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671-6205
  • 国内刊号:51-1631/R
  • 影响因子:1.30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246
  • 全年订价:2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 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 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血小板动态下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探究血小板变化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年至2015年收治的275例ARDS患者,从病案系统中采集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疾病转归等信息.用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疾病前3d内血小板下降与ARDS预后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233例患者入组,根据其疾病前3d内血小板计数分为下降组和非下降组.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均显示两组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初始的血小板计数和3d内血小板变化情况把所有入组患者分为9个亚组.通过比较这些亚组的死亡率得到两个风险组,包括持续性低血小板组(初始血小板计数<139×109/L,且疾病前3d血小板增加<16×109/L),以及血小板下降组(初始血小板计数≥139×109/L,且疾病前3d血小板下降>30× 109/L).其余亚组合并为非风险组.将两个风险组合并后与非风险组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均显示风险组与非风险组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小板计数也可以作为风险组中手术亚组(P=0.003)、非高血压亚组(P=0.018)和肺炎亚组(P<0.001)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 血小板低下、血小板减少与ARDS的不良预后相关,可以作为临床预后评价的指标.

    作者:张东辉;王颖;陈翠翠;侯东妮;唐薪竣;蒋进军;杨冬;巨默涵;宋元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YC-1对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3-(5'-羟基甲基-2'-呋喃基)-1-苯基吲哚(YC-1)对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大鼠肺动脉成纤维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常氧组、低氧组、低氧+YC-1(0.01、0.05和0.1 mmol/L)组.分别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3H_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低氧组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3H-脯氨酸掺入量显著高于常氧组(均P<0.01).YC-1组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3H_脯氨酸掺入量显著低于低氧组,但仍高于常氧组;低氧组HIF-1α蛋白、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常氧组(P<0.01),YC-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缺氧刺激的HIF-1α蛋白、TGF-β1 mRNA表达,其中YC-1 0.1 mmol/L组中HIF-1α蛋白及TGF-β1 mRNA的表达分别抑制了65%和61%(均P<0.01).结论 YC-1能抑制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其作用可能与下调HIF-1α、TGF-β1 mRNA表达有关.

    作者:刘海潮;任娟;李龙;徐瑞娟;曾群丽;胡振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血清瘦素水平相关性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与血清瘦素(LE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人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呼吸科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CHF患者,检测血清LE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其与CSA的相关性.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三组,再根据是否存在CSA分为CSA组与无睡眠呼吸障碍(SDB)组.结果 71例CHF患者中,31例LVEF≥45%,19例在35%~ 45%,21例≤35%;32例存在CSA,39例无SDB.存在CSA各CHF组的LEP水平明显低于无SDB组,NT-proBNP水平也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A与对数转换后的LEP (lnLEP)相关(三组OR分别为0.047、0.030、0.021,P均<0.05).在LVEF≤35%组,高水平NT-proBNP者发生CSA事件风险性高(OR=5.942,P=0.045),发生率高达71.4%,明显高于其他组,但在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因素进行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不再存在(OR=6.432,P=0.105).与无SDB者相比,存在CSA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LEP更低,在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因素进行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仍存在(OR=0.013,P=0.002).同时,线性相关分析还显示,对数转换后的NT-proBNP与lnLEP呈负相关(R=-0.751,P<0.001),对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进行校正后,此相关性依然存在(R=-0.607,P=0.004).结论 CHF患者LEP水平下降及NT-proBNP升高可能预示CSA的发生.

    作者:李慧敏;熊梦清;胡克;董明林;胡卫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中心静脉置入设备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中心静脉置入设备(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作为临床用药和输血,以及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反复采血的途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CVAD可以经皮下组织直接置人中心静脉长期保留,也可经周围静脉置人(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CVAD相关血栓形成(CVAD-related thrombosis,CRT)可导致治疗中断,医疗费用增加,并发慢性静脉闭塞和血栓后综合征,甚至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CVAD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针对CRT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大多数推荐意见都是基于观察性研究或非CVAD相关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研究的延伸,本文将对CRT的临床管理进行综述.

