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采用整形原则I期修复皮肤撕脱伤,以提高撕脱组织的存活率、保存患肢及减少术后瘢痕的效果。方法:针对本院2014年7月-2015年9月救治皮肤撕脱伤患者36名共38例创面,在入院前后采用整形原则进行现场急救及手术修复。结果:38例创面根据整形原则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后基本全部成活,仅部分创面发生小面积坏死,经过换药和再植皮后愈合,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基本满意,保存了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创面得以修复。结论:应用整形原则I期修复创面,可使损伤部位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大限度的保留与恢复,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妍;李永林;董斌;王阳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感染创面修复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先进行清创后VSD负压吸引,负压吸引后有26个创面经植皮或皮瓣覆盖,有29个创面经植皮或皮瓣转移联合VSD技术修复。对皮片及皮瓣成活情况以及颜色质地进行评价。结果:所有创面皮片及皮瓣成活好,无坏死,随访6个月~1年疗效满意,皮片及皮瓣无破溃。结论:VSD负压吸引可吸除渗液及分泌物,促进感染创面肉芽生长,加速创面愈合,有利于移植皮片及皮瓣成活,在感染创面修复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晓敏;何永静;朱礼昆;杨蔚琪;张威;樊荣;王继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商环包皮环切吻合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包皮过长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行包皮环切术的临床资料1400例。采用单双门诊分组,A组传统包皮环切术780例、B组商环包皮环切吻合术620例,并对其手术平均时间、出血量、水肿消退期时间、术后感染、术后伤口裂开、术后愈合时间、再次手术率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商环包皮环切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要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P<0.05),但商环包皮环切术水肿消退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术后伤口裂开及再次手术率明显差于传统手术(P<0.05);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感染并发症上相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商环包皮环切吻合术虽然是传统手术的简化和改进,具有时间短、出血少优点,但传统手术仍然是我们临床医生掌握好、操作熟悉、手术并发症少的一种手术。
作者:黎秋生;温裕庆;李荣兴;钟毅;张炜强;傅丽琴;林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一套应用核磁(MRI)数据进行乳房内PAHG体积计算的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精确性。方法:将MRI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PAHG区域进行三维重建,获得PAHG的体积。选取PAHG注射隆乳患者10名,由3位操作者采用该方法进行可重复性测定,每位患者测量10次,从而验证该体积测量方法的精确性。结果:不同测量者所测量的乳房内PAHG的体积之间无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173);每个测量者每次测量的体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4。结论:采用Mimics软件通过核磁数据三维重建测量乳房内PAHG的体积是一种精确性很高的方法。
作者:扈杰杰;栾杰;刘春军;陈琳;邢文珊;刘温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腋臭手术后两种不同切口加压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80例手术治疗腋臭患者,按照不同切口加压方式分为A组:弹力绷带“8”字包扎加压法;B组:无菌纱布打包加压法,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了解包扎过程中患者的耐受程度,比较治疗效果。结果:A组仅有2例出现并发症,B组8例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别(P>0.05);B组加压方式造成患者不满率高于A组(P<0.05)。结论:腋臭手术后弹力绷带“8”字包扎加压足以起到加压效果,相对于打包加压,并发症降低,更容易令患者接受。
作者:姚永明;胡亚暖;张泽敏;吴彩风;朱顺文;杨彪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面颈部皮脂腺囊肿的美容性治疗临床策略,力求在根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方法:依据病史及临床体征将面颈部皮脂腺囊肿分为单纯性皮脂腺囊肿、粘连性皮脂腺囊肿和感染性皮脂腺囊肿,其中感染性皮脂腺囊肿根据临床表现再区分,结合囊肿的大小,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无切口减压摘除术、小切口微创摘除术、抗生素治疗延期手术法、切开引流刮治后缝合法。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指标为复发率高低及局部瘢痕形成情况。结果:252例单纯性皮脂腺囊肿患者,电话随访1年,均无复发,其中148例获得复诊随访,局部无明显手术痕迹。47例粘连性皮脂腺囊肿患者电话随访1年,2例复发,再次采用小切口微创摘除术治愈。47例中28例获得复诊随访,切口瘢痕不明显。52例感染性皮脂腺囊肿患者电话随访1年,2例复发,均为皮肤红肿处有明显液化而应用切开引流刮治后缝合法治疗的患者,再次采用小切口微创摘除术治愈。其中28例应用抗生素治疗延期手术法的患者中有4例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局部液化积脓,改用切开引流刮治后缝合法治愈。