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1242
  • 国内刊号:11-2540/R
  • 影响因子:2.02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61
  • 全年订价:49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国家医学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年8期文献
  • 步行与八段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抑郁症状的康复效果

    目的:观察并比较步行与八段锦等运动训练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抑郁的康复效果,寻找非药物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途径.方法:用Kupperma评分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抑郁量表(CES-D)对唐山市西山道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筛查,选取Kupperman评分≥16分(即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度以上)以及CES-D评分≥20分(即存在抑郁症状)患者145例,年龄45-55岁之间;按数字排序随机分对照组50例,步行组46例和八段锦组49例,训练3个月后对三组用改良Kupper-ma量表和CES-D量表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后步行组和八段锦组与对照组Kupperman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ES-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步行组与八段锦组CES-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Kupperman单项评定,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疲倦乏力、肌肉关节痛等方面得到改善(P<0.05),且八段锦组在失眠、焦躁、忧虑、胸闷、心悸等方面明显优于行走组((P<0.05).结论:步行和八段锦等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症状,且八段锦效果更好.

    作者:马素慧;窦娜;陈长香;赵雅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称为常规治疗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称为MOTO训练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时接受功能评定,以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患肢承重能力、独立步行能力及稳定性系数作为评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患肢承重能力、独立步行能力及稳定性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MOTO训练组的治疗效果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常规治疗组对应时间点作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

    作者:柏京;杨卫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运动和运动想象时大脑皮质血氧反应监测的研究

    目的: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运动和运动想象时大脑血氧反应的变化以探讨运动和运动想象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和评价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4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运动组32名,运动想象组32名.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运动组受试者安静时和运动时大脑皮质的血氧代谢相应变化情况,以及运动想象组受试者安静时和运动想象时大脑皮质的血氧代谢相应变化情况,并将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①运动时,大脑氧合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明显增加,而还原血红蛋白下降.②运动想象时,也呈现大脑氧合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增加,而还原血红蛋白下降.与安静时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运动想象与实际运动同样会提高大脑皮质血氧饱和度,改善相应区域大脑皮质血氧供应.

    作者:顾丽燕;姚丽华;尤桂杰;赵娜娜;梁丹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治疗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疗程28d.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综合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谢芹;庄礼兴;贺君;韩德雄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语音治疗对完全性失语症同音词图命名的影响

    目的:研究语音治疗对单音节同音词、近音词、近义词、不同声调词的命名效果,为语音输出词典受损提供佳治疗方案,并为同音词是否共享一个语音词条提供证据.方法:对I例慢性完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中的语义系统和语音输出词典检查,并进行同音词、近音词、近义词、不同声调词(各20个)图命名检查,其中每类词各10个作为语音治疗项,另外10个作为非治疗项.语音治疗由图片命名和语音提示构成.语音提示的方法是,当患者命名失败时:①口形提示;②拼音提示(如草-c-ao);③复述目标词.结果: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结果显示语义系统轻度受损,语音输出词典重度受损.经23次语音治疗后,患者可以正确命名全部40个治疗项;未治疗的同音词图命名(9/10)与治疗前(2/1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未治疗的近义词(2/10)、近音词(2/10)、不同声调词(4/10)图命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语音治疗对完全性失语症同音词的图命名有佳效果,支持同音词共享一个语音词条的假说.

    作者:汪洁;宋为群;吴东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Bobath技术对缓解偏瘫上肢屈肌痉挛即刻效应的作用

    目的:观察健康人采用Bobatb压手时手部的压力及其压力/体重的百分比、性别、利手的关系;同时观察压力大小与缓解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即刻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人组共27例,分成男、女两个组;偏瘫组患者共14例,分别测量Bobath压手时的手部压力、压力/体重百分比和体重.评估采用机械性健康秤测量体重和手部压力,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偏瘫患者上肢肱二头肌牵伸前后的张力进行评估,分析即刻效应.结果:健康男性组利手的压力大于非利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康男、女两组之间的手部压力、压力/体重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偏瘫组中缓解痉挛有效与无效组之间的手部压力,虽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偏瘫组中,解痉有效组中的中青年男性患者手部压力、压力/体重比值均大于解痉无效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obath压手时的手部压力、压力/体重百分比直接影响偏瘫患者的解痉效果.其中年龄、性别、利手因素可能影响Bobath压手的效果.

    作者:王翔;郑雅丹;王盛;王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非自我为中心的偏侧忽略的发生及其解剖

    目的:研究非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忽略在整个忽略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发生相关的解剖位点.方法:对55例右侧脑损伤后合并左侧空间忽略的患者进行不同参考框架下的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将忽略患者分为自我为中心的忽略亚组及合并非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为中心的忽略亚组,比较两个亚组的临床特征,并利用MRIcro软件将两个亚组的头颅脑成像显示的病灶分别进行叠加和相减分析.结果:47例患者接受了分型测试,其中30例(63.83%)患者合并存在非自我为中心的忽略和自我为中心的忽略,17例患者表现为单纯的自我为中心的忽略.两个亚组的一般状况及临床特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个亚组的病灶部位相比,右侧颞上回、颞中回及豆状核的损伤在非自我为中心的忽略亚组更常见.结论:右侧脑损伤后存在左侧空间忽略的患者一半以上合并存在非自我为中心的忽略.非自我为中心的左侧空间忽略的发生与右侧颞上回、颞中回、豆状核及周围白质的损伤相关.

