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婴幼儿骨骼发育的规律.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武汉地区8 286名0~3岁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的骨密度(BMD).结果 0~3岁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的BMD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BMD从1个月(0.1498±0.0119)g/cm2增加到1岁(0.1640±0.0140)g/cm2,2岁时增至(0.1724±0.0118)g/cm2,3岁时增至(0.1779±0.0124)g/cm2,以1岁内BMD增长多(P<0.05).各年龄段之间BM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各组不同性别间BM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婴幼儿期是BMD增加较快的阶段.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婴幼儿BMD正常值提供参考,为评价婴幼儿期钙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作者:徐海青;周爱琴;熊忠贵;刘兴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谷氨酰胺(Gl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Gln组和对照组,Gln组给予Gln 20g/d,同时经右颈内静脉置入漂浮导管检测并计算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输出量、外周循环阻力、肺循环阻力、氧供给、氧消耗和氧摄取率等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ln组有更明显的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表现为限制心排血量过分增高,减少全身血管阻力下降,氧摄取率提高.结论 适时添加Gln能改善SAP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提高组织氧摄取.
作者:陆骏;刘长文;郑永科;胡炜;朱克毅;胡伟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双肽对喉癌术后患者内毒素血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9例喉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组(Gln组,20例)和普通肠外营养组(PN组,19例),术后进行6天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对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血浆内毒素水平、免疫球蛋白(Ig)和CD3、CD4、CD8、CD4/CD8,以及死亡率、感染有关并发症、住院费用和术后住院日等项目进行观察.结果 Gln组术后6天血浆谷氨酰胺浓度为(598±63)μmol/L,显著高于PN组的(443±83)μmol/L(P<0.05).两组术后1天内毒素水平均较术前升高,随时间逐渐下降,Gln组术后4天内毒素水平降低程度较PN组显著(P<0.05).Gln组术后7天IgG和IgA,以及CD3、CD4和CD4/CD8均显著高于PN组(P<0.05).本研究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均发生2例感染并发症;术后住院日和总住院费用两组相似.结论 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能减轻喉癌术后患者的内毒素血症,改善免疫功能.
作者:王晓云;黄魏宁;王利一;杨弋;刘芳;肖路延;朱明炜;韦军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以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在LB液体培养基和健康人全血中对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的方法.方法 临床血培养获得大肠埃希菌株,以常规纸片法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分别在LB液体培养基和健康人新鲜全血中加入该大肠埃希菌至终浓度为0.5麦氏单位,采用不加抗生素的标本作为生长对照组,加入耐受或敏感的抗生素的标本作为耐受药物组或敏感药物组,37℃震荡培养,分别提取0、1、2、3、4小时的基因组DNA,以大肠埃希菌特异β-右旋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对标本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 实时定量PCR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CT值变异系数0.26%~1.56%)和精确度(大肠埃希菌DNA提取效率在LB培养基中为43.6%,在血中为26.7%),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R2≥0.998).培养1~3小时后,耐受药物组与生长对照组的大肠埃希菌DNA拷贝数均呈对数增长,在LB液体培养基中增至约19~120倍,在新鲜全血中增至约6~11倍;敏感药物组大肠埃希菌DNA拷贝数呈减少趋势,在LB液体培养基中减至0.22~0.12倍,在新鲜全血中为1.29~0.14倍.上述药敏结果与常规纸片法一致.结论 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大肠埃希菌在LB液体培养基和健康人全血中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与常规纸片法一致,但更快速.
作者:马恩陵;廉东波;李云玖;张立阳;谢秀丽;徐英春;蒋朱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木糖醇和低聚异麦芽糖醇的血糖指数.方法 12名健康成年人随机分为木糖醇组和低聚异麦芽糖醇组,分别在不连续的3日内测定口服50 g木糖醇或低聚异麦芽糖醇及50 g葡糖糖后引起的血糖反应,计算木糖醇和低聚异麦芽糖醇的血糖指数.结果 木糖醇血糖指数为17.24±7.60,低聚异麦芽糖醇血糖指数为34.66±7.65.结论 木糖醇和低聚异麦芽糖醇均属低血糖指数食物.
作者:葛声;蔡东联;万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定量检测外科发热患者静脉血中大肠埃希菌DNA含量,研究其与体征及血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血中大肠埃希菌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以实时定量PCR(RQ-PCR)定量检测40份健康人静脉血标本,确定临床阳性检测限.31例发热患者共72份血标本同时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大肠埃希菌DNA定量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血中大肠埃希菌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两个取血时间点间大肠埃希菌DNA含量的变化,并计算大肠埃希菌DNA含量与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Q-PCR定量检测大肠埃希菌DNA阳性率为52.78%(38/72),显著高于细菌培养阳性率2.78%(2/72)(P=0.000).同一患者两个时间点血标本检测结果显示,静脉血中大肠埃希菌DNA在2~6小时内的升降变化达10~20倍.血中大肠埃希菌DNA含量与体温和心率之间均显著相关(P=0.000),相关程度中度密切(r值分别为0.565和0.546),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RQ-PCR检测外科发热患者静脉血中大肠埃希菌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血中大肠埃希菌DNA拷贝数变化速度较快.血细胞计数不能很好反映血中大肠埃希菌的含量,而体温心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RQ-PCR能更及时准确反映大肠埃希菌血症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对肠屏障损伤导致肠道细菌移位的动态程度或后果进行评估.
