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铺片和PECAM-1免疫组化标记血管内皮细胞3种方法对于评价大鼠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优缺点.方法氪激光光凝BN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后2周,分别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测和PECAM-1免疫组化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光凝后2周,FFA显示光凝区出现大片圆盘状荧光素渗漏;脉络膜血管铺片在低倍镜下可见分布在视神经周围的激光斑处弥漫的高荧光,高倍镜下表现为圆形网状结构;PECAM-1免疫组化标记的内皮细胞分布在瘢痕的中心和周围.环状的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形成了管腔,光斑内PECAM-1强阳性表达.结论3种方法结合可以细致描述激光光凝后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更为准确地定性定量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
作者:张新秀;何守志;高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KTP:YAG激光泪道疏通术的疗效和优点,以及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泪道阻塞患者135例(142只眼),病程3个月至30年.用带芯的泪道探针探查泪道阻塞处,拔出针芯,插入KTP:YAG激光导光纤维,发射激光(功率1 000 mW/cm2,频率3~5 KHz,光斑直径0.4 mm),清除阻塞,疏通泪道,治疗的同时认真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结果随访3~6个月,治愈121只眼(85.2%),有效13只眼(9.2%),无效8只眼(5.6%);其中,36只眼行第二次激光手术.结论KTP:YAG激光泪道疏通术操作,简单、准确、时间短、创伤小;可治疗各类型的泪道阻塞.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泪道阻塞再次手术仍有较高的治愈率.
作者:陈文卿;陈舜腾;戴森;王齐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波长的红外激光在不同生物组织中热效应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波长为980nm和810nm的半导体激光分别照射鸡肝,鸡胸肉,瘦猪肉,观察并记录组织出现凝固的时间,取平均值对比.结果两种激光在同一组织标本的热效应强度不同,同一激光在不同组织标本中热效应也不同,即颜色深的组织,热反应强,出现凝固的时间短,反应快;颜色浅的组织出现凝固的时间长,反应慢.980nm激光对3种组织的热效应强于810nm激光,反应时间明显短于810nm激光.结论红外激光的生物组织热效应不仅由激光自身波长决定,也受被照组织颜色的深浅影响.
作者:龚卓;王勉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阐明毛细血管瘤的光动力学疗法治疗的机制.方法莱亨鸡48只,随机分成6组:A组空白对照组;B、C组单纯激光组,激光能量密度B组为10J/cm2,C组为15J/cm2;D组光敏剂组静脉注射HMME10mg/kg;E、F组为PDT组,静脉注射HMME10mg/kg,10min后照光,能量密度E组为10J/cm2,F组为15J/cm2.实验后即刻,7、14和21 d,观察鸡冠的病理变化,毛细血管减少率.结果鸡冠内血管经不同能量密度的激光单纯治疗及经不同激光能量密度的光动力学疗法处理后,光动力处理组鸡冠血管数目明显减少[B组减少(48.6±5.1)%,C组减少(57.6±8.2)%],剩余血管管腔减小,光动力学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激光治疗组[E组减少(61.3±16.9)%,F组减少(8.6±10.5)%].治疗后3周术区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明显血管增生.结论光动力学疗法处理鸡冠毛细血管的效果确切,光动力学疗法效果优于单纯激光治疗.
作者:廖明德;陈石海;韦强;殷国前;刘庆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钬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41例患者随机分成钬激光治疗组(n=71)和液氮冷冻对照组(n=70).激光组以波长2 100nm,峰值能量0.8~1.0mJ,脉冲频率8~12 Hz,功率6~12 W的钬激光照射病变处.液氮组以棉签蘸液氮反复冷冻病变组织3~10次.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钬激光治疗组痊愈68例,液氮冷冻组痊愈46例,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x2=20.57,P<0.001);皮肤色素改变发生率钬激光治疗组为2.8%,液氮冷冻组为1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7.01,P=0.008).结论钬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临床效果优于液氮冷冻,且副作用明显少于液氮冷冻方法.
