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及其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纵向观察性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北京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放射治疗阶段(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放射治疗结束时)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筛查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用患者参与主观全面评估(PG-SGA)和体成分测量调查其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观察其变化.结果 有56例患者完成3次随访,随着放射治疗的进行,患者的NRS 2002评分逐次增加(1.64±1.09比2.30±1.06比3.14±1.07,x2=46.639,P<0.001),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亦逐次增加(21.43%比37.50%比71.43%,x2=29.70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放射治疗的进行,患者的PG-SGA总分[1(1~13)比6(1~15)比12 (1~18),x2=63.206,P<0.001]及其中的体质量评分[0 (0~4)比1 (0~4)比3(0~6),x2=40.798,P<0.001]、进食情况评分[0 (0~2)比1(0~2)比2 (0~4),x2 =64.707,P<0.001]、症状评分[0(0~7)比2(0 ~ 10)比6(0~11),x2=61.562,P<0.001]均逐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不同放射治疗阶段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99,P<0.001).40例患者体成分测量结果显示,随着放射治疗的进行,患者的各项测量指标的数值均逐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体质量丢失较多,且以去脂体质量丢失为主.结论 随着放射治疗的进行,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足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患者的体质量丢失以去脂体质量丢失为主,提示应关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
作者:金三丽;路潜;庞冬;杨萍;史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膳食危险因素及合理营养干预.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PubMed、EMBASE、OVI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数据库中探讨痛风/高尿酸血症营养干预、膳食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NOS(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以膳食因素相关的痛风/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为效应指标,提取纳入文献中的相关信息,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数据汇总以及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进食多量红肉、海鲜、酒精、加糖饮料、天然果汁(富果糖)的人群较进食少量者罹患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比值比(OR)值分别为1.39 [95%可信区间(95% CI) 1.18~1.63,P<0.000 1]、1.59 (95% CI1.33 ~1.90,P<0.00001)、3.14 (95% CI2.17 ~4.53,P<0.000 01)、1.69 (95% CI1.17~2.43,P=0.005)、1.46 (95% CI 1.18~ 1.80,P=0.000 5).而进食多量乳制品、蔬菜(包括富嘌呤蔬菜)、咖啡者较进食少量者罹患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OR值分别为0.50 (95% CI 0.40~0.64,P<0.000 01)、1.01(95% CI0.85~1.19,P=0.95)、0.48(95% CI0.30 ~0.78,P=0.003).结论 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避免或限制摄入红肉、海鲜等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酒类、谷物糖浆或高浓度果糖;不需限用富嘌呤蔬菜;鼓励规律摄入乳制品、咖啡.
作者:李融融;于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 6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用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PUFA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的血清IL-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6.0±4.7) pg/ml比(9.2±2.6) pg/ml,P=0.000].代谢综合征组的总PUFA百分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7.2±2.4)%比(50.8±2.5)%,P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6浓度与n-3PUFA总量(r=-0.51,P<0.01)、n-6 PUFA总量(r=-0.27,P<0.01)及PUFA总量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PUFA低于健康者,血清IL-6与PUFA总量呈负相关.
作者:楼大钧;朱麒钱;叶飞;董海燕;黄迪华;斯徐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观察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Irisin、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及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并分析Irisin和Vaspin与MS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T2DM患者260例,测定其一般人体测量指标、生化指标、血清Irisin、Vaspin及ROS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患者中,伴有MS的患者血清Irisin水平较不伴MS的患者降低[男性:112.81(86.96 ~ 191.84) μg/L比156.23(110.61 ~ 225.97) μg/L,女性:141.09 (77.52~175.55)μg/L比172.15 (95.69 ~ 240.37)μg/L,P<0.01],Vaspin和ROS水平升高[男性:1.13 (0.95 ~1.38) μg/L比0.36 (0.21~0.82) μg/L,1 540(1 250 ~1 860) kU/L比1020 (920~1 350) kU/L;女性:1.52(1.13 ~1.80)μg/L比0.51 (0.47~1.08) μg/L,1 650(1 320~1940) kU/L比1 120(980~1 420) kU/L,P<0.01].在T2DM患者中,血清Irisin水平与Vaspin水平呈负相关(r=-0.382,P<0.01),与ROS呈负相关(r=-0.410,P<0.01);Vaspin水平与ROS水平呈正相关(r =0.400,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Irisin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和三酰甘油显著相关,Vaspin与性别、BMI和腰围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risin、Vaspin、ROS均与MS具有相关性(Irisin:OR=0.77,95% CI 0.608 ~0.978;Vaspin:OR=1.39,95% CI1.252 ~1.539;ROS:OR=1.38,95% CI1.112~1.718,P均<0.05).ROC分析结果显示,Irisin和Vaspin可以作为MS的预测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和0.777,P<0.01).结论 伴有MS的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显著下降,Vaspin和ROS水平升高,Irisin、Vaspin与MS的临床表型相关,并可作为MS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师伟;王明明;杜芳;李欣;张丽;王军;尚慧锋;傅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戊二酸血症Ⅰ型(GA-1)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随访.方法 对我院2010至2016年收治及随访的4例GA-1患儿给予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素B2治疗.随访4~5年定期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血串联质谱、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智力发育测试及基因检测.结果 4例患儿分别在生后2、13、4、7个月确诊GA-1,3例确诊前出现惊厥,治疗后均无惊厥再发.4例在T2加权成像均出现额颞叶萎缩、额颞部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弥散加权成像见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高信号影.经随访可见磁共振成像表现逐渐好转,双侧额颞顶部脑外间隙明显较前缩小.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定期通过滤干纸片血串联质谱法对戊二酰肉碱(CSDC)及C5DC/辛酰肉碱(C8)进行监测,4例患儿C5DC、C5DC/C8检测均高于正常值范围,其中病例3偏离严重.4例患儿随访体质量在-2 SD~0,身高在-1 SD~0.智力发育测试中病例1、4为智力轻度异常,病例2、3为极重度智力残疾.基因检测证实4例患儿存在基因突变,其中病例1、3、4为IVS10-2A>C纯合突变,病例2为[IVS10-2A>C] +[c.245G>c (p.Arg82Pro)]杂合突变.2例女患儿正常入幼儿园,2例男患儿运动发育落后、痉挛性瘫痪不能独力行走.结论 GA-1患者的临床型与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新生儿筛查是早期发现患者的关键.
