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1242
  • 国内刊号:11-2540/R
  • 影响因子:2.02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61
  • 全年订价:49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国家医学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年4期文献
  • 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足底压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裸足与穿戴踝足矫形器时,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测系统进行步态测试,观察并计算步速、双下肢摆动相时间、单支撑期双下肢足底压力峰值,以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等参数,分析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穿戴AFO前后比较,患者步行速度分别为(0.47±0.05)m/s及(0.63±0.04) m/s,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为(0.19±0.07)及(0.15±0.02),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为(1.03±0.04)及(1.07±0.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穿戴AFO后,患者步行速度提高,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少,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较前增大.穿戴AFO后,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呈正相关(r=0.417,P<0.01),与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呈负相关(r=-0.74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佩戴AFO步行时,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发生改变,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增大,且其与步速和偏瘫步态不对称性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许凤娟;倪朝民;刘孟;刘丽玲;吴鸣;穆景颂;王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的研究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淑月;李秀华;杨晓辉;何亮亮;马云改;杨占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超声影像引导髌上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引导髌上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注射准确率.方法:对2017年1月-7月我科门诊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予超声影像引导下髌上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mg,单次注射)联合玻璃酸钠(2.5ml,每周1次、连续注射5周)治疗,分别在患者注射前和注射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西部安大略省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Lysholm评分对膝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比较,并对超声影像引导髌上囊注射的准确率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超声影像引导下髌上囊注射治疗患膝41例,注射准确率为100%.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1周患者VAS评分即显著下降(P< 0.0083),1个月后VAS评分继续下降(P< 0.0083),注射后3个月VAS评分仍低于注射前(P<0.0083);注射后1个月患者WOMAC评分(P< 0.0167)显著下降,Lysholm评分(P< 0.0167)显著上升;随访至注射后3个月,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与注射前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 0.0167);无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注射治疗,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能有效缓解膝痛并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采用超声影像引导髌上囊注射方式有助于精准定位,减少徒手注射带来的不必要损伤,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贺涓涓;卫小梅;窦祖林;麦艺颖;岳博宇;解东风;李娜;姜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脊柱及四肢关节疼痛的临床报告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脊柱及四肢疼痛的经验,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在疼痛康复领域的应用.方法:选择康复门诊脊柱及四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患者460例,治疗前给予疼痛评分以及肌骨超声检查,并进行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后1周进行VAS评估.结果:460例患者治疗前VAS值5.93±1.48,治疗后VAS值3.33±1.1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对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可以成为疼痛康复门诊的主要手段.