52例中29例获得复诊随访,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依据病史及临床体征将面颈部皮脂腺囊肿分为单纯性皮脂腺囊肿、粘连性皮脂腺囊肿和感染性皮脂腺囊肿,分别采用无切口减压摘除术、小切口微创摘除术、抗生素治疗延期手术法、切开引流刮治后缝合法,能够达到佳的美容性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郑胜武;郑清健;黄雄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上面部动力性皱纹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2年2月~2016年2月上面部动力性皱纹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有33例,注射浓度为50U/ml,B 组有33例,注射浓度为25U/ml,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药物起效及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93.94%;与B 组比较,A组药物起效时间较短,疗效持续时间较长(P<0.01);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36%)高于B 组(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3<0.05)。结论:单部位除皱时,使用高浓度50 U/ml 可以提升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多部位除皱时,使用低浓度25 U/ml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万彬彬;张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行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对患儿鼻唇部和牙槽突部矫治的效果。方法:选用56例患儿做为实验组进行唇裂手术前鼻-牙槽突塑形治疗,比较实验组患儿使用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前后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唇裂术前的唇部裂隙,牙槽突裂隙,鼻翼宽度,鼻小柱倾斜度,鼻小柱高度。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经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后唇部裂隙及牙槽突裂隙,鼻翼宽度明显减小,鼻小柱高度明显增加,鼻小柱倾斜度减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明显改善了双侧鼻部的对称性。结论:通过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减小唇部及牙槽突的裂隙宽度,改善鼻部外形,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值得临床推广采用的唇腭裂序列治疗方法。
作者:刘文莉;庞雪晶;张玉萍;韩秀丽;兰柳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粘结式颊面管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2月结束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病例,在治疗结束时,对他们进行临床检查和治疗过程的回顾,从方便性、脱落率、对牙体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对比分析粘结式颊面管与带环颊面管两者的效果。结果:牙周组织健康的两项指数(GI、PLI)及磨牙脱矿情况比较,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结式颊面管明显好于带环颊面管。而松脱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粘结式颊面管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感觉舒适、对牙体牙周组织影响少等优势,多数情况下可替代带环颊面管在临床的使用。
作者:朱继根;苏小波;丁丽萍;张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对比研究选择性激光熔覆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制作的钴铬合金、钛合金嵌体与失蜡铸造法制作的钴铬合金、钛合金嵌体的边缘微渗漏情况。方法:40颗离体前磨牙制备长方形邻颌洞,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颗。分别用选择性激光熔覆技术制作钴铬合金、钛合金嵌体与失蜡铸造法制作钴铬合金、钛合金嵌体后,使用Single Bond2粘结。试件经冷热循环品红染色后,金刚砂片平行于牙体长轴近远中方向纵向剖开试件2次,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染料渗入试件牙轴壁、龈壁的深度。结果:四种嵌体的轴壁和龈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渗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轴壁:F=38.33,龈壁:F=90.95,P<0.05);SLM 钴铬合金、SLM钛合金嵌体微渗漏程度小于失蜡法铸造钴铬合金、钛合金嵌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M 钴铬合金嵌体与SLM钛合金嵌体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材料龈壁微渗漏明显高于轴壁,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选择性激光熔覆技术制作的金属嵌体抗边缘微渗漏能力好于失蜡铸造法制作的金属嵌体。
作者:叶荣荣;贾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应用手术优先方案矫治成人双颌前突的临床可行性及具体方法。方法:2012年7月-2014年7月,对11例成人双突患者应用手术优先方案,进行上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和颏成形术,正颌手术后进行正畸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侧位片,测量颏唇沟、上下唇到E-line的距离,面突角,Z角,鼻唇角,上下切牙角度,上唇高,上唇厚度,唇间隙等,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整个疗程15个月。上下唇到E-line的距离, Z角,鼻唇角,上下切牙角度,上唇高,上唇厚度明显改变(P<0.05)。结论:手术优先方案微创矫治成人双颌前突可行,疗程短,效果好,值得推广,是传统正颌的补充,适合相应患者。
作者:吴中兴;叶翁三杰;杨学文;张漫;熊晖;万启龙;刘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贴面技术进行牙齿美容修复。方法:对于过小牙、牙齿自然间隙、牙齿局部缺损等情况,采用微创、无创手段,通过制作微贴面进行牙齿美容修复。结果:微贴面技术,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牙齿美容修复效果,而且具有创伤更小、边缘线主要在自洁区、长期效果更佳等优点。结论:微贴面修复是一种更好的牙齿美容修复方法。
