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近10余年该科细菌中不同种属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能水解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且常为多重耐药株,备受关注.ESBL被分为对酶抑制剂敏感与耐药两大类,纸片扩散法及肉汤稀释法可检测ESBL产生菌,所致感染可选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等治疗.
作者:吕晓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曲伐沙星、格帕沙星、莫西沙星、DU6859、HSR903、加替沙星等的特点是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及细胞内病原体具有活性,特别是格帕沙星对枝原体、衣原体的活性强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对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和无芽孢厌氧菌的活性也较强.治疗剂量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单次口服后,血药浓度显著超过MIC并维持长达12h.临床观察显示,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各种类型感染性疾病的高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喹诺酮类抗菌药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药物动力学性能好和耐受性好,从而扩大了适应症,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据1997年Andriole提出,经Schellhore整理的Andriole-Schellhore分类,喹诺酮类药物共分为四代.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主要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因不良反应严重,现已被淘汰;第二代以环丙沙星为代表,不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而且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也有活性,所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第三代以司帕沙星为代表,进一步扩大了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包括抗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衣原体、枝原体等,而且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的活性比环丙沙星强得多;第四代以Du-6859a为代表,不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不动杆菌和假单胞菌抗菌活性强,而且对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作用更强,对拟杆菌和分枝杆菌也有良好抗菌活性.随着这些药物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几乎所有致病菌均已出现耐药菌株.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是:(1)DNA促旋酶(gyrAB基因)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及parE基因)变异;(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和主动排出系统将药物主动泵出菌体外.
作者:吕增春;邢玉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细菌产生的耐药性已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构成严重威胁.β-内酰胺酶作用下的水解开环是造成这类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细菌对这类药物耐药性的关键所在.本文介绍了各种β-内酰胺酶,包括金属β-内酰胺酶的分类、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氧青霉烷、青霉烷、碳青霉烯、青霉烯和单环β-内酰胺类)以及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郑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氨磷汀是一种细胞保护剂,能选择性地保护正常细胞免受放疗和化疗的毒害,而且不降低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它通过稳定正常组织中的DNA分子、消除化疗和放疗产生的氧自由基等而发挥保护作用.本文总结了动物实验的药效学、药理学、药物动力学研究情况,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情况,并着重总结了氨磷汀的临床应用.目前,氨磷汀已批准的用途包括防止晚期卵巢癌患者使用顺铂和环磷酰胺时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减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使用顺铂治疗引起的积蓄性肾毒性、减轻晚期非胚芽细胞实体瘤患者由于使用顺铂或含顺铂联合化疗引起的积蓄性肾毒性、用于头颈部癌症化疗时保护唾液腺和防止口干.广泛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氨磷汀在防止放疗毒性、化疗毒性、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及改善某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的血细胞减少症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作用;并且,在使用推荐剂量的氨磷汀时,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良好.随着今后研究的不断深入,氨磷汀有可能发展成为广谱的细胞保护剂.
作者:谢昶;陈永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喹诺酮类药物对人正常肠道微生物菌群有选择性作用.13种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芦氟沙星、西他沙星、加替沙星、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在治疗中显示出对革兰氏阴性需氧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的强烈抑制或清除作用.西他沙星和莫西沙星对革兰氏阳性需氧球菌作用强烈,而其它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程度较小.加替沙星、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体外抗厌氧菌作用强,但对人肠道厌氧菌群作用较小,其它10种喹诺酮类药物也发现同样的情况.喹诺酮类抗菌药对人肠道菌群生态学的影响主要是对肠杆菌属细菌,所以,当用其作为胃肠道细菌感染的治疗或预防药物时应给予重视.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β-内酰胺酶按照各自的底物和抑制轮廓分为4组,根据各自的氨基酸序列分属于A、B、C、D共4种分子类别.细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突变可引起广泛耐药,以TEM和SHV为代表的A类酶的突变多发生在结构基因上,其单点或多点突变衍生出大量的新型超广谱酶.结构基因以外区域的突变多数发生于启动基因或调节基因,后者的改变往往造成结构基因的过度表达,使产酶量大增而导致耐药.B类金属β-内酰胺酶可通过启动基因上的多点突变产生耐药.C类酶的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调节基因上,通过对产酶量的调控引起细菌耐药.
作者:朱卫民;钱元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β-内酰胺酶分子结构及其与底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是揭示耐药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β-内酰胺酶分子结构的描述,详细阐明了β-内酰胺酶分子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由于β-内酰胺酶分子结构的改变给它们之间的构效关系所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耐药机制提供依据.
