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所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急性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对Ⅱ相解毒酶及抗氧化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茶多酚(0、2.5、5、10、20和40g/ml)孵育HSF细胞24h,MTT法检测各细胞增殖活性,筛选适宜浓度茶多酚;将HSF细胞分为空白组、药物组、UVA照射组、UVB照射组、UVA+茶多酚组、UVB+茶多酚组,采用27'-二氯荧乙酰乙酸盐(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酶生化法测定各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水平,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DNA损伤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下游各Ⅱ相解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茶多酚浓度为5 μg/ml时,对HSF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故后续实验采用5μg/ml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UVA及UVB照射组ROS水平、LDH释放水平明显升高,DNA损伤加重;与单纯光照组相比,加茶多酚预处理后行光照组ROS水平、LDH释放水平降低,DNA损伤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药物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γ-glutamyl eyst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γy-glutamyl cystine ligase modulatory subunit,GCLM)、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醌氧化还原酶1(N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01)的mRNA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 茶多酚能有效清除ROS,降低LDH水平,减轻DNA损伤,防护UV致HSF细胞急性光损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Ⅱ相解毒酶及抗氧化物酶mRNA表达相关.
作者:刘清;江娜;彭丽倩;梁碧华;张尔婷;李润祥;邓蕙妍;李华平;李振洁;朱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微切口瓣膜修复联合血管内激光光凝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10年以上远期疗效,探讨激光微创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2007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 049例临床资料,包括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肢体1 159条.硬膜外麻醉取股部微小切口,第一对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以波长810 nm半导体激光对迂曲扩张的浅静脉进行血管内光凝术.手术后每年进行随访观察,利用超声多普勒确认治疗后的浅静脉是否闭合、深静脉是否反流.结果 术后恢复顺利,微切口愈合良好,曲张静脉消失、溃疡愈合,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检查评估,临床治愈98.9%.全部病例获得10年以上连续随访,术后1年治愈率98.0%,5年治愈率94.9%,8年治愈率92.9%,10年治愈率为91.3%,15年治愈率81.7%.术后5年、10年下肢出现明显浅静脉迂曲扩张者7例和11例,采用多点穿刺植入光纤激光光凝治疗,对网状扩张的血管辅以硬化剂治疗,均治愈.结论 激光微创综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效果稳定,10年以上远期疗效好.
作者:王春喜;曾晶;金桂云;刘庆;顾瑛;赵文光;王晓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两种不同照光方式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脉络膜血管瘤患者22例,根据不同照光方式分为两组,组合光斑组患者14例,采用不同方式光斑重叠照射治疗瘤体,10例伴视网膜脱落;非组合光斑组患者8例,采用光斑不重叠,仅单个光斑,但光斑照射时间延长一倍,5例伴视网膜脱落.组合光斑组PDT治疗均采用维速达尔6 mg/m2体表面积,10 min推注完毕,5 min后行689 nm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密度50 J/em2,时间83 s.组合光斑组采用光斑大小3~5 mm,治疗光斑2~3个,根据肿瘤大小及形状治疗光斑可以部分重叠,术后随访15~38个月,(平均28.5 ±8)个月.非组合光斑组根据肿瘤大直线距离采用单个光斑覆盖瘤体,激光能量密度100 J/cm2,照射时间166s.术后随访9~ 26个月,(平均19 ±5)个月.结果 (1)14例组合光斑组患者PDT治疗后后随访视力为指数(FC) ~1.0,平均(0.33±0.38).8例提高二行以上;5例稳定,视力提高患者占64.28%.术后肿瘤大厚度为0~3.0 mm,平均(1.2±0.9)mm;大直径为0~8.6 mm,平均(4.5±3.5) mm;6例网脱消失,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游离和沉积.(2)9例非组合光斑组患者,8例术后随防视力为0.04 ~1.0,平均(0.29±0.34);2例提高二行以上,视力提高患者占25.0%;6例稳定.术后肿瘤大厚度为0~2.8 mm,平均(1.4±1.0)mm;大直径为0~8.8 mm,平均(4.7±3.6) mm.2例网脱消失.两组患者视力改善和肿瘤萎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照光方式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均显示安全有效,可以使瘤体萎缩、网脱消失或减轻、视力提高.
