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TGF-β1刺激增生性瘢痕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B和NS-FB)增殖和合成胶原中的信号转导作用.方法:利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PKC活性;MTT法测定增殖能力,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能力.结果:TGF-β1刺激后NS-FB和HS-FB中PKC的活性逐渐升高,刺激120min时尚未恢复(30min后P<0.05),GF109可阻断TGF-β1活化PKC.TGF-β1和PKC活化剂(含磷脂酰丝氨酸、二酰基甘油和Ca2+)都可刺激NS-FB和HS-FB增殖和合成胶原(P<0.05);而GF109则有抑制作用(60min后P<0.05)且能部分阻断TGF-β1的刺激作用.结论:活化PKC能刺激NS-FB和HS-FB增殖和合成胶原,而抑制PKC活化仅部分阻止细胞增殖.TGF-β1的刺激作用部分经PKC通道转导.
作者:张选奋;鲁开化;李荟元;郭树忠;李向东;张琳西;杨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女性的脐外形,并测量其大小,总结出脐的大致类型.为临床脐整形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测量99例成年女性的身高、体重,脐的大小、外形.对脐外形进行观察和统计,对其受生育史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得到了脐的形状及脐的大小的均值,及各种形状在女性中分布情况.结论:一般脐主要由脐檐和脐皱折所形成的凹陷组成,通常人群中主要表现为T型、π型、卵圆型、垂直型及扭曲型.而水平型、乳突型和巨大型较少见.未育女性多为T型和垂直型.脐檐的平均大小为1.36cm.
作者:蔡嬿娴;侯明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黑素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霍乱毒素(CT)协同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率,并采用L-DOPA和S-100染色进行鉴定.结果:在原代培24~48小时,可见典型的多极树突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以双极或/和三极为主,胞内充满黑素颗粒,L-DOPA和S-100染色阳性.结论:bFGF/CT协同培养为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稳定的黑素细胞培养系统,可用于实验研究.
作者:张琳西;郭树忠;王臻;熊猛;潘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云南省傣族成人头面部器官进行形态学研究.方法:采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头面部摄像-计算机测量系统,按随机抽样原则选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200名正常傣族成人进行了头面部器官中29个形态项目的观察研究.结果:(1)傣族成人眼部特征:大多数人有上眼睑皱褶而无蒙古褶,眼内角低于眼外角,眼裂高度女性以细窄为主,男性则多数中等开度.(2)傣族成人鼻部特征:大多数人属中鼻型,鼻背较直,鼻根高度较高,鼻根点凹陷明显,鼻尖圆尖适度,鼻尖和鼻基方向水平向前,鼻孔呈三角形或卵圆形,鼻孔大横径倾斜状,鼻翼微突,鼻翼沟明显.(3)傣族成人口唇部特征:多数人上唇高度中等,红唇厚凸,为凸唇型;口裂宽.(4)傣族成人耳部特征:大部分人缺少达尔文结节,耳垂形状以圆形居多.(5)傣族成人头部及面部其他特征:多数人属中头型和圆头型;眉嵴突度男性较明显,女性则以微显占多,大多数人面部较扁平而宽,呈圆形.结论:通过测量研究得出了云南傣族正常成年男女两性面部器官中29个形态项目的资料,该研究成果不仅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临床医学、法医学和工业等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应用参考价值.
作者:周卫兵;许彪;吴荣忠;马继康;王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胚胎生殖细胞的体外生长条件和分化潜能,探索从胚胎生殖细胞获得皮肤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取出10天龄的胎鼠生殖嵴,消化法得到原生殖细胞,接种在胎鼠的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培养基使用α-MEM添加药用级的bFGF,或者添加成纤维细胞的上清液,配制成条件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用形态学观察法,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和诱导分化的方法来鉴定.结果:初步摸索出胚胎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简单方法,验证了它的分化潜力,观察到了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结论:本试验为简易条件下的胚胎生殖细胞的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为大规模获得表皮细胞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冯智;陈璧;汤朝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前言血管瘤是人体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儿童发病率约为3~8%[1].血管瘤可以出现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以皮肤,皮下组织为多见.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另外由于约50%的血管瘤位于头面部,从而造成儿童的美容缺陷,必将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因此对于皮肤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张大鹍;冯晓洲;雷小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睑黄瘤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睑黄瘤患者采用美容手术切除治疗,并与CO2激光治疗相对比.结果:两组全部治愈,治愈率100%.随访6个月无复发.美容手术治疗组优、良率各为23.91%、60.87%;激光组优、良率各为4.35%、17.3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和十分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美容手术治疗睑黄瘤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率高,明显优于CO2激光.
