,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与活性[1].从20世纪80年代红霉素成功应用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以来,大环内酯类抗炎症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扩展到其他慢性肺部炎症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症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1].但其具体的抗炎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而且其长期应用可能会促进耐药性以及心律失常[2].因此,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仍有争议.现就近年来发表的随机、双盲及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做一综述,评估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应用.

    作者:宾雁飞;何志义;钟小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胃食管反流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家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和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三种疾病可能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这三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不太熟悉了.其实这三种疾病之间不仅相关,而且关系十分密切,下面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1].由于其高致病率与高病死率,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多数慢阻肺患者常合并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抑郁、焦虑和肺癌[2-3].合并症可影响慢阻肺患者的疾病程度,增加住院时间与花费,已经成为评估慢阻肺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慢阻肺患者有无合并症并积极加以治疗至关重要.其中,作为慢阻肺主要的系统并发症之一的骨质疏松症常被漏诊.

    作者:王新安;刘鲜艳;欧阳修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Dectin-2与真菌感染免疫

    Dectin-2是21世纪新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属于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其胞外C端有凝集素样糖识别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可通过识别病原体细胞壁的高甘露糖结构域,诱发下游信号传导,启动基因表达,激活固有免疫,并促进抗真菌的获得性免疫如CD4+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1-3].本文从Dectin-2的结构、配体、信号传导通路、曲霉孢子的免疫逃逸及Dectin-2与Th17细胞免疫等方面,总结Dectin-2与真菌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而为曲霉与Dectin-2提供理论基础及研究方向.

    作者:李立扬;邵长周;何礼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预出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临床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了解计划出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中不同原因所致单纯性夜间低氧血症的罹患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识别风险患者进行管理.方法 从我院呼吸内科2017年1月至6月计划出院的431例慢阻肺患者中筛选日间氧饱和度≥90%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于出院日前两晚采用可穿戴便携式脉氧仪监测其整晚氧饱和度、脉搏、手动等数据,记录患者次日晨间临床症状、日间血气分析、肺功能、Epworth嗜睡评分(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将无夜间低氧血症、单纯性夜间低氧血症患者的以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血氧曲线波形,将存在单纯性夜间低氧血症患者分为考虑慢阻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的患者与非OS夜间缺氧患者的以上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共筛选出106例无日间缺氧的预出院慢阻肺患者,其中44例(41.5%)患者存在夜间低氧血症.夜间低氧的慢阻肺患者氧饱和度[(91.8±1.1)%比(94.4±1.5)%,P<0.05]低于无夜间缺氧者,其中疑诊OS的患者较无夜间缺氧患者急性加重频率[(2.1±0.6)次/年比(1.4±0.4)次/年]、ESS评分[(10.5±2.7)分比(5.1±2.5)分]、PSQI[(12.8±4.4)分比(7.4±3.1)分]更高(P<0.05).结论 在日间氧饱和度大于90%的预出院慢阻肺中,仍有约41.5%的患者存在单纯性夜间低氧血症.日间氧饱和度较低、存在日间嗜睡的患者更可能存在夜间低氧血症,OS患者有更高的年急性加重风险及嗜睡程度.应重视预出院慢阻肺患者夜间缺氧的筛查.

    作者:李凯;李国平;练祥忠;苏娴;钱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YP1A1rs4646903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CYP)酶系中CYP1A1 rs4646903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易感性的关联强度.方法 检索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WanFang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开始至2016年1月.查找CYP1A1 rs4646903基因多态性与慢阻肺易感性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tataSE 12.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其关联强度.结果 共纳入病例对照研究6项,涉及患者1 050例,健康对照1 2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累加遗传模型(CC vs.TT,OR=1.63,95%CI 1.17~2.27,P=0.004)、隐性遗传模型(CC vs.TC+TT,OR=1.62,95%CI 1.19 ~ 2.20,P=0.002)可能是慢阻肺的遗传易感因素.而等位基因模型(C vs.T,OR=1.20,95%CI0.95~ 1.51,P=0.118)、显性遗传模型(CC+TC vs.TT,OR=1.19,95%CI 0.82 ~ 1.72,P=0.366)可能不会增加慢阻肺的罹患风险.结论 CYP1A1 rs4646903基因多态性与慢阻肺易感性相关,且为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但还需更多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索生红;曹生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抽样选取我科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60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祛痰、平喘、抗感染、有创通气、振动排痰、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镇痛、镇静、营养支持、重症监护等治疗,治疗组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对照组采用半侧卧位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前和有创通气1d后动脉血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eart rate,HR)、呼吸(respiratory rate,R)、气道阻力(air way resistance,Raw),统计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control of pulmonary infection,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结果 与通气前比较,通气1d后两组患者pH及PaO2/FiO2均升高,PaCO2、HR、R及Raw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1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pH[(7.43±0.07比7.37±0.11,P<0.05)]、PaO2/FiO2[(253.52±65.33)mmHg (1mmHg=0.133 kPa)比(215.46±58.72)mmHg,P<0.05)]及PaCO2[(52.45±7.15)mm Hg比(59.39±8.44) mm Hg,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R及Ra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IC窗时间[(3.7±1.4)d比(5.3±2.2)d,P<0.01)]、有创通气时间[(4.0±1.5)d比(6.1±3.0)d,P<0.01)]、机械通气总时间[(4.7±2.0)d比(7.3±3.7)d,P<0.01)]及住ICU时间[(6.2±2.1)d比(8.5±4.2)d,P<0.01)]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Raw,缩短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ICU时间.

