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疾病治疗手段的改善,复方制剂有许多优于单方制剂的优点.如改善服用药品依从性、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药物毒性、减少耐药性产生和降低用药费用等.本文总结了兽药抗菌药物复方注射剂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探索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为今后复方注射剂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董梦晓;瞿玮;谢书宇;潘源虎;黄玲利;袁宗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水头孢唑林钠原料药中醋酸的含量并建立有效的系统适用性试验.方法 采用Venusil MP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1%磷酸(1∶9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以丙二酸和醋酸的分离度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考察指标.结果 醋酸的线性范围为10.4~124.8μg/mL(r=1.000,n=7),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3.8%,n=9),3条色谱柱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结果均良好.结论 本法简单准确,可用于五水头孢唑林钠原料药中醋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静;张立雯;董顺玲;林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工艺制备克拉霉素掩味颗粒并评价制剂质量.方法 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喷涂主药层和树脂层,制成克拉霉素微丸,所得微丸与其他辅料混合,制粒得到克拉霉素掩味颗粒.结果 该方法制备的克拉霉素掩味颗粒口感良好无苦味,在pH为7.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45min累积释放率大于85%,平均收率大于88.3%.结论 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初步评价了其稳定性,在强光、高温和高湿度条件下放置10d,性状、含量及有关物质符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美国药典》有关克拉霉素掩味颗粒质量要求.
作者:张佳;糜志远;汤媛媛;邹达亮;李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泰乐菌素高产菌株.方法 通过经典诱变育种中获得的增产突变株中选取4株作为基因组重排的出发亲本,对它们进行了3轮基因组重排育种,筛选得到了高产重排菌株,其中1株重排菌株TLA16-336的泰乐菌素产量15.62g/L,比产量高的亲本菌株TLA15-52 l(12.53g/L)提高了24.7%,比原始出发菌株TL12-142(11.75g/L)提高了32.9%.结果 高产重排菌株在5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试验,其泰乐菌素产量为16.03g/L,比原始出发菌株产量13.30g/L提高了20.5%.结论 对于泰乐菌素发酵效价的提高,基因组重排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作者:丁亚莲;李春玲;党红娟;高宏伟;张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改善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PGA)的酶活稳定性,从而提高其重复使用次数.方法 采用模拟法,研究了酶法合成头孢氨苄过程中影响PGA酶活稳定性的一些主要因素.结果 7-氨基-3-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苯甘氨酸甲酯(PGM)对固定化PGA表现出了很强的底物抑制作用,而且它们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几乎无关.固定化PGA加入到7-ADCA、PGM溶液后,其酶活迅速降低,但反应时间超过12h后,PGA酶活几乎保持恒定不变.头孢氨苄对固定化PGA表现出了产物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其水解产物造成的.随着与头孢氨苄反应时间的延长,固定化PGA的酶活一直持续降低.当控制反应温度≤30℃时,固定化PGA表现出良好的酶活稳定性.当酶反应液pH值为6.5时,固定化PGA酶活稳定性好.结论 合理控制头孢氨苄合成反应条件能够有效改善固定化PGA酶活稳定性.
作者:赵国群;安蔚;刘金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从药用植物刺五加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tauricus CWJ-107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良好的天然产物.方法 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CWJ-107进行初步分类鉴定,大量发酵获得粗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LH20凝胶柱层析、薄层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以抗MRSA活性导向进行目标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利用微孔板法测定化合物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其抗MRSA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菌种鉴定结果显示菌株CWJ-107为Streptomyces tauricus,从菌株CWJ-107的菌丝体中分离得到1个抗MRSA活性化合物107-A,经波谱解析证实其结构为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cinerubin B,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抗MRSA活性,MIC值为1μg/mL.结论 从刺五加内生放线菌CWJ-107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的107-A经结构鉴定为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cinerubin B,除此之外,本文首次报道了该化合物的抗MRSA活性.