作者:邓再喜;张春宝;马静;吴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I类和II类矢状骨面型成年男性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骨位置与矢状向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择垂直向均角型的I类和II类矢状骨面型成年男性各30例,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其舌骨位置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II类矢状骨面型成年男性舌骨水平向测量指标除AH-Or外均小于I类矢状骨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舌骨垂直向各测量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向均角型的I类和II类矢状骨面型成年男性舌骨位置存在差异, II类矢状骨面型成年男性舌骨位置比较居后位。
作者:唐倩;方志欣;周嫣;白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改良舌侧背板技术辅助Ⅳ类洞美学修复中对邻关系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明聚酯成形片;实验组:采用改良舌侧背板技术及解剖成形片,术后检查邻面接触情况,并结合X线片观察邻面成形效果。结果:实验组在邻面接触情况和邻面成形效果上满意度高,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舌侧背板技术辅助Ⅳ类洞美学修复可以更好地恢复邻面形态、邻面接触区,建立良好的邻关系,其效果满意,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郭涛;陈冲;古力巴哈·买买提力;刘晓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通过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与透明质酸混合后形成稳定的混悬液进行注射填充,初步了解其在兔体内的组织反应、有无刺激增生及其诱导骨生成的可能性。方法:按预先设计制成2种不同比例的混悬液(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与透明质酸的比例分别为3∶17、3∶12),分别标记为A、B,对照组为生理盐水。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在三组白兔背部上下区域进行注射,按组别随机注射。注射后分别于第2、4、12周提取标本,行相应观察。结果:混悬液注射区未见明显排异反应,皮肤无红肿,无渗出,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反应,1~12周的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与周围组织结合逐渐紧密,周围组织细胞形态典型,细胞分布致密,未见明显异常。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膜形成,未见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阳性反应。结论: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透明质酸混悬液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刺激性,吸收慢、不会在软组织出现成骨现象,可通过注射方式进行填充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注射性填充剂应用于整形美容领域。
作者:刘庆阳;卢建熙;周智华;郭新雯;潘舒亚;李平;姚宸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本研究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痤疮合剂为处理因素,采用兔耳痤疮模型,从毛囊角化程度、抗炎效应角度研究痤疮合剂对痤疮兔耳模型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煤焦油外涂兔耳制作痤疮模型,每次约0.5ml,连续2周。造模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通过观察局部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清中IL-1α、IL-6含量观察内服痤疮合剂对痤疮的炎症抑制作用。结果:痤疮合剂确能减少兔耳毛囊角栓和结节,减轻兔耳毛囊口扩张程度,减少炎症细胞浸润;造模后各组IL-1α、IL-6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痤疮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及药物对照组含量均显著下调(P<0.01);高剂量组及药物对照组下调更为显著;其中IL-1α高剂量组下调为明显,和药物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高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痤疮合剂治疗痤疮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液中相关炎症因子有关。
作者:张小卿;顾炜;朴美淑;吴景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本实验观察兔耳创伤后创面立即外用曲安奈德与维拉帕米预防瘢痕增生的疗效。方法:健康的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制作兔耳创伤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6只计创面32个,A组为外用曲安奈德霜,B组外用维拉帕米霜,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第一天起用药至4周后兔耳上皮化,切取瘢痕组织计算瘢痕增生指数,观察masson染色胶原纤维的形态分布及成纤维细胞数量。结果: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P<0.01)。结论:兔耳创伤后创面立即外用曲安奈德与维拉帕米能有效预防抑制瘢痕增生,曲安奈德作用强于维拉帕米,但曲安奈德可能使皮肤萎缩,甚至坏死。
