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1242
  • 国内刊号:11-2540/R
  • 影响因子:2.02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61
  • 全年订价:49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国家医学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年3期文献
  • 等热卡不同强度运动处方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目的:确定在相同能量消耗下,不同运动强度的运动处方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胰岛素敏感性及心肺适应能力的不同影响效果.方法:55例没有运动习惯的T2DM患者,年龄(51.2±1.3)岁,被平均分到低强度组(50%VO2peak,n=27)和高强度组(75%VO2peak,n=28),进行每周5次,每次消耗热量为240kCal,为期12周的运动训练.在训练前及后1次训练结束后16-24h和15d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价空腹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ISI)等指标,并测定心肺适应能力.结果:通过训练,两组在后1次训练结束后16-24h所测得的ISI和心肺适应能力比较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的改善效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低强度组24.3±0.9 vs.26.4±1.2;高强度组25.2±0.8 vs.27.5±1.1,P<0.05).整体训练结束后15d较运动开始前,低强度组ISI (24.3±0.9 vs.26.2±1.1,P<0.05)和心肺适应能力(VO2peak 3.4±0.4 vs.4.8±0.5 vs.4.4±0.5,P<0.05)的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高强度组心肺适应能力的改善效果有显著性的延续(VO2peak 3.6±0.4 vs.3.5±0.4,P<0.05).结论:对于T2DM患者来说,在相同能量消耗下,无论是中等强度还是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都起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心肺适应能力的作用,但总运动时间较长的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治疗效果的持续性要优于短时高强度的运动训练.

    作者:章稳;郭琪;沈素兴;王秀阳;李晶;于德民;王家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针尖裸露长度和射频温度对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针尖长度的穿刺套管针及不同射频温度对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三叉神经痛缓解、术后复发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行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手术,A组应用穿刺套管针针尖裸露端长为5mm的射频针进行治疗,持续热凝温度为75℃;B组针尖裸露端5mm,温度为70℃;C组针尖裸露端2mm,温度为75℃;D组针尖裸露端2mm,温度为70℃.射频热凝的时间均为120s,2次.术后24h、3d、7d、1m、3m随访观察4组间疼痛强度(VA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QOL),麻木范围及程度,以及咀嚼无力、角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有无显著差异.结果:80例患者全部随访成功.4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及QOL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感(发生率100%),麻木程度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A组麻木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B、C、D组,B组高于C、D组,C组的麻木程度评分也显著高于D组(P<0.05).术后3m,A组的麻木范围和咀嚼无力发生率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显著高于D组.结论: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相同的射频温度下,应用针尖裸露端为2mm的穿刺套管针进行射频治疗,术后所产生的麻木范围、麻木程度以咀嚼无力明显少于针尖裸露端为5mm的穿刺套管针;应用相同穿刺套管针,75℃射频热凝,术后麻木程度评分明显高于70℃组.

    作者:刘京杰;李玄英;杨立强;曹国庆;何明伟;杨惠婕;倪家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失能评估量表的编制(二):正式量表的建立

    目的:建立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框架,适用于老年人群,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失能评估量表(EDAS)正式版.方法:采用EDAS初始量表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病科和四川省成都市跳伞塔社区的170例老人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筛选条目,编制正式量表.结果:共回收168份有效量表,回收率为98.8%.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6个用于条目筛选的统计量,分别是决断值、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修正条目的总相关系数(CITC)、条目删除时的克朗巴赫系数、公因子方差和因子负荷量.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统计量同时建议删除某条目,则予以删除.终共删除4个条目,由剩余条目构成正式量表,包含28个条目,分属“身体功能”和“活动和参与”两个领域的7个维度.结论:本研究采用EDAS初始量表进行人群调查,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筛选条目,编制了EDAS正式量表.