作者:朱卫民;钱元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微生物在发现和产生抗生素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使得采用重组微生物技术筛选非抗菌活性先导化合物显示出优越性,该方法简化了分析检测过程,降低了结果的假阳性,特别是较为适用于高通量筛选(HTS)系统,目前采用此技术建立了许多有效的先导化合物筛选模型.
作者:朱辉;马亮;詹良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红霉素可与许多药物如茶硷、咪达唑仑、卡马西平、特非那定及环孢素等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是红霉素可竞争性抑制上述药物代谢过程中必需的细胞色素CYP3A同功酶.由于阿奇霉素不抑制CYP3A,因此,其药物相互作用较红霉素及克拉霉素少见.Granouitz等报道1名服用丙吡胺患者应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丙吡胺血浆浓度升高及室性心动过速. 患者女性,35岁,1993年因血管减压性晕厥服用磷酸丙吡胺缓释胶囊150mg每日4次、美托洛尔缓释片100mg每日2次,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994年3月查血浆丙吡胺大浓度5mg/I(治疗浓度2~5mg/I).心电图示心率65次/min,QT间期400ms.1995年罹患继发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1996年5月磷酸丙吡胺减量至150mg每日3次.1997年10月因发热伴下腹痛,CT及实验室检查未明确病因,此后腹痛缓解,但每周体温升高1次达39.4℃.由于持续发热,疑为猫抓病,遂于1998年6月服用阿奇霉素500mg,继之以250mg/d维持治疗.6月30日因不适、头昏及尿潴留入急诊室,插入Foley导管后,患者出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23次/min.室率增快时出现低血压及昏迷,虽经气管插管及静脉应用肾上腺素仍无脉搏,立即给予直流电击复律,能量200焦耳,转为交界性心律,心率82次/min,QT间期明显延长至560ms,前侧壁T波倒置.因持续低血压,故给予多巴胺.查血钾4.4mmol/L,钙8.8mmol/I,镁1.8mmol/I,肌酐10mg/I,TSH 1.77mv/I,丙吡胺血浆浓度11.1mg/I.超声心动图示明显弥漫性左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20%. 患者进入冠心病监护病房后停用丙吡胺及阿奇霉素,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30次/min,QT间期440ms,意识迅速恢复.拔出气管插管.为维持血压,继续静脉滴注多巴胺5μg/(kg@min).7月1日心电图示心率68次/min,QT间期430ms.复查超声心动图示正常至高动力性左室功能,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正常.停用多巴胺,7月7日患者又出现一阵(32个QRS波)无症状性室性心动过速.7月9日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出院后随访数年,未出现心律失常,但仍反复发热. 此前未发现有关阿奇霉素与丙吡胺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Pfizer综述92项有关阿奇霉素相关性心脏事件的报道,其中33例为心悸及/或心律失常,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丙吡胺口服后约25%经肝脏脱羟基,推测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可抑制丙吡胺的单-N-脱羟基作用.对已经应用丙吡胺的患者,医生应避免同时给予阿奇霉素,如果必须联用,应小心监测丙吡胺血浆浓度.Granowitz EG,et al. PACE2000,23(9): 1433(英文) 邓万俊摘郭之慧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绿色组链球菌与2类重要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菌血症和心内膜炎.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肺炎链球菌和绿色组链球菌的氟喹诺酮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药物的2个作用靶(拓扑异构酶Ⅳ和DNA促旋酶)的变异有关.绿色组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来自以下3组人员的口咽标本:(1)30名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治疗平均12±3d的住院患者;(2)30名接受非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至少5个月的同期住院患者;(3)30名未接受治疗未住院的健康对照.在包含3mg/L环丙沙星的琼脂平板上,从20分口咽标本中分离出20株环丙沙星MIC≥4mg/L的绿色组链球菌菌株,与相应的参考菌株相比,认为这些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减弱,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住院患者,而从30名健康对照的口炎标本中仅分离出3株氟喹诺酮耐药性绿色组链球菌.参考菌株有:缓症链球菌(S.mitis,SM)103335,口腔链球菌(S.oralis,SO)102922,血链球菌(S.sanguis,SS)55128.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对菌株SMB8~SMB14的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M103335的2~32倍;对菌株SOB3~SOB14的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O102922的2~128倍;对菌株SSB1、SSB2的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S55128的8倍.在氟喹诺酮耐药性缓症链球菌中,仅有SMB13和SMB14在拓扑异构酶Ⅳ的C、E亚基(ParC,ParE)或DNA促旋酶A亚基(GyrA)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存在氨基酸取代,SMB13的ParC第79位Ser→Ile;SMB14的ParC无氨基酸取代,GyrA的第81位Ser→Phe,ParE的474位Glu→Lys,二者都与MIC的增加有关.对缓症链球菌,当存在利血平时,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的MIC减至原来的1/4,认为存在外排泵表型.在参考菌株SMB103335和菌株SMB9、SMB13、SMB14中都观察到外排泵表型,该表型可以单独表达(SMB103335,SMB9),也可以与拓扑异构酶Ⅳ、DNA促旋酶的变异同时存在(SMB13,SMB14).