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塞对大鼠记忆与再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注入同种血栓造成大鼠单侧、双侧、复发性多梗塞性痴呆,观察其记忆、再记忆功能的损害情况,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模型组记忆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单侧、双侧、复发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以复发组损害明显。结论:多发性脑梗塞可造成记忆与再记忆功能障碍,智能损害程度与多发性脑梗塞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郭民霞;俞世勋;李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促进胚胎脊髓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成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移植神经与脊髓连接紧密,有较多新生轴突长入,雪旺氏细胞大量存活和增殖,神经丝蛋白、100%饱和硫蛋白阳性反应均明显高于VPN组(P<0.01);胚胎移植物与受体融合佳,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FSC组(P<0.01),大部分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SEP检查示P1、N1波波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FSC的生长发育、对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郭庆山;王爱民;蒋祖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又称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活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角度)。测量ROM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项目,初由Camus和Amar在20世纪初提出[1],始于对战后损伤造成残疾的评估,可以用于描述机体状况的变化,并揭示预后,因此检测ROM是评价运动系统功能状态的基本、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定期重复测量,对确定为获得正常运动能力而做的康复治疗的有效性也是有参考价值的,能更容易阐明关节运动受限患者的情况[2]。
作者:康宇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引文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某一学科的科技论文引用文献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某些特点,从而为该学科的科研人员与信息服务者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拟从引文量、引文文献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分布、引文作者情况等角度,对《中国康复医学杂志》近3年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与该刊1986-1992年引文分析结果的比较研究,反映我国康复医学研究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作者:朱小明;杨秀丽;徐静安;张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膝关节等速离心收缩测试和训练的因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利用Biodex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测试20健康男性的峰力矩及相对峰力矩,观察速度、惯用肢和功能运动对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的影响。结果:速度和功能运动对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影响显著,而对惯用肢的影响比较复杂。结论:离心等速测试和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速度、惯用肢和收缩方式等因素。
作者:成鹏;毕霞;郎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康复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合临床评估分析免疫功能状态在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前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抑制,CD2+、CD4+、CD4+/CD8+及IgG、IgA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重度残疾+植物状态组较恢复良好+中度残疾组早期免疫功能抑制更严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处于抑制状态,早期免疫抑制越严重预后越差。
作者:张建宏;范建中;王振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膝韧带损伤急性期康复治疗中配置加锁膝关节绞链矫形器与动态石膏固定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不同影响。方法:两组伤后即分别配置矫形器与动态石膏固定4周,固定期间及拆除固定后进行康复治疗,3月后进行功能评估比较疗效。结果:矫形器组与动态石膏组膝关节主动ROM与被动ROM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4.59及3.23,P分别<0.001及<0.01),膝关节功能Lyshdmp评分差异在统计学上亦有显著性(t值为2.93,P<0.01)。结论:动态石膏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关节挛缩,但肌无力及关节不稳不能解除。加锁膝关节绞链矫形器配置有利于膝关节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功能训练,有效地解决了制动与功能训练之间的矛盾,可显著改善膝关节ROM与综合功能。
作者:张毅;黄东锋;毛玉容;伍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手部肌腱修复术后康复程序和康复效果。方法:利用BTE Primu1S康复评估系统,根据不同部位肌腱制定不同的康复程序,对35例肌腱修复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屈肌腱经系统康复训练后优良率达71%,伸肌腱优良率为87%。结论:肌腱修复术后制定个体化康复程序,早期控制性主动和被动活动及BTEPrimuS数字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手功能。
作者:蔡仁祥;周礼荣;王伟;丁任;李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合并症原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9年间资料完整的385例住院脑瘫患儿。结果:合并癫痫58例(15.06%)、智力低下291例(75.58%)、语言障碍(2岁以上)139例(73.55%)、听觉异常43例(31.6%)、斜视79例(20.5%);主要原因为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妊娠期感染、颅内出血;痉挛型四肢瘫合并症多。结论:脑性瘫痪是一种脑损伤引起的多重表现的复合征,其诊治需临床多学科合作。