作者:刘琦;夏蝉;陈伟;叶万定;陈益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水肿、神经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Feeney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将80只Sprague-Dawley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TBI组,TBI+ Gln处理组(TBI +Gln组)和TBI+ Gln+内质网应激诱导剂2-脱氧葡萄糖组(TBI+ Glu+ 2-DG组).分别于伤后1、3、7、14 d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mNSS);干湿比重法检测损伤区脑皮质脑水含量;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荧光、Westerrn blot方法测定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2、caspase-3、Bcl-2]及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肌醇需求酶1(IRE-1)、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其余3组脑水含量和mNSS损伤评分明显升高,脑组 织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12、caspase-3、Bcl-2)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IRE-1、CHOP)蛋白表达上调(P均=0.00);与TBI组比较,TBI+ Gln组脑水含量明显下降[3 d:(81.39 ±0.59)%比(83.54 ±0.52)%,P=0.04;7 d:(74.86±0.38)%比(77.32 ±0.66)%,P=0.03],治疗后7d神经功能改善(8.63±0.22比10.37±0.29,P=0.03),凋亡因子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P均=0.01),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增多(P=0.02),同时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IRE-1和CHOP蛋白表达减少(P均=0.00).与TBI+ Gln组比较,TBI+ Glu+ 2-DG组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表达增加,脑水含量增高,神经功能损伤加重(P<0.05).结论 谷氨酰胺处理能减轻伤后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TBI后神经功能行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BI后内质网应激反应来实现.
作者:李亚松;陈祥荣;邬树凯;骆良钦;胡伟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运用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的效果.方法 将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201例置入PICC的患者,应用心电图机监测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定位PICC尖端,记录预测深度Y,高P波深度L、实际置入深度Z,置管成功后患者拍摄全胸正侧位片,由胸片结果确定并记录理想深度H.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定位PICC尖端的敏感性、记录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PICC尖端的操作时间、预测深度与实际置入深度差异.结果 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敏感性为100%;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操作耗时较超声判断PICC异位耗时少[(3.4±2.4) min比(5.6 ±3.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9);腔内心电定位的实际置入深度较预测深度精确[(0.4±0.1)cm比(3.9±0.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 2);到达高P波导管深度L-实际置入深度Z均值(即送管达到P波高峰后撤导管长度)(4.3±1.6) cm.结论 心电定位法省时、精确率高、简单易学,值得临床普遍应用.
作者:付小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合理添加药理营养素(pharmaco-nutrients)的营养支持有可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转化医学是将临床需求交给实验室研究,由实验室研究筛选出可能有效的营养基质(营养素),然后在小范围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观察其临床效果(转化医学路线图T1阶段);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可转化为供临床实用的工业化产品,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后,进行较大范围的临床实用研究,探讨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结局及其成本-效果比(转化医学路线图T2、T3阶段).以谷氨酰胺为例,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实际应用经历了30余年,是转化医学路线图的T1、T2、T3阶段在临床营养学方面的重要例证之一.
作者:《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辑部;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市场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发生疾病时可出现复杂的营养素代谢改变和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不足),而营养状态又反过来影响肝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形成恶性循环.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膳食干预)在慢性肝病患者(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此领域缺少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报告,且国内尚无有关临床诊疗的“共识”.从合理应用营养支持疗法,改善慢性肝病患者临床结局出发,本“共识”专家组系统总结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慢性肝病的临床实践,完成此共识,以期为慢性肝病诊疗有关的医师、护士(师)、营养师、药剂师们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北京医学会 肠外肠内营养学专业委员会《慢性肝病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与膳食干预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在目前的临床实际工作中,“营养筛查-营养评定-营养干预”是营养支持疗法的基本步骤.营养筛查和营养评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许多临床工作者仍将两者混淆,这可能影响对患者的规范化营养支持疗法的开展.本文对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定的理念、自身特点、互补性等内容进行分析研讨.
作者:杨剑;张明;蒋朱明;于康;赵维纲;路潜;朱明炜;许静涌;曾敏婕;许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