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气振式排痰系统(HFCWO)在卧床患者的排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7—9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本院区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一级护理以上的绝对卧床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HFCWO组和非HFCWO组,每组40例.HFCWO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8.37±4.32)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非HFCWO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7.65±3.96)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非HFCWO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人工叩背,HFCWO组常规治疗同时使用HFCWO.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并计算氧合指数.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第1天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天及干预第5天HFCWO组患者的SaO2[(98.87±1.85)%、(99.20±1.85)%]优于非HFCWO组[(98.11±1.67)%、(98.75±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第1天、干预第3天及干预第5天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第1天及干预第5天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天HFCWO组患者的PaO2[(103.56±16.78)mmHg(1 mmHg=0.133 kPa)]优于非HFCWO组[(93.86±18.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第1天及干预第5天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天HFCWO组患者的氧合指数[(345.00±56.87)mmHg]优于非HFCWO组[(315.97±58.6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CWO可促进卧床患者痰液的排出,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张羽涵;陈雪月;何柏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吉西他滨化学治疗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肝胆二病区收治的80例胰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动脉优先入路组与传统治疗组,每组40例.传统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5±5.4)岁,年龄范围为43~71岁.动脉优先入路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2±5.1)岁,年龄范围为42~73岁.传统治疗组患者行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动脉优先入路组行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吉西他滨化学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1、3、6个月进行复查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标志物CA 199、CA 125、癌胚抗原(CEA)水平、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动脉优先入路组患者的1、3、6个月的血清CA 199、CA 125、CEA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传统治疗组的KPS评分均低于动脉优先入路组,而治疗有效率[77.5%(31/40)]、疾病控制率[87.5%(35/40)]均高于传统治疗组[55.0%(22/40)、72.5%(29/40)],病死率[7.5%(3/40)]低于传统治疗组[17.5%(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优先入路组生存时间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吉西他滨化学治疗对胰腺癌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贺艳平;田志红;底卫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3月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经CPAP和BiPAP治疗的患者,男47例,女13例,年龄(50.34±2.69)岁,年龄范围为25~68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CPAP组及BiPAP组.经CPAP治疗患者32例,BiPAP治疗的患者28例.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睡眠呼吸相关参数、睡眠结构参数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并探讨临床意义.结果 治疗后CPAP组与BiPAP组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3.21±0.52、2.98±0.49)次/h]、呼吸暂停指数(AI)为[(2.18±0.47、2.29±0.51)次/h]、低通气指数(HI)为[(1.56±0.51、1.33±0.62)次/h]、低血氧饱和度(SpO2)为[(94.07±8.18)%、(93.29±8.36)%]、平均SpO2[(96.25±7.27)%、(95.78±8.48)%]及SpO2<90%百分比[(0.00±0.00)%、(0.00±0.00)%]优于治疗前[(48.54±18.62、47.73±14.92)次/h]、[(37.79±16.63、38.26±17.05)次/h]、[(11.92±3.29、12.08±2.95)次/h]、[(70.91±15.43)%、(71.19±16.01)%]、[(90.58±6.27)%、(88.67±5.83)%]及[(31.51±11.52)%、(30.98±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夜间平均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非快速动眼阶段睡眠(N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1+N2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3占总睡眠时间比例、快速眼动睡眠(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睡中觉醒信号及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PAP组和BiPAP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N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1+N2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3占总睡眠时间比例、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睡中觉醒信号及ES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和BiPAP均能有效缓解OSAS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AHI和睡眠状态,而CPAP在ESS评分上优于BiPAP,临床上可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作者:张立文;韩文慧;任侯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肺功能变化与夜间低氧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9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男59例,女50例,年龄(60.23±3.44)岁,年龄范围为51~69岁.分别按照坐位及仰卧位的方式对肺功能指标及血气指标进行检查,同时整夜为患者连接睡眠仪监测,对两种体位下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气功能指标、理想体质量%与呼吸暂停指数(AI)、指端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低于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90%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行仰卧位的血氧分压(PaO2)为(9.90±1.32)kPa、肺活量(VC)为(91.23±15.25)%、补呼气容积(ERV)为(0.68±0.31)L、功能残气量(FRC)为(1.92±0.84)L、残气容积(RV)为(90.11±45.32)%、肺总量(TLC)为(85.43±21.93)%,均低于坐位[(11.23±1.51)kPa、(100.56±14.53)%、(1.12±0.52)L、(2.98±0.92)L、(93.42±30.22)%、(110.34±46.43)%、(98.31±1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直线分析可见,AI与仰卧位的VC、TLC呈显著正相关,<90%T与坐位的PaO2、ERV呈显著负相关,理想体质量%与坐位、仰卧位的VC呈显著负相关,理想体质量%与坐位、仰卧位的ERV呈负相关,理想体质量%与坐位的FRC呈负相关,理想体质量%与<90%T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体位的改变及存在的肥胖因素均能够对患者的肺功能指标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加重了呼吸暂停期间所诱发的低氧血症.
