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据WHO估计,目前全球仍约有4000万HIV携带者,且每年新增200余万感染病例,死亡超百万.尽管目前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行之有效,但是随着耐药病毒株的不断涌现,有可能使HIV/AIDS疫情再度上升,引起了各国的极大关注.因此,亟需研发新型抗HIV/AIDS药物.靛红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也具有潜在的抗HIV/AIDS活性.药物化学家设计合成了多个系列的靛红衍生物,并筛选了它们的抗HIV活性,其中的某些靛红衍生物显示出良好的抗HIV活性.本文将归纳近年来靛红类化合物在抗HIV/AIDS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作者:徐志;吕早生;高川;徐磊;任青成;冯连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五元胍类生物碱是目前分离得到的结构为复杂的胍类生物碱.该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优良的理化性质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将重点介绍此类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生物活性,以期为今后设计合成此类活性化合物指明方向.
作者:王世浩;徐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疟疾是全球性传染病,每年约有5亿人罹患疟疾,死亡近百万.尽管临床上使用的抗疟药物对药敏型疟疾疗效显著,但是耐药疟原虫的出现使得这类药物的疗效逐年下降.因此,有必要研发新型抗疟药.靛红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靛红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疟疾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将归纳近年来靛红类化合物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更合理的设计抗疟新药提供理论帮助.
作者:冯连胜;王世浩;宋旭峰;徐志;强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三嗪类化合物具有稳定性好、易形成多种非共价键作用等优点,而且其中的某些含有三嗪结构单元的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故这类化合物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着重归纳了近年来三嗪尤其是1,3,5-三嗪类化合物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寻找三嗪类抗疟疾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丁俊威;黄林;徐志;高川;冯连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β-内酰胺类化合物不仅是临床上使用为广泛的广谱抗生素,还具有抗结核、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和抗疟疾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β-内酰胺类化合物在抗疟疾领域的应用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持续关注.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β-内酰胺类化合物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寻找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β-内酰胺类抗疟疾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姝;任青成;徐志;丁俊威;黄林;高川;冯连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喹啉类化合物具有毒副作用小和疗效显著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抗疟药之一.但是,随着这类药物长期的使用,甚至滥用,耐药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业已成为临床医师必须经常面对的棘手问题.因此,亟需研发新的抗疟药.鉴于喹啉和其它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疟疾活性,将两者通过适当的连接子揉和到一个分子中有可能获得活性更高的抗疟疾候选物,故此类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应用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关注.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喹啉--含氮杂环化合物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寻找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抗疟疾新药提供理论帮助.
作者:罗琴;张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是核酸中嘧啶合成的关键酶,而疟原虫嘧啶补救途径的缺失,使得从头生物合成途径成为疟原虫获得生长所需嘧啶的唯一来源.显然,DHODH可作为抗疟药的潜在作用靶点,对新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药物化学家的不断努力,目前已得到若干潜在的恶性疟原虫二氢乳清酸脱氢酶(PfDHODH)抑制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SM265(5)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活性、药代动力学性质且体内安全性,是第一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PfDHODH抑制剂,值得期待.本文归纳了近年来DHODH抑制剂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构效关系,为寻找新的抗疟药提供帮助.
作者:付伟谊;强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疟疾仍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近百万人因此丧命.不幸的是,随着耐药性的出现,一线抗疟疾药物的临床疗效逐年下降.因此,对新型抗疟药的研发刻不容缓.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且某些香豆素类化合物己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体外抗恶性疟原虫和体内抗疟疾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归纳近年来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更合理的设计这类抗疟新药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高川;徐志;黄林;丁俊威;冯连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随着耐药性的广泛传播,耐药疟疾业已成为临床医师所必须经常面对的棘手问题.因此,研发新的抗疟药势在必行.近年来,药物化学家对喹啉类杂合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若干有苗头的化合物.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喹啉类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为研发对敏感型和耐药型疟疾均有效的新型抗疟药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宋旭峰;丁俊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以青蒿素(ART)为主的联合疗法(ACT)是目前治疗疟疾有效的途径,是WHO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然而,ART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复发率高、溶解性差、价格昂贵等缺点,且耐ART疟原虫已然出现,故研发新的抗疟药势在必行.喹啉类药物具有优秀的抗疟疾活性,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抗疟药.研究显示,内过氧化物单元是ART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活性所必需的药效团,故将过氧化物与喹啉杂合或许可得到活性更高的抗疟疾候选物.药物化学家有针对性的设计合成并筛选了众多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的体外抗疟原虫和体内抗疟疾活性,并得到了若干有苗头的候选物.本文将介绍近年来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期为更合理的设计抗疟新药提供支持.