作者:吴军;阎国富;王儒鹏;黎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术后暴露的问题.方法:羟基磷灰石(HA)眼座植入术后暴露者15例,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和观察.结果:眼座暴露多发生在5天~30天之内,暴露范围为2mm~13mm,其中8例自行愈合,7例进行手术处理.结论:HA眼座植入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眼座暴露,其原因为HA眼座微孔缺乏纤维血管长入,眼座暴露可依其范围,大小采用不同方法处理,暴露范围为中度(≥6mm)以上时,应尽早手术处理.
作者:王为农;朱宝义;杨新光;于健;武烈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单纯先天性鼻正中裂病例报道不多[1~5],由于该病多伴有面正中裂的其他表现,所以在相关文献中亦有所提及[6].笔者所在科室于2001年5月收治此类患者1例,治疗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锤;张春莉;苏晓光;赵雪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从20世纪30年代起,唇腭裂的治疗就进入了序列综合治疗时代.但是,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并未在唇裂患者的护理中引起重视,唇裂患者的护理仍然停留在阶段性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水平上,远不能适应唇裂患者远期美容效果的需要.为此,笔者在引入整体护理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唇裂患者的序列治疗理论,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唇裂患者序列整体护理方法.
作者:袁凤华;王友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体表外伤中,颜面部是多器官部位,急性创伤与损伤的发生率高.常见的有意外划伤、碰撞伤、刀伤及锐器伤,往往造成面部一处或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因此重视清创缝合术的质量及愈后早期防治瘢痕有利于创面康复.但据笔者临床观察,此类外伤因早期处理时未引起充分重视而遗留瘢痕畸形,影响美观.我科1990年1月~2000年7月共收治此类患者525例,经采用二次切开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并采用软化瘢痕精华素药物电离子导入,热蒸汽喷雾护理及瘢痕宁乳膏按摩等措施行局部治疗,在短期内有效地控制了瘢痕再度增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刘曼华;刘毅;黄小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皮肤科于1997-2001年用液氮冷冻治疗黄褐斑,共治疗患者600余例,从随机回访的近400例患者的情况分析,该法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马桂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求美者对美容外科术后的美容效果要求日益增高,特别是颜面部的美容手术.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术后效果与术中如何操作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现将美容外科中与皮肤平面成60°角切开缝合法与临床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陈卫兵;龚蒲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自1998年以来笔者在门诊完成抽脂6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丛柏;冯传波;李振刚;刘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HydrophicPolacrylamideGel-HPAG)软组织填充剂是乌克兰学者1967年开发应用,在整形外科应用也有十几年的历史.我国将其引进运用于临床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据报道多数治疗病例术后效果满意,但也有部分病例因充填术后出现一些异常症状和外形不佳而要求取出填充材料.自2001年3月至今,笔者处理了此类病例3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贰;李德新;伍新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隆乳术的切口选择、假体置放层次和腔穴剥离范围.方法:于1996年9月至2001年9月间行隆乳术537例,选择三种手术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乳晕切口、腋窝切口;假体置放于乳腺后间隙或胸大肌后间隙;胸大肌后间隙的剥离范围以第6肋间隙为下界.术后随访半年∽5年.结果:术后乳房位置、形态、手感均满意511例(占95.2%).结论:乳房下皱襞切口适于站立时乳房下皱襞明显或者乳房轻度下垂者;对于乳晕直径≥4cm的受术者,可采用乳晕缘内上或者内下弧形切口;腋下切口为隐蔽,适于所有的受术者.假体置放于胸大肌后间隙具有手感更真实、不易形成纤维囊性硬变、不影响哺乳等优势.在胸大肌后间隙进行剥离,顺应乳房下皱襞韧带的解剖结构,将下界定于第6肋间隙.
作者:李钢;李世荣;毋巨龙;曹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报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电烧伤所致头皮缺损并颅骨外露的可靠性.方法:9例高压电击伤患者头皮缺损4cm×7cm~8cm×12.5cm,颅骨外露小3cm×2cm,大8cm×5cm.应用圆形扩张器置于头皮帽状腱膜下层,其切口置于拟Ⅱ期手术时形成皮瓣的游离切口缘,剥离范围距离创缘不小于2cm.扩张1.5~3个月,Ⅲ期修复创面.结果:扩张部位无1例发生感染.1例注射壶部皮肤破溃,有2例扩张不够需在隐蔽处少许植皮,其中1例扩张囊注水后明显向远离创面一侧偏移.术后头皮生长如常.结论:头皮缺损颅骨外露创面,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应用软组织扩张术将创面修复与后期整形一次完成,无须后期解决秃发畸形问题,较传统其他方法有明显优点.