作者:吴晓静;马骏;王婷;张冀军;岳卫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北京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70例.常规治疗组男52例,女18例,年龄(56.71±6.48)岁,年龄范围为42~71岁,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54.37±6.72)岁,年龄范围为41~69岁,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情况,同时比较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阿托伐他汀钙组有效率[87.1%(61/70)]较常规治疗组[72.9%(51/7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钙组IMT[(0.95±0.29)mm]及斑块面积[(13.01±1.98)mm2]均小于常规治疗组[(1.29±0.33)mm、(14.69±2.0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钙组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水平[(4.59±0.59)mmol/L、(1.29±0.49)mmol/L、(2.57±0.29)mmol/L]均低于常规治疗组[(5.51±0.76)mmol/L、(1.61±0.37)mmol/L、(3.01±0.41)mmol/L],HDL-C水平[(1.68±0.31)mmol/L]高于常规治疗组[(1.49±0.3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有效降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显著改善IMT及斑块面积大小的变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高海英;赵惠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与妊娠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545例例行产检并诊断为GDM的孕妇,并选取同期例行产检的295例非糖尿病孕妇.收集其年龄、身高、孕前体质量、分娩前体质量、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水平、糖尿病家族史、孕次、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与两组孕妇GDM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GDM组与非GDM组孕妇的年龄、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和非GDM组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分别为(23.6±1.9)kg/m2、(22.4±2.6)kg/m2;(16.2±5.4)kg、(14.5±4.8)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M组孕前体质量、OGTT空腹血糖、OGTT1 h血糖、OGTT2 h血糖均显著高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M组中既往存在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数显著高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M组初产妇多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体质量组、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孕妇GDM发生率比较[18.2%(4/22)、61.7%(319/517)、73.5%(214/291)、80.0%(8/10)];随着孕前体质量指数增加,孕期增重超标的发生率升高[36.4%(8/22)、43.1%(223/517)、73.5%(214/291)、100%(1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期增重未超标组[54.6%(210/385)]与增重超标组GDM发生率[73.6%(335/4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期增重超标组孕妇的孕前体质量指数[(23.6±2.2)kg/m2]显著高于孕期增重未超标组孕妇[(22.6±2.1)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校正了糖尿病家族史、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发现,孕前低体质量为GDM的保护因素,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增重超标为GDM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前超重和肥胖及孕期增重超标均为GDM的高危因素,孕期增重超标与孕前较高的体质量指数相关.
作者:赵倩倩;刘菲菲;张梅;汲宝兰;班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化学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58.7±10.93)岁,年龄范围为44~73岁,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患者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61.8±7.44)岁,年龄范围为46~72岁.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采用顺铂联合吉非替尼化学治疗,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3年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6.1%(37/43)]高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患者[69.8%(30/43)],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9%(3/43)]低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患者[18.4%(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与转移率[4.6%(2/43)、2.3%(1/43)]均低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患者[16.3%(7/43)、14.0%(6/43)],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患者生存率[55.8%(24/43)]高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患者[34.9%(15/43)],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22.23±1.24)个月长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患者(18.23±1.3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生理、日常生活、认知、情感、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当中,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化学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在随访期间生存率较高,且治疗期间不会增加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作者:周广信;刘永利;贾丽娟;崔红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黑斑息肉综合征(PJS)家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11(STK11)基因突变,分析致病机制.方法 提取家系中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STK11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后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 该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为STK11第1外显子杂合的碱基置换c.250A>T,为无义突变产生只有84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结论 该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为c.250A>T(p.K84?),其致病机制为产生的截短蛋白缺失了大部分的激酶催化域,STK11活性下降的同时,p53的活性也明显下降.该致病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肿瘤易感风险,建议家系患者定期临床随访.