    作者:杨茗;罗理;蒋皎皎;郝秋奎;蒲虹杉;丁香;董碧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神经病理痛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描述慢性神经病理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明疼痛调查表中文版(BPI-C)、健康状况问卷(SF-36)和自设休闲活动参与情况问卷,调查153例慢性神经病理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平均疼痛程度、休闲活动情况等.结果:慢性神经病理痛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国内常模水平(P< 0.001).影响SF-36生理综合分的因素有平均疼痛程度(β=-0.408,P<0.001)、疼痛部位即头部/非头部(β=0.283,P<0.001)、活动参与方式即主动/被动(β=0.197,P=0.004);影响SF-36心理综合分的因素有平均疼痛程度(β=-0.346,P<0.001)、疼痛部位即头部/非头部(β=0.215,P< 0.001)、活动参与方式即主动/被动(β=0.162,P=0.028)、单次活动时间即是否多于30min(β=-0.150,P=0.042).患者的疼痛程度在不同的活动参与方式和活动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神经病理痛患者生存质量较低,疼痛程度轻、疼痛部位以头部为主者生存质量较好,采用主动活动参与方式和相对较长的活动时间有助于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陆悦;李京;李湘萍;李利;杨萍;樊碧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利多卡因筛选后美西律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筛选后美西律联合α-硫辛酸(ALA)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DPN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2例DPNP患者入选本研究,男33例,女59例,平均年龄(56.6±10.1)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甲钴胺对照组(A组)、美西律联合ALA组(B组)、经利多卡因筛选后美西律联合ALA组(C组).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疗效、神经传导速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各组的疼痛程度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改善,其中C组临床有效率高于A、B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C组.结论:经利多卡因筛选后美西律联合α-硫辛酸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作者:吕蕾;刘莹;邵军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颈肌牵伸治疗躯体性耳鸣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联合颈肌牵伸治疗对躯体性耳鸣患者的影响.方法:46例单侧耳鸣患者按就诊顺序交叉分为2组,TENS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32.9岁),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34.1岁).评定2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VAS)和耳鸣侧胸锁乳突肌与上斜方肌静态表面肌电位值的变化.结果:治疗1月后,TENS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平均分值VAS从5.2降为3.8(P< 0.05),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耳鸣响度平均分值VAS从5.9降为3.1(P< 0.01),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耳鸣侧胸锁乳突肌静息电位值TENS组分别为2.8±1.7与2.2±1.7(P< 0.05),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为2.9±1.5与2.1±1.1(P< 0.01).耳鸣侧上斜方肌静息电位值TENS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1±1.6与2.6±2.1(P< 0.05),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为4.2±1.3与2.3±1.2(P<0.01),两组治疗前后耳鸣侧紧张肌静息电位值变化均明显,两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TENS组有效率为47.8%,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有效率为65.2%,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TENS联合颈肌牵伸是治疗躯体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作者:陶泉;周璇;杨晓颜;刘刚;冯宇伟;毛琳;杜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八段锦运动对老年1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从血管内皮功能探讨八段锦运动对老年1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降压效果的机制.方法:将60例1级EH患者按随机数据表法随机分组,试验组30例,行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及八段锦运动干预;对照组30例,行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收集两组干预前后血压、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和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收缩压(SBP)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舒张压(DB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SBP和平均DBP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血清NO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ET-1浓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长期进行八段锦运动能够有效降低老年1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其降压机制与血清NO浓度增加和血浆ET-1浓度降低所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作者:郑丽维;陈庆月;陈丰;梅丽娟;郑建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空吞咽与食团吞咽对健康人咽期吞咽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过使用高分辨率咽腔测压,分析空吞咽与不同黏度食团吞咽对健康人咽部和上食管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高分辨率测压系统,分别测量34例健康志愿者[平均(24.29±5.926)岁]在空吞咽与进食三种不同黏度(5ml水,5ml浓流质,5ml糊状物)的食团情况下,咽部收缩压力峰值,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咽部压力上升速率,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UES开放前峰值以及UES开放后峰值.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空吞咽与食团吞咽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食团吞咽与空吞咽时,咽部收缩压力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空吞咽时,UES松弛残余压、开放前压力峰值、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和咽部压力上升速率明显高于食团吞咽,而UES松弛持续时间与UES开放后峰值明显低于食团吞咽.而不同黏度的食团吞咽之间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的吞咽类型会影响健康人咽部与UES的压力和持续时间.明确空吞咽与不同黏度食团吞咽健康人的咽期吞咽生理学变化,为进一步探究吞咽障碍的生理与病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于帆;兰月;窦祖林;林拓;卫小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指压穴位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表面肌电影响

    目的:利用指压刺激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丘墟穴,观察对比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初步探讨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早期诱发肌肉收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指压偏瘫侧丘墟穴,对比静息状态,刺激前、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大等长收缩的平均肌电值(AEMG)、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大等长收缩AEMG、iEMG刺激即刻明显高于刺激前,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AEMG、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第三个3s的AEMG、iEMG仍略高于刺激前(JP<0.05).结论:指压刺激偏瘫侧丘墟穴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提高上述肌肉的兴奋性,并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指压穴位刺激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易化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早期.

