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放线菌刺糖多胞菌的发酵工艺参数,对代谢过程实施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多杀菌素的稳定生产.方法 通过对摇瓶实验优选发酵培养基配比投料,进行多杀菌素发酵过程工艺参数分析,并将参数分三类: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并通过在线与离线取样分析.结果 通过发酵过程参数的分析,得出利于调节和控制多杀菌素发酵参数,使产物高效表达.结论 选定多杀菌素参数可稳定发酵工艺和监控发酵过程是切实可行.
作者:郭鸿雁;冷晓红;陈海燕;李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合成得到阿奇霉素的相关物质.方法 采用合成的方法制备相关物质,并用MS,HPLC方法鉴定相关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以阿奇霉素为原料制备得到了4个相关物质.结论 得到了阿奇霉素的4个相关物质,为研究阿奇霉素中相关物质的来源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提供了科学数据.
作者:刘啸;陈宇瑛;王瑛瑛;张书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33例患者主要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并辅以耳穴贴压治疗,观察FBG、BMI和HbAlC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FBG、BMI和HbAlC明显得到控制,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运用.
作者:白鸿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收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和灯盏花素,6周后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静;周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红花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组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胺碘酮及红花,对照组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和红花,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0.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胺碘酮联合红花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能有效降低心室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斌;吴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喹啉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喹啉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能为以喹啉为核心的结构改造以及其靶点的构效关系上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王京;张磊;李文赟;马敬尧;王亚楼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抗生素中高聚物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对于单方抗生素中高聚物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相关的检测方法与控制标准也写入了药典,但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抗生素的高聚物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主要介绍了此类复方中高聚物的研究进展,并与单方抗生素制剂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
作者:高靓;李苌清;薛青山;张陆勇;王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抗生素耐药性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出现使得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抗生素失去了原有的治疗效果,这就迫使人们急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羊毛硫抗生素(Lantibiotics)是革兰阳性菌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抗菌肽,可抑制微生物尤其是革兰阳性菌株的生长,有望可以代替传统抗生素控制耐药性病原菌.本文根据目前羊毛硫抗生素的研究,对羊毛硫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制和耐药性以及羊毛硫抗生素生物工程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单介绍了与羊毛硫抗生素相关的细菌素数据库.
作者:孙健;郑珩;徐寒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近年来多药耐药性(MDR)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作为对付这类感染的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逐年增加,故寻找替代治疗药物和/或给药方案迫在眉睫.鉴于未来10年内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上市的可能性极小,利用药动学(PK)/药效学(PD)原则优化现有抗生素治疗方案(以增强杀菌活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治疗策略包括抗生素给药方案优化、联合给药以及局部定位给药,但对不动杆菌感染的PK/PD目标值以及佳治疗方案的确定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目前能够收集到各类抗生素对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资料(主要为体外及动物研究,临床研究有限)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
作者:王菊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2012年专项整治活动中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促进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该院2012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整治前后抗菌药物的DDDs和构成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整治期间抗菌药物DDDs下降了33.86%,整治后抗菌药物DDDs分别下降了49.59%和45.90%;整治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89,59,50,47整体呈现下降趋势;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从整治前的100%下降至整治后的30%,用药指征,用药种类,给药时间的合理性均明显提高.结论 某院专项整治活动初显成效,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主要指标离专项整治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将对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加强行政干预.
作者:米丽;李敬超;吴广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新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2年收集并上报的37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7例ADR报告中,30~40岁者ADR发生率高,占28.12%;以抗菌药物居多,占20.9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0.74%;我院ADR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结论 应加强ADR监控,优化给药剂量,以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李敬超;米丽;吴广通;余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尖锐湿疣(CA)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有传染性,青年人多见,复发率高占性病门诊的第2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化学疗法、(细胞毒药,化学腐蚀性药)、外科疗法、物理疗法、免疫疗法、局部疗法(咪喹莫特、异维酸)、细胞因子免疫综合疗法、疫苗疗法等方法,中医中药疗法以及激根治要有过程、当前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可靠.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作者:贾四友;张静静;陈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