作者:吴雨虹;邢雪莎;孙忠芙;李丹妮;黄鹤来;罗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0例因心悸、乏力、心前区偶发不适,近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进行队列研究,随访观察5年,随访观察中147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HD作为CHD组,随访5年未确诊CHD患者813例作为非CHD组,失访40例.CHD组男87例,女60例,年龄(49.2±3.6)岁,年龄范围为45~59岁.非CHD组男502例,女311例,年龄(49.0±3.9)岁,年龄范围为45~59岁.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尿酸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比较不同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的CHD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CHD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非CHD组,CHD组患者的腰臀比、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测定值均高于非CH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中,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51例、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患者血尿酸水平[(311.9±42.0)μmol/L]<双支病变[(355.3±51.2)μmol/L]<多支病变[(397.6±56.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中,轻度狭窄49例、中度狭窄58例、重度狭窄40例.轻度狭窄患者血尿酸水平[(318.3±43.0)μmol/L]<中度狭窄[(361.4±47.6)μmol/L]<重度狭窄[(409.5±53.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的增高,并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有一定关联,随着CHD病情加重,其是判定CHD的重要生化指标.在防治CHD时应限制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鼓励患者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段小凯;秦贵军;陈建平;王巧敏;魏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为DN组,选取同期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DN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61.47±7.63)岁,年龄范围为47~80岁;健康对照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62.04±7.95)岁,年龄范围为46~81岁.比较两组间基本指标,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肌酐、尿素氮、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B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NF-κB、PAI-1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IMT值上升,DN组患者的血清NF-κB、PAI-1水平不断上升(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NF-κB、PAI-1与DN患者的IMT值呈正相关.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NF-κB、PAI-1是DN合并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F-κB、PAI-1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AS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通过提高血管炎症和降低纤溶系统活性,促进血管形成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加剧AS的形成.
作者:崔俊芳;祁琨;王小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可导致育龄期女性痛经、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生活健康,目前治疗方式以手术及激素治疗为主,但仍难以根治且复发性极高.近年来,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临床开辟了新思路,本文主要从药物来源及相关研究机制方面着手介绍中药代表方剂红藤方,对其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文静;叶红;杨玉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SR)和晚期支架血栓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是支架术后面临的严峻问题.近年来病理及影像学证据表明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SNA)在ISR和晚期支架血栓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讨ISNA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将为预防晚期支架失败和晚期心血管不良事件提供新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新;代姗姗;魏广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神经性疼痛是由多种疾病或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神经性疼痛往往比非神经性疼痛更难治愈.目前在病理性疼痛发展和维持的过程中,外周致敏和中枢致敏可被看作神经元可塑性的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介导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近的研究表明炎性趋化因子CXCL1在脊髓胶质细胞中的表达与神经性疼痛密切相关.CXCL1是一种促进中枢致敏作用的趋化因子,其与受体CXCR2结合后介导神经性疼痛.现对CXCL1/CXCR2与神经性疼痛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梁彦虎;李雪松;苑龙;孟纯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对于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而言,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案.本文就目前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术中化学治疗、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和总结,以期为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和研究提供依据和研究方向.
作者:陈丽丽;蒋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深部静脉血栓防治系统对卧床患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预防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9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0例患者(重症肺炎45例、急性脑梗塞30例、外科手术后35例、胃穿孔15例、股骨头置换术后20例、重症胰腺炎1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症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80例.对症治疗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55.83±5.62)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常规治疗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57.33±4.57)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症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深部静脉血栓防治系统的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峰速度和血栓发生率.结果 对症治疗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48.6±7.3)cm/s]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28.6±4.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1/80)]低于常规治疗组[6.3%(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部静脉血栓防治系统可有效缓解患者下肢水肿且可降低深部静脉血栓发生率.
作者:邝焕明;张羽涵;陈雪月;高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安全管理模式对高龄患者跌倒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收治的80例老年患者作为常规管理组,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81例老年患者作为安全管理组.常规管理组采用由护士独立完成的常规防跌倒管理模式,进行专门防跌倒健康教育.安全管理组在常规管理组基础上,成立跌倒安全管理小组,按照患者信息—评估—全程干预—效果评价—质量改进的管理模式,确认患者信息,采用电子版老年跌倒风险评估工具、Barthel评估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识别跌倒风险与高危程度,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发生地点、跌倒发生率及跌倒相关因素与损伤结果的情况.结果 常规管理组15例患者跌倒,安全管理组3例患者跌倒,安全管理组跌倒发生率[3.7%(3/81)]低于常规管理组[18.8%(1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跌倒安全管理模式实施全程医护一体化管理,促进多学科合作,能够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作者:胡学军;李静;王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创临床路径护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丹东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4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CHD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微创护理组,每组52例.常规护理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50.5±4.5)岁,年龄范围为46~55岁;微创护理组患者男27例,女25例,年龄(49.0±4.0)岁,年龄范围为45~53岁.常规护理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微创护理组患者行微创临床路径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结合临床路径制定微创临床路径护理计划表,成立管理小组,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并在患者恢复一段时间后,及时评估患者的状态,结合患者的需求及临床情况调整改善护理计划.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遵医行为达标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微创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3.5%(7/52)]小于常规护理组[38.5%(2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护理组患者各项遵医行为达标率正确用药[100%(52/52)]、合理饮食[96.2%(50/52)]、坚持运动[92.3%(48/52)]、戒烟限酒[90.4%(47/52)]、情绪控制[92.3%(48/52)]及自我监测[94.2%(49/52)]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2.7%(43/52)]、[59.6%(31/52)]、[69.2%(36/52)]、[67.3%(35/52)]、[63.5%(33/52)]及[55.8%(29/52)],微创护理组患者的护理后生活质量[(87.28±1.66)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71.47±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临床路径护理能显著降低行介入治疗的CH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锦华;李阳;吴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3位,病死率位居第4位.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西方化及环境的改变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位居全部癌症第4 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2]. 此外,由于直肠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直肠癌的治疗较结肠癌而言要更为复杂[3] ,更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血行转移,因此讨论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意义十分重要. 现从近年直肠癌治疗进展出发,针对几大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韩涛;郑振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带着追梦人的梦想,肩扛学术人的担当,我们跨步走入2019 年.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临床实用医学》编辑部全体成员,向一贯支持、关心本刊成长和发展的中华医学会各级领导、广大读者、作者、专家以及编委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致以美好的祝福!
