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葱伯克霍尔德复合体(BCC)的分类学以及近年来基因分型方法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洋葱伯克霍尔德复合体目前被分为至少9种,它们是:B.cepacia(基因型 Ⅰ),B.multivorans(基因型 Ⅱ),B.cenocepacia(基因型 Ⅲ),B.stabilis(基因型 Ⅳ),B.vietnamiensis(基因型 V),B.dolosa(基因型 Ⅵ),B.ambifaria(基因型 Ⅶ),B.anthina(基因型 Ⅷ)和B.pyrrocinia(基因型 Ⅸ).recA基因的PCR-RFLP及种特异引物、16S rDNA的PCR-RFLP和种特异引物、MLST、RAPD及PFGE的基因分型等方法近来被用于洋葱伯克霍尔德复合体的基因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吕琳;宋诗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头孢硫脒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其药动学特性、体内外抗菌活性以及安全性等均优于同代品种,不仅对解决临床上常见的敏感菌感染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目前正在不断增加的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亦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相关临床文献资料,对头孢硫脒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以及该药物在烧伤科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
作者:麦慧;李忠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诱导体液或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的发生.在体液免疫反应中,经常研究的是IgE介导的速发型免疫反应,而T细胞与此类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T细胞依赖于T细胞受体(TCR)实现对β-内酰胺类半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在外来抗原驱动下,TCR受体谱会出现偏移或基因片段限制性取用现象.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而相似的化学结构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TCR识别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位点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作者:李志;乔海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旋光法以及微生物测定法等分析方法在美罗培南制剂样品和生物样品中的应用.
作者:茹志涛;杨文宇;茹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代表药物的抗菌活性及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综述.
作者:邹翠;周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分两部分对喹诺酮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1-位和8-位形成六元环体系的喹诺酮(包括2,3-二氢-7-氧代-7H-吡啶[3,2,1-i,j][4.1.2]苯并噁二嗪环系、3-亚甲基-2,3-二氢-7-氧代-7H-吡啶[1,2,3-de][1,4]苯并噁嗪环系和它的1-硫代类似物、6,7-二氢-1-氧代-1H,5H-苯并[i,j]喹嗪环系)和7-位具有不同结构类型的环胺取代基的喹诺酮(包括7-(4-羟基-1-哌嗪基)、7-(4,7-二氮杂螺[2,5]辛烷基)、7-(4-哌啶基)和7-(3-氨基-1-环戊烯基)、7-[(2S,3R)和(2R,3S)-3-氨基-2-甲基-1-吖丁啶基]、7-(3-氨基-3-甲基-1-吖丁啶基)、dl-7-(4,4-二甲基-3-氨甲基-1-吡咯烷基)和7-(7-氨甲基-5-氮杂螺[2,4]-5-庚烷基),以及7-[(3R)-3-(1-氨基-1-环丙烷基)-1-吡咯烷基]喹诺酮).同时,对其抗菌活性也做了简要的描述.
作者:万志龙;郭慧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微粒作为疫苗载体,在疫苗投递系统中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从疫苗微粒在疫苗的口服给药、皮内注射给药、呼吸道黏膜直接接种和其他接种途径等四个方面对微粒给药系统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同时对疫苗微粒给药系统常用高分子化合物进行综述;从单剂量疫苗、新型疫苗、老疫苗新用等方面对微粒给药系统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与总结.
作者:龚修净;邓盛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回顾了侵入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客观地评价了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严重程度,并对如何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侵入性真菌病的合理预防和理性治疗提供了建议.
作者:叶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有标记核酸探针技术、基于PCR的分析方法、梯度凝胶电泳方法、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以及质粒、编码特殊蛋白质和低分子量RNA基因分析等.这些技术方法的采用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得对某些微生物的研究成为可能,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其生态机制.
作者:邓小宽;张新宜;田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