    作者:王丽丽;王金荣;高攀;王艳玲;王雪静;崔朝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循环MicroRNAs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临床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APE死亡率在非治疗组约为30%,治疗组约为8%,接近11%的患者发生猝死,因此,APE是临床医师需要面对的极大挑战[1-3].与此同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PE极易漏诊误诊[4-5].目前用于诊断PE的包括血浆D-二聚体测定、超声心动图、静脉加压超声和CT肺动脉造影、通气-血流灌注显像,其中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APE重要的初筛检查,但仅能排除大约30%的患者[1,6].因此,目前仍缺乏有效可靠的早期预测及诊断APE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杨姣;张春芳;徐双兰;邢西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一种患病率日益增高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国内多项研究证明其与多种心血管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高血压,但其机制目前不是很明确,本文就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RAAS)活性及其组成成分的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郭香香;任寿安;韩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跨肺压与驱动压在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个体化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机械通气是挽救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之一,但呼吸机使用不当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VILI),加重患者肺脏的病理和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一直受到临床高度关注[1-2].过去50年研究表明,从病理学角度上来说,ARDS患者的肺脏是由正常、不张和实变三种肺组织组成的不均匀性肺损伤.其中,中到重度ARDS时,由于广泛性的肺不张、肺水肿和肺实变,正常肺组织仅剩20%~30%,因而是小肺或婴儿肺(baby lung).

    作者:黄立学;朱光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甲型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索一种预测甲型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30天死亡风险的模型.方法 进行多中心回顾研究分析178例甲型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存活组144例和死亡组34例的病例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评分系统对甲型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30天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 甲型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30天病死率19.1%.肺炎严重度指数(PSI)Ⅰ~Ⅱ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0~1分的实际病死率分别为14.5%和15.7%,远高于预测病死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血尿素氮>7 mmol/L、白蛋白<35 g/L和外周血淋巴细胞<0.7×109/L是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血尿素氮>7 mmol/L (U)+白蛋白<35 g/L (A)+外周血淋巴细胞<0.7×109/L (L)组合的UAL作为模型预测甲型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30天死亡风险,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高于CURB-65评分(AUC=0.777,P=0.008 3)、CRB-65评分(AUC=0.590,P<0.000 1)、PSI分级(AUC=0.568,P=0.0001).结论 UAL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模型用以预测甲型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30天死亡风险.

    作者:陈亮;韩秀迪;邢西迁;朱晓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度评估指标预测效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入院时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肺炎严重指数(PSI)、CURB-65评分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预测临床转归中的价值并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AP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的APACHEⅡ评分、PSI评分、CURB-65评分和血清PCT水平.以此次住院的临床结局(痊愈或好转,恶化或死亡)作为研究终点,分别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价相关指标对预后的判定能力并确定界值;筛选CAP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 共纳入CAP患者235例,其中男146例,女89例,平均年龄(60.4±18.1)岁.全部患者分为2组:好转痊愈组205例,恶化死亡组30例.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CAP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APACHE Ⅱ评分(0.889)、PSI评分(0.850)、CURB-65评分(0.789)和血清PCT (0.720).当APACHE Ⅱ评分和PSI评分分别以≥11分和≥91分为截点时预测性能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和PCT是CAP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预测CAP患者病情及临床转归的4项指标中,预测效能从高到低依次为APACHE Ⅱ评分>PSI评分>CURB-65评分>PCT.其中,APACHEⅡ评分和PCT是CAP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单次血清PCT水平预测能力有限,联合APACHEⅡ评分及PCT可以提高预测的特异度,但会降低灵敏度.