作者:石宏杰;张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经过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全球抗结核病(TB)成绩斐然.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耐药TB(DR-TB)包括耐多药TB(MDR-TB)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目前已发展成为临床医生所必须经常面对的棘手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遗憾的是,目前针对MDR-TB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加之治疗药物的匮乏和对现有药物的不当使用甚至滥用,使得MDR-TB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因此,亟需研发新型抗MDR-TB药物.经过药物化学家的孜孜努力,目前己筛选得到了若干对MDR-TB具有良好活性的化合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贝达喹啉和迪拉马尼无疑是近50年来抗TB新药研发的杰出代表,二者目前己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用于MDR-TB患者的治疗.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所发现的具有抗MDR-TB活性的新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药物化学家发现新的抗MDR-TB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洪建;冯连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1,2,4-三氮唑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中.1,2,4-三氮唑类化合物可通过阻断脂质的生物合成和/或其他的作用机制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故这类化合物在抗结核新药的研发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1,2,4-三氮唑类化合物在抗结核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作者:冯连胜;徐磊;樊静;徐志;张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结核病(TB),是一种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致命、普遍的传染病之一,是人类所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近年来,耐药TB、耐多药TB、广泛耐药TB和完全耐药TB的出现,使得TB在世界范围内有明显上升之势.而50余年来,美国FDA鲜有批准新药用于治疗TB,这侧面反映出抗TB新药研发的难度.因此,研发新的抗TB药物迫在眉睫.显然,对现有抗TB药物进行结构修饰,无疑是获得抗TB新药有效途径之一.异烟肼(INH)是疗效为显著的一线抗TB药物之一,是目前临床治疗TB的基本药物.本品通过干扰分枝菌酸的合成进而杀灭MTB,其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由乙酰化酶转化为乙酰INH,因此将INH进行适当的修饰以抑制其乙酰化无疑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而适当的增大INH的脂溶性对克服分枝杆菌胞壁表面脂质和分枝菌酸所形成的转运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药物化学家有针对性的设计合成了众多的INH衍生物,目前己从中筛选出了若干有苗头的化合物.INH衍生物LL3858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品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的初始阶段,有望于不久的将来用于治疗TB.本文将着重探讨INH衍生物包括INH杂合体及INH-腙/酰肼衍生物抗MTB的构-效关系,为设计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疗程更短和耐受性良好的抗TB新药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张姝;徐志;徐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类极其重要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结核(TB)等多种生物活性,众多基于香豆素结构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近年来,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在抗TB领域的研究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极大兴趣.药物化学家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和设计合成了成千上万的香豆素衍生物,目前已从中筛选出了若干有潜力的化合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吡喃型香豆素类化合物(+)-Calanolide A不仅是抗HIV热点先导物,而且对药敏性和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MTB)均显示出良好的体内外活性,无疑可用于治疗MTB/HIV双重感染患者.本文将着重探讨香豆素衍生物抗TB的构-效关系,为寻找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香豆素类抗TB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姝;任青成;徐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四氮唑是羧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不仅可用来取代药物中的羧基以缓解羧基在体内引起的不良反应,还可大大提高药物的脂溶性,进而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四氮唑类化合物由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发广泛,被科学家认为是具发展前景的一类化合物.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四氮唑类化合物在抗结核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作者:任青成;张姝;高川;徐志;丁俊威;黄林;冯连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杂环化合物是一类极其重要的有机物,是药物的主要来源,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超过90%属于杂环化合物.近年来,随着结核病(TB)尤其是耐药TB(DR-TB)疫情的广泛传播,在杂环化合物中寻找新的抗TB候选物或药物骨架引起了科学家的持续关注.科学家设计合成了数以万计的杂环化合物并筛选了它们的抗结核分枝杆菌(MTB)活性,目前已从中筛选出了若干对药敏型MTB的抑制活性在纳摩尔级和对DR-TB具有优秀体内外活性的候选物.本文将着重探讨近年来杂环化合物在抗TB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寻找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抗TB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岳岑;张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目前临床上使用的90%以上的药物为杂环化合物.因此,杂环化合物对新药的发现至关重要.作为一类极其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吡唑类衍生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抗氧化和抗结核(TB)等多种生物活性,众多含有吡唑结构单元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含有吡唑结构单元的化合物在抗TB领域的研究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持续关注.药物化学家有针对性的设计合成了众多含有吡唑结构单元的化合物,以期从中筛选出具有优秀抗TB活性的先导物.本文将着重探讨此类化合物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构-效关系,为寻找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含有吡唑结构单元的化合物抗TB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任青成;宋旭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