    作者:毕胜;赵海红;许亚飞;张学敏;孙爱萍;霍剑菲;冯燕;吴慧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周组织超声影像特点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进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观察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影像特点,为偏瘫肩痛患者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4月,随机纳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31例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根据NA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肩痛组和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双侧肩关节均进行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内收内旋肌群肌张力等.结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肩痛组高于非肩痛组(81.3% vs 40.0%,P=0.018).肩痛组患者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81.3%)、肩峰下撞击征(75.0%)和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56.3%)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肩痛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本研究中,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肩峰下撞击征及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肩痛患者.超声影像可明确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有助于明确导致卒中后肩痛的可能原因,为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蔡桂元;贺涓涓;李娜;李鑫;窦祖林;解东风;陈嘉如;姜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脑卒中患者大幅度运动状态下的大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目的:分析有利于表征运动功能强弱的网络参数,为客观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fNIRS采集7例右脑卒中患者在指鼻运动过程中的大脑血红蛋白信息,然后进行功能网络建立,分析患者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规律.结果:①脑功能网络的连接数在患病40天左右呈下降趋势,之后呈上升趋势;②主运动皮质(M1)的连接数在患病初期明显减少,后期相应的聚类系数变大;③前期SMA、PMC等局部区域聚类系数随患病天数逐渐增大,转折点之后又逐渐减小.结论:①脑功能网络参数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转折点一般在40天左右,很可能与介入治疗及展开康复训练的时间有关;②脑功能区域尤其是M1区域的网络参数更有利于表征运动功能的强弱;③SMA、PMC等区域在患病初期可能承担着代偿作用,后期代偿逐渐减弱.结合全局网络参数和局部参数的相对变化,有利于为客观评估运动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陈蕊;李春光;苏敏;徐嘉诚;石国强;万丹晔;高保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压力高压氧对脑出血大鼠Bcl-2/Bax比值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出血灶周围组织Bcl-2/Bax比值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诱导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90只雄性脑出血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1.0ATA组、1.8ATA组、2.0ATA组、2.2ATA组,每组18只,按不同治疗压力于造模后24h进行治疗,1次/d,各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第1、3、5天断头取脑,每个时间点各6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Bcl-2与Bax的表达,对Bcl-2/Bax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cl-2/Bax比值:第1天时,高压氧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8ATA组、2.0ATA组、2.2ATA组较1.0ATA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2ATA组、2.0ATA组、1.8ATA组依次升高,1.8ATA组、2.0ATA组与2.2AT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8ATA组与2.0AT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天时,高压氧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1.0AT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ATA组、2.0ATA组、2.2AT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2ATA组、2.0ATA组、1.8ATA组依次升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5天时,高压氧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0ATA组、2.2ATA组低于1.0ATA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ATA组高于1.0ATA组、2.0ATA组、2.2AT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BO治疗可提高出血灶周围脑组织Bcl-2/Bax的比值,抑制出血灶周围组织细胞凋亡,且1.8ATA在提高Bcl2/Bax的比值上较优.

    作者:陈玉燕;李红玲;赵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高强度间歇游泳训练对衰老小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衰老小鼠快缩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方法:16月龄雄性C57BL/6小鼠,20只据体重随机纳入对照组(C组)与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组(CE组).CE组小鼠每周一至五晚七点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为期8周.训练时小鼠在尾根绑缚相当于10%体重的负荷,游泳20s后休息10s,重复4组.每周增加1组训练,第8周时每次训练12组.实验前及训练后第2、4、6、8周的周日采用抓握力计测定肌力.末次训练24h后处死全部小鼠,同位素示踪法测定腓肠肌蛋白质合成率,Bradford法测定总蛋白、肌原纤维与肌浆蛋白浓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TORSer2448、4E-BP1Thr37/46与p70S6KThr389磷酸化率及MHCⅡ蛋白表达.结果: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导致腓肠肌蛋白质合成率、肌原纤维、肌浆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总量增加,mTORser2448、p70S6KThr389及4E-BP1Thr37/46磷酸化率与MHCⅡ蛋白表达均升高,后肢抓握力亦有增长,且变化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显著促进衰老小鼠腓肠肌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并终导致肌力增长,具有干预衰老性肌肉萎缩的潜力,其作用机理涉及骨骼肌内mTOR-p70S6K/4E-BP1的活化.

    作者:尤莉蓉;赵艳;夏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智能监控系统下的老年人异常行为研究进展

    智能监控系统下的老年人异常行为研究是近年的热点,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针对独居老年人的智能服务与及时监护技术,它融合了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相关技术.对老年人异常行为的研究旨在当独自生活的老人因跌倒、突发疾病而处于异常行为状态时,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报警,让老人得到及时救助.

    作者:杨鹏;李潇婧;张慧君;王喜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5-HT与肠道菌群及其在肠-脑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脑-肠轴是指胃肠道和大脑间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系统,肠道菌群目前被认为是调节脑-肠互动的重要调节者.研究显示肠道菌群通过分泌或干预具有神经活性的物质,如神经递质或者其代谢产物的生成,不仅直接影响肠道功能,还可通过肠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神经功能,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的动物,其行为和神经生化方面也出现明显的改变,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方面问题;相对应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常常伴随肠道症状与肠道菌群的改变[1-2].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作为一种重要神经递质,在微生物-肠-脑轴的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5-HT与微生物、肠-脑轴相关疾病的关系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李潇潇;卢圣锋;朱冰梅;景欣悦;傅淑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肌骨超声评估腓肠肌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腓肠肌是人体步行中的一组重要肌肉群,常因神经系统损伤发生形态学变化,并导致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在运动员和老年人的肌肉损伤中,腓肠肌损伤也较为常见.肌骨超声通过提供肌肉形态学变化的客观信息,能够成为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用于临床诊断、观察病程发展以及康复训练效果的有效工具.本文将肌骨超声对腓肠肌各形态学参数的测量、神经系统疾病和软组织损伤时的腓肠肌形态变化、康复训练后的效果进行综述.