    作者:葛瑞东;郭京伟;王思远;于天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EA)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均为2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电针患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30min,1次/d,至动物处死.蛋白免疫印记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大鼠左侧皮质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均增高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BDNF短暂应激性表达增高,这可能是电针能够增强缺血性脑卒中BDNF的脑保护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叶晓倩;江一静;游咏梅;陶静;吴雅吟;江欣;黄佳;林志诚;邹愉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自由基清除剂苯-N-叔丁基硝酮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痛觉敏化的行为学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自由基清除剂左旋捕集剂苯-N-叔丁基硝酮(PBN)消除活性氧(ROS)后,大鼠脊髓损伤(SCI)引发中枢性痛觉敏化的行为表现.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假手术组、SCI+PBN组和SCI+生理盐水(NS)对照组(N=6);鞘内置管后,采用自行改制的(O)型纽约大学装置建立大鼠SCI模型,SCI+PBN组鞘内注射15μl PBN(3mg/15μl),SCI+NS对照组注射15μl NS,术后30min第1次注射,以后连续注射7d,每天1次;观察和记录第1、3、7、14、21、28、35天时间点大鼠对机械性和热痛敏刺激的感受性变化,并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第1、5、10、15、20、25、30、35天时间点进行行为评价.结果:与SCI+NS对照组比较,注射SCI+PBN组大鼠机械性刺激痛阈值增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BBB行为评价PBN注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左旋捕集剂苯-N-叔丁基硝酮具有消除ROS,降低中枢性痛觉敏化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SCI后ROS下游谷氨酸受体激活和相关细胞因子所致中枢性痛觉敏化的机制提供依据.

    作者:刘少辉;刘伟;邱少汕;徐锡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体外冲击波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对大鼠膝骨关节炎(OA)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ESW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单侧后肢跟腱切除法建立膝OA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组造模后立即给予ESW治疗1次,能流密度0.1mJ/mm2,冲击次数1000次.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后4周处死,取膝OA关节液和关节软骨,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法,检测各组膝关节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ELISA法行关节液IL-1β和TNF-α含量测定,治疗组和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较模型组下降(P<0.05).免疫组化法关节软骨IL-1β和TNF-α测定,治疗组和模型组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阳性率较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中IL-1β和TNF-α水平上升,而ESW能下调膝OA大鼠IL-1β、TNF-α的表达,提示可通过降低关节软骨的炎症因子水平,对膝骨关节炎起防治作用.

    作者:刘洪柏;张鸣生;区丽明;朱洪翔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液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疾病和运动的关系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体内含量高的生长因子之一,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中都有一定表达.人体神经系统和血液BDNF水平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抑郁、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及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有关[1],BDNF还可以影响物质代谢和能量消耗,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运动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和血液中BDNF的含量,从而在上述疾病的康复治疗中产生作用.BDNF联系了运动、神经功能和能量物质代谢,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总结血液中BDNF水平与运动和疾病的关系,以便更深入的探讨运动在这些疾病康复中的分子机制.

    作者:王尊;王磊;王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偏侧忽略康复治疗的新进展

    偏侧忽略(unilateral neglect,UN)是右侧半球损伤常出现的一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对来自于病灶对侧的各种刺激失去注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注意障碍[1].约有1/3的卒中患者表现出忽略症状[2],它不仅常见且是导致残疾的神经学综合征.尽管在卒中后初期偏侧忽略症状可有部分恢复,但其中1/3的患者仍遗留较严重的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下降,且康复效果差,因此需要研究有效的偏侧忽略治疗技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出许多针对偏侧忽略新颖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综述偏侧忽略康复治疗新进展.

    作者:高呈飞;朱其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虚拟现实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卒中可导致人体多种功能受损,如运动、感觉和认知等[1].其中,超过50%患者在脑卒中后长期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严重患者从此只能以健侧肢体活动或借助其他辅助器具进行代偿.上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复杂和精细动作为重要的功能区,上肢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是运动康复的主要目标.甚至有学者认为,上肢功能恢复是预示康复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作者:陶英霞;屈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周围神经在体内的走行不定,时而浅时而深,时而从软组织中穿行,而且周围神经在人和动物体内耐受缺氧能力差,微环境要求严格,对氧供、pH值、离子浓度、温度都有较高要求,所以很容易损伤.日常生活中也会不断接受外界的不利刺激,但周围神经损伤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时常发生,这除了神经周围组织阻挡了部分的不利因素外,周围神经自身也有一些特性来适应外界不利条件的变化.