    作者:岳月红;宋为群;霍速;刘霖;孟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广州、东营两市0-18岁残疾儿童医疗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广州、东营两地0-18岁残疾儿童的医疗康复现状并分析残疾儿童进行医疗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定点普查的方法,对广州、东营两地0-18残疾儿童进行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调查地区残疾儿童基本情况、医疗康复形式和康复器具使用情况等信息.结果:1872例残疾儿童中,已进行医疗康复的比例为57.9%(1053例).各种类型残疾儿童接受医疗康复的比例分别为听力残疾63.3%(62例),言语残疾69.0%(29例),视力残疾54.3%(50例),智力残疾60.9%(337例),肢体残疾57.2%(301例),精神残疾50.0%(16例),多重残疾54.7%(250例).残疾儿童康复形式为家庭康复57.5%(606人次)、医院治疗36.7%(386人次)、康复机构18.9%(199人次)、社区康复站10.5%(111人次)、其他机构6.6%(69人次).残疾儿童年龄、户籍性质、残疾家庭年收人和享有社会救助情况是影响残疾儿童进行医疗康复的主要因素.结论:残疾儿童医疗康复现状不容乐观,接受正规医疗康复的比例较低.应重点改善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医疗环境,提高残疾家庭收人并对低收人家庭提供必要的补助,为残疾儿童得到较好的医疗康复提供条件.

    作者:刘闯;刘民;薄绍晔;王治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大鼠功能恢复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MCAO),术后随机分为电刺激加康复组(A)、康复组(B)、对照组(C).A组给予经颅电刺激、滚笼和平衡木训练.B组仅给予滚笼和平衡木训练.分别于术后3、7、14和28天用走横木试验(BWT)进行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梗死灶周围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A组BWT评分在第7、14、28天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皮质缺血周边区MAP-2表达水平在第14、28天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促进大鼠MCAO后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灶周边MAP-2的表达有关,上述作用优于单独康复训练.

    作者:杨丽霞;刘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及氧疗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呼吸系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世界上第四大死亡原因,且在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死亡原因.不同国家的死亡率不同,主要取决于吸烟的流行率不同,目前在中国、欧洲中东部、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发病率较高.

    作者:刘香艳;徐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梗死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目前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大量增殖、迁移和分化,参与神经再生和脑组织功能的恢复,这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脑神经元缺乏再生能力的错误观念.近年来,有研究者试用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NSC)移植至缺血区治疗脑梗死,该方法存在着外源性NSC移植成活率较低,分化具有不可控性、致瘤性、缺血灶神经损伤功能修复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对内源性NSC的研究仍是近年来的热点.

    作者:郑修元;李胜活;燕铁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的进展

    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是古老而有效的医术.数千年前,祖先利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慢性疼痛.近年来,慢性疼痛非药物疗法在国内外成为一种主流的疼痛治疗方法,其安全性远高于药物治疗.1980年Chaussy首次用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ESWT)治疗肾结石成功后,近十年来冲击波的治疗范围逐渐从碎石、治疗骨折不愈合等扩大到慢性疼痛治疗领域,其疗效肯定,专用设备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作者:王江山;何明伟;倪家骧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脑卒中动物模型早期多选择高等动物制备,特别是灵长目动物,其目的是更好地模拟人类卒中的发生,但是由于易得性较差,价格昂贵,于是利用小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逐渐受到重视.Mhair认为一个好的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必须具备:①能够控制缺血的时间、部位、程度;②与脑缺血或出血相关的因素如血压、血气、体温、血糖等可被密切监视或控制;③避免其他疾病和脑血管解剖差异性影响.

    作者:陈茉弦;敖丽娟;李琦;潘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变化及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及其功能的恢复治疗,一直被列为康复领域的难点.神经损伤后通过手术和药物等治疗其功能恢复不很理想,除了损伤的神经自身原因外,还与神经所支配的靶器官功能的恢复有关.作为靶器官之一的骨骼肌,在去神经支配后发生失神经营养,出现废用性萎缩,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将造成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故本文将对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变化及其康复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陈波;陈振兵;杜远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诸多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因此,如何改善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成为脑卒中后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年国内康复领域引入的一种较新的训练技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广为应用.我们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的训练中,旨在寻求一种对脑卒中患者训练更为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

    作者:席建明;冯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强制性运动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导致偏瘫的主要原因,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超过这个时期,上肢恢复将很困难,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的出现,为卒中后上肢运动的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康复方法.

    作者:吴玉霞;王翔;蔡可书;王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早期井穴麦粒灸结合Bobath治疗技术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卒中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大多数患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作者:王曙辉;许明珠;崔韶阳;吴云天;陈露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A型肉毒毒素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占60%-70%.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可以造成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因此,如何缓解痉挛是脑瘫康复的一个关键任务.

    作者:郭春光;颜华;张惠佳;王跑球;胡继红;周平秋;何金华;苏珍辉;周洪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康复治疗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临床专业实习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康复治疗师基本素质的关键阶段.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起步较晚,学科本身的建设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专业实习仍无一套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叶正茂;潘翠环;苏久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卒中康复干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康复治疗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使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优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脑卒中康复干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作者:吴毅;吴军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一种外骨骼式人手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手是人体重要的结构之一.手不仅能完成许多粗大工作,而且还能从事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精细活动.然而,许多意外事故和疾病,如外伤、脑卒中等可能会导致人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恢复人手的功能.

    作者:郑若隐;李继婷;王爽;王举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