作者:席楠;郭文强;王珊珊;何宁;袁丽杰;解云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亲环素A是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的胞内受体,与多种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如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和炎症等多类疾病的重要研发靶点.为了筛选新型小分子CypA抑制剂药物,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基于荧光偏振方法的CypA抑制剂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 应用PCR方法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cypA基因,通过大肠埃希菌系统重组表达CypA蛋白,并利用镍离子螫合亲和层析柱进行蛋白纯化,以FITC标记CsA为示踪剂建立CypA抑制剂的筛选方法.结果 SDS-PAGE检测重组表达的CypA蛋白纯度大于95%.经过荧光偏振测定体系中示踪剂FITC标记CsA和重组CypA浓度的优化,确定了佳的荧光偏振反应条件,使其信号本底比大于2.0,Z因子为0.71.阳性药CsA能剂量依赖地与荧光标记的CsA竞争结合于CypA,其IC50值为221.3nmol/L.利用建立的筛选模型,对28215个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粗提物进行了初筛和复筛,从中筛选得到43个抑制率大于80%的样品.经液相-质谱方法进一步分析,其中17个真菌的发酵产物中含有环孢菌素类似物.结论 本研究采用荧光偏振方法定量测定微生物代谢产物与荧光标记探针竞争结合CypA,可以简单、快捷地进行CypA抑制剂药物或环孢菌素产生菌的高通量筛选,为后期的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作者:郑海洲;徐岩;任晓;石英;路新华;张雪霞;郑智慧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随着多重耐药菌和抗生素危机的出现,噬菌体治疗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噬菌体是自然界中丰度高的一种生物类群,是有潜力的抗菌药物之一.噬菌体能快速感染细菌,并且能克服细菌的耐药性,尤其是能杀死生物被膜中的细菌.细菌的生物被膜是由微生物细胞产生的胞外多聚物围绕而成的矩阵式的空间结构群落,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微生物聚集体.生物被膜的形成大大增强了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继而产生耐药菌、顽固性耐药菌和多重耐药菌等.这类问题在医学中造成长期的慢性感染和院内感染;在食品业中形成不锈钢表面上的生物被膜;在污水处理工业中形成滤膜上的生物污染等.本文综述了天然裂解性噬菌体对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医疗设备、食品加工厂和污水处理厂等领域.后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噬菌体破解生物被膜的研究方向,以及能够治愈相关感染的应用前景.
作者:渠坤丽;丛聪;王丽丽;李晓宇;袁玉玉;张美霞;徐永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前,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问题.噬菌体是地球上存在丰富的生物,其作为细菌病毒具有裂解细菌的作用,许多动物模型试验及临床测试已经证明裂解性噬菌体有杀菌功效,噬菌体疗法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必然选择.噬菌体虽然有希望成为抗生素替代品,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噬菌体与抗菌剂组合比二者单一使用能更有效地控制病原菌.本文就噬菌体与抗菌剂联合应用进行综述,主要讨论了噬菌体与抗生素、精油和细菌素等抗菌剂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玉玉;丛聪;王丽丽;李晓宇;渠坤丽;耿慧君;赵红;徐永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噬菌体是专门裂解细菌的病毒,有望用于治疗超级耐药细菌感染.截止2017年1月10日,PubMed数据库共存有1900多株噬菌体基因组序列,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为202株,约占所有测序噬菌体的十分之一.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且抗生素耐药情况日趋严重.2017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将铜绿假单胞菌列为迫切需要新型抗生素来治疗的超级细菌之一.因此,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及其治疗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先就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雨卉;乐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细菌生物被膜可以保护细菌不易被抗生素或常规消毒剂杀死,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带来极大困难.研究表明,噬菌体可以有效破坏细菌生物被膜,与其他抗菌物质联用作用效果明显增强.然而,应用噬菌体破坏细菌生物被膜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近几年噬菌体作用于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临床防控细菌生物被膜感染提供参考.
