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寰枕关节手法复位和枕下肌群推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咬肌压痛阈值,以及大张口限度的影响.方法: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59例,均在咬肌处发现明显的压痛点且均伴有张口受限,伴或不伴关节弹响,且经过问诊查体均发现有寰枕关节错位且患者有颈部疼痛.59例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接受寰枕关节手法复位,第二组接受枕下肌群推拿治疗,第三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咬肌扳机点压痛阈值,以及大张口限度(上下唇之间的高度),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咬肌扳机点压痛阈值(F=10.877,P<0.01)和大张口限度均有提高(F=31.618,P<0.001),手法复位组和枕下肌群推拿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寰枕关节复位或枕下肌群放松均可以使咬肌扳机点压痛阈值升高,缓解咬肌痉挛,增大大张口限度,这预示颈枕部的手法治疗或许可以改善颞颌关节紊乱.
作者:林友;邹宇聪;李义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利用Biodex(R)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研究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在不同测试体位下的重测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8名健康受试者,选择向心/向心收缩模式,在60°/s和180°/s速度下分别进行坐位(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肩胛骨平面)与仰卧位(肩关节外展45°)肩关节旋转肌群的等速肌力评定,并于1周后由同一操作人员复测.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测量标准误(SEM)比较不同体位重复测试的相对信度及绝对信度.结果:峰力矩、总功、平均功率以及平均峰力矩在坐位与仰卧位测试中均显示了中度至高度的相对重测信度(ICC:0.83-0.98);相对峰力矩(ICC:0.71-0.94)及外旋与内旋肌群肌力比值(ICC:0.29-0.84)的相对重测信度为低度至高度.总体绝对信度良好(SEM:6.8%-27.0%),其中仰卧位的数值(SEM:6.8%-23.1%)较坐位的数值(SEM:7.2%-27.0%)更佳.结论:坐位(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肩胛骨平面)及仰卧位(肩关节外展45°)两种体位进行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均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其中仰卧位测试的信度较坐位更佳;在使用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结果评价受试者指标变化时,可能需要将测量标准误差考虑在内.
作者:丛卉;周谋望;杨延砚;王剑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查左侧Broca区阳极和Broca右侧对应区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图命名是否有促进作用,两者的促进作用是否有差异.方法:对29例额叶及基底核区脑卒中后(2-12个月)失语症患者进行图命名检查的同时,实施在线左侧Broca区阳极、Broca右侧对应区阴极tDCS,其检查结果与假刺激图命名检查结果对照.三种实验条件间隔时间≥24h.左右侧tDCS随机实施.结果:尽管部分患者显示右侧对应区阴极tDCS可以提高图命名成绩,但是只有左侧Broca区阳极tDCS可以显著改善失语症患者的图命名能力(P<0.05).结论:增强左Broca区皮质的兴奋性,可以促进失语症患者图命名能力的改善;左Broca区及其周围区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恢复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汪洁;吴东宇;宋为群;袁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使用通用量角器测量远端指间关节活动度,探讨不同年龄和不同姿势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健康志愿者(20名年轻人和20名老年人),对其在四个姿势下(即姿势l近端指间关节屈曲并主动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姿势2近端指间关节屈曲并被动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姿势3近端指间关节伸直并主动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姿势4近端指间关节伸直并被动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分别进行远端指间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结果:在同一年龄组,近端指间关节屈曲和伸直位可对远端指间关节的活动度产生明显的影响.即使保持近端指间关节在同一姿势,远端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值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另外,近端指间关节伸直位时远端指间关节主动屈曲的活动度明显小于近端指间关节屈曲位时远端指间关节被动屈曲的活动度.在同一姿势下,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远端指间关节活动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年龄和不同姿势可明显影响远端指间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结果.
