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银片(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是临床治疗银屑病药物之一,常见的副作用是口干、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尚未见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作者曾遇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祥;郑雨婷;滕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一般资料 224例年龄18~45岁,已婚130例,未婚94例,初诊28例,余196例均为反复多次发病者。所有患者均以外阴瘙痒或刺痒刺痛为主诉,伴或不伴白带增多。患处皮肤未见原发皮疹。
作者:胡晓艳;王丽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 本组39例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均为有典型皮损、5%醋酸白试验阳性并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门诊患者。年龄24~47岁,平均31岁,病程7天~4月,皮损主要分布在1、5、9点处,米粒至黄豆大小,其中8例为曾用过冷冻及外用药物治疗复发者。
作者:郭俊岗;龚长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1996年以来用康宁克通-A(美国施贵宝大药厂出品)作囊腔内注射治疗粘液样囊肿32例,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6~57岁,病程3月~5年。皮肤粘液囊肿23例,囊肿29个,直径0.3~0.7cm,28个囊肿发生在指趾关节,1个发生在口唇缘;阴茎中线囊肿9例,共9个囊肿,直径0.5~1.2cm,均单发于阴茎腹侧系带中线一侧。囊肿为表面光滑或轻度角化的囊性结节,半透明状,质柔软,穿刺后有粘液样物质流出。14例手术后复发,7例(阴茎中线囊肿2例)激光或其它疗法无效。
作者:王砚宁;张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23岁,未婚。因双侧乳房红肿热痛伴流脓5天就诊。1月前多次不洁性交后下腹痛,白带增多,尿频、尿痛,自服阿莫西林及外用菌必杀三合一,10天后上述症状好转,5天前左侧乳房突发灼热刺痒,伴乳头处黄色稀薄脓性分泌物溢出。皮肤科情况:左侧乳头处有黄色稀薄脓性分泌物流出,皮肤红肿,质地较硬,压痛剧烈,稍加指压脓液呈喷射状溢出、右侧乳房有轻微不适感。实验室检查:WBC 16.4×109/L,L 0.698×109/L,(MO+GR)8.6×109/L,尿常规:PRO(2+)、BLD(2+)、LEU(3+),乳头分泌物涂片及淋菌培养均为阳性。诊断:急性淋菌性乳腺炎。
作者:贾宏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来年,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以及肿瘤手术后放疗、化疗,不仅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使口腔菌群平衡失调,致口腔念珠菌感染明显增加[1]。我科用氟康唑治疗3例激素治疗后口腔念珠菌感染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3例患者均为女性,45岁~65岁。分别确诊患有大疱性类天疱疮、红皮病、皮肌炎。予以相当强的松1.2~1.5mg/(kg.d)激素治疗。治疗1~2周,口腔出现烧灼、疼痛感,检查见颊粘膜出现大小不等溃疡,溃疡周边充血发红,上覆白色伪膜,擦去伪膜可见糜烂面。刮取伪膜做真菌直接镜检示芽生孢子及假菌丝阳性。3例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予氟康唑胶囊(商品名三维康胶囊,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50mg/粒)150mg,1次/d,共7天。治疗3~4天后口腔粘膜充血、糜烂、疼痛明显好转,伪膜消失,溃疡缩小,治疗7天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溃疡愈合。真菌直接镜检阴性,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郝玉琴;代晓丽;金兰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从1997年7月以来使用痛克喷剂治疗隐翅虫皮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1],年龄10~50岁,平均30.3岁,病程10h~24h,平均16h。所有患者均为新发皮疹,从发现皮疹到就诊时间不超过24h。发病部位:面部40例,四肢32例,颈项胸背8例,会阴部2例,同时分布两个部位以上者1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7.8岁,其中皮损总面积<1%者30例,1%~2% 15例,>2%5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28.3岁,其中皮损总面积<1%者28例,1%~2%18例,>2%4例。
作者:晏洪波;刘辉;吴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52岁。因口腔粘膜及双耳廓糜烂疼痛1.5月,躯干、四肢起水疱10天,于1999年8月16日入院。患者在发病前5周一直因“颅底脊索瘤”术后而进行放疗。初在口腔上腭及耳廓(放疗照射部位)出现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糜烂面,上结污秽痂皮,伴疼痛。皮损不断扩大,以放射性皮炎对症治疗无效。入院前10天躯干、四肢出现散在豆粒至蚕豆粒大小水疱,疱壁松弛,易破,且口唇、舌缘、口腔颊粘膜广泛破溃,疼痛难忍,张口受限,影响进食。
作者:展昭新;田素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 女,44岁。右手背斑块伴疼痛10天。2月前曾因双小腿伸侧红斑结节疼痛,取结节活检,病理诊断为“结节性红斑”(见图1),经治疗结节消退。10天前右手背出现指甲大小斑块,渐增大,略疼痛,不发热。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右手背有一5分币大红色斑块,境界清楚,表面不平有假性水疱状粗大颗粒(图2)。查血WBC 8.8×109/L,N 0.67,L 0.33。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角增宽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真皮灶状炎症细胞浸润,以血管周围为主,可见较多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图3)。结合临床诊断为Sweet综合征。