作者:杨春俊;王中影;向全桂;骆娣风;刘盛秀;刘江波;杨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功率半导体激光对急慢性关节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999年至2004年急慢性关节损伤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激光组采用低功率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照射痛点;对照组口服活血止痛胶囊,外用沈阳红药膏治疗.结果两周后的疗效比较.激光组有效率为85.0%,痊愈率为44.2%;对照组有效率为71.7%,痊愈率为20.8%;差异有显著意义.激光组中,急性关节损伤的患者痊愈率为52.9%,慢性关节损伤患者的痊愈率为32.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低功率半导体激光对急慢性关节损伤,尤其是急性小关节损伤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丁宇;石现;黄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激光粗化崩瓷烤瓷修复体表面,复合树脂修补的可行性.方法35颗崩瓷金属烤瓷牙经Nd:YAG激光(能量设置为60mJ、15 Hz)照射粗化表面后,采用登士柏公司Primer&bond黏接剂,TPH复合树脂修补.结果随访6个月至6年,保持随诊的28颗患牙中22颗患牙修复体保存完好,有效率为78%.结论应用合适能量参数的Nd:YAG激光,照射崩瓷修复体表面后,可有效复合树脂修补崩瓷修复体.
作者:陈柯;张慧;孙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求简单,安全,效果较好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激光手术方法.方法化脓性肉芽肿患者65例分为3组:Nd:YAG激光联合CO2激光治疗组(A组,22例)、CO2激光治疗组(B组,22例)和Nd:YAG激光治疗组(C组,21例),比较3组的手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愈合及瘢痕形成情况及一次性治愈率.结果一次性治愈率A组为100%,而B组和C组分别为95.5%和85.7%;A组患者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于B组,而伤口恢复快于C组患者;A组患者术后愈合良好,瘢痕表浅,明显轻于B、C组(P<0.05);随访均无复发.结论Nd:YAG激光联合CO2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效果良好,无明显副作用,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曾颖;朱桂芳;林琼珠;袁智敏;曹穗萍;邵季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种波长激光联合治疗颌面部草莓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颌面部草莓状血管瘤患者428例,首先采用泵浦染料激光(SPTL)治疗,术后第6周若病变消退>50%,继续SPTL治疗,直至病变完全消失;若病变消退<50%,改用Nd:YAG激光治疗,治疗后血管瘤厚度>1.5 mm继续该激光治疗,瘤体厚度<1.5 mm,改用SPTL治疗.上述激光治疗后均用He-Ne激光照射创面.结果随访3个月至3年,治愈307例,治愈率71.7%;显效121例,显效率28.3%.显效患者中病变面积较大者出现轻度萎缩性瘢痕.结论多种波长激光联合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具有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志清;彭大文;赵蓉萍;杨洲;杨映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超声电导仪辅助治疗输卵管继发性不孕的效果.方法将98例输卵管继发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口服抗炎药,活血化瘀中药,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治疗组48例,除口服药物外,于月经干净第3天,同时给予半导体激光和超声电导仪治疗,每天各1次,连续15次,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行输卵管通液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58.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药物外加半导体激光联合超声电导仪辅助治疗输卵管继发性不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田甜;张永兴;侯东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增强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杀伤C6胶质瘤细胞的效应.方法应用细胞存活曲线、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FCM)方法检测光动力联合治疗组(塞米昔布+PDT)、PDT组、塞米昔布组及空白对照组杀伤C6胶质细胞的效应.结果存活曲线显示联合组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PDT组,增敏比为1.34.电镜检查联合组的细胞凋亡明显多于其他组.FCM检测细胞凋亡联合组为64.3%,PDT组为4.5%,塞米昔布组为15.3%,联合治疗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塞米昔布联合光动力学疗法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明显地高平PDT组及塞米昔布组,塞米昔布具有增强光动力学疗法杀伤胶质瘤细胞的作用.
作者:杨武双;刘金凤;宋维芳;岳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寻常型痤疮患者50例,其中轻度患者16例,中度患者34例.以ClearTouchTM丝柔光子痤疮治疗仪行强脉冲光治疗,每周2次,8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对皮损拍照并计数各类皮损数目,严格记录每次治疗后皮损变化及不良反应.以治疗后炎性皮损减少百分率评价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为72.0%,其中轻、中度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61.8%.除一过性红斑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疗效显著,疗程短、无痛苦、安全性高.