作者:杨正兵;乔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从绿茶中提取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治疗痤疮的作用活性,可抑制皮脂腺细胞增殖和脂质合成、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产生以及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本文就EGCG治疗痤疮作用机制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廖培羽(综述);施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的研究:①在糖尿病鼠模型上胆红素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血管新生而促进皮肤伤口愈合;②通过抗CD147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来治疗鳞状细胞癌;③柚皮苷软膏通过对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和生长因子的调节促使鼠伤口的愈合;④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对来自人脐带的基质干细胞分化为汗腺样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荟元(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二十甲营养不良是指甲的特发性疾病或者与其相关的疾病在甲的表现。本病临床特点是营养不良的甲板变脆变薄及纵嵴出现。常见的病理特征为上皮细胞出现海绵状水肿及炎症细胞外渗,也可出现扁平苔癣样或银屑病样改变。二十甲营养不良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有多种方法可对本病进行干预,但尚未发现确切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二十甲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相关进展等作一综述,旨在使广大医疗工作者对本病引起重视。
作者:陈朝丰(综述);胡小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乳房是一个形态不规则、变异较大的软组织,至今仍缺乏统一的美学标准和规范的测量方法来反映其形态位置。本文总结了前人描述完美乳房的方法和美学参数,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和各国相关研究的结论,试图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现按测量方法将对乳房美学标准的研究分为线性测量、二维测量、三维测量和动态测量四大类:线性测量作为临床为常用的方法,简便易行,地位无可代替;二维图片测量则更具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三维测量能够全面记录乳房形态轮廓,在体积测量上也较精准,是目前人体测量的大势所趋;涵盖动态测量参数的美学相关研究则寥寥无几,有待完善。
作者:卢璐(综述);亓发芝(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并比较应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短程地奈德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前5d先后外涂0.05%地奈德乳膏与0.03%他克莫司软膏,早晚各1次,5d后单独使用他克莫司;对照组:单独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2次/d。在治疗后的第1、2、4、6周各复诊1次,记录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第1、2周临床症状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症状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6周两组患者症状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2周2例患者出现用药部位灼热刺痛感,对照组在治疗前2周5例患者出现用药部位瘙痒和皮肤潮红,药量减少后症状逐渐消失。结论:采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与单独使用他克莫司软膏相比,效果好、起效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华海康;杨莉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两种浓度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浓度组:31例,给予5%ALA-PDT治疗;高浓度组:37例,给予10%ALA-PDT治疗,两组均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在治疗后第2、4、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断和比较,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31例接受5%ALA-PDT治疗的患者经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87.10%;37例接受10%ALA-PDT治疗的患者经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59%,两组疗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ALA封包组与10%ALA封包组疗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低浓度组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小。
作者:刘海波;王雪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优化脉冲技术(Optimal Pluse Technology, OPT)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OPT组和联合组。OPT组:39例,仅接受OPT治疗;联合组:35例,接受OPT治疗的同时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OPT组治愈率20.5%,有效率64.1%;联合组治愈率31.4%,有效率85.7%,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OPT联合局部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能有效治疗黄褐斑,且安全性高。
作者:吴志波;芦桂青;孙慧;李冬花;李丙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血管瘤患儿父母对该疾病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血管瘤认知调查量表对患儿父母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血管瘤患儿父母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不高,就诊时存在观望思想。结论:医院、社区应对血管瘤知识进行宣传,提高患儿父母的认知水平,为患儿及时诊治提供基础。