作者:谭雪晶;涂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 1995年~1999年门诊隐翅虫皮炎患者186例,男98例,女88例,年龄9~46岁,平均28.5岁,病程6h~4.5天,平均2.3天,均有典型皮损伴灼痛、刺痛感,皮损局限于面颈、胸背及上肢、下肢等暴露部位,3例伴恶心、呕吐。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3例,对照组83例。
作者:李青松;肖学英;罗亚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 男,35岁。因左侧小腿部鳞屑性红斑半年伴痒3日于1998年3月31日来诊。患者半年前因车祸皮肤损伤(即出现红斑处)经外科处理,2周后结痂痊愈,但红斑不退,上覆银白色鳞屑,未作任何处理,近日来感瘙痒遂来就诊。家族中无银屑病患者。查体:一般情况好。皮肤科情况:左侧膝盖外侧有一条形红斑;小腿外侧下1/3处有1个圆形钱币大小红斑,覆多层银白色鳞屑,界清,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病理切片符合寻常性银屑病。给予乐肤液、去炎松尿素软膏外涂。2周后,皮损消退。
作者:魏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34岁,教师。因左上肢红斑、水疱、疼痛2天,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5g加入生理盐水200ml中静脉滴注。约45min后渐出现右侧腰部疼痛,向右下腹放射,疑伴有右尿路结石,遂停药,予解痉止痛药20min后疼痛缓解。再次静滴阿昔洛韦约3min又出现上述症状,且较前为甚,遂转入病房。既往体健,无类似疾病史。体检:急性病容,T37.5℃,P110次/min,R 22次/min,BP 15/11kPa,右侧腹肌紧张,深压痛,无反跳痛,右肾区叩痛。皮肤科情况:左上肢屈侧呈带状分布簇集水疱,无破溃,局部皮肤微红。血、尿常规均正常,B超亦未见异常声像。诊断:①左上肢带状疱疹;②右肾绞痛(阿昔洛韦所致)。经解痉止痛、输液等处理约30min,疼痛消失,改口服抗病毒药物及局部处理,3天后部分水疱干涸结痂,8天痊愈出院。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阿昔洛韦为皮肤科常用抗病毒药物,其不良反应有下肢抽搐、手足麻木、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及肝转氨酶升高等。但致肾绞痛较少见,本例为典型的肾绞痛,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作者:陈仕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汗管良性肿瘤,早由Werthe于1913年报告,我国报告较少。 患者女,60岁,右颞部菜花样肿物2年余。患者2年前偶尔发现右侧颞部毛发内有一小肿物,约绿豆大,无自觉症状,后渐增大,并有液体渗出,时有继发感染,外用抗生素后即愈。未经其它任何治疗。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颞部发际内见2cm×2cm×0.2cm增生物,表面呈疣状,鲜红色,有渗出,无血痂,无恶臭,临床初诊为寻常疣、皮脂腺痣。2%利多卡因局麻下切除。
作者:任相禄;孙新花;胡宗生;韩继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 男,32岁。全身反复起红斑鳞屑皮疹及脓疱20年。1991年皮疹泛发。皮肤科情况:全身皮肤大面积潮红脱屑,散在或密集脓疱,双腋下、腹股沟脓疱融合成脓湖。双手指甲可见顶针样损害,右手无名指甲下积脓,沟纹舌,双下肢可见红斑鳞屑皮疹,剥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实验室检查:脓培养无细菌生长。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内见Kogji脓疱,真皮浅层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见图1)。诊断:脓疱型银屑病。
作者:马一兵;徐景娜;张志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22岁。出生时即发现其右股外侧有一浅棕色斑片,约5分币大小,左肋部有数个甲盖大深棕色斑,左前臂有一鲜红色2分币大小斑片,压之退色。上述皮疹均随年龄逐渐增大、增多,泛发全身。1988年右股、左肋部棕色斑片处相继出现2处扁平隆起的肿物,质软,无触痛。未予特殊治疗。右股部肿物诊断为神经纤维瘤,左肋部肿物为海绵状血管瘤。该患者母亲妊娠时居住在油化厂及染料厂附近,妊娠3个月时因哮喘服氨茶碱片,并经常使用肾上腺素喷雾剂。妊娠8个月时因高血压服降压药(名不详)治疗。足月分娩,予胎头吸引器吸出,颅顶有一血肿,几天后消退。患者智力及生长发育均正常,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癫痫及其它内科病史。月经规律153/28,未婚未育。否认家族中神经纤维瘤病及其它遗传病史。
作者:谭雪晶;涂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45岁,化工厂工人。以面颈、双上肢红斑、水疱伴瘙痒半月,加剧伴发热4天入院。患者半月前不慎接触荒酸二甲酯后,右上肢、肩部起红斑、水疱,融合成片伴瘙痒,当地行抗过敏及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治疗无效。红斑进行性增多,蔓延至面颈、双上肢,本所门诊以“接触性皮炎”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0mg/d、先锋V、葡萄糖酸钙、赛庚啶及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3天,皮疹无好转。双手背、前臂红肿进行性加重,迅速累及躯干、臀、双下肢、口唇、阴囊,在弥漫性水肿性暗紫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红斑颜色进行性加深,发紫发黑,稍擦之即有大片表皮剥脱,露出红色糜烂面。自觉皮肤略有疼痛及触痛,伴寒战、高热,T 39℃。无咳嗽、咳痰、气喘,无腹痛、呕吐、黑便;小便基本正常。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及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异常。