作者:潘云川;陈彦堃;马心赤;张燕翔;陈汉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精神压力大,对婚姻抱有恐惧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要求手术治疗的希望强烈,因此对于青春期后无月经来潮,证实为无阴道患者,应尽早予以治疗,以利其心理的正常发展,为恋爱、婚姻、组织家庭等创造有利条件.我院自1996-2001年,收治先天性无阴道患者3例,均采用阴股沟皮瓣再造阴道成形术,效果良好.
作者:袁志明;李伯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带蒂阴囊纵隔皮瓣Ⅰ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效果.方法:应用带蒂阴囊纵隔皮瓣形成尿道,皮瓣的宽度一般为:儿童1.2~1.6cm,成人1.6~2.0cm;长度为阴茎伸直后从阴囊根部至龟头的长度.结果:本组26例,2例尿道口局部坏死,痂下愈合;1例尿道外口狭窄.结论:应用该方法Ⅰ期修复尿道下裂效果好、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王圣林;赵启明;楼雪玲;夏东胜;吴律文;张承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足趾侧方皮瓣在修复足底前创面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足趾侧方皮瓣局部转移或带血管神经蒂转移修复足底前部溃疡、外伤及瘢痕切除创面15例.皮瓣大面积4.0cm×3.5cm,小2.5cm×1.5cm.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缺损区外形修复满意,皮瓣感觉恢复佳.结论:足趾侧方皮瓣供区隐蔽,切取方便,转移灵活,皮瓣切取后对足外形及功能无影响;血管变异少,血供可靠,皮瓣血循环障碍发生率低;缺损区感觉外形恢复佳,是修复足底前创面的有效方法.
作者:邝勇;王标;李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胀法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较为广泛.该技术具有放大组织间隙、减少术中出血、组织损伤小等优点.自2000年1月以来,笔者将肿胀法应用于面部除皱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永能;张捷;王会军;赵炳瑜;鲁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获得较大面积的颈肩轴型皮瓣的可行性,为烧伤后大面积颈胸部瘢痕挛缩畸形提供理想的修复材料.方法:应用软组织扩张技术增加皮瓣的有效面积,设计以颈横动脉及其分支供血的对侧颈肩皮瓣修复颈胸部瘢痕挛缩.结果:临床应用8例,7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因超长扩张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而效果欠佳.结论:由于颈肩背部血供的交叉性及丰富的吻合支存在,即使皮瓣的面积增大并逆主轴血管方向使用,仍能成活良好.
作者:欧阳山蓓;任军;袁伟;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对轻、中度皮肤松弛患者选用改进的额颞部除皱术治疗的美容效果.方法:在额颞部小切口除皱术的基础上,将颞部切口延长至耳屏前,于颞部、颧部皮下充分分离,将眶部眼轮匝肌外缘向外上提升缝合固定于颞深筋膜层,同时将颧弓处颞浅筋膜也向外上方提升缝合固定于颞深筋膜层.结果:自2000年以来,采用此法治疗12例,术后随访1个月~2年,效果满意,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此手术方法既消除了额纹、鱼尾纹,又减轻了鼻唇沟的深度,是一种疗效较好的除皱方法.
作者:刘萍;刘毅;肖斌;缑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报道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头面部肿瘤行扩大切除,采用原位缝合、皮片移植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缺损.结果:本组共36例,原位缝合7例,植皮12例,局部皮瓣转移17例,除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补充植皮外,切口均愈合良好.结论:在头面部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应兼顾外形的恢复,推荐使用局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作者:展望;吴念;潘云川;王快胜;张燕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美容意识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女性乳房除要求其生理功能良好外,对其外形的完美及身体的曲线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乳房手术切口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术后由于腺体的损伤及明显的手术瘢痕,既影响哺乳功能,又影响外形美观,给患者增添新的痛苦.1998年以来,对部分乳腺疾病及乳房整形美容患者,采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手术治疗,取得很好效果.
作者:赵绛波;王超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较大皮下囊肿的美容切除技术,减少皮肤瘢痕形成.方法:选择11例直径在2cm以上的皮下囊肿病变,Ⅰ期手术开微孔排空囊肿使囊肿回缩变小,Ⅱ期手术经微创切口切除囊肿.结果:囊肿排空后2周明显缩小,囊壁变厚变硬.Ⅱ期手术切口小,11例囊肿均被完整切除,术后恢复,美容效果优良.结论:微创法囊肿切除术切口瘢痕小,完整切除后不复发.
