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通过抗菌药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的失活或改变,抗菌药的外排或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可以分别导致β-内酰胺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MLS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当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16SrRNA或核糖体蛋白S12突变、23S rRNA突变时,会影响抗菌药与核糖体的结合,分别导致四环素耐药性、氨基糖苷耐药性和MLSB耐药性;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位肽聚糖前体末端的改变,导致糖肽耐药性。产生破坏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MLSB修饰酶(酯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可以分别导致相应的抗生素失活,而产生耐药性。外排泵系统的存在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是导致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不能有效进入细菌细胞,也是耐药机制之一。
作者:张印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氟喹诺酮类药物已广泛用于眼科感染治疗,包括局部、玻璃体内和全身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有良好的抗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活性。局部给药后在角膜达到治疗浓度,所以氟喹诺酮类药物已大量替代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联合治疗。当可能存在耐药性时,需要二线药。停药后,喹诺酮耐药性不可能发生逆转。为了减少喹诺酮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强调审慎处方的重要性。使用局部治疗剂量时,不发生角膜毒性。全身或局部使用治疗剂量喹诺酮类药物,未见视网膜毒性。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特别是环丙沙星和小范围诺氟沙星时,发生角膜沉淀,但不妨碍康复。治疗眼内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适度的从血液到玻璃体的渗透率,但不能保证在玻璃体中的浓度足以达到所有重要分离菌的MIC(90),全身给药对眼部外伤后的预防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仲兆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微生物来源的苯并二吡咯类抗生素包括CC-1065,pyrindamycin,DUM-SA,gilvusmycin等5类共9个品种,它们具有新颖的结构,通过分子中独特的环丙烷基团与DNA发生特异性共价结合,使DNA链更稳定,从而抑制其解旋,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这类药物对P388白血病具有比阿霉素等传统抗肿瘤抗生素更强的疗效,是迄今为止抗瘤活性强烈的抗生素之一。
作者:戴垚;顾觉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们对芳香聚酮体的生物合成机理的深入了解,将有越来越多的Ⅱ型PKS基因和DOS基因被克隆。人们有可能应用基因克隆或组合生物合成方法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或创造出结构新颖的杂合化合物。主要介绍了应用基因克隆的方法产生的杂合蒽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蒽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链霉菌基因克隆策略与组合生物合成,以及杂合蒽环类抗生素及其前体等研究进展。
作者:顾觉奋;王永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青霉素抗原决定簇具有多样性,包括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侧链抗原决定簇以及由β-内酰胺环与侧链结合而成等。青霉素过敏患者血清中存在核特异性抗体和侧链特异性抗体等,有的可识别母核结构,有的仅识别侧链结构,亦即青霉素类抗生素间可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也可存在部分交叉、甚至无交叉过敏反应。对过敏患者可根据药物结构尤其是侧链结构恰当选择本类药物。T细胞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过敏患者体内存在2种T细胞系,一种对识别的药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另一种选择性较差,可识别多种药物。药物特异性T细胞主要识别青霉素类的侧链和双环结构,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参与并调节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诊断仍以皮试为主,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增加皮试剂的成分可提高其敏感性。体外检测有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等,以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应用较多,以上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操作过程较复杂,临床难以完全取代皮试,可与皮试结合应用。
作者:乔海灵;赵永星;马统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综述了近年来差示扫描量热法在药剂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在制剂开发前了解药物和辅料的物理性质、考察辅料与主药间或辅料间是否有相互作用、制剂工艺优化及处方筛选、制剂质量评价以及研究药物对皮肤的透过机理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丁洪;吴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增殖调节的失控是肿瘤细胞的典型特征。细胞外的信号转导和细胞内的信号传递是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药理学的研究热点,它们的快速发展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近年来癌细胞中Ras-to-MAPK信号传递途径受到基础研究与药物开发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该途径中某些关键激酶的抑制剂的筛选非常活跃。对微生物来源的作用于Ras-to-MAPK信号传递途径的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EK1抑制剂及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进行了综述。
作者:廖志勇;甄永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