作者:徐新美;严丽英;竺璐;陈培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干部。以胸、背、四肢泛发皮损2年多,伴腰背部疼痛,加重半年,高热10余天入院。患者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胸、背、四肢部皮肤突发结节、丘疹、脓疱、囊肿,诊为“痤疮”用药膏(药膏名不详)外搽,未见好转,后间断用硫酸确炎舒松A局部封闭,先后注射150余支,时好时发。半年前皮损泛发加重,不能弯腰,X线片示第9胸椎明显压缩改变,第1胸椎可疑压缩改变,腰椎骨质增生。外院以“集簇性痤疮、压缩性骨折”予克林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美施康等治疗10余天,效果均不佳。10天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体检:急性痛苦病容,胸9至腰1压痛明显,BP18/10kPa,T 39.2℃,余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以胸背部为主有毛囊性炎症性丘疹、结节、脓疱、囊肿,且集簇成片,并见色素沉着(图1)。
作者:曹建;骆肖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Kyrle病1916年由Kyrle以真皮穿通性毛囊与副毛囊角化过度病(hyper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命名首先报告。本病为一罕见病,现将我们所见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苏春华;王俊民;李伯埙;张磐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Kaposi肉瘤是一种发生在皮肤上的肿瘤,通常也侵犯骨骼,但发病率很低且骨损害程度有待于X线检查证明。本文通过1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探讨Kaposi肉瘤骨损害的特点及骨损害的原因。
作者:李洪伟;穆哈买提;瓦力斯;陈伦牮;普雄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 对18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与54例成年人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实验改变。结果 儿童患者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比成人重,其它器官损害也多于成人,但无统计学意义,未成年人组C3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成年组,而CH50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与成人相比存在某些程度差异。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配合消银汤内服,减低迪银片副作用的疗效。方法 采取门诊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结果 两组基本痊愈率和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配合中药消银汤治疗银屑病,既保持了迪银片见效快、疗效高、中药副作用小、远期疗效好的优点,又较好地消除了迪银片的多种副作用、中药见效慢的弱点,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验证5%多虑平霜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我们于1998年11月~1999年2月进行了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门诊确诊为慢性湿疹的患者,所选病例均无糜烂、渗出,未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治疗前1周未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组胺药物并能遵医嘱用药及定期复诊者。
作者:李德如;王苏平;祝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8年5月~9月我们应用国产特比萘芬(商品名丁克,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治疗浅部真菌病43例,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为本院门诊病人,临床症状典型,真菌镜检阳性,部分病例作真菌培养;3月内未曾内服或1月内未曾外用抗真菌药物;无系统疾病者。能配合治疗和观察者共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8~72岁,平均42.9岁;病程10天~30年,平均4.3年。其中体股癣15例,手足癣15例,指甲真菌病13例[靶甲临床分型:近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DLSO)7例,全营养不良性甲真菌病(TDO)6例]。14例作真菌培养,结果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念珠菌属各3例,大脑状毛癣菌、青霉属、曲霉属各1例,阳性率为85.7%。
作者:沈威敏;李佳琳;陈美娟;顾慧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对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口服中药联合自体表皮移植与单纯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口服中药联合自体表皮移植与单纯自体表皮移植组(时照组)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提示中药能迅速控制病情,使白癜风进展期转变为稳定期,提高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成功率。
