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822/R
  • 国内刊号:11-4004/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6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精氨酸强化胃肠外营养支持在小儿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评价Arg-PN和PN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探索小儿围手术期更有效的营养支持配方. 方法对16例重症围手术期患儿应用Arg-PN营养支持,即在PN的基础上添加精氨酸5~15 g/d.其中2岁以下为5 g/d,2~7岁为10 g/d,7岁以上为15 g/d.对14例患儿用PN营养支持.于手术前及输注结束后次日分别测量免疫功能指标. 结果 Arg-PN支持后患儿IgG、IgM及C3、C4、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明显增高. 结论 Arg-PN营养支持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更有利于患儿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顾建章;郭新奎;吴宣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同脂肪乳剂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脂肪酸来源的全胃肠外营养(TPN)对胆总管结扎大鼠肝脏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观察不同脂肪酸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受损肝脏的作用,为临床阻塞性黄疸患者应用TPN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SD大鼠36只,随机分4组,每组9只.其中A组为假手术+经口饮食对照组;余3组均行胆总管结扎术:B组为经口饮食对照组,C、D组分别给予以长链(LCT)或中长链脂肪酸(MCT/LCT)为脂肪来源的TPN. 结果应用长链脂肪酸大鼠的血清AKP、g-GT、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胆汁酸水平均高于应用中长链脂肪酸大鼠.对实验大鼠肝脏形态学观察发现,应用LCT的大鼠肝细胞损害较经口饮食对照大鼠有所加重,而应用MCT/LCT的大鼠肝细胞损害未见加重. 结论短期应用合理糖脂比、热氮比和合适脂肪来源的TPN并不加重阻塞性黄疸大鼠的肝脏损害和胆红素代谢紊乱.

    作者:曹伟新;应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内营养在肝硬化手术病人术前支持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在肝硬化手术病人术前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对20例病人进行维沃和能全力相结合的EN支持,观察病人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及其储备、内脏蛋白合成能力、门静脉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 结果和营养前比较,病人全身营养状况改善,蛋白合成能力增强,门静脉血流加速且差异显著(P<0.05),而肝功能无显著变化.营养结束后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 结论肠内营养应作为此类病人的首选营养方式.

    作者:张珂;李志伟;王洪波;纪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禁食后肠源性内毒素移位途径的动物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禁食后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途径. 方法建立禁食大鼠动物模型.以脂多糖灌胃,在不同时间点,观测门静脉、胸导管淋巴液、腹主动脉血的内毒素水平变化. 结果腹主动脉血与胸导管淋巴液中的内毒素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0.01).门静脉注入大量内毒素后,股动脉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的内毒素基本可被肝脏减毒.在禁食状态下,淋巴移位途径在肠源性内毒素移位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竞;赵士刚;岳宏林;王世勋;樊亚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1例腹透病人营养状况与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PD)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间歇性腹膜透析(IPD)或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41例(男16例,女25例),于接受PD治疗前和出院时分别观察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M)等营养指示的变化以及营养医嘱变化情况,同时记录营养干预情况,并分组进行分析. 结果腹膜透析后Hb升高,差异显著,TP、Alb均呈下降趋势,P>0.05;Cr和BUN均有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在腹透期间接受的主要营养干预措施为输注白蛋白、输血、服用维生素C、B6、B1、B2、叶酸、α-D3以及钙剂和铁剂;输注白蛋白对TP和ALb改善不明显;输血后Hb升高显著. 结论 CRF病人在开始PD治疗时主要的营养问题是低血红蛋白血症、免疫功能减低和低蛋白血症;PD治疗后,肾功能和贫血好转,低蛋白血症则加重,静脉补充白蛋白似乎效果不佳.而EPO、铁剂、维生素C和输血的配合应用对于纠正贫血疗效确切.营养医嘱则能够随PD治疗的开展进行相应的改变.但是,接受PD治疗后热量和蛋白质的实际摄入量难以达到营养医嘱要求.