作者:张安静;李放;刘裕;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初次行腰椎固定融合手术患者术后1年内的居家康复行为与术后症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纵向研究方法,对首次行腰椎固定融合手术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收集居家康复运动以及术后症状等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居家康复运动的具体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A组(39例):患者在6个月时已停止所有康复运动并未进行任何规律的全身运动;B组(99例):患者在6个月后以单一运动为主,即或进行腰背肌训练或进行规律全身运动;C组(31例):患者在6个月后继续进行腰背肌训练并结合规律全身运动.三组患者基线资料除病程外,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术后1年时,三组患者的腰椎JOA改善率、ODI改善率、腰痛VAS改善率、腿痛VAS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441;P=0.299; P=0.329; P=0.176),在“腰部酸胀无力”、“腰椎支撑力量下降”、“脊柱周围肌肉疼痛”三个腰椎不稳定前期症状的发生频率上,B组及C组患者均少于A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 P=0.026; P=0.025).结论:术后1年内不同居家康复运动的实施对于术后1年功能障碍的改善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后坚持规律运动对于远期腰椎不稳定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作者:耿笑微;孙垂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在佩戴膝关节外翻矫形器与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后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探讨不同矫形器在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32例早期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佩戴定制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倾斜角5°)、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及无佩戴任何矫形器(测试期间均穿标准鞋)三种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间空间参数.结果:相较于未佩戴任何矫形器情况,佩戴2种矫形器后膝关节内侧间室压力(膝关节内翻力矩,膝关节内翻角冲量)均明显降低(P<0.05),此外佩戴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后患者踝关节外翻角度明显增加,足底压力中心明显向外侧偏移(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矫形器均有助于降低早期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内侧间室所产生的压力,两者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作者:张旻;陈博;江澜;张晗;董慧妹;姚海昌;詹红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患者颈椎处于前屈、中立、后伸3种不同体位下拔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坐位拔伸旋转手法治疗.前屈位组、中立位组、后伸位组患者各80例,手法治疗时患者颈椎依次处于前屈位、中立位及后伸位.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积分、主观感觉积分,体征积分和颈部残障指数(NDI)评分.结果:3组间总有效率、总积分、主观感觉和客观体征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后伸位组优于中立位组和前屈位组(P<0.01);治疗后NDI评分后伸位组(0.192±0.091)低于中立位组(0.221±0.071)和前屈位组(0.251±0.065) (P=0.000).结论:在施行颈椎旋转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20°范围内,患者后伸位的临床疗效优于中立位和前屈位.
作者:邬黎平;陈永源;黄远翘;陈曦;陈春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大鼠早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选用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32只.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缺血再灌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2h后开始电针患侧“曲池”、“足三里”穴.各组于术后24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BDNF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电针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且脑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cl-2表达增高,Bax表达下降;模型组与电针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较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但电针组较模型组有进一步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抑制脑组织中Bax的表达,提高Bcl-2,BDNF的作用,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达到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
作者:陶静;陈阿贞;兰岚;杨珊莉;林志诚;陈立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振动应力对RAW264.7细胞诱导分化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复合振动仪将不同频段3-10Hz、15-35Hz、35-45Hz、50-70Hz和70-90Hz振动应变分别作用于体外诱导分化的RAW264.7细胞,振动应变加载6d时,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鬼笔环肽染色检查破骨细胞形成情况,通过骨吸收陷窝分析比较各组破骨细胞活性的差异.结果:不同振动频率组形成TRAP染色阳性多核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骨吸收陷窝计数亦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频率振动应力均抑制RAW264.7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且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抑制能力逐渐增强.
作者:陈国仙;陈建庭;郑帅;王国荣;林宗锦;李国山;林群贤;黄益平;郭春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负重游泳运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大鼠关节软骨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探讨负重游泳运动防治膝OA的机制,为临床采用负重游泳运动防治膝O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木瓜酶注射法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完成后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中各抽取10只,进行以下测定: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形态及病理学改变并评分;②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阳性细胞的数量;③评价大鼠的运动能力.将剩余的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负重游泳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剩余空白组及对照组大鼠不予以任何干预,负重游泳组大鼠接受6周的负重游泳运动后,对三组大鼠进行上述3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负重游泳运动后,负重游泳组大鼠关节软骨面大体观分值、镜下观Mankin分值、软骨中MMP-13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减少;运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负重游泳运动能够延缓膝OA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进一步破坏,并能够提高膝OA模型大鼠的运动能力.负重游泳运动可作为治疗膝OA的运动疗法.
作者:袁望舒;陈丽霞;金光;刘颖;刘淑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脑卒中后大脑皮质缺血或局灶性病变可引起损伤区微环境变化,导致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结构改变,触发内源性神经修复,但这种由疾病引发的自身适应性改变对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有限.神经修复治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药物或细胞治疗刺激和增强机体的内源性神经修复,同时抑制引发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死亡的不利因素,促进神经细胞重塑并大限度修复患者受损神经功能[1-2].