作者:赵艳君;肖雪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并总结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旨在为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2011年1月-2015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17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70.58±14.24)岁,≥60岁者占85.5%,肿瘤个数为1个者52例(94.54%),发病位于光暴露部位的肿瘤个数为48个(87.3%);121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男37例,女84例,平均(63.44±12.83)岁,≥60岁者占66.1%,肿瘤个数为1个者104例(86.0%),发病位于光暴露部位的肿瘤个数为110个(90.9%)。两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临床上不能依靠临床诊断。结论:皮肤BCC和SCC在川南及其毗邻地区较为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部位多为面颈部等曝光部位,支持日光照射是其主要致病原因的观点。
作者:段鳕芸;钟桂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4年5月-2015年1月收治的62例瘢痕疙瘩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平阳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31例,采取平阳霉素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复发率6.45%,对照组复发率16.13%,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面颈部、臀部治疗上疗效与对照组相似(P>0.05),但在背部、胸口、腹部和四肢的疗效上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瑛;吴小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治疗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综合方法。方法: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采用离断眶隔脂肪与睑板上缘附近的上睑提肌腱膜存在的增厚的纤维条索,离断纤维条索后可矫正大部分的轻度上睑下垂,如果离断纤维条索后无法完全矫正上睑下垂,再行上睑提肌腱膜前徙缩短术矫正。结果:本组21例行单纯离断增厚的纤维条索术,19例术后上睑下垂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外观自然,左右对称;2例术后上睑下垂症状未完全矫正,抬眼得到改善;随访1个月~1年,无复发。8例行离断增厚的纤维条索术+上睑提肌腱膜前徙缩短术,8例术后上睑下垂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外观自然,左右对称,随访1个月至1年,无复发。结论:采用离断眶隔脂肪与睑板上缘附近的上睑提肌腱膜存在的增厚的纤维条索和/或上睑提肌腱膜前徙缩短术是可行的方法,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俞积贵;郭耐强;白俊超;陈宝清;巫兰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一种中老年上睑皮肤松弛整形去皮计量的优良方法。方法:闭眼坐位测量眉毛与睫毛间距,平卧后上推眉毛至额部尽可能高度,测量眉睫间距。在原重睑线处或新重睑线处,设计下缘切口,上缘切口在下缘切口上的高度等于俩眉睫间距差减2mm,两线之间皮肤为去皮量。结果:术后随访3月~1年,36例患者,满意者33例,基本满意者3例,无不满意者。结论:根据眉睫间距差计算上睑皮肤松弛去皮量,能精确的判断皮肤松弛成度,使中老年上睑皮肤松弛整形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作者:邹勃生;谭军;李高峰;钟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手术失败后,利用联合筋膜鞘(CFS)悬吊手术再次手术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2月-2014年12月6年间,利用该技术治疗额肌瓣悬吊术后复发上睑下垂213例共339只眼,单侧87例,双侧126例,随访1年到5年。在局部麻醉下,将睑板上缘与位于上直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联合筋膜鞘缝合固定以提高上眼睑的高度。结果:其中治愈282只眼,占83.2%,改善51只眼,占15.0%。无效6只眼,占1.8%。对29只改善眼进行了术后二次调整手术,均达到治愈标准;对6只无效眼进行了调整手术,4只达到治愈标准,2只为改善,所有术后二次调整时间短为术后5d,长为术后6个月。结论:应用联合筋膜鞘悬吊技术是一种符合生理抬眼运动的带动力的悬吊手术。CFS治疗额肌瓣悬吊术后复发上睑下垂,具备术中可调整,手术结果高度可预测的优点。
作者:王振军;刘柳;王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改良V-Y成形术与横切纵缝法开大外眦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米兰柏羽医学美容医院行外眦开大术的患者122例,同期行重睑术或重睑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根据开大外眦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组,A组采用横切纵缝法,B组采用改良V-Y成形术。评价标准:从患者满意度、外眦回缩率及外眦开大范围方面,对A、B组患者术后效果进行观察,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B组的满意率和外眦开大范围均高于A组(P<0.05),回缩率低于A组(P<0.05)。结论:改良V-Y成形术与横切纵缝法相比,外眦开大充分,回缩程度较轻,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肿胀程度较重,恢复时间较长。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术式。