    作者:马明;王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踝关节被动运动仪配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疗效观察

    小儿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造成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痉挛性脑瘫占脑瘫总数的60%-70%[1].痉挛型脑瘫在早期若未得到有效的干预治疗,多遗留有尖足、交叉剪刀步态等异常姿势.

    作者:龙亚君;丁玉莲;王跑球;邓莹;左文敬;廖公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丰富环境干预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运动性失语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失语类型,以发音费力、流畅性差、命名障碍、语法缺失等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针对运动性失语的治疗常采用一对一训练、传统中医中药等方法,其优势为可集中改善损伤的言语形式,然而不足之处在于患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欠缺,即在日常交流时,无法运用已有的词汇表达思想,缺乏在正常语言情境下交流的愿望及信心.那么,如何辅助患者尽快越过临床-功能鸿沟[1],使患者拥有实际的交流能力,一直是言语治疗人员关注的热点和训练的难点.1947年,美国的Donald Hebb提出了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的概念,它是一种生活环境且强调这种环境要有相互的社交、探索学习及身体活动等因素组成.许多研究均显示丰富环境对脑损伤后的认知、记忆和行为有显著的改善作用[2-4].脑卒中后语言的恢复可视为在语言环境中相互交流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以此为观察点,研究在丰富环境的干预下,失语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改善程度和在促进语言重塑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作者:赵妍妍;白俊敏;黄娣;郭青川;冯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如何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一直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较为复杂的难题[1-2].患者早期承重不足、平衡功能差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影响步行能力恢复的主要因素[3].在过去的步行功能训练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的恢复[4],而平衡和协调训练并没有放在主要的位置,尤其是早期利用平衡系统进行重心转移、稳定极限训练的应用报道很少.本研究通过使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重心转移、稳定极限的评定及治疗,分析该平衡功能训练系统对恢复脑卒中后患者平衡能力提高及对步行功能的恢复和影响,为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指导康复训练和制定康复方案提供良好依据.

    作者:潘翠环;叶正茂;缪萍;王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肌电图定位膈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呃逆是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突发不自主强有力的痉挛性收缩,继而出现的突然的声门关闭,伴发一种特殊的怪声[1].顽固性呃逆目前临床和相关研究一般定义为发作时间超过48h的呃逆统称为顽固性呃逆.脑卒中后并发呃逆是临床常见症状,一般较为顽固,影响患者进食、呼吸、休息、体力和心肺功能,病程早期出现者还可引发或加重颅内压增高.临床上治疗呃逆手段很多,非药物疗法包括干扰正常呼吸法、刺激迷走神经法、针灸足三里、夹脊穴等多种,药物疗法更是多样,目前所见报道不下几十种相关药物,包括肌松药、镇静剂、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局麻药等.

    作者:冯海燕;刘云峰;王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Pilon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Pilon骨折是涉及踝关节损伤的常见下肢骨折,经常由较严重的暴力所致,伴有广泛的周围组织损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常会合并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僵硬及肌力减低等,从而降低了重返工作及生活的能力.我们针对Pilon骨折微创手术后的患者采取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欣;王磊;陈先;黄玉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一种远程康复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设计

    目的:研制一种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远程康复信息采集控制系统.方法:将自动控制技术、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通过控制小车、云台、摄像机的运动,使其能够到达合适的方位,以便远方康复专家不受时空限制、实时地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远程诊断和评估.结果:实现了远程康复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够控制承载信息采集系统的智能小车、带动摄像机的云台和摄像机移动到适当的位置,进行视频或图像信息的采集.结论:该控制系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远程实时地进行三维视觉信息的采集,供诊断和辅助产品设计使用.

    作者:任郁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为1%-2%,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本病由于目前发病原因不清楚,尚无特殊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促进患儿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我国对于孤独症认识较晚,康复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开始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康复问题,对贫闲孤独症儿童实行政府救助,孤独症康复机构逐步增多,但北京、天津等地的调查发现,孤独症康复机构的数量、地区分布和专业人员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孤独症的康复需求[1-2].康复训练模式主要在机构以儿童康复教师为核心的集中训练为主,有少数将家庭训练作为机构训练的辅助治疗或个别领域家庭训练的个案研究[3-4],尚缺乏大样本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康复训练模式的研究.

    作者: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张俊华;左秀芳;王娜;刘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丘脑底核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又称Luys体,是丘脑底部主要的核团[1].以往有关STN生理功能研究的报道较少.近年来由于STN高频电刺激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治疗中的广泛应用[2],有关此核团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发现其在认知、情感及运动控制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大磊;刘晓莉;乔德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