作者:刘艳楠;童贻刚;米志强;李璞媛;柏长青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噬菌体是解决致病菌多重耐药性问题的佳选择之一,然而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使得噬菌体的裂解谱有限,因此研究噬菌体宿主特异性对于噬菌体治疗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筛选大肠埃希菌宿主菌BL21噬菌体IME253的耐受菌,结合对敏感菌和耐受菌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基因组差异,预测噬菌体耐受相关基因,发现耐受与外膜受体蛋白FepA有关.然后利用向导CRISPR/Cas9切开敏感菌epA基因,同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无痕敲涂fepA基因,证明fepA基因敲除可以导致细菌BL21对噬菌体IME253耐受.本实验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平台,建立了一种宿主耐受噬菌体的分析方法,并且利用CRIPSR无痕敲除技术来验证耐受相关基因,为噬菌体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邢少贞;赵飞扬;孙强;米志强;安小平;童贻刚;赵宝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噬菌体发现之初,便被前苏联和东欧医学界用来治疗细菌感染.但是,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人们慢慢忽略了对噬菌体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由于全球耐药菌感染率不断攀升,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系列耐药病原菌的出现,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的出现,使得一些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开始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噬菌体研究上来,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大量的实验证明:噬菌体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菌感染的实验动物的存活率.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噬菌体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三大耐药菌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丽娜;王丽丽;李晓宇;赵红;袁玉玉;丛聪;渠坤丽;徐永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噬菌体为能感染和杀灭细菌的病毒.作为天然抗菌物质,噬菌体自发现伊始,便被认为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即噬菌体治疗.噬菌体生物学知识的匮乏和抗生素黄金时代的到来,使得西方医学界逐渐摒弃了噬菌体治疗.近年来,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性威胁,科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估噬菌体的治疗价值.本文就噬菌体的发现、噬菌体治疗的研究历程以及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作者:李刚;胡福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前期分离得到1株具有较强裂解能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vB_SauM_JS25.测序后发现,噬菌体vB SauM JS25的裂解酶基因LysJS25与裂解酶LysK同源性高,且可以广谱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提高LysJS25细胞穿透效果,设计了穿透肽嵌合裂解酶LysJS25-R9,经原核表达和纯化,体外评价了LysJS25-R9裂解活性、细胞穿透活性及细胞内杀菌活性.结果表明:LysJS25-R9对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好的裂解能力,杀菌效率较原裂解酶提高2.1倍.激光共聚焦及细胞内杀菌活性实验证实LysJS25-R9进入MAC-T细胞内杀菌.该研究为穿透肽嵌合裂解酶的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例证,同时有助于裂解酶细胞穿透性改造的设计.
作者:孙利厂;周艳;张莉莉;庞茂达;何涛;包红朵;张辉;王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分子杆菌噬菌体是其宿主分枝杆菌的病毒,前者对于结核病控制及临床结核菌诊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超过1000株分枝杆菌噬菌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分枝杆菌噬菌体基因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镶嵌结构,且都编码有噬菌体裂解酶.裂解酶是噬菌体在感染宿主末期表达的蛋白,其能水解细胞壁以释放子代噬菌体.除裂解酶外,分枝杆菌噬菌体还编码其它有抗结核活性的多肽及蛋白.分枝杆菌噬菌体在临床耐药结核菌的检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综述了来源于分枝杆菌噬菌体的多肽与蛋白的抗结核活性,并系统阐述了分枝杆菌噬菌体在临床结核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工程噬菌体在杀死耐药病原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滕铁山;谢建平;李彦章;吉爱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沙门菌噬菌体cocktail JS-SP1对沙门菌流行菌株混合感染的裂菌动力学及灭菌效果.方法 从50份污水及粪样样品中分离获得6株高裂菌活性的沙门菌噬菌体,将其按等比例混合制成沙门菌噬菌体cocktail JS-SP1,通过测定A600分析其对6株沙门菌流行菌株混合菌液的裂菌动力学,并且对0、4和10h这3个时间点的活细菌计数,分析JS-SP1的灭菌效果.结果 与混合细菌组、单株噬菌体处理组相比,JS-SP1处理组可以有效而且快速降低混合液的A600值.与其他处理组相比,4h时,JS-SP1处理组细菌数下降极显著(P<0.01);10h时,降到10CFU以下(P<0.01).结论 噬菌体cocktail JS-SP1对混合细菌感染具有快速彻底的灭菌能力,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控制沙门菌污染的潜在治疗手段和产品.
作者:包红朵;张辉;周艳;王冉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