作者:孟威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德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98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男50例,女48例,年龄(50.12±4.95)岁,年龄范围为42~81岁,8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为吻合口漏组,90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为未发生吻合口漏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多因素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 吻合口漏组吻合口平面距肛缘≤5 cm、体质量指数≥24 kg/m2、手术时间≥210 min患者所占比例[75.0%(6/8)、62.5%(5/8)、62.5%(5/8)]高于未发生吻合口漏组[24.4%(22/90)、18.9%(17/90)、21.1%(2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可见,吻合口平面距肛缘≤5 cm、体质量指数≥24 kg/m2、手术时间≥210 min是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将上述3个因素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吻合口平面距肛缘≤5 cm、体质量指数≥24 kg/m2和手术时间≥210 min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吻合口平面距肛门距离、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可作为影响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对策以达到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目的.
作者:霍新凯;张磊;赵亮;张杰;任万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放射治疗方式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和剂量学相关的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80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放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调强放射治疗(IMRT)治疗组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治疗组,每组40例.IMRT治疗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6.2±6.3)岁,年龄范围42~73岁.3D-CRT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7.5±6.7)岁,年龄范围为40~75岁.两组患者均经体位固定、CT扫描及勾画靶区后,分别行IMRT或3D-CRT两种不同放射治疗计划,接受放射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剂量学方面及危及器官受量差异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IMRT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70.0%(28/40)]与3D-CRT治疗组[67.5%(27/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放射治疗后在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治疗组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3D-CR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治疗组患者靶区小值(Dmin)为[(37.30±1.90)Gy]、靶区平均值(Dmean)为[(52.50±0.20)Gy]、均匀性指数(HI)为(0.10±0.09)、靶区适形度指数(CI)为(0.70±0.12)均低于3D-CRT治疗组[(45.10±2.20)Gy、(53.00±0.30)Gy、(0.30±0.05)、(0.90±0.14)],而靶区大值(Dmax)为[(56.20±0.50)Gy]高于3D-CRT治疗组[(54.00±0.30)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治疗组达到30 Gy的膀胱的体积(V30)及达到40 Gy的膀胱体积(V40)均显著小于3D-CR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小肠方面,IMRT治疗组V30及V40低于3D-CR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3D-CRT及IMRT两种不同放射治疗方式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近的情况下,IMRT引起的不良反应更轻且危及器官损害程度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任宏剑;雷俊杰;刘小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给予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的效果并分析血清糖链抗原199(CA 199)、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724(CA 724)水平.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12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单纯调强放射治疗组、单纯化学治疗组及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组.单纯调强放射治疗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62.3±5.5)岁,年龄范围为53~72岁.单纯化学治疗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0.9±4.8)岁,年龄范围为52~69岁.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1.6±4.9)岁,年龄范围为55~71岁.观察并比较三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CA 199、CEA与CA 724的表达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率[42.9%(18/42)、33.3%(14/42)、64.3%(27/42)]及3年生存率[59.5%(25/42)、50.0%(21/42)、81.0%(34/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贫血和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呕吐、膀胱炎、放射性皮肤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 199[(26.7±4.3)U/ml、(24.9±5.1)U/ml、(16.3±3.2)U/ml]、CEA[(6.8±3.3)ng/ml、(5.2±2.1)ng/ml、(3.1±1.5)ng/ml]及CA 724[(10.2±2.1)U/ml、(9.4±2.5)U/ml、(5.2±1.5)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晚期直肠癌给予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放射治疗或单纯化学治疗,为手术开展提供较好的切除环境和预后,但存在部分不良反应,临床应给予对症治疗.
作者:李娜;赵卫;王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