作者:李江;邝勇;王标;陈明福;刘本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由二维CT切片图像重建三维颅颌面骨骼立体模型,供进一步的正颌外科手术预测和模拟系统使用.方法:利用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患者的颅颌面CT原始资料进行预处理,采用移动立方体算法重建三维模型.结果:建立了三维坐标系下的可从任意视角观察的颅颌面硬组织模型.结论:三维CT重建模型更加形象直观、精度更高.
作者:孙应明;段银钟;惠光艳;胡晓娟;杜春华;钱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用金属烤瓷冠修复、美容前牙残冠残根方法.方法:铸造核桩方法修复前牙残冠残根金属烤瓷冠.结果:98例128颗随访,为期3年追踪观察结果冠脱落2颗、桩脱落1颗、崩瓷2颗与修复有关的牙龈炎9例,大部分患者对形态及颜色满意.结论:应尽可能保存前牙残冠残根,用铸造核桩方法修复前牙金属烤瓷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作者:方贤浩;李荣;申载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前牙金属烤瓷全冠美学修复的因素.方法:采用金属烤瓷全冠对212例患者的前牙进行修复,术后对患者及其术者双方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看出美观效果满意度达到89.62%,形态效果达到92.92%,修复牙边缘密合度满意度达到85.38%,形态恢复达88.21%.结论:前牙金属烤瓷全冠具有良好的美学修复特性,其美学特性与牙体预备、比色、形态恢复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刘琴;罗杰;缪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前牙脱位后再植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28例前牙脱位和牙槽骨损伤患者,经过适当处理后即刻牙再植,观察牙再植后的临床愈合情况,并做牙髓活力检查和X片随访.结果:牙再植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总体优良率分别为92.59%、90.74%和87.96%,优良率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12岁及12岁以下年龄组再植后一年优良率为93.94%,而12岁以上年龄组仅为78.5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前牙再植是前牙脱位治疗的佳选择.
作者:王来杰;邢树忠;朱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床正畸、正颌外科技术联合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患者16例,制定正畸、正颌共同矫治方案,先进行术前正畸矫治,然后行正颌外科手术,手术采用上下颌去除第一前磨牙牙骨块,尖牙区根尖下截骨后整体后退.颌间牵引固定2个月,术后进行必要的正畸治疗,调整牙齿尖窝关系.结果:手术后面形凸度明显改善,SNA、SNB角明显减小,术后患者软组织唇突点均位于美容线附近.所有的患者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正畸、正颌技术联合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是一种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段银钟;付建宏;钱红;刘彦普;孙应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对鼻孔过宽、鼻小柱偏斜、患侧唇高度过短及红唇缺少的唇裂术后畸形的修整.方法:用Millard法加改良下三角瓣对7例此类患者唇部畸形进行了修整.结果:Millard法使鼻孔过宽、鼻小柱偏斜畸形得到矫正,患侧唇峰高点下降,附加改良三角瓣设计使唇峰高点得到充足的下降,恢复了患侧唇高.并有效的减少了唇部组织的丢失.结论:利用Millard法加改良下三角瓣修整此类唇裂术后畸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荀文兴;邹敬才;肖光裕;郭庆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纯钛杆式人工髁状突在颞颌关节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应用纯钛加工成杆式人工髁状突,关节头呈球面状,直径8mm,相连的柄厚1.5mm,宽5mm,长有25mm、30mm、35mm、40mm、60mm、80mm、100mm、120mm,短的为直杆型,长的为角型,柄上有3~6个孔,孔径为2mm.纯钛螺钉直径1.5mm,长有5mm、7mm、9mm、10mm,用以固定钛人工髁状突.截除髁状突或下颌升支后,根据关节凹的位置,在下颌升支或下颌体表面用骨凿凿出与钛人工髁状突柄相适宜的凹槽,再用螺钉固定钛人工髁状突于下颌升支或下颌体上,术后颌间固定2周.结果:从2000年1月至2002年4月,笔者应用纯钛加工成简易钛杆式人工髁状突,应用于临床10例,其中4例颞颌关节强直、4例成釉细胞瘤、2例角化囊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简易杆式钛人工髁状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简单,固定牢固,人工髁状突呈球面状,利于各个方向的运动,适宜于不同患者髁状突及升支部缺损颞颌关节重建,术后能立即恢复患者面容、咀嚼与语言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邹敬才;蓟光辉;荀文兴;郭庆科;肖光裕;张怡;曲晓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颌面部充填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颌面部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的12例并发症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处理总结.结果:12例并发症中,术后感染、血肿各3例,局部硬结4例,局部肿胀1例,并发眼压升高1例.经对症治疗,全部康复,效果满意.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在颌面各部位充填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姜颂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应用普通话单元音三维声学模型,评价腭裂儿童的音声问题.方法:利用语音声学分析软件SA1.5对37名腭裂术前儿童进行单元音[a]、[o]、[e]、[i]、[u]、[ü]的语音频谱分析,测得共振峰频率.以三个共振峰频率的的算术标度分别为x、y、z轴坐标,利用数学软件Matlab5.3建立腭裂儿童三维声学模型并与正常儿童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正常模型的形态典型,立体感强;腭裂儿童由于存在共振峰频率的漂移,除[a]音以外,各元音的空间位置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维模型缺乏空间感.正常与腭裂模型差别明显.结论:三维声学模型直观、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了腭裂儿童音声特点,可实现对腭裂儿童单元音客观评价.