对口腔链球菌,当存在利血平时,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的MIC减至原来的1/4~1/16,认为存在外排泵表型.12株口腔链球菌中,10株(包括典型菌株SO102922)具有外排泵表型,特别是SOB5其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无氨基酸取代发生,在存在利血平时,MIC可降至典型菌株SO102922的水平.ParC的氨基酸取代(79或83位)导致口腔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SOB6~SOB9,SOB14);ParC和GyrA(81或85位)同时发生氨基酸取代导致产生高水平氟喹诺酮(尤其是司帕沙星)耐药性.血链球菌SSB1在ParC的第83位Asp→Tyr;而SSB2在ParC和GyrA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无氨基酸取代,但存在显著的外排泵表型,在利血平存在谮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分别降至原来的1/8和1/16.用来自表达高水平外排泵耐药性的缓症链球菌(SMB9)和口腔链球菌(SOB5)的DNA转化肺炎链球菌R6,结果肺炎链球菌R6转化子获得外排泵表型,在利血平存在时,肺炎链球菌R6转化子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水平可降至野生菌株R6的水平,表明外排泵表型可以在种间传递.Guerin F,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0,44(8):2197(英文)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比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与其它抗生素预防耳鼻喉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效果,对观察组24名患者(年龄18~63岁,女10名,男14名)和对照组26名患者(年龄、病种和施行的手术与观察组相似)进行了观察.观察组患者分成3个小组:第1小组为9名化脓性增生性上颌窦筛骨炎施行上颌窦根治性手术患者;第2小组为7名慢性扁桃体炎(中毒-过敏型Ⅱ级)施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第3小组为8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疡型)施行颞骨手术(为使听力恢复)的患者.患者的诊断依据是临床和细菌学检查.后者包括检样为手术时取自上颌窦、中耳和扁桃体隐窝的化脓性分泌物细菌学检验.术后期进行创伤渗出液和扁桃体壁龛取样涂片检验.此外,还将病理材料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作药敏试验.在观察组患者中检出病原菌29株,第1小组草绿色链球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肺炎链球菌2株;第2小组草绿色链球菌3株,淡黄色奈瑟氏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第3小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各4株.观察组第1、3小组患者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75mg(阿莫西林250mg+克拉维酸125mg)或625mg(阿莫西林500mg+克拉维酸125mg),每天口服3次;第2小组患者在扁桃体切除术后,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00mg,每天3次静脉滴注,第4天后改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片剂口服.静脉滴注用剂型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可作为术后期上颌窦冲洗剂.值得注意的是,口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每天3次,应在饭中或饭后口服,以免发生消化道不良症状;本组患者中无既往不能耐受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和分离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患者.对照组患者用氨苄西林0.5g,每天4次口服;或用头孢氨苄1.0g,每天3次肌肉注射;或用青霉素100万u,每天6次肌肉注射.全部患者除用抗菌药外,均施行了耳鼻喉科常规术后处置和护理.抗菌药治疗有效的标准是:患者的全身症状包括体温恢复正常;创伤处不再产生渗出液;术后创伤愈合的速度较快;血象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治愈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缩短了3~4d.第1小组患者术后创伤分泌物产生显著减少、软组织水肿减轻始于术后第6~7天;而对照组相应患者始于术后第9~10天.第2小组患者术后扁桃体壁龛纤维素膜消除、净化和上皮形成始于术后第4~5天;而对照组相应患者始于术后第7~8天.第3小组患者术后颞骨腔净化和上皮形成始于术后第9~10天;而对照组相应患者始于术后第12~14天.总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菌谱广,毒性低,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预防耳鼻喉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高效抗菌药.ПучшеваюВ, идр. АнтибиoтикииХимиoтерагпия ,2000,45(3):12(俄文) 易闽北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泌尿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慢性感染性病变常常是混合性细菌感染.尿路感染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所致,其中半数以上菌株对常用的大多数抗菌药耐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优点是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吸收快、毒性低以及具有口服和静脉注射剂型.俄罗斯圣彼得堡医学院医院泌尿科对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的88例泌尿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进行了疗效观察.其中第1组35例为慢性结石性肾盂肾炎,用药后将施行远距碎石术;第2组26例为在前列腺良性增生基础上发生的肾盂肾炎,用药后将施行前列腺切除术(包括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第3组19例为慢性盂肾炎恶化,发生于肾盂结石切除术后(6例)、前列腺切除术后(9例)和远距碎石术后(4例);第4组8例为急性睾丸附睾炎.