    作者:王健珍;曹大伟;张新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建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预后分析模型,筛选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从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的53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筛选出88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转归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治疗措施、治疗转归及肺炎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利用单因素分析筛查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并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病原检出情况分为病毒组、细菌组、混合感染组、阴性组和其他组,各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前使用过抗生素、高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高肺炎严重度指数、高Chalison评分、脓毒血症、高降钙素原、高血尿素氮、高血糖、高乳酸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未行抗病毒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均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乳酸、血尿素氮、心率升高,OR值分别为4.704 (95%CI 0.966~22.907)、1.264 (95%CI 0.994~1.606)和1.081 (95%CI 1.003 ‖ 1.165),未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为死亡的保护因素(OR=0.033,95%CI 0.001~0.764).结论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乳酸水平升高、心率增快、血尿素氮升高、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者预后较差.

    作者:李鸿茹;林晓红;林丹;陈诗杰;俞婷;毛文平;吕辉迎;练发扬;谢剑峰;郑奎城;陈愉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例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病(PTTM)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8月根据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确诊的3例PTTM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特征.结果 3例PTTM中男2例,女1例,年龄29~51岁,均为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示D-二聚体明显增高,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超声心动图肺动脉收缩压中重度增高.高分辨率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小结节影、小叶间隔增厚.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均证实原发肿瘤部位.3例患者原发病均为胃癌,其中2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证实胃癌肺转移,另一例骨活检证实胃癌伴骨转移.患者入院时均未明确诊断为肿瘤,病情进展迅速,于入院后2周内死亡.结论 PTTM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一旦肿瘤患者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及血液高凝状态,出现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而CT下肺动脉造影未显示肺栓塞时,应警惕PTTM的可能.PTTM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极差.

    作者:张娟娟;桂贤华;蔡后荣;肖永龙;邱玉英;孟凡青;付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急性肺栓塞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方法 先后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中首诊的APE患者169例,随访至初诊后2年(终时间结点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收集潜在危险因素,随访患者抗凝疗程及复查转归,计算复发率;根据是否复发分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针对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终得到与APE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169例APE患者在接受2年随访后,共23例复发,复发概率为13.6%.单因素分析:严重肺部疾病、长期卧床、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特发性肺栓塞、D-二聚体持续异常6项因素在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与APE复发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恶性肿瘤(OR=8.384,P=0.003)、免疫系统疾病(OR=5.353,P=0.038)、特发性肺栓塞(OR=10.609,P=0.001)为APE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E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复发率,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特发性肺栓塞是导致APE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定期的风险/获益评估后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早期识别APE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鑫;董丽霞;曹洁;韩雪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带状疱疹伴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肺部受累一例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4岁,因“左侧腰痛伴咳嗽喘息1个月余”于2017年2月17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痛,疼痛剧烈,其后出现疱疹样皮疹,同时出现咳嗽、咳少量黄黏痰,活动后喘息,未监测体温,在某三级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甲钴胺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1个月余,疱疹结痂,腰痛减轻,仍咳嗽咳痰,且活动后喘息加重,伴周身乏力,纳差.复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82.54%,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 166 mg/L,胸部CT示双肺间质改变,血肌酐(creatinine,Cre) 111μmol/L,白蛋白 (albumin,Alb) 36.1 g/L.

    作者:张立春;汪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骨膜蛋白在皮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皮肌炎(DM)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伴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骨膜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4例DM-ILD和28例RA-ILD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BALF,检测BALF中骨膜蛋白和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水平,并对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对每位患者进行高分辨率CT评分.另选30例无ILD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DM-ILD和RA-ILD患者BLAF中骨膜蛋白、K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骨膜蛋白水平与BALF中淋巴细胞计数、KL-6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骨膜蛋白与DM-ILD、RA-ILD患者高分辨率CT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DM-ILD和RA-ILD患者BALF中骨膜蛋白水平升高,是CTD-ILD的潜在预测指标.