作者:曹建国;郭新志;何晓蕊;卢红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有无差别。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后6-8周进行测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d指数评分。结果:经6-8周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改善幅度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FMA平均值转化为运动大程度百分比,治疗前后下肢均较上肢为高,但治疗后FMA的提高程度上下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从残损水平分析,经过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障碍的恢复程度在病后2个月内是相同的。
作者:高聪;蒲蜀湘;朱德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康复医学在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多年实践中,不断向纵深发展,开展多个专科的工作,发展了新知识和新技术,这种趋向使康复医学的内容逐渐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1],所以,对康复护理理论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谭杰文;邓宝雯;罗志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脑卒中社区康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历来是在医疗和康复机构中进行的以院所为基地的康复,即由专业人员应用机构内拥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康复。这种形式的康复虽能解决一些复杂的、困难的残疾康复问题,但只能为少数残疾人服务,多数残疾人不可能得到院所的康复照顾。而社区康复是包括了残疾预防、残疾普查、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和社会康复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作者:蔡海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1997年4月-1998年8月间在我院康复科治疗后出院的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6-83岁,平均51.3岁;脑卒中12例,颅脑外伤5例,截瘫2例,股骨颈骨折1例。出院时均神志清醒。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来评定ADL能力,分别对出院初期(早期)以及现阶段(中期)进行评测。由康复医师及康复护士进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的ADL表做了适当的修改。按修定后的ADL表对科室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护士进行表格使用的培训,在熟练掌握后开始调查,2-3人一组。在患者家中,由调查员询问患者及家属或陪护来获取资料后评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
作者:贾柯其;黄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是近年来康复工程中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它对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与重建有积极意义。肌电信号反映了神经肌肉的活动信息,对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的控制有重要作用[1-3]。 电刺激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源于19世纪中期Duchenne等人观察到人体肌肉在电刺激下产生的肌肉收缩现象,但作为专门用于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functional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FNS)技术则始于Liberson,1961年,他利用腓肠肌刺激矫正偏瘫患者足下垂获得成功[4]。80年代以来,FNS研究在电极及其使用方式、刺激系统、传感器、肌肉骨骼动力学模型、生理模型及肢体控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作者:毕胜;鄢达来;王福根;周兆英;熊沈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残疾人康复体育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而造成了许多脊髓损伤的伤员,当时英国首都伦敦附近的Stokemandevill脊髓损伤中心的Lodwing Guttman博士认知到要根治脊髓损伤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采用了强化残疾人残存功能的训练方法,把体育训练引入康复训练之中。训练结果是令人满意的,85%的残疾患者从受伤至出院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以前脊髓损伤患者的住院时间[1]。
作者:金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编者按:199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但如何具体实施,国内存在不同意见。本文介绍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康复医学部的情况,反映了美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部的一些做法。尽管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有许多差异,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仍然是很重要的。相信本文会对我们有所启示,也希望能藉此引起同行们的讨论,以推动我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部)的发展。 从1999年9月至2000年2月,我们受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派遣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港景医院(Harborview hospital)的康复医学部访问进修。港景医院位于美国西北部重镇西雅图的市区,它是美国西北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创伤和烧伤抢救中心。该院共有住院病床303张,其中26张床为康复医学科病床。康复医学已成为该医院的特色子学科,也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部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部被权威杂志评为全美康复医学行业第二名。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我们申请到美国华盛顿政府批准的临时行医执照,有机会深入港景医院康复医学科去学习访问。
作者:胡永善;李泽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肩胛的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肩痛预防和治疗的意义。方法: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65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按常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训练组35例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强调肩胛骨的控制训练。训练时间为1-4个月(平均71天)。结果:训练组肩痛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1);训练组的肩痛改善率比对照组高(P<0.01);两组上肢功能Fugl-Meye得分均有提高,训练组比对照组提高明显(P<0.01)。结论:肩胛骨的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肩痛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来永;孙启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