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前少有院内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出现,治疗容易,但随着其耐药性(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的不断增强,鲍氏不动杆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菌株,常可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脑膜炎、菌血症等各种难治性感染[1].了解其耐药机制,探讨克服耐药的方法,对于临床上治疗和预防其引起的感染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程曦;曾蔚;贾文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东方拟无枝酸菌发酵中加入CaCl2@2H20(40mg/L)或CuSO4@5H2O(10mg/L)可分别提高万古霉素产量12%和11%,二者联合加入则有协同作用.Ca2+能使胞内万古霉素浓度降低36%,而Cu2+可使胞内TDP-葡萄糖:糖苷配基万古霉素葡糖基转移酶的活性比对照增强3倍.Ca2+的作用可能是改变细胞对万古霉素的渗透性,而Cu2+可增强万古霉素生物合成酶的活性.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雷莫拉宁(Ramoplanin、A16686、MDL62,198)是一种新型的糖肽类抗生素,主要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其纯品是由A1、A2、A3三个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其中A2为主要成分,占80%.雷莫拉宁能够特异而迅速地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这种抑制作用与万古霉素(Vancomycin)和替考拉宁(Teicoplanin)的抑菌机制不同.体外试验表明,雷莫拉宁对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是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4~8倍,而对链球菌、肠球菌、棒状杆菌、梭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另外,雷莫拉宁对许多具有耐药性的病原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雷莫拉宁的细胞毒性较小且无交叉耐药问题.但因其分子量较大,故胃肠道难于吸收,目前,雷莫拉宁主要开发为外用药物.雷莫拉宁在治疗痤疮、感染性外伤以及腹泻感染等病症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已进入了临床试验.
作者:谢轶;余柏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来,深部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尤其是广谱、强效的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长期使用、留置各种插管,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另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外科大手术术后患者等,也易发生深部机会性真菌感染.其中,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深部真菌感染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临床医生应予足够重视.
作者:段建春;吕晓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天然产物是一重要的药物来源,同时比化学合成能提供更多的结构多样性,然而由于受限于传统的方法其多样性未得到进一步利用.组合生物合成就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获取大量天然、非天然产物的方法.近几年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聚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则是这个技术应用为成熟的领域.本文对聚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发展作了回顾,并对目前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作了概述.
作者:汪星明;赵凤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多重耐药(mar)操纵子是广泛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染色体上的一个压力反应调控中心.mar位点突变或细菌暴露于诱导物时,其编码的转录激活蛋白MarA超表达,后者通过调节众多基因转录及改变细菌对药物的转运,使细菌对多种结构不相关的抗生素、有机溶剂及氧化作用压力的抗性增加,形成多重耐药(Mar)表型.
作者:陈晓玲;范昕建;吕晓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真菌感染大幅度增加,随着三唑类抗真菌药大剂量、长疗程使用,多重耐药株感染导致的治疗失败也呈增加趋势,对耐药念珠菌的研究发现,多重耐药与真菌细胞膜上主动外排泵的活化密切相关;与多重耐药相关的主动外排系统有ATP结合盒超家族(cdrl与cdr2)和主要易化因子超家族(CaMDR和flul),临床分离的敏感株和耐药株应用Southem blot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表明,两者在基因型上无明显的差异,而Northern blot发现,两者在主动外排泵基因的mRNA上差异明显,表明耐药的发生是源于基因表达的异常而不是基因扩增所致,而启动子区上游500bp的碱基序列分析,未发现能增加基因表达的突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基因表达的增加源于反式调节因子对启动子的激活.
作者:韩旭东;张永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注射用帕珠沙星为日本富山化学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制剂,属Ⅲ型喹诺酮类药,作用靶位为细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Ⅵ.体内外研究表明帕珠沙星抗菌谱广,与受试的环丙沙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等相比,对MRSA抗菌活性突出,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优于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及庆大霉素,与环丙沙星相似,对部分厌氧菌亦有很强抗菌活性.对机体呼吸、循环、消化及神经各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帕珠沙星对受试小鼠、大鼠、狗及猴的LD50大于260mg/kg体重,研究中所采用剂量下无长期毒性及生殖毒性表现.实验动物及人体内代谢研究表明帕珠沙星具有分布迅速,组织穿透力强,肾代谢为主,无蓄积作用等特点.临床研究表明,帕珠沙星对接受治疗的各科感染共1002例总有效率为82.75%,总细菌清除率为77.68%.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测异常发生率低,停药后恢复正常.
作者:杨信怡;游雪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骨形成和骨吸收率的决定因素.在研究甲亢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发现,甲状腺激素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的兴奋性.体外实验发现,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雌激素可间接通过一些钙调节激素抑制骨吸收,部分研究证实雌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一般认为雌激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雌激素受体直接诱导骨细胞的凋亡.BT-PCR和免疫组化法发现瘦素可以明显增加进入矿化状态的成骨细胞的矿化结节的数量.Na+/Ca2+交换抑制剂是骨基质内部小环境的调节剂,并在骨矿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李紫晶;吴剑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是惟一确认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受体,介导胆固醇逆转运的起始和终止步骤,即外周组织中胆固醇的流出和肝脏及类固醇激素生成组织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在胆固醇逆转运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组织中SR-BI的表达调控研究表明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以作为筛选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新型分子靶位或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治疗.
作者:刘晓辉;洪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抗菌药物为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细菌耐药性问题近年来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的耐药机制对研制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是非常必需的.近年来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其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酶对药物进行水解、酰化、磷酸化及核苷化;改变修饰药物的靶位;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增加药物外排而降低细胞体内药物的浓度以及细菌固有的一些特性,如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等,每类药物各有其侧重点.
作者:谭艳;方治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