观察病例为轻型和中等重症,患者的年龄为19~76岁.62例(70.5%)肾功能正常,26例(29.5%)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55~70ml/min).88例中除8例急性睾丸附睾炎未分离出病原菌外,其余80例分离病原菌112株,其中有大肠埃希氏菌(61株)、奇异变形菌(7株)、普通变形菌(9株)、克雷伯氏菌(8株)、肠杆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酿脓链球菌(各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和其它细菌(4株).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用法是375mg,每日3次,疗程6~12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疗效依据临床、实验室等检查的指标综合评价.第1组中23例在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前曾用其它抗菌药治疗无效,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6d后,30例(85.7%)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正常,4例(11%)仍有白细胞尿,1例(2.8%)仍有菌尿,碎石术后均未发生肾感染性病变恶化;第2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7~9d后,13例(50%)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正常,其余13例(50%)仍有白细胞尿,但菌尿消失,未见肾盂肾炎恶化;第3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7~12d后,13例(68.4%)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正常,6例(31.5%)仍有白细胞尿2例(10.5%)临床症状消失但仍有菌尿;第4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7~10d后,全部患者均取得临床疗效.仅1例(1.1%)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轻度恶心,不需停药.显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是治疗泌尿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高效药物.ТкачукВН. АнтибиотикииХимииотерапия, 2000,45(3):9(俄文) 易闽北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普遍.Peter等采用交叉对照方法,比较了在2个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方案后耐药菌出现情况的差异.其中一个病房,在脓毒血症出现的早期,新生儿接受青霉素加妥布霉素治疗;在脓毒血症出现的后期,采用氟氯西林加妥布霉素治疗.在另一个病房,新生儿接受阿莫西林加头孢噻肟钠.6个月后2个病房交换治疗方案.象预期的一样,接受青霉素加妥布霉素治疗的婴儿主要受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而接受阿莫西林加头孢噻肟钠治疗的婴儿主要受肠杆菌感染.阿莫西林加头孢噻肟钠治疗组耐药菌株的发生率是青霉素加妥布霉素治疗组的18倍.许多研究发现,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与革兰氏阴性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有很强的联系,耐药性的出现常常会导致治疗失败.从历史上看,耐药性常发生在具有染色体编码的Ⅰ型β-内酰胺酶的细菌中,如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沙雷氏菌、吲哚阳性变形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近使用广谱头孢菌素后出现的现象是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所致的耐药性,尤其发生在克雷伯氏菌中.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从教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分离获得的克雷伯氏菌22%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在欧洲,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发生率差别很大,在葡萄牙为34%,而在北欧国家为3%.许多研究显示,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定植和感染存在某种联系.抗生素的使用与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之间也存在相似的关系.一项研究显示,A组链球菌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实质性增长与这类药物使用的增加有关,通过全国范围的普及教育以减少红霉素的使用,可部分逆转耐药性的增长.加拿大的研究人员报道,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肺炎链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株大量增加.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和感染与接触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关.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与糖肽类和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有关,来自几个国家的报道显示,长期接受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少数感染由糖肽耐药性葡萄球菌引起.对经验性抗生素应用方案的改变(交替应用)尚存在争议,但已有一些有关这种方式有效性、安全性和费用一效应关系的报道.早期的实践涉及用阿米卡星替代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这些研究中的多数表明,阿米卡星的应用可降低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性.一个医学中心用一种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替代一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治疗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的经验疗法,使革兰氏阴性菌所致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抗生素的交替使用对临床(如重症监护病房)耐药方式的长期发展是否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医学中心试图用亚胺培南替代头孢噻肟钠以控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高发生率,却观察到碳青霉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增加.