作者:褚岩;赵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种类血浆蛋白的条件下血卟啉单甲醚向细胞内转运及分布的特点.方法在不同种类血浆蛋白条件下,将血卟啉单甲醚(HMME)与传代培养HeLa细胞共同孵育2 h和12 h.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技术和细胞器-细胞荧光强度比值分析法对细胞内HMME进行亚细胞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孵育2 h与12 h比较,不含血清组中4种细胞器内HMME的平均荧光光强比值都有升高,以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较显著,溶酶体稍有升高;白蛋白(Alb)组中4种细胞器中溶酶体的HMME平均荧光光强比值升高较显著,其他3种细胞器则略有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组中4种细胞器中溶酶体内HMME的平均荧光光强比值升高更加显著,其他细胞器的HMME平均荧光光强比值升高幅度明显大于Alb组.结论在短时间内进入细胞的主要为游离型HMME,转运形式以单纯被动扩散为主,以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为主要分布位点,溶酶体次之.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HMME可以和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HMME,以胞吞形式进入细胞,二者相比,和LDL结合的HMME更易穿过细胞膜,溶酶体吸收HMME能力增强.
作者:戴维德;李晓松;曾晶;刘凡光;顾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与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手术时间.方法HoLEP治疗BPH患者34例,TUVP治疗BPH患者73例,并对2种术式手术时间与前列腺重量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比较2种术式手术时间的变化,并从微分学、几何学、病理学等方面给予分析探讨.结果HoLEP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TUVP治疗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00,P<0.001);但对于增生较大的前列腺,HoLEP手术时间短于TUVP.结论随着增生前列腺的不断增大,HoLEP相应延长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TUVP,且对于增生较大的前列腺,HoLEP手术时间短于TUVP.
作者:陈军;徐祗顺;刘玉强;史本康;姜先洲;董德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发生原因及Ⅳ型胶原与上皮植入后角膜混浊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12只,随机取一眼为实验眼,作以鼻侧为基底160 μm厚角膜瓣,机械刮取瓣周围角膜上皮细胞,并植于瓣下,分别于术后第1、3、7和30 d处死实验动物取角膜,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术后裂隙灯下可见植入上皮处角膜瓣下混浊,HE染色切片光镜下可见层间上皮细胞生长,术后1周起围绕植入上皮细胞周围见Ⅳ型胶原异常强荧光染色.结论基底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在基底膜外其他部位的异常沉积是LASIK术后上皮植入造成角膜混浊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立忠;王爱媛;高殿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科于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观察了4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经激光照射后切口愈合情况和微循环功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明程;李隆刚;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加电切治疗后尿道狭窄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立新;张立华;涂云飞;李鹏;王继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们采用激光治疗足跟痛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瑞娟;于建敏;王慧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采用钳式微波天线,治疗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15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月;朱斌;潘京泉;肖永龙;李同美;周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们观察了CO2激光治疗各种喉部良性病变的近期嗓音学指标变化,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试图探讨CO2激光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的一般规律性.
作者:张玉富;王丽萍;杨怀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激光治疗鼻咽喉疾病有独到之处,但若适应证选择不准,治疗过程中对激光能量高低、辐射时间长短、光导纤维插入位置把握不当,患者术中配合不佳,以及术后处理不当均可导致不良后果.近几年来我科收治由外院转来及本院激光术后并发症患者15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余鹏举;王玉芳;李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们观察了在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83例声带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嗓音学指标特点,并与同期进行常规显微手术切除者进行比较,试图探讨前者治疗声带息肉的一般规律性.
作者:张玉富;王丽萍;杨怀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们观察了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He-Ne激光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其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变化,并与未进行激光治疗的同病患者进行比较,试图探讨前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述指标的一般规律性.
作者:田沈;王溪原;王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对细胞凋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眼部,凋亡不但参与了视网膜形态发生和组织重建,同时也存在于多种视网膜病理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光性视网膜损伤中,细胞凋亡是感光细胞丢失的主要方式[1,2].笔者就相关基因在视网膜光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鹏;梁洁;钱焕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1900年医学生Oscar Raab偶然发现丫啶橙(acridine orange)染色使草履虫发生光敏致死现象,揭开了人们对于光敏化反应研究的序幕[1].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对于光动力过程的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光敏剂的出现,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一项新型诊疗技术,逐渐被各国学者接受.
作者:李晓松;刘凡光;顾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0世纪70年代末问世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2](如肺癌、皮肤癌、食管癌、膀胱癌、头颈部癌等)以及非肿瘤性疾病(如鲜红斑痣[3,4]、年龄相关的黄斑病变[5]、银屑病[6]、类风湿性关节炎[7]、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8])的治疗,应用前景十分可喜.
作者:浦宇;陈文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