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住院阴道分娩,产后6周复诊盆底肌力筛查小于3级的产妇,进行1疗程盆底康复训练(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辅以阴道哑铃训练).产后6周及治疗1个疗程后测定盆底肌肉Ⅰ类、Ⅱ类及总肌纤维的大肌电值及张力,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调查尿失禁发生情况.其中资料完整者有91例.结果:康复训练后手测盆底肌力及PHENIX USB4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测总肌电值(10.41±5.23 vs 8.24±4.14μV)、Ⅰ类肌纤维肌电值(4.93±2.47 vs 3.71±1.88μV)、Ⅱ类肌纤维肌电值(5.75±2.83 vs4.71±2.43μV)均较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提高50%以上者(治疗有效者)为40.7%.存在尿失禁者康复训练后ICIQ-SF各项及总分(1.83±2.66 vs 9.17±2.18)均较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产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辅以阴道哑铃训练能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发生情况.
作者:陈玉清;裴慧慧;陈蓓;姚书忠;王子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腺苷钴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肢体麻木和疼痛的疗效.方法:将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65例.单纯康复组采用腰椎牵引和中频电疗,联合康复组在前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腺苷钴胺肌肉注射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疼痛、麻木情况进行评定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康复组VAS评分低于单纯康复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30例患者中86例有麻木症状,治疗后比较两组间麻木感改善总有效率(联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分别为88.64%、59.5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康复组有效率96.92%,单纯康复组有效率76.9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无1例患者出现腺苷钴胺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腺苷钴胺配合康复疗法对于减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麻痛症状效果确切.
作者:杜国君;李小六;殷潇凡;邢晓燕;刘红;曹婧;张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诊断性阻滞在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A型肉毒毒素注射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5例组患者先进行彩超引导下利多卡因注射,注射完成后观察10min,如无特殊不适,徒手检查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并让患者行走,肌张力明显下降,目测足下垂内翻明显改善者有19例,这19例患者为利多卡因诊断性阻滞组(诊断性阻滞组),48h后进行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另一组20例患者为A型肉毒毒素直接注射组(直接注射对照组),不进行利多卡因注射,直接进行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以上两组患者在进行A型肉毒毒素阻滞治疗24h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Bobath方法、运动再学习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等,训练每次40min,每日2次.所有患者训练至少持续2个月.两组39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由未参与注射及康复训练的医师进行肌张力、步速、步长的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的评价(MAS,FMA,FIM评分)、ADL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肌张力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周、4周、8周后肌张力的下降MA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治疗2周、4周、8周后两组间踝关节跖屈肌肌张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步长、步速、FMA评分、FIM评分无明显变化,直接注射组治疗2周后步长、步速、FMA评分、FIM评分较治疗前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诊断性阻滞组治疗2周后步长、步速、FMA评分、FIM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4周及8周后两组患者步长、步速、FMA评分、FIM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P<0.05),在治疗4周和8周后诊断性阻滞组步长、步速、FMA评分、FIM评分均较直接注射组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的治疗中,先用利多卡因进行诊断性阻滞后再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缩短疗程,而且在对步态、ADL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长期疗效亦优于直接A型肉毒毒素注射.
作者:关晨霞;郭钢花;李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视觉P300在卒中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4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治疗手法为对偏瘫肢体行手法被动运动及定量运动;对照组23例,对患肢仅行良肢位摆放及无规则随意被动运动,两组治疗师选择采用盲法分组,治疗时间均为1.0h/次,每日2次,共1个月.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视觉P300检查,使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组手法康复1个月后,视觉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分值均增加,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特定手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视觉P300这一指标的变化值得进一步跟踪随访.
作者:邬守凯;刘玲玉;陈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的建议进行分类,所有患者均采取小关节内侧缘进针方式进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观察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Ⅰ、Ⅱ、Ⅲ型患者在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P=0.00<0.01);Ⅱ、Ⅲ型患者的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明显改善(P=0.00< 0.01).Ⅳ型患者虽在治疗后3d的VAS评分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P=0.11> 0.05),且治疗后1月的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较治疗后3d未见明显改善(P=0.414> 0.05),其治疗1月后的有效率为70%,优良率为50%.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对Ⅰ、Ⅱ、Ⅲ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显著疗效.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虽可减轻患者疼痛,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临床医师酌情考虑.
