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皮肤组织光学特性参数对光子传输的影响.方法 根据皮肤组织的结构,构建五层皮肤组织模型.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无限细光束在皮肤组织中的传输,逐层改变各光学特性参数,比较吸收能量密度、光能流率、漫反射率的变化.结果 增大某一层吸收系数,该层皮肤组织的吸收能量密度增大,光能流率降低,浅层漫反射率略有减小,三者衰减梯度均增大;减小某一层散射系数或增大该层各向异性因子,吸收能量密度减小,吸收能量密度和光能流率的衰减梯度均明显减小;浅层漫反射率略有减小,衰减梯度增大;改变越深层皮肤的光学特性参数对光子传输的影响越小.结论 漫反射率受各光学特性参数变化影响较小,吸收能量密度和光能流率则有较明显改变.
作者:肖郑颖;林金忠;李阳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波长694 nm和波长532 nm的调Q激光治疗雀斑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面部雀斑患者21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112例,采用波长694 nm治疗;B组患者99例,采用波长532 nm治疗.每组分别治疗1次,末次治疗结束后30 d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经过1次治疗后,A组106例痊愈,5例显效,l例好转,0例无效,显效率为99%;B组87例痊愈,5例显效,6例好转,1例无效,显效率为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色脱2例,色素沉着5例;B组色脱6例,色素沉着9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长694 nm和波长532 nm的调Q激光均能治疗雀斑,且临床疗效满意、安全可靠,波长694 nm的治疗效果优于波长532 nm治疗效果,波长694 nm的不良反应少于波长532 nm.
作者:张海荣;刘烜凯;梁晓琴;王芸;张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关节腔内照射光动力疗法与关节腔外照射光动力疗法对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关节腔内照射光动力治疗组(internal photodynamic therapy group,IN-PDT)以及关节腔外照射光动力治疗组(external photodynamic therapy group,EX-PDT),每组各5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施以改良Hulth方法建立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造模8周后,采用关节腔注射光敏剂后结合光动力疗法,其中IN-PDT组和EX-PDT分别采用关节腔内照射和关节腔外照射的方案进行治疗.采用HE染色观察软骨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COMP、YKL-40及Ⅱ型胶原羧基端端肽(Carboxy-Terminal Telepeptides of TypeⅡCollagen,CTX-Ⅱ)水平的变化,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到,相较于模型组两个治疗组的关节软骨组织结构及软骨细胞形态均有所恢复,且IN-PDT组疗效优于EX-PDT组.(2)关节软骨组织损伤Mankin's评分:对比模型组,两个治疗组评分均有降低,且IN-PDT组评分小于EX-PDT组.(3)ELISA检测:两治疗组的血清COMP、YKL40、CTX-Ⅱ水平的均值均小于模型组,并且IN-PDT组三种标记物水平的均值亦分别低于EX-PDT组(P<0.05).结论 关节腔内照射的光动力疗法与关节腔外照射的光动力疗法均可以恢复关节软骨组织结构,封闭新生血管,抑制软骨的过度分解,延缓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进程.其中,关节腔内照射的疗效及稳定性明显优于关节腔外照射的光动力疗法.
作者:郭铮;牛洁;赵瑞敏;刘彩平;王晓旭;冯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激光微创治疗高龄下肢静脉瘀积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高龄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年龄70~ 89岁(平均76岁),采用激光光凝溃疡周围的交通支静脉、皮瓣下穿支静脉,术后患肢加压包扎、溃疡局部清洁换药,促进愈合.术后6个月内每月记录下肢溃疡情况以及静脉曲张消失情况,术后10、12个月及术后1、2年定期随访,物理检查有无静脉曲张,溃疡愈合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查光凝后的血管有无再通、有无血栓,尤其是有无深静脉血栓.结果 4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45~ 100 min,平均65 min.失血10 ~30ml,平均14 ml.术后1个月下肢曲张浅静脉均消失,溃疡均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溃疡完全愈合32例,治愈率62.2%;术后6个月溃疡完全愈合37例,治愈率88.1%;手术后1年全部愈合;术后随访2年以上者32例,均治愈,无溃疡复发.结论 血管内激光光凝可用于下肢静脉瘀积性溃疡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刘琼;王春喜;曾晶;王晓玲;顾瑛;孙长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光子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光子治疗;B组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C组采用光子治疗.分别在疗程结束后对三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判定和统计.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95.7%、B组61.9%、C组81.6%,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治疗组与单独用超脉冲CO2激光或光子治疗毛细血管扩张比较,疗效更快、疗程更短、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更高.
作者:杜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是毛细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导致血管持续性不均匀的扩张,表现为面颊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损害现象的一种皮肤疾病,俗称红血丝[1].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为先天遗传;继发性的原因有高原性气候、药物因素(如长期外用高效皮质激素),美容护肤品使用不当、物理因素(如长期的日光照射)、局部和全身性疾病(如酒渣鼻、甲亢等)[2].
作者:刘美君;赖劲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光照是光动力治疗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调节光照参数,可以使在同样用药方式和剂量等条件下的光动力治疗效果更好.近年来,该领域的众多研究者对光照参数对光动力疗法的影响以及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功率密度对光动力疗法的效果以及影响机制上.低功率密度的策略有助于产生充分的单线态氧,并可能对细胞死亡机制与免疫效应产生影响.同时,分段式光照等光照模式的采用也有可能弥补光动力治疗中的一些不足.但是由于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手段,这些光照参数通过何种细胞生物学机制而产生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张智慧;陈文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动物和体外实验研究均表明低强度激光治疗(Low-Level-Laser therapy,简称LLLT)具有双相剂量响应模式,积分通量(J/cm2)、辐照度(W/cm2)和辐照时间(s)的适当组合可获得佳治疗效果.临床研究中对剂量相关的激光参数存在说明不充分等情况,完整描述和准确测量激光设置参数对于临床试验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郝素丽;陈聪;张龙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利用点阵激光促进外用药物经皮传输的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可能的机制主要是利用激光产生的光机械波及光热效应破坏药物经皮传输的主要屏障-角质层和表皮层.该方法具有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缩短治疗时间等优势.本文就点阵激光辅助药物传输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曹玉婷;孙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声动力疗效的学术争鸣几年前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杂志曾发表了一篇关于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联合使用治疗3例终末期乳腺癌的文章(此后称“文一”)[1],随后该杂志刊登了一篇对该文相关技术问题的讨论以及作者的回复(此后称“文二”和“文三”)[2,3].
作者:HUANG Zheng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黏膜色素脱失症,在我国患病率为0.1%~2.7%[1].发病年龄不等,无种族或性别差异.本病虽易诊断,但目前病因仍不清楚,因此给预后和治疗带来困难,对大部分患者存在心理影响,从而降低生活质量.国内外治疗方案很多,其目的主要是控制白斑的进展,使其复色直至正常皮肤[2],方法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调节剂、维生素D衍生物、物理疗法及手术移植疗法等,在单一疗法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方法的联合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高能紫外线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的联合方案,治疗1例难治性白癜风患者的手部白斑,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曹洋;周冬梅;曲剑华;李慧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应用是传统癌症治疗理念上的又一项突破性成就,它是利用肿瘤组织选择性吸收光敏剂后,经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病变部位,使肿瘤组织中的光敏剂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选择性治疗的目的.PDT可广泛应用于药械或多种手术联合治疗,进一步地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周炎;任伟;仇月玲;后军;薛浩伟;王宁;吴荣亮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