作者:石磊;李俊岑;王鹏;高亮;杨加富;康春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鼻端SMAS组织的解剖学基础,并观察其在鼻尖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例成年尸体头部标本,标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红色乳胶经桡动脉及股动脉联合灌注。肉眼解剖尸体,观察各个层次并拍照。模拟临床手术,将鼻端SMAS组织折叠置于鼻尖,观察效果。对使用鼻端SMAS组织进行鼻尖整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整形前后效果对比和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患者进行半年随访,观察患者半年内并发症及鼻尖形态。结果:鼻端SMAS组织包括大翼软骨、鼻侧软骨表面SMAS,解剖实验证实鼻端SMAS置于鼻尖可增加鼻尖厚度。临床实验显示术后鼻尖抬高,患者对整形效果均表示满意,术后无感染发生;术后6个月内鼻尖形态自然美观,未出现鼻尖发红、萎陷等不良反应。结论:鼻端SMAS组织用于鼻尖整形术的效果显著,术后鼻尖更加自然,鼻尖外漏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敖健飞;宋春琼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半永久文绣美容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一次性文绣工具结合电动智能植色仪将植物色乳刺入设计好的眉型、眼线、唇型中。结果:本组病例共78例,眉毛48例,眼线25例,唇5例;经半永久文绣后外观自然,色乳稳定。随访的所有病例中,均对半永久文绣效果较满意。结论:半永久文绣美容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合乎美学原理的文绣技术。
作者:骆苏娇;谭晓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总结皮瓣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51例皮瓣移植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准备、心理护理、术后皮瓣的密切观察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结果:51名患者发生1例静脉危象,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皮瓣成活。结论:防止血管危象是皮瓣移植成功的关键,系统完善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崔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皮肤激光美容术后患者的防晒护理要点。方法:对接受皮肤激光美容术的患者实施防晒护理,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接受激光治疗的患者共189例。179例(94.71%)患者原有皮损减轻或消退。无患者发生光敏反应。21例(11.11%)出现色素沉着,1~3个月左右消退,8例(4.23%)出现复发。结论:皮肤激光美容术后实施合理的防晒护理,可以预防术后不良反应,减少皮损复发,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杨素莲;张云青;陈海燕;谢小元;龚子鉴;赖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初期修复术同时行鼻畸形矫正对鼻外形的影响。方法:选择行78例单侧唇裂患者,均采用长庚改良旋转推进法实施单侧唇裂修复手术。对照组为2007年1月-2009年12月的40例患者,唇裂修复时未行鼻畸形矫正。研究组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38例患者,唇裂修复时行鼻畸形矫正。2组均在唇裂术后4~8年观察鼻小柱偏离程度、鼻底宽度和对称性、鼻孔对称性。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4~8年鼻小柱偏离程度、鼻底宽度和对称性、鼻孔对称性,术后4~8年研究组鼻外形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唇裂初期修复术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的患者,其术后鼻小柱偏离程度、鼻底宽度和对称性、鼻孔对称性进一步改善,且对外鼻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作者:温裕庆;李荣兴;张炜强;王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假体隆颏术中硅胶假体的雕刻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至2015年本院硅胶假体隆颏术339例;分析假体的雕刻方法及其手术效果、并发症;通过假体雕刻中的角度与颏部解剖角度的吻合关系,总结假体雕刻中在长度、宽度、厚度、弧度和斜度等维度的雕刻技巧。结果:339例假体隆颏术中,324例(95.6%)隆颏外形满意;6例矫正不足(1.7%);2例因假体宽大致方颏(0.3%);2例假体向上移位(0.3%);5例出现假体轻度偏斜(1.5%);无一例假体外露、感染及出现排斥反应。结论:假体外形的雕刻是影响隆颏术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假体雕刻中,其前面应修尖或略圆顿,背面应尽量贴合颏部轮廓减少假体与骨间的空腔,两翼与颏骨交界处应尽量薄且平顺,以提高假体隆颏的美容效果。
作者:刘波;祝葆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果酸联合中药倒模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9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43例、对照1组43例、对照2组43例,分别予果酸联合中药倒模治疗、单纯果酸治疗及单纯中药倒模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6.74%,对照1组有效率为55.81%,对照2组有效率51.16%,联合治疗组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及6.10,均P<0.05)。结论:果酸联合中药倒模治疗中度痤疮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
作者:王建辉;何洛芸;马瑗;韦燕兵;韦妮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当代岭南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方法:收集75例病历资料,应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并采用Excel、SPSS 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相应数据行频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当代岭南中医治疗黄褐斑多使用当归、茯苓、白芍、柴胡等25味中药;辨证分型以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肝气郁结以及脾虚湿蕴为主;外用药物以白芷、白芍、桃仁、当归为主;传统疗法以体针为主。结论:当代岭南中医在治疗黄褐斑中除了活血化瘀,更注重健脾化湿,固护脾胃。
作者:李燕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关于“美容文饰术”的医学归属问题,早在20多年前就已明确。据悉,近来有些市场经营者从私利出发,不顾科学原则而提出非议。因此,笔者来一次老调重弹。
作者:彭庆星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