作者:路鹏程;黄国志;吴文;樊涛;彭志康;刘亚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估,观察不同程度胸腰段脊髓损伤(SCI)的康复效果,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19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损伤程度的分级(ASIA)对患者进行分类.所有患者都进行为期1个月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支具和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ADL评定及SEPs检查.结果:A、B、C、D级脊髓损伤患者ADL评分和SEPs相关指标,康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病程康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ADL评分和SEPs之间存在直线相关性.结论:SEPs和ADL是两种不同而又互补的评估方法,两者结合,能够准确评估康复效果,对不同类型脊髓损伤的康复价值不一.
作者:谢财忠;唐军凯;丁志清;刘蓓蓓;郑瑞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应用骨肌超声测量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方法:应用骨肌超声对22例慢性腰痛患者和20例健康人群分别进行多裂肌形态学研究,由一位有经验的超声医生在不同时间对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其中测量2次,时间间隔为2-3天.结果:应用骨肌超声测量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重复性测量信度为0.89-0.96,对比腰痛组与健康组的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组明显高于腰痛组.结论:骨肌超声可以用于有效而客观地评估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
作者:张志杰;朱毅;刘四文;王俊;刘春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寻治疗中度自闭症起效快、疗效显著的方法.方法:56例患儿分为针康组(20例),即于氏头穴丛刺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常规头针结合康复组(18例),即常规头针后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18例),单纯康复训练.运用儿童自闭症评估量表对12周、24周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2周后针康组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24周后针康组在疗效等级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05).结论:针康法对中度儿童自闭症起效快、疗效显著,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唐强;张春艳;王艳;项栋良;张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不同年龄正常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建立正常人咽期吞咽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方法:187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分为4组:18-30岁组、31-50岁组、51-70岁组、>70岁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与分析系统,测量受试者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得到不同年龄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后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本数据库显示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18-30岁、31-50岁、51-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还与吞咽模式有关,“干”吞咽组和“湿”吞咽组持续时间相差不明显,但都明显低于过量(20ml)吞咽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首次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初步揭示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作者:刘玲玲;帅浪;冯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作者:谢映;朱文新;李玲;吴汨霞;张鹏程;李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的异位放电情况,明确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否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方法:共采用35只Wistar大鼠.制备大鼠DRG的CCD模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分别记录正常组大鼠DRG及CCD组、CCD+钌红(RR)组、CCD+佛波醇(4 α-PDD)组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情况.结果: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n=30,P<0.05); CCD组可以记录到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放电率约为67%,而正常组DRG的异位放电率约为4.5%;以TRP家族阻断剂钌红(RR) 1O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神经元异位放电的频率和波幅均明显下降(n=10,P<0.05);以TRPV4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醇(4α-PDD) 1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异位放电频率和波幅均明显增加(n=10,P<0.05).结论:CCD后受损DRG可出现异位放电,TRPV4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
作者:范真真;曲玉娟;魏慧;王永慧;马剑锋;岳寿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为临床单侧肢体损伤、外科术后等引起的肌萎缩的康复治疗以及建立床边客观的训练效果评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青年男性30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电刺激组,随意等长收缩组和对照组.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对右侧胫骨前肌进行6周的电刺激和随意力量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双侧肌肉力量和sEMG测试.结果:电刺激组(右33.6%,左27.8%)和随意等长收缩组(右37.4%,左28.5%)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肌肉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右1.3%,左0.8%)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意等长收缩组(右100.4%,左59.4%)与电刺激组(右68.1%,左57.7%)双侧肌电平均振幅(AEMG)均有明显变化,并与对照组(右5.04%,左-4.07%)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不同等长用力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以指数y=43.762(9.584)分布.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的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与使用表面肌电观察到的AEMG的变化有关;肌肉力量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可以利用肌电振幅与相对力量的关系(y=43.762(9.584)',在力量测试中评估受试者的用力程度,为临床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测试评价手段.
作者:于俊海;周石;黄力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以丘脑束旁核(PF)为刺激靶点,观察高频电刺激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内侧苍白球(GPi)放电的影响.方法:在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作PD模型大鼠.实验组电刺激(强度1.5V,脉冲间隔0.06ms,频率150Hz)PD大鼠PF,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比较刺激前后两组大鼠记录的GPi局部场电位(LFPs).结果:PD大鼠GPi LFPs在7-30Hz频段占总信号百分比减小(P<0.01),而30-100Hz频段增加(P<0.05).第一次电刺激PD大鼠PF后,GPi LFPs在7-12Hz频段有所改善(P<0.05),在第一次电刺激后的刺激效果表现为GPi LFPs在7-30Hz频段进一步减小(P<0.01).结论:PD大鼠GPi LFPs低频段占总信号百分比极其显著减小,高频段显著增多,电刺激PF能够改善GPi低频LF-Ps.