    作者:刘小毅;刘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4期)、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我国慢阻肺患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4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0个RCT研究,3 1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比较,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FEV1[MD=0.30,95%CI(0.22,0.39),P<0.000 01]、FVC[MD=0.31,95%CI(0.23,0.40),P<0.000 01]及FEV1/FVC[MD=9.07,95%CI (6.69,11.44).P<0.000 01];在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17,95%CI (0.83,1.66),P=0.37].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应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可改善我国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作者:曾林淼;俞晓莲;叶凯龙;张清华;宋彬;彭锦芸;肖建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少见髋臼关节骨折引起肺脂肪栓塞一例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脂肪栓子进入循环后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多表现急骤,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具有潜在致命性,多发伤患者多见,尤其并发多发长骨骨折患者[1].目前报道创伤患者中脂肪栓塞发生率为1%~10%,其中以长骨骨折患者多发,占90%,但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率<1%[2].除了外伤,骨科手术包括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扩髓)也是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常见原因.脂肪栓塞综合征总死亡率为10% ~ 20%[3-5].目前大部分医师对脂肪栓塞的警惕性不足,尤其是对非长骨骨折患者,临床早期诊断困难,导致误诊和延迟诊断.为提高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率,现报道1例临床病例.

    作者:王琛;谭林;苏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全肺灌洗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吸入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一例

    肺泡蛋白沉积症是一种少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案为全肺灌洗[1].但部分病例仅行全肺灌洗,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报道l例全肺灌洗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吸入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取得良好疗效的病例,同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以期对该治疗方案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黄珺君;牟向东;廖纪萍;王玺;龚玉红;王广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部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复张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床旁肺部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肺复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入住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大氧合法组(n=30)和肺部超声法组(n=30),两组患者均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两组患者进行肺复张过程中分别以大氧合法和肺部超声法来滴定佳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记录两组患者肺复张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PEEP水平、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以及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肺部超声组在肺复张末时PaO2高于大氧合法组(P=0.04),复张末的PEEP值也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0).两组患者肺复张末的CVP、MAP、CO、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床旁肺部超声可以有效地指导ARDS患者的肺复张过程,是一种无创、可重复性好、安全经济的方法.

    作者:贺慧为;何招辉;王荣胜;陈志;杨春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37及相关因子在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 研究在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37 (interleukin 37,IL-37)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阐述IL-37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并进一步探究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方法 将45只清洁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博来霉素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大鼠15只,博来霉素组及地塞米松治疗组大鼠气管内给予博来霉素4 mg/kg制作急性肺损伤模型,健康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地塞米松治疗组大鼠于急性肺损伤造模基础上第2d每日腹腔注射地塞米松3 mg/kg,健康对照组、博来霉素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处死,HE染色评价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分别测定肺组织匀浆中IL-37、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含量,RT-PCR法检测肺组织IL-18 mRNA表达量.结果 病理形态学检查提示:健康对照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肺组织结构完整,无炎性及纤维化改变;博来霉素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由早期急性肺泡炎性改变发展为晚期纤维化性改变,地塞米松治疗组急性炎症及肺纤维化性改变在同时间点较博来霉素组减轻.博来霉素组、地塞米松治疗组的IL-37和TNF-α含量及IL-18 mRNA表达于第7d升高至高点,后逐渐降低,至第28 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L-37在大鼠急性肺损伤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调控IL-18、TNF-α转导有关.

    作者:孙云晖;王一新;马雪梅;杨晓东;鲍文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男,36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1个月余就诊.胸部CT提示左上肺占位伴左肺不张.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左主支气管内新生物,病理见癌细胞呈合胞体状聚集成堆,细胞核呈空泡状,肿瘤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编码小核RNA阳性,排除鼻咽癌后确诊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给予患者泰素帝联合奈达铂方案化疗6次,化疗疗效评估病情稳定.但化疗结束后1个月患者再次出现气促症状,胸部CT检查提示病灶进展伴有大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患者无法耐受化疗,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终死亡.检索到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献18篇、外文文献25篇.文献复习提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多见于不吸烟的年轻患者,无性别差异,其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是其主要确诊方法.该疾病对放化疗较敏感,宜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及可手术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是主要的确诊方法.该疾病对放化疗较敏感,宜采用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早期及可手术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宋琳;韩锋锋;崔志磊;管雯斌;郭雪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国内肺炎性假瘤误诊分析