作者:胡捷;孙越;周萍英;朱光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河山胸腺肽、聚肌胞治疗扁平疣111例疗效比较。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治疗,将扁平疣患者分为河山胸腺肽治疗组62例,聚肌胞治疗组49例。分别1次用10mg、2mg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0天。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分别为69.35%、36.73%。结论 河山胸腺肽组疗效优于聚肌胞组(P=0.001)。
作者:向贤华;向丹黎;吴红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4年来,作者单独及联合应用2.5%硫化硒洗剂(商品名希尔生,江苏高邮市制药厂)、复方酮康唑霜(上海朝晖制药厂)治疗脂溢性皮炎180例,发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琦琦;陈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喜疗妥霜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围逐渐变宽,其对皲裂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进行性裳指角皮病等的疗效已有报道[1-3].
作者:王鹏;普雄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阴囊血管角皮瘤是血管角皮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1],病因尚未明确,多采用电灼、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由于上述治疗有创伤、痛苦大、疗效不理想,为寻找较好的治疗方法,自1998年起我们应用β-射线照射治疗阴囊血管角皮瘤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陕区;闫小君;郭晏海;候瑜;段杰;韩锋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耐药性机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81株UU对5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用PCR法扩增tetM基因并酶切,用UU MB抗原基因引物对tetM基因阳性UU株进行生物群的研究。结果 281株UU中82株对四环素MIC为16~256μg/ml,39株为8μg/ml,7株为4μg/ml,153株MIC<4μg/ml;121株MIC≥8μg/ml及2株MIC=4μg/ml者均出现377bp tetM基因阳性带;阳性检测率为43.77%。158株UU MIC≤4μg/ml未见类似扩增带。扩增产物用HpaⅡ酶切和电泳分析,均产生279bp和98bp两个特异性片段。281株UU用群特异性PCR分析,生物群1有166株,生物群2有115株;123株tetM阳性UU株,属生物群1、2者分别有54株和69株,分别占32.53%(54/166)和60.0%(69/115)(x2=7.94,P<0.05)。结论 ①PCR技术检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UU耐药性tetM基因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等优点;②载有tetM基因的UU株可能成为四环素耐药株,应进行监测及随访;③我国衡阳地区UU四环素耐药株以生物群2占优势。
作者:张艳;吴移谋;余敏君;尹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生殖器HSV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以定量PCR为对照,用HSV型共同性糖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夹心的IIF法,检测了94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的患者皮疹中的HSV。结果 IIF法检测HSV的敏感性为74.12%,特异性为55.60%;总阳性率(71.30%)明显低于定量PCR法的阳性率(90.40%)(P<0.05);但两种方法检测GH患者皮水疱内的HSV阳性率无明显差异(86.20%vers.97.00%),而检测糜烂性皮疹内的HSV时,PCR法的阳性率高于IIF法(P<0.05)。结论 IIF法具有简单、快捷的优点,适用于检测早期可疑GH患者皮疹内HSV,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叶兴东;颜景兰;张莉;朱慧兰;佟菊贞;林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溶甲涂片镜检结合组化染色对甲真菌病病原学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KOH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溶甲涂片直接镜检、溶甲涂片PAS染色和凝集素组化染色。结果 129例KOH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溶甲涂片镜检的阳性率分别为73.3%、56.6%、95.3%。 32例溶甲涂片真菌7个属与12种凝集素的结合形式具有属间区别 结论 溶甲涂片镜检结合组化染色阳性率高并有助于鉴别真菌菌属。
作者:杨国玲;林熙然;崔春华;孙涵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进一步了解紫外线照射(UVR)对银屑病患者系统免疫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UVR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CD44及CD54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①银屑病患者CD44及CD54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01);②UVR治疗后患者CD44及CD54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P<0.05);③停止治疗半月后,患者CD44及CD54表达量接近治疗前水平。结论 UVR治疗银屑病可能与其减少淋巴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有关。