    作者:刘燕萍;李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外营养时不同脂肪乳剂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静脉输注长链及中长链脂肪乳剂时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18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连续输注MCT/LCT或LCT(TG:0.15 g·kg-1·h-1),在研究前及输注中2 h、4 h及24 h分别抽血提取多核白细胞作趋向性、自发游动、吞噬能力、杀菌率及吞噬过程中氧化代谢测定. 结果静脉输注脂肪乳剂时多核白细胞的趋向性和自发游动能力无明显改变(P>0.05),但多核白细胞的吞噬及杀菌能力下降(P<0.05),两种脂肪乳剂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输注脂肪乳剂可明显抑制NBT值(P<0.05),且LCT的抑制程度要大于MCT/LCT(P<0.05). 结论静脉输注脂肪乳剂可影响粒细胞吞噬、杀菌及氧化代谢能力,但对粒细胞的趋向性及自发游动能力无明显影响.长链及中/长链脂肪乳剂在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

    作者:吴国豪;Connie Jarstrand;Jorgen Nordenstrom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烧伤动物缺锌状况,通过不同剂量、不同途径补锌观察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80只,以沸水烫伤8秒致15%深Ⅱ度烫伤,设正常对照组(C组),通过经口和创面补锌者3组,分别以正常含锌饲料(40 mg/kg,N组)、高锌饲料(80 mg/kg,H组)喂养,正常含锌饲料加创面涂银锌霜(含锌761 mg/kg,W组),于伤后1、3、7天活杀动物取血,检查血清锌含量和生长激素(GH)水平,取烫伤皮肤检测组织中的锌含量和羟脯氨酸(OHP)水平.另设2组大鼠,对比外用银锌霜或碘伏后创面愈合过程. 结果伤后第1天血锌、皮肤锌及OHP即明显降低,血GH略有升高,饲以高锌饲料可以尽快提高血锌、皮肤锌和血GH水平,经创面补锌可以提高皮肤锌、皮肤OHP含量,有助于加速创面修复.在创面愈合过程的对比中发现,应用银锌霜的深Ⅱ度创面(12.3±2.1)d即愈合,而对照组至21 d只有66.7%的创面愈合. 结论烧伤后血锌、皮肤锌及皮肤OHP水平都降低,经口饲和创面补锌可提高上述水平,口饲补锌侧重于提高血锌和GH水平,创面补锌有助于增加皮肤中锌和OHP含量,且能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郭振荣;李利根;赵霖;柴家科;鲍善芬;李烽;盛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添加rhGH与Gln的肠外营养对短肠大鼠代谢效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添加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及谷氨酰胺(Gln)的肠外营养(PN)对短肠大鼠机体合成代谢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SD大鼠按2×2析因设计方案随机分成STD、Gln、rhGH及GG 4组,建立PN短肠大鼠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及氮平衡变化,测定PN后大鼠各组织器官重量及机体总体水、脂肪及蛋白含量变化,测定血GH及IGF-1浓度. 结果 rhGH组及GG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氮平衡改善;腓肠肌重量增加;机体总体蛋白明显升高,体脂下降;血GH及IGF-1显著升高,P值均<0.05;单位长度小肠重量在Gln与rhGH组显著增加,GG组增加为明显,P<0.05. 结论 rhGH具有显著的促机体合成代谢作用,Gln作用不明显,但二者对残余小肠代偿具有协同促进作用.IGF-1在rhGH的促合成代谢机制中起重要介导作用.

    作者:顾岩;吴肇汉;靳大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同磷脂/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磷脂 /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对血脂的影响.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经上腔静脉插管输入等热量的磷脂/甘油三酯比分别为0.06和0.12的脂肪乳剂或不做处理.连续应用24 h.于实验后检测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的变化. 结果应用脂肪乳剂后血甘油三酯两组均有提高,但各组间无明显差别.但与应用磷脂/甘油三酯比为0.06的脂肪乳剂相比,输入磷脂/甘油三酯比为0.12的脂肪乳剂后,血磷脂、胆固醇显著升高. 结论磷脂/甘油三酯比而非甘油三酯是引起血脂蓄积的原因,应用低磷脂/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可减少血脂蓄积.

    作者:龙锦;张兴亚;张赞松;吴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调查(附167例报告)

    目的了解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营养素摄入量及膳食结构. 方法对同一时期住院资料完整的167例病人进行分组调查研究. 结果超重肥胖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出肾结石、胆囊疾患等7~20倍,超重肥胖男性居多,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MC、ALB四组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值,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膳食营养素碳水化合物、钙、维生素A摄入量普遍不足,与谷类、蔬菜、水果、水产、奶类、豆类摄入量低于膳食结构正常值有关. 结论 (1)对超重肥胖患者应将体值指数(BMI)的动态变化列为营养疗效观察指标.(2)住院病人蛋白质缺乏具有普遍性.