作者:郑磊;朱建国;袁栋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指应用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存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脏康复是心脏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使患者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维持疾病稳定,增加药物治疗依从性,控制症状,使患者能具有更佳的体力和心理感受,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CR被欧洲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强烈推荐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Ⅰ类证据)[1-3].CR的适应症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心肺移植术后、放置起搏器或除颤器、先天性心脏疾病等.
作者:刘淑芬;陈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认知障碍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为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TBI后认知障碍可以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障碍、执行功能障碍、思维障碍、失算症等多种形式.当患者存在反应能力下降、主动性减少、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近期记忆障碍等等一种以及多种认知功能障碍时,会影响患者对事物知识的识记、巩固以及提取,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成为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
作者:张小年;张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足下垂可见于不可逆转的中枢神经受损、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等症,是大脑皮质支配的高级运动中枢受到抑制,低位运动中枢失去联络或控制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临床表现受损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踝背屈肌力不足及伸屈张力失调[2],呈现典型的迈步相足内翻、下垂、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轻者踝背屈外翻不能,重者关节僵硬、挛缩、畸形131,该症状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作者:杨伟;牟志伟;陈卓铭;宋秀豹;胡荣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脑卒中生存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存在[1],其中步行障碍对患者的ADL能力影响很大,多数患者呈痉挛性偏瘫步态,因为存在肌张力、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等方面的问题而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尽快恢复和提高行走功能成为多数脑卒中患者首要的迫切的愿望,在康复治疗中,这也是一个较为复杂、棘手的难题.近年研究发现,水中平板步行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对脑卒中有较好疗效[2].水中步行训练可以利用水的各种特性,如浮力、水的流体力学、温热效应等来达到缓解患者的肌张力,减轻患者的运动负荷,促进肌力恢复等治疗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水中强化步行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
作者:王莉;戴朝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法复位、针灸、理疗及注射治疗等.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通常需要将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我们于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进行了手法复位治疗和手法复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发现联合治疗组效果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明伟;曾庆文;刘景;郭玉娜;岳剑宁;王琦;李玄英;刘京杰;倪家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交通的高速发展,创伤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脑外伤患者术后往往伴随着各种躯体的或心理的后遗症,如何对脑外伤患者术后进行早期的、有效的综合康复成为现代神经外科及康复医学科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早期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干预脑外伤术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脊柱侧凸是青少年期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1.17%,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占85%以上.脊柱侧凸若不采取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随着生长发育加快将发展为严重侧弯畸形,导致严重的胸廓畸形,使心肺功能受损[1-2].一旦导致严重的畸形,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应早发现、早治疗,矫形器治疗和运动疗法是目前公认的适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非手术治疗方法[3].
作者:黄英;刘敏;吴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脑卒中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痉挛、闭塞或破裂)性疾病的总称.近年来,尽管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法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但其致残率仍达70%-80%,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1].由脑卒中引起的异常步态模式,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过多消耗能量[2],本课题针对脑卒中后引起的步态异常研究其改善方法.
作者:何龙文;赵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颅脑外伤在外科较为常见,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往往存在躯体及认知功能障碍,即使及时治疗患者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成为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1-2].本院在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对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早期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如下.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设计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骨盆机构,帮助偏瘫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方法:通过滑块、四杆机构和关节球轴承实现骨盆的相关自由度运动,并利用UG的运动仿真模块对骨盆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结果:仿真结果证明本研究设计的康复机器人骨盆机构能够满足正常人行走的轨迹要求.结论:证明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可以用于下肢康复训练.
作者:程泓井;郭帅;谢春生;马光伟;李华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病因[1],逐渐年轻化的疾病发展趋势、长期的病程和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缓慢的康复效果给脑卒中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2].连续性照护(continuity care)强调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换,调动医院、社区和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服务,其核心要素包括信息、管理和关系的连续[3]:①患者疾病及相关信息在不同机构服务提供者间共享,保持信息连续;②服务模式涉及医院、社区和家庭3个关键场所;③服务提供者为跨医院、社区医护人员及跨学科合作的康复、医疗、护理团队,且不同场所的医护人员发挥不同照护职能.连续性照护服务涉及住院、转诊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不同机构内部和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患者出院后的照护成为一个无缝隙、连续的过程[4].但是由于不同研究的干预强度、样本量和具体干预策略及测评工具的差异,使得研究结果不一致[5].因此,有必要对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我国慢性病长期康复护理提供证据支持.
作者:张秋实;张振香;赵燕利;杨伟民;王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