作者:马恩陵;李云玖;廉东波;张立阳;康军仁;王秀荣;蒋朱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策略发生了巨大改变,新的技术可以分析大量的基因产物,这使得人们有可能全面了解生物体系内的分子调节机制.代谢组学的研究目的是定性和定量分析器官及生物样品中特定状态下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及外源性复合物对人体所有代谢产物的影响.体液或组织的代谢谱可以作为重要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在饮食或营养干预下机体的代谢变化可用代谢组学的技术进行全面分析.这种技术的应用将会对健康提供更个体化的信息.本文主要对代谢组学在临床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董良广;何桂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周期性瘫痪、胸腺疾病等,且多数MG患者都存在一定的营养问题,现对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M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G与营养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金薇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维生素E广泛应用于妇产科领域,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抗氧化应激.维生素E在妇产科的不孕症、流产、妊高征、围绝经期综合征和痛经等方面都有应用.过多摄入维生素E弊大于利,应服用合适剂量.
作者:龚莉莉;张绍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影响钙需要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遗传和不同生理状况是主要因素.如机体在不同的生理阶段都能摄入充足的钙,即可增加体内钙潴留,提高在遗传允许限度内所能达到的峰值骨量,减少日后发生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危险性.本文综述了不同生理阶段及遗传因素对钙需要量和峰值骨量的影响.
作者:马蓓蕾;蔡美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钙以离子形式通过肠壁细胞吸收.食物或钙补充剂中的大部分钙以溶解度较低的盐的形式存在,而这些盐的溶解度取决于环境pH值,故胃酸分泌对于正常的钙吸收是必需的.然而,有关胃酸缺乏患者从不溶性钙盐中吸收钙的效率的资料很少,故很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治疗钙缺乏的常见的钙补充剂是碳酸钙,本研究旨在检验胃酸缺乏患者在早餐的同时服用碳酸钙时,钙是否可以被正常、充分地吸收.
作者:Robert R Recker;周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引入临床的.几十年来,肠外营养在危重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肠外营养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危害、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有助于提高肠外营养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王东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国内复方糖电解质输液的使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其原因在于:临床医生、医院管理者和药品生产企业三方对其关注不够;对更合理的处方化液体了解较少;对病房治疗室配制方式缺陷的了解及风险意识有待加强.本文仅就配制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危害性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傅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背景 20年来常用的营养不良的复合评定方法为SGA与MNA,但均缺乏营养与疾病结局(outcome)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支持.有无营养风险(nutrition risk)的筛查是合理应用肠外肠内营养的基础.
作者:蒋朱明;陈伟;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手术患者术后的维持输液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观察复方电解质输液制剂MG3在772例中小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以评价其疗效.
作者:刘树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世纪30年代以来,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是综合治疗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目的在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机体提供稳定的内环境.近的调查结果表明,外科手术后和非手术住院患者中接受电解质和葡萄糖输液的比例分别达到63.7%和75.5%[1].
作者:江华;蒋朱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大医院外科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或电解质输液治疗的比例及组分.方法 对天津南开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住院非急诊患者进行连续抽样,调查7天中所有患者输液治疗医嘱单,登记输液的组分、输液方法、疾病诊断.共2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是否手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再分为营养支持和电解质输液治疗两组.结果 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的比例为174/53.手术患者及非手术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比例分别为92/174(52.87%)和20/53(37.74%)(P<0.05).手术患者营养支持组平均每日液体入量和葡萄糖用量(2 286.50ml/d和74.02g/d)显著高于电解质输液组(1 559.00ml/d和52.71g/d)(P<0.05);非手术患者营养支持组平均每日液体入量和葡萄糖用量(2107.70 ml/d和79.62g/d)亦显著高于电解质输液组(1 388.80 ml/d和36.72g/d)(P<0.05).结论 天津市大医院外科患者营养支持的比例与目前国内基本外科需要营养支持的比例(20.7%)相比偏高,以手术后患者为甚.营养支持患者的液体输注量和葡萄糖应用量均高于电解质输液患者.
作者:陈鄢津;傅强;周振理;崔乃强;汪立今;蒋朱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输液疗法在临床医学领域,特别在外科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疗法.随着麻醉、手术技术的进展,手术的适应范围扩大,围手术期的输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分重视和过度给予营养支持而忽略了合理的输液治疗.合理的围手术期输液或营养支持需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合理评估,从而减少不必要或不合理营养支持带来的众多风险和医疗资源浪费,同时应建立并应用合理、安全、简便的输液治疗.
作者:董光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引言和命名人群中,长期的热量过剩引起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不仅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而且在中等甚至低收入国家中亦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1].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休克、胆石症、退行性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癌症,如结肠癌等疾病关系密切,并且能够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死亡率;要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肥胖是一个主要的可控制因素[1].随着超重及肥胖人群比率的不断增大,对其能量代谢机制的了解便成为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作者:James A Levine;刘江苏;谭小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与生物医学期刊发表有关的问题发表阴性结果 编辑应认真考虑发表所有的就读者而言为重要问题的精细研究结果,而不论结果是阴性(即无效假设被确认接受)还是阳性(即无效假设被拒绝);尤其对阴性结果而言,其未投稿或不发表均会造成发表偏倚.但许多研究所谓的阴性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不确定结果,而不确定结果对增加生物医学知识几乎毫无贡献并将浪费期刊资源,因此发表不确定结果的做法不当,Cochrane图书馆或许有兴趣发表无确定结果的试验.
作者: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王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