    目的 探究国内肺炎性假瘤的误诊现状、误诊原因及防治手段.方法 汇总分析万方医学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在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刊登的有关肺炎性假瘤的文献118篇,其中涉及误诊率的文献44篇,对肺炎性假瘤的误诊率,误诊疾病种类,误诊原因及确诊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有关误诊率的44篇文献中共包括肺炎性假瘤患者1 286例,其中误诊1 012例,误诊率高达78.84%.肺炎性假瘤常被误诊为肺癌(65.81%)、肺结核(15.42%)、肺良性肿瘤(9.59%)等,肺结核中包括肺结核球72例,占7.11%.绝大多患者并未因误诊而导致不良临床后果,尚无因误诊导致死亡的报道,但少数患者因误诊导致了手术扩大化.主要误诊原因为肺炎性假瘤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及对影像征象中病灶的细微特征认识不足等.绝大多数误诊病例经手术活检等,终通过病理明确诊断.结论 肺炎性假瘤临床缺乏特异性,病变影像缺乏特征性,极易误诊.其影像征象上的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细微特征需引起重视.临床医师亟待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尽可能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作者:余兵;何权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表现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腺癌的CT及病理对比研究

    目的 对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患者CT影像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GGO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GGO患者,根据病理表现分为浸润前病变、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分析总结患者GGO的影像学表现.对GGO病灶的病理切片行Masson染色、Ⅳ型胶原染色和维多利亚蓝染色,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病理表现的差异以及病理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GGO患者中,浸润前病变13例,微浸润性腺癌3例,浸润性腺癌14例.磨玻璃结节中浸润前病变、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结节直径依次增大,实性成分依次增多,分叶、毛刺、支气管充气征等依次更多见;在血管集束征的肺结节与供血血管关系方面,浸润性腺癌多为Ⅲ型,浸润前病变多为Ⅱ型.Ⅳ型胶原染色和维多利亚蓝染色提示浸润性腺癌肿瘤组织中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呈不同程度的缺失,而Masson染色可见浸润性腺癌胶原纤维增生且肺浸润癌中央可见纤维瘢痕.进一步分析病理与影像特征,结果提示肿瘤组织中有明显纤维瘢痕的患者的肺结节与供血血管的关系多为Ⅲ型.结论 对于持续存在的GGO,病灶直径越大、实性成分越多,其恶性疾病可能性越大.在肿瘤逐步进展过程中,肿瘤细胞破坏肺泡壁周围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进一步浸润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分泌胶原纤维,形成肿瘤组织中的纤维瘢痕,这可能为血管集束征形成的病理基础.

    作者:戈霞晖;管雯斌;韩锋锋;刘松;孙晋渊;李惠民;郭雪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姜黄素联合顺铂对肺癌A549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 探究姜黄素联合顺铂对肺癌A549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等与侵袭转移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姜黄素及顺铂两种药单用及联用后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Transwell小室测定姜黄素、顺铂及两药联用对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姜黄素及顺铂单用及联用后肺癌细胞内MMP-9、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5、10、20、40 μmol/L的姜黄素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50%±1.06%、11.70%±0.88%、22.97%±0.82%、27.93%±0.94%;四种浓度不相同的姜黄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种浓度不相同的姜黄素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4 mg/L的顺铂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2%±0.86%、20.07%± 1.14%、26.88%±0.51%;三种浓度不相同的顺铂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浓度不相同顺铂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20 μmol/L)联用顺铂(1 mg/L)、姜黄素(20 μmol/L)联用顺铂(2mg/L)、姜黄素(20μmol/L)联用顺铂(4 mg/L)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是28.37%±0.57%、39.72%±0.64%、46.27%±0.86%;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组(20 μmol/L)、顺铂组(2 mg/L)、联合组(姜黄素20 μmol/L+顺铂2 mg/L)对肺癌A549细胞的侵袭抑制率分别38.62%±0.23%、36.52%±0.33%、63.78%±0.59%;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联合组与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姜黄素组(20 μmol/L)、顺铂组(2 mg/L)、联合组(姜黄素20 μmol/L+顺铂2 mg/L)肺癌细胞内蛋白的灰度值比值分别是:MMP-9,0.768±0.047、0.654±0.104、0.684±0.008、0.444±0.104;E-cadherin,0.603±0.170、0.792±0.050、0.784±0.045、0.879±0.110.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联合组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姜黄素及顺铂联用可以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侵袭与转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蛋白,增加E-cadherin蛋白相关.

    作者:夏叶舟;谭小武;曾赛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支气管镜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中心型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观察经电子支气管镜(electronic bronchoscopy,EB)植入125Ⅰ粒子联合全身化疗在晚期中心型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6例Ⅲb~Ⅳ期中心型肺癌患者,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例,行经EB植入125Ⅰ粒子联合全身化疗;对照组36例,行全身化疗.两组化疗方案选择均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术后1、3、5个月随访并行EB和CT检查,按WHO标准判断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5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咯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气胸、发热、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可控制.结论 经EB植入125Ⅰ粒子联合全身化疗近期疗效好,是一种微创的、安全的治疗晚期中心型肺癌的方法.

    作者:林辉;苏香花;肖建宏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