限制经验性、预计性或直接治疗方案选择的抗生素应用策略,是唯一有效的控制耐药性的方法.有证据表明,根据适剂量和推荐疗程使用抗生素,是控制耐药菌的基本策略.在监测和预防耐药性方面,控制感染的方针和操作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控制感染的标准的提高与抗生素应用方针的改进谁的益处更大尚无定论,或许二者对阻止耐药病原菌在全球的蔓延都是必需的.Quinn TP, et al. Lancet, 2000, 355 (9208): 946(英文) 杨君义译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球囊酵母病是由粗球囊酵母引起的全身性感染.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评价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进行性非脑膜性球囊酵母病的疗效.1992年11月至1997年2月收治的191名球囊酵母病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氟康唑治疗组患者(n=94)接受氟康唑400mg/d;伊曲康唑治疗组患者(n=97)接受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各维持治疗1年,分别于8个月及12个月时随访.8个月随访时,因疗效不佳终止治疗者氟康唑组27例(28%),伊曲康唑组19例(20%,P=0.07).氟康唑组总有效47例(50%),伊曲康唑组61例(63%,P=0.08).12个月随访时,伊曲康唑组治疗有效者升至70例(72%),氟康唑组升至54例(57%,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8个月时疗效分别与软组织感染[机会比(OR)3.4,P<0.001]、首次进行球囊酵母病治疗(OR 2.9,P=0.001)、4种以上症状(OR1.3P<0.001)、骨骼损害时无皮肤红斑(OR8.1,P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PF1163A和B是从青霉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两种新型抗真菌抗生素. 根据菌株PF1163在CYA培养基(酵母浸膏0.5%,葡萄糖3.0%,K2HPO40.1%,NaNO30.1%,KCl 0.05%,MgSO4@7H2O 0.05%,FeSO4@7H2O0.001%,琼脂1.3%)和EMA培养基(麦芽糖浸膏2.0%,胨0.1%,葡萄糖2.0%,琼脂2.0%)上的菌落生长特征,并与青霉的菌落特征进行比较,初步断定菌株PF1163属青霉属. 菌株PF1163接种于琼脂斜面上,经一次种子摇瓶培养(25℃摇育2d),二次种子培养(25℃摇育3d)和生产培养(28℃静止培养14d),后放罐. 经乙酸乙酯提取,SiO2凝胶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使PF1163A和B从发酵液中得以分离纯化. PF1163A和B对致病真菌白假丝酵母显示很强的抑制活性,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PF1163A和B对白假丝酵母TIMM1768的MI值分别为8和32mg/L.这两种抗生素对哺乳动物细菌不具有细菌毒作用,甚至在抗生素浓度达到33.3mg/L时,对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还不到50%. PF1163A和B可抑制白假丝酵母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主要是抑制从羊毛甾醇的14C脱甲基到麦角甾醇这一步,但许多基因可控制从羊毛甾醇到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所以PF1163A和B抗真菌作用的详细机制还需深入研究.Nose H,et al. J Antibot,2000,53(1):33(英文)杨媛摘林赴田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2000年4月18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linezolid(商品名Zyvox)用于万古霉素耐药性粪肠球菌所致菌血症、院内获得性肺炎、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复杂性皮肤感染和青霉素敏感性肺炎链球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性菌血症的治疗.linezolid由美国Pharmacia公司开发,是噁唑酮类药物中第一个获批准的新药. linezolid的作用机制独特,干扰蛋白质合成起始间段细菌核糖体2个亚基的结合,从而阻断蛋白质的合成.linezolid已在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获得批准和注册,不久可能在英国获得批准使用.FDA根据来源于44个国家的4000多名患者的临床实验数据批准linezolid. 在一项随机、双盲临床研究中,145名万古霉素耐药性粪肠球菌感染患者接受linezolid 200和600mg每日2次,疗程7~28d,治愈率分别为52%和67%.在一项单独实验中,400名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接受linezolid(600mg)或万古霉素(1000mg)每日2次,疗程7~28d,linezolid的有效率(57%)与万古霉素的有效率(60%)相当,linezolid对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愈率(47%)稍高于万古霉素(40%).在超过800名的复杂性皮肤感染患者中,接受linezolid治疗后可供评价的患者90%恢复健康,而苯唑西林的治愈率为85%. 英国学者Anthony Coates评价说:linezolid的开发是过去30年来人类与微生物斗争中显著的进步之一.在过去的10年里,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明显增加.近期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进行的一项对严重血液感染的调查显示,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1990年的1.7%增至1998年的34%;万古霉素耐药性粪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1993年的6.3%增至1998年的24%.linezolid将对临床治疗产生巨大影响,也会使制药工业摆脱对现有药物的仿制而趋向开发新抗菌药的策略.Senior K. Lancet, 2000, 355 (9214): 1523 ( 英文) 余文海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