    作者:刘超然;李威;王宁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国内临床应用进展

    脑卒中也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性的功能障碍,会持续24h以上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病症.脑卒中患者可表现为偏瘫,出现运动、感觉、认知、吞咽等功能障碍,这些障碍使患者减少或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进行工作、娱乐的能力.身体和心理上功能障碍剥夺了患者活动与参与的权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也增加了患者家属的负担[1].其中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影响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完成,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尤为突出[2].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不仅要使用运动疗法,还要着重进行作业治疗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强制性运动疗法、运动想象、镜像治疗等作业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情况和康复效果,以证实对于上肢功能障碍,作业治疗是可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广泛普及.

    作者:梁碧莹;唐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

    无创、无痛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经颅磁刺激的一种应用方式,rTMS因其重复、连续、有规律的刺激会对大脑产生一种持续长时程的后续影响[1],在临床治疗中已成为了一种治疗手段[2-4].在近年来的临床治疗中发现rTMS改善认知障碍的疗效确切[5],而且在基础动物实验中也发现rTMS可以提高不同认知障碍相关的动物模型或正常动物的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能力,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在动物实验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显微技术、电生理技术、蛋白组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等手段来了解TMS对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本文就如上几个方面对近几年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做简要综述.

    作者:郑书林;刘秋生;张驰;杨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超声影像技术在肌肉骨骼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诊断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超声等.由于涉及软组织病变,普通X线检查难以明确显示,CT、MRI虽然对观察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病变有明确优势,但由于其不能实时动态检查、价格昂贵以及检查不便等,限制了其在软组织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因此,目前广泛应用于肌肉骨骼(musculoskeletal,MSK)成像和运动医学的超声技术,便成为理想的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工具n].超声诊断本身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所谓肌骨超声,是利用常规超声诊断设备,通过专用高频超声探头(12-5MHz、18-5MHz)对人体肌肉、软组织及骨骼病变等疾病进行诊断.诸多研究表明,高频超声可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图像信息,可为骨骼肌肉损伤以及浅表软组织损伤提供准确、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更能够全面动态观察损伤恢复的不同时期,从而更全面地随访患者实际恢复情况,以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康复.

    作者:周泳;虞乐华;吴宗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一种后遗症,约30%-50%脑卒中患者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与平衡协调能力下降有关,由于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下降,造成患者肢体灵活性下降,进而加重步行障碍,而躯干控制是脑卒中功能恢复的前提[2],目前关于躯干控制训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3],然而,常规的躯干强化训练多是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进行训练,降低了工作效率[4],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降低对治疗师依赖又有效的躯干强化训练的方法.有研究显示,四肢联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5],然而关于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研究仍偏少,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岩;傅建明;李辉;顾旭东;董燕飞;何雯雯;劳方金;史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常见的一种关节病变,尤其是>60岁的老年人口中,发病率达到20%,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发病占到OA发病率的78.5%.KOA主要功能障碍包括关节活动度障碍,下肢肌力下降和平衡能力差,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J],增加家庭医疗负担[2].