作者:封兴华;张立军;何亚会;宗小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汗管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呈肤色,淡黄色或褐色半球形或扁平丘疹,约1~3mm大小.常分布于上下眼睑、额部、两颊、颈部等部位.笔者采用GX-Ⅱ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一次性消除面部汗管瘤56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殿芳;李淑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不必产生新供皮区且更有效地综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途径.方法:将整块切除的瘢痕疙瘩削薄仅保留表皮层,然后将其回植于创面并即刻给予基底及周边曲安缩松注射.伤口愈合后再重复注射2~4次.共治疗22例.结果:19例(86.4%)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2例(9.1%)因并发感染中止注射曲安缩松导致瘢痕疙瘩复发.1例(4.5%)因月经紊乱拒绝继续使用曲安缩松而致部分复发.结论:该方法简单、经济、疗程短,不产生新供皮区,避免了单一手术切除带来的高复发率及长期单纯类固醇激素注射所产生的副作用.
作者:孔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容意识日益增强,当各种原因造成的瘢痕影响容貌时,常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我科自1996年以来,共治疗各种面部瘢痕643例,根据瘢痕类型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小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颌面部血管瘤是儿童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占全身血管瘤的60%[1],因其发生于面部、眼睑、外鼻及唇颊部等重要器官,影响美观及功能,病人及家属求治心切,而手术、冷冻、硬化剂注射等治疗导致瘢痕形成,破坏容貌,国内于1990年左右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4],但有报道注射后出现高热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反应.为克服上述副作用,我们自1998年5月至2001年12月采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颌面部血管瘤54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健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消痔灵注射液以往用于治疗痔疮、腋臭等疾病.近年来,有人将其用于治疗囊肿性痤疮[1].1995年以来,作者对药物浓度与操作方法加以改进用于治疗囊肿性痤疮31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徐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早期文眉技术的开展,受当时美容师的技术水平、操作方法,及审美意识的影响,无论从眉形,颜色的调配上均不理想,个别人还受到来自家庭、亲朋等社会因素的排斥,不得以又回到美容师的面前.目前去除文眉的方法,多采用高频电刀、激光技术,少数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去除文眉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瘢痕.如何避免和减轻去除文眉术后的瘢痕形成,提出相应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则是摆在我们从事专业美容人员面前急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为此,本文拟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高频电刀去除文眉198例中产生瘢痕23例作一回顾性调查,就影响瘢痕形成的有关因素作一分析,对如何预防瘢痕及瘢痕的治疗予以讨论.
作者:王文;高政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前胸瘢痕疙瘩切除结合浅层X线放疗的确切疗效.方法:采取手术切除前胸瘢痕疙瘩,手术拆线后连续3天浅层X线照射,每次剂量7Gy,总量21Gy,对70例前胸瘢痕疙瘩患者随访2至5年.结果:70例前胸瘢痕疙瘩患者经此法治疗后部分复发者6例,全部复发者8例,总有效率80%.结论:手术切除前胸瘢痕疙瘩结合浅层X线放疗,疗效确切.
作者:吴信峰;陈晓栋;方方;王海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6.3生长因子、生物活性因子与病理性瘢痕6.3.1关于TGF-β的研究(1)检测TGF-β1,2,3在增生性瘢痕(HS)和成熟瘢痕中的表达,发现在HS中TGF-β1,2、α-SMA(平滑肌肌动蛋白)均有较强表达,与成熟瘢痕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GF-β3在成熟性瘢痕和女性患者以及病程1年以上的HS中有较强表达;结论:TGF-β1,2、α-SMA的表达与瘢痕的增生及挛缩有关,TGF-β3与瘢痕缓解有关.抑制TGF-β1,2或促进TGF-β3表达,有利于防止瘢痕增生和挛缩.
作者:李荟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当前,社会对医学美容有着广泛的需求,美容医学工作者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讨论一下美容中伦理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杜治政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