    作者:吕利;杜金赞;李瑛;刘庆春;吕莉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

    目的观察手术创伤与内毒素移位的关系,分析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创伤程度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 方法 50例健康志愿者及111例外科手术患者参加本研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6天采外周血测内毒素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情况. 结果 111例患者中术后3天外周血内毒素水平[(0.034±0.007)EU]较术前[(0.025±0.005)EU]明显增高(P=0.000),术后第6天[(0.032±0.009)EU]较术后3天[(0.034±0.007)EU]明显降低(P=0.004),并有恢复到术前水平的趋势.术后3天SIRS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0.039±0.007)EU]明显高于非SIRS组[(0.032±0.006)EU],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出现并发症组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0.047±0.007)EU]较无并发症组[(0.034±0.007)EU]明显增高(P=0.000). 结论外科大中型手术可致肠道内毒素移位,表现在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升高.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增高与手术创伤程度、术后SIRS及术后并发症相关.

    作者:梁存河;蒋朱明;唐伟松;文利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精氨酸对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精氨酸(Arg)对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大肠癌患者34例,随机分2组.实验组静脉输注Arg 25 g/d、连续3 d.检测细胞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红细胞免疫指标:C3b受体花环率(C3bE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以及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流式细胞仪研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CD4+、CD4+/CD8+、NK细胞活性、C3bRR均有提高,尤以CD4+、NK细胞活性提高明显(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和CIC亦有改善,但仅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 C3bRR变化与NK细胞活性变化之间呈正相关(r=0.5804,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下降,由55.8%降至42.6%,(P<0.01),S期%及(S+G2+M)期%亦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短期应用药理剂量的Arg可以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指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作者:陈树军;胡新华;张强;王廷振;王之章;刘恩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内营养对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降低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的可能性. 方法 41例接受外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其中肠内营养组21例,肠外营养组20例.术后第1 d开始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第3 d和第8 d抽血查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r-GT、SGPT、胆红素以及内毒素. 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 d和第8 d,两组蛋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肠外营养组r-GT水平持续升高,而肠内营养则抑制了r-GT的升高,术后第8 d两组r-GT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SGPT和胆红素在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术后第3 d,EN组内毒素值有轻度升高,至术后第8 d开始下降.而PN组在术后第3 d,内毒素值也开始升高,升高的幅度较EN组要大(P<0.01),术后第8 d EN组内毒素有轻度下降,PN组内毒素则继续升高,两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和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能降低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

    作者:陈大伟;张一楚;费哲为;骆明德;蔡威;汤庆娅;夏韶民;冯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生态免疫营养剂应用于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理论

    一、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危害过去50年,手术和创伤后的死亡率大量减少,但术后的并发症仍然存在,如烧伤、内脏手术特别是移植手术、肝衰竭、急性胰腺炎以及HIV/AIDS患者的进展期等伴发感染的频率居高不下,常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100年来,院内感染的细菌类型比较固定,但近几年内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乳酸菌属肠球菌的感染不断增加,目前感染率仅次于大肠杆菌[1].1992~1994年发生在Johns hopkins医院的41/108(30.6%)的外科术后菌血症患者是肠球菌,死亡率为39%.粪肠球菌对目前使用的抗感染治疗有明显的抗性,抗药的屎肠球菌株迅速遍布全世界,并预计象HIV一样对人类威胁非常大.尽管ICU护理技术迅速的发展,新一代的抗菌素不断出现,但G-菌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肠道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的死亡率仍持续在20%~40%,死亡率于50年前无抗菌素时一样.专家们指出继续使用抗菌素对于改变这种情况的希望很小[2].

    作者:刘铮;刘青;金学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手术后肠内营养应用

    我们对62例行毕氏Ⅰ、Ⅱ式胃切除、全胃切除、近端胃部分切除患者在应用吻合器作胃部手术的同时,插入S型肠内营养管,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增加手术安全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报告如下.

    作者:华建平;许锡麟;王爱东;王新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内、肠外营养在乳糜胸治疗中的应用

    患者男,22岁.发烧1周,体温38~39 ℃,胸痛伴咳嗽,胸透示双侧胸水,抗生素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抽乳糜样胸水800 mL.入院查体:左颈部肿胀,压痛,再次胸穿抽出800 mL乳糜状胸水.胸液比重1.036,蛋白5.2 g/dl,胆固醇(TC)2.27 mmol/L,甘油三酯(TG)16.78 mmol/L,TC/TG<1.符合乳糜胸诊断.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大.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正常结构不清,部分呈内芽肿病变,血窦丰富,淋巴细胞增生及少许炎细胞浸润.