作者:苏兆安;丁波;孙桂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析雷珠单抗联合激光疗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疗法进行治疗.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10d,根据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情况选择激光的波长、次数和能量进行光凝治疗.所有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佳视力矫正(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观察患眼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和BCVA改变情况,其中BCVA判定采用小分辨角对数(Logarithm of the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MAR)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治疗后logMAR的平均值(0.45±0.30),较治疗前平均值(0.73±0.12)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CRT平均值为(325.58±10.17) μm,较治疗前平均值(520.10±10.22) μm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性黄斑水肿患者而言,予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校正视力,而且安全可靠,因而值得临床作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宫俊芳;肖华基;周玉婷;孙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点阵式超脉冲CO2激光与点阵式Er∶YAG激光治疗面部毛孔粗大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面部毛孔粗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点阵式CO2激光与点阵式Er∶ YAG激光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应用面部毛孔标准照片评价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点阵CO2激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患者面部毛孔标准照片评分分别为(4.97 ±0.77)和(2.00 ±0.95),点阵Er∶YAG激光组分别为(5.03 ±0.77)和(2.40±0.82),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点阵CO2激光组疗效优于点阵Er∶YAG激光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CO2激光组与点阵Er∶YAG激光组的满意率分别为83.3%和90.0%,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轻微,可出现短暂的红斑、肿胀及脱痂期,无一例发生皮肤永久性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形成.结论 点阵式CO2激光与点阵式Er∶YAG激光均能有效改善面部毛孔粗大,点阵式CO2激光疗效优于点阵式Er∶YAG激光,但短暂性色素沉着发生几率略高,恢复时间更长.两者都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张元文;靳贺;罗世兰;陈永新;王娅;潘文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果酸(alpha hydroxy acids,AHAs)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Er.rythromelanosis follicularis faciei et colli,EFF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EFFC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29例,采用不同浓度的AHAs联合IPL治疗,IPL治疗波长540 nm,每月1次;AHAs治疗,每3周1次,共4次.B组患者28例,仅给予IPL治疗,疗程同A组.分别于治疗第2、4次后评价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组在第2次和第4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5%、86.2%;B组总有效率依次为46.4%、60.7%.两组患者2次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A组5例;B组2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无一例复发.结论 IPL联合AHAs治疗EFFC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治疗次数,降低治疗费用.
作者:何春峰;朱德凤;王辉军;郭娅;李娟;杜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云南地区170例太田痣患者发病特征,回顾性调查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的云南地区太田痣患者17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激光疗效、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术后不良反应及复发等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受调查患者男女比例为1∶3.72.29例患者出生即有(17.1%),儿童期发病多见(67.1%),部分青春期发病(27.1%).双侧患病者仅占总患者数的3.53%.男性发病高峰出现在婴儿期0~1岁,女性发病的两个高峰分别是0~3岁、10 ~ 18岁.治疗4次时,患者和医生评价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9%、80.0%;治疗6次时,患者和医生评价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97.9%;治疗4次时,褐色皮损患者疗效优于蓝黑色皮损患者;Tanino分型中Ⅰ、Ⅱ型患者疗效优于其他分型;病程<10年的患者疗效优于病程>10年的患者.不同首次治疗年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以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5%,三岛分型Ⅱ型更易发生色素沉着;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色沉风险同时也增加.复发率为6.47%,发病年龄越早越容易复发.结论 就诊的云南地区太田痣患者的发病临床特征与其他地区不尽相同,但趋势相似.使用调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治疗太田痣安全有效,术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患者治疗次数越多,痊愈率越高;褐色皮损及Tanino分型Ⅰ、Ⅱ型患者疗效更优;患者首次治疗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相同次数所达到的总有效率越高,因此越早治疗越好.
作者:张艺琼;姜嵩;熊英;李琼艳;朱惠平;陈媛;谭雅心;苏虹;杨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依据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深度,设计治疗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参数治疗角膜浅层病变,分析和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角膜浅层病变31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行眼前节OCT检查,辅助判断病变的形态和深度,指导PTK术中切削深度、直径设定.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对手术前后视力变化、角膜形态学评估、并发症、术后原发病的复发等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角膜浅层病灶有效切削,疾病发作受到控制;术后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ndex of surface variance,ISV)、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等形态学指标有显著下降(P<0.05),角膜散光更趋规则.术后随访期内未出现原发灶复发或严重角膜上皮下浑浊(haze)情况;2例术后远视漂移.结论 眼前节OCT可分析角膜浅层病变的分布形态,判断病灶的深度,指导PTK参数设定,确保手术效果与安全性;有效的瘢痕切除使角膜形态更趋规则,BCVA提高.通过有限的病例研究、应用,眼前节OCT辅助PTK手术对于治疗角膜浅层病变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晶;赵峰;王林农;刘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眼睛是人体面部极其重要的器官,被称为“心灵之窗”.眼睑是眼睛外露的解剖单元及眼球的保护屏障,分为上睑和下睑¨],眼睑疾病使其对眼球的保护功能受损,同时影响到眼睛的美观.如何安全有效地祛除睑缘增生物而又不破坏眼睛外形,是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笔者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睑缘各类增生物,取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玲;卢德光;李爱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肿瘤靶向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与试验研究发展迅速.一系列设计规范的临床研究、新光敏剂各期临床试验以及已上市光敏剂新适应证的临床试验已经或正在多个国家展开.这些研究为客观地评价PDT疗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促进了临床应用的进一步规范化.本文将对国内外已获批上市的光敏剂的临床应用情况、临床试验阶段光敏剂的研究进展、临床规范与指南的形成情况以及光动力疗法用于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王颖;顾瑛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