    作者:王文龙;张颖;杜金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注射类固醇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偏瘫肩痛(hemiplegia shoulder pain,HSP)是临床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1%-72%,可发生在偏瘫的任何时期,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1-2].HSP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目前针对不同的病因缓解HSP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3]、超短波、肌电生物反馈[1]等,运动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如神经阻滞、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激素[4]和肉毒毒素注射等[5].HSP既影响患者情绪睡眠又影响上肢的功能恢复,如何尽快缓解疼痛,WuTao等[6]系统综述发现,超声引导下注射类固醇激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类固醇激素对HSP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海红;霍剑菲;张学敏;孙爱萍;许亚飞;毕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基于SOAP评估记录法的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大限度改善患者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交流和参与能力,尽早重返家庭和社会[1].因此,康复治疗学这门学科对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而在康复治疗实践教学中,如何巩固学生的康复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临床综合康复技能尤为重要,如何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康复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未来治疗师的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深入探究.

    作者:赵一瑾;刘锐芬;黄国志;杨小良;许超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实时手部精细运动意图识别方法的研究

    目的:利用脑卒中患者的自主运动意识进行主动神经康复是促进患者脑功能重塑、提高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工程学手段.针对脑卒中患者手部精细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慢、恢复程度有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手套的模板匹配方法,用于识别患者的手部精细运动意图.方法:利用自主研发的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平台,将基于数据手套模板匹配的运动意图识别方法嵌入其中,并与基于表面肌电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招募了6例健康受试者参与实验,对16个手部精细动作的离线识别性能和实时识别性能分别进行分析,并对离线性能指标与实时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采用基于数据手套模板匹配方法取得的平均离线动作识别准确率为95.00%±3.66%,平均实时动作完成率为91.31%±1.17%,显著高于基于表面肌电模式识别方法的离线动作识别准确率(84.66%±4.66%,P<0.01)与实时动作完成率(71.86%±10.04%,P<0.01).另外,基于数据手套模板匹配方法取得的离线动作识别准确率与实时动作完成率是线性相关的(P<0.05),而基于表面肌电模式识别方法取得的离线与实时性能指标不存在线性关系(P=0.4005).结论:与传统的肌电模式识别方法相比,基于数据手套模板匹配方法具有显著的比较性优势.因此,有望成为手部精细运动功能主动神经康复中的一种有效的运动意图识别方法.

    作者:魏月;郭欣;王蕾;耿艳娟;李光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再论超声——康复医生的新武器

    1 超声正在成为康复医生的新武器2012年5月,笔者曾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上组织过一期超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专辑,并应邀写了题为《超声——康复医生新武器》的述评[1],从笔者角度,对超声这个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前景非常有信心,但将此技术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应该说在当时的康复学术界不是没有争议.可喜的是时间和实践终证明了当时的观点,超声,特别是肌骨超声当之无愧地成为康复医生的新武器.2014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成立“物理医学与康复超声研究组”,并在《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由欧洲肌骨超声研究组与物理医学与康复超声研究组联合推荐发表题为《为什么康复医生应该使用肌骨超声的19个理由》的文章[2],充分表明了肌骨超声在康复医学中应用的价值和前景.

    作者:毕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地形定向障碍患者康复1例报告

    地形定向障碍(topographical disorientation,TD)是一种由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的综合征,主要特点为患者不能定位自己周边的地理位置,甚至是家中或熟悉的环境下也因无法准确定位或识别路径[1].近年国内报道较少,且临床表现多样、发展隐蔽,故临床容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TD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曹忠耀;徐菁菁;朱德萍;张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估

    目的:利用AMSTAR工具评估已发表的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pistemonikos、Web of Science、CBM、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关注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1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AMSTAR工具对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了37篇系统评价,涵盖脑瘫或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性吞咽功能障碍、三叉神经痛、流涎症、多汗症等疾病领域.纳入系统评价AMSTAR的评分平均数为6分(3-10分),35篇(94.6%)的AMSTAR评分结果≤7分.亚组分析显示,在发表年份为2013年之前与2013年及以后、通讯作者来源于中国与非中国、发表语言为中文与英文、作者数量少于3人与3人及以上的对比上AMSTAR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的系统评价整体方法学质量欠佳,且从发表时间上看大部分偏旧,因此几乎所有的系统评价均可能需要进行更新.未来对该领域系统评价质量的持续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亚斌;罗相桂;冯海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