    作者:贺新伟;骆琼珍;尚颖;高占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33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临床分析及诊治思考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4年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经病理确诊为CO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7±l3.5)岁.患者多亚急性起病,常见症状为咳嗽、发热、及不同程度的胸闷、呼吸困难等,约半数患者肺部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或捻发音.自身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为阴性.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为肺内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或实变影,病变以两肺外周及胸膜下分布为主,多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28/33),少数为局灶结节影(5/33),可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6/33)、胸腔积液等(2/33)等.25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接受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2例未予药物治疗,以随访观察为主.结论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是诊断COP的重要线索,确诊还需病理学依据,同时需要排除明确的致病原和潜在的基础疾病.

    作者:夏德刚;杨长雨;夏伟;陈广峰;张英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妊娠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草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以睡眠过程中由于上气道阻塞引起反复、频繁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特点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OSAHS的确切患病率目前尚不很清楚,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的数据,美国女性OSAHS的患病率为6.5%~9%[1-2];2013年的数据显示美国30 ~ 49岁女性中~重度OSAHS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15次/h的患病率为3%,50 ~ 70岁女性中重度OSAHS的患病率为9%[3];欧洲的资料显示女性中重度OSAHS的患病率甚至高达23.4%[4].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及人们关注度的提高,OSAHS的患病率会继续增加.

    作者:妊娠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写作组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原发性气管或肺恶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或肺恶性血管球瘤(MGT)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报道本院1例原发性气管MGT,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原发性气管或肺MGT的案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气管镜表现、病理学表现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患者男性,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气管内MGT,气管镜下射频消融+冷冻治疗,患者拒绝化疗,双肺转移,术后2个月死亡.检索到16篇文献共17例原发性气管或肺MGT,其中5例原发于气管,12例原发于肺.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气管镜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气管MGT的治疗首先考虑外科手术节段切除,其预后尚可.肺MGT的治疗有肺叶切除术或气道介入治疗,其预后均较差.目前原发于气管或肺MGT的治疗,需早期治疗,由于气道介入及化疗的疗效不确切,治疗仍需首先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结论 原发性气管或肺MGT为罕见病,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极易漏诊、误诊,终需依靠活检进行病理学分析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以明确诊断,其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黄斌;陈法桂;梁健欣;蔡俊福;王少洪;林黛英;谢灿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MD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研究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 (MD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病理确诊的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MDCT影像学资料.结果 MDCT表现分4型:①肺炎/实变型;②肿块/结节型;③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④混合型.影像特征包括空气支气管征13例(伴支气管扩张9例),肺内多发小结节11例,磨玻璃影9例,胸腔积液4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3例.17例中4例伴有肺外病变.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紧、胸痛、发热、盗汗.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病理表现为大量B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核异质细胞.结论 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情进展缓慢,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MDCT主要表现为肺部实变、结节或肿块影伴支气管充气征,淋巴结肿大少见,确诊需依靠病理.

    作者:张优仪;杨诚;蒲红;李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快速现场评价技术在肺占位病变良恶性判断中的作用

    目的 评估快速现场评价(ROSE)技术对肺占位病变良恶性的判断价值,以及对支气管镜活检取材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在胸部CT表现为肺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中行支气管镜下活检,并留取活检组织开展ROSE技术,由经过3个月细胞病理学培训的呼吸科专科医师进行ROSE判读,判读结果与后续的常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回顾性分析同时期CT表现为肺占位行支气管镜活检、但未行ROSE的病例,比较两组病例常规病理报告提示取材质量的差别.结果 共纳入101例患者行支气管镜下活检并行ROSE,呼吸科专科医师的判读结果与后续常规病理结果相比,恶性病变的一致率为84.1%,良性病变的一致率为93.8%,一致性检验提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值为0.66,P<0.01).开展ROSE的病例组与未行ROSE的病例组相比,终常规病理报告显示取材满意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98.0%比94.5%,P=0.14).结论 ROSE技术应用在支气管镜活检中能够较好地判断肺占位病变的良恶性.经过短期细胞病理学培训的呼吸科专科医师有能力进行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从而避免了需要细胞病理医师现场参与诊断的困难.

    作者:李燕;蔡后荣;演欣;高玉娟;柏涛;郑金榆;代静泓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