作者:丁方香;路致远;计义正;王晓清;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明确模拟零重力环境下人体行走和跑步时的足底受力特征.方法:8名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在零重力跑台和正常重力跑台上进行3km/h、7km/h和10km/h的行走和跑步活动.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运动过程中的足底受力情况进行采集分析.结果:模拟零重力环境下步行的步态周期时间与正常重力环境并无显著差别.随着速度的增加,步态周期时间有明显的下降,不同速度之间差异明显(P<0.05).但与地面正常重力环境比较,模拟零重力环境下的支撑相明显缩短(P<0.01).足底压力结果显示,随着速度的增加,足底大受力和垂直冲量均有显著的升高,不同速度之间相差明显(P<0.01),模拟零重力环境下明显小于正常重力环境(P<0.05).时相对称性和垂直冲量比等平衡性指标显示模拟失重环境下人体的运动平衡功能明显低于正常重力环境(P<0.05),但不同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模拟零重力环境足底生物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可能是太空失重环境下体育训练后骨丢失和肌萎缩的原因之一.
作者:夏永明;赵自强;谈诚;张剑锋;曹毅;杨鸿慧;陈文娟;王慧娟;刘书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尽管近十年来对情绪的研究文献每年呈指数增长,但关于情绪的定义仍未能达成一致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情绪是非理性和内脏的反应现象,干扰高级的思维和推理过程.达尔文主义者的观点与此相反,认为情绪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可的情绪定义为:情绪是瞬息万变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反映了机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所采取的适应模式[1],包括主观体验、行为和生理变化[2].在个体面临情绪情景时,主观体验、行为和生理变化只是作为情绪反应的趋势,具体的情绪反应受个体的调控[3].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他们自身产生何种情绪、何时产生及如何产生和表达情绪的影响过程[3].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上Axis Ⅰ一半以上和AxisⅡ所有障碍是由情绪调节问题所引起[4].
作者:杨奇伟;何华敏;罗跃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心脏移植已经从初的实验阶段发展成为今天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接受的可以有效延长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的先进治疗方法.《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统计2009年中国大陆心脏移植量113例,心肺联合移植3例.由于有可靠的供体组织保护措施、详细的手术技术以及几乎标准化的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心脏移植的存活率已明显提高,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dharing,UNOS)数据库统计2007年美国不同医学中心心脏移植患者术后1年存活率平均为88.9%[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等[2]报道了从2004年6月-2010年5月单中心完成心脏移植手术200例,术后1年、3年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4.4%、91.9%和88.8%,远期存活率高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ISHLT)的结果.心脏移植解决了慢性心衰终末期的很多症状,并提高了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20%的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陈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2%-70%[1].较典型的表现是肩痛,手水肿和疼痛,皮温升高,如不进行积极、正确的治疗,病情逐步进展至后期,虽手已消肿,但手部肌肤、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导致固定的畸形手,终丧失手功能.笔者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患者60例,以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刘悦;苏利梅;解书山;林杰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血管病的诊疗有了明显提高,病死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仍很高,幸存者中约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1],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评估,对于制订治疗计划,调整治疗方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全面、具体、简明、量化、敏感的评估表,不仅可以发现患者在ADL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判断其生存质量的高低,而且有助于医学科研和交流[3].
作者:崔颖;马素慧;吴庆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临床思维是一个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在康复治疗的临床决策中意义重大[1].本研究将美国物理治疗师协会(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APTA)的临床实践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以功能障碍为纲,按照运动疗法学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判断、归纳能力.
作者:马素慧;窦娜;李丹;吴庆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面向长期卧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下肢行走功能虚弱的患者,研究一种卧式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帮助他们在床上完成下肢的日常康复训练.方法:在对多种康复训练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卧式四自由度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本文详细叙述了四自由度机械腿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的构成,并制作出了实验样机.结果:经过多模式重复实验,机器人动作平稳,正常人上机体验,下肢感觉舒适,关节活动角度与设定角度一致,能够很好地满足多种康复训练模式的要求满足人体关节运动需求.结论:该卧式康复结构具有可行性,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做下肢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减轻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负担.
作者:方涛涛;韩建海;王会良;尤爱民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