    作者:赵萍;王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N与EN在全胃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我院从1990年以来应用PN与EN支持治疗13例全胃切除术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8~78岁,平均59岁.经腹行全胃切除、食道空肠吻合11例,近端胃切除食道吻合术2例.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胃底贲门部腺癌11例,慢性胃溃疡2例.

    作者:周舰;卢善昌;裴胜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面积烫伤合并难治性糖尿病的营养治疗

    患者女,48岁.锅炉爆炸沸水烫伤双上、下肢,面部,胸,背部等处,烫伤面积达70%,均为Ⅱ°,同时伴头皮挫裂伤,头皮血肿.入院查生命体征平稳,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因伤势较重,未测身高、体重、臂围、肌围,自述身高156 cm,体重65 kg.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清创,择期手术等治疗,在抢救治疗过程中,该例先后合并血糖升高,餐前18.6 mmol/L,餐后22.0 mmol/L,肾小球滤过率增高,BUN 7.7~9.2 mmol/L,Cr 51~142 μmol/L,低蛋白血症,白蛋白为25 g/L,球蛋白21.7 g/L,总蛋白46.7 g/L,感染中耳炎等.该例病情复杂,尤其是血糖持续升高,初始使用中性胰岛素8 U,3/d,疗效差逐渐加量至80 U/d,分早、中、晚、夜四次使用,时间为2月余,加上营养治疗后有所好转.由于受经费等多种因素影响,入院后静脉营养仅予一周,整个治疗过程主要是肠道给予营养.根据病人病情,制定营养计划主要分二个阶段.

    作者:李洁廉;陈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饮食不当引发胃壁平滑肌瘤术后大出血一例报告

    患者,男,44岁.2001年1月3日查体发现胃角后壁平滑肌瘤,约0.8 cm×0.9 cm.无腹痛、腹泻、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系统疾病症状.

    作者:孟铭伦;刘素梅;侯竹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卧床病人自制匀浆膳初步观察

    对部分老年卧床病人管饲自制匀浆膳进行效果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老年病房住院管饲病人13例,均为男性,年龄75~90岁,平均80岁.身高平均(172.1±7.3)cm(158~183 cm);体重平均(59.92±8.3)kg(45~72 kg);体质指数(BMI)平均(20.1±2.1)(17.0~23.5)kg/m2.3例为脑出血术后静脉营养支持一周后逐渐改为管饲匀浆膳;4例为肺内感染并发呼吸衰竭,行人工机械通气同时插入鼻胃管给予管饲饮食,采用周围静脉营养加管饲匀浆膳治疗,经短期过渡,病情稳定后静脉营养逐渐减少至停用,改为管饲匀浆膳治疗;6例为多发性脑梗塞伴有不同程度的痴呆,以管饲匀浆膳为主.

    作者:张荣欣;李守濂;薛长勇;刘新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抗氧化维生素和冠心病预防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内皮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氧化维生素在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被自由基氧化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饮食中增加或适量补充抗氧化维生素,可有效地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马琳;程五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状况与家长卫生知识水平的关系

    目的了解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水平,探讨其缺乏的原因. 方法采用现场体检、问卷及实验室检验等方法在北京市抽样调查. 结果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平均值为33.57 μg/dl,高于全国水平(30.4 μg/dl),按年龄组统计,均值以6个月以内婴儿为低.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患病率为4.98%,亚临床缺乏型为33.18%.均为农村山区高于城市和农村平原;调查中约30%的家长对婴儿辅食添加及基础营养知识认识不足. 结论采取干预措施,加强对医务工作者有关维生素A等方面健康教育及对家长的宣教工作是当务之急.

    作者:卢秀英;刘兰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脂肪乳剂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

    1961年Wretlind首次将脂肪乳剂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整整40年历史.脂肪乳剂的问世体现了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其在近代肠外营养(PN)的应用及其发展中占特殊地位.它不仅始终是营养制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且至今在防治PN并发症等方面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肇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通告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索引

    第11届北京国际肠外和肠内营养会议总结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