作者:周春蕾;刘华昌;李冠勇;尹格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型别。方法 用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尖锐湿疣中HPV DNA,用生物素标记的特异性基因分型探针,对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的HPV DNA进行斑点杂交。结 50例尖锐湿疣标本经PCR扩增后48例HPV DNA阳性,阳性标本中HPV6、11、16、18型的检出率分别为16.7%(8/48)、37.5%(18/48)、14.6%(7/48)、4.2%(2/48),多重型别检出率为22.9%(11/48)。结论 HPV11型感染是尖锐湿疣发病的首要原因。
作者:刘继峰;马烈;郭劲柏;尤德渊;柏冰雪;于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膜CD23分子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BMC膜CD23选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用标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鼠抗人CD23单克隆抗体与其膜CD23结合,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 银屑病患者PBMC膜CD23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进行期患者较静止期患者显著增高(P=0.042),经有效治疗后,PBMC膜CD23的阳性率也随之下降(P<0.001).且银屑病PBMC膜CD23的阳性率与其PASI评分呈正相关(r=0.9813,P<0.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膜CD23水平与其发病相关,CD23可作为观察银屑病患者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思平;佟菊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也随之增多。1999年6月~10月间,我们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42例,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杨冰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酮康唑洗剂(商品名采乐洗剂),于1998年3月~11月治疗花斑癣5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5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5例,女5例;年龄13~45岁,病程3月~20年。全部病人治疗前均未使用过2%酮康唑洗剂及其它抗真菌药,且刮取皮屑直接镜检真菌阳性。
作者:孔玉沙;李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于1999年4月~6月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派瑞松霜(1%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复合制剂)治疗30例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尿布皮炎及各型湿疹,旨在观察此药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美萍;吴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于1998年4月~10月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酮康唑洗剂(商品名采乐洗剂)治疗花斑癣76例,并与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花斑癣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门诊花斑癣病人115例,男68例,女47例,年龄18~35岁,平均23.5岁,病程2月~5年,平均2.3年。所有病例症状体征均典型,经真菌镜检均阳性,其中合并有头、面部脂溢性皮炎35例,治疗前2周所有患者均未进行任何抗真菌治疗。
作者:梅长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脂溢性皮炎病因不明,近年来多认为与真菌、细菌感染和对该菌的继发过敏有关。我们用派瑞松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政勇;吴光侠;杨迪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自1997年10月~1998年10月应用必麦森凝胶(山东德美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寻常性痤疮1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寻常性痤疮248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治疗组128例,男48例,女80例;年龄16~35岁,平均22.32岁;病程2月~11年,平均3.73年。对照组120例,男45例,女75例;年龄17~34岁,平均22.48岁;病程3月~12年,平均3.84年。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部分累及胸背部;大部分患者用多种药物治疗。
作者:江超;刘正兰;梁素东;关江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淋球菌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对制定性病 的防治措施和策略有重要意义。壮观霉素(淋必治)是我国用来治疗淋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随着壮观霉素被 广泛应用于治疗淋病,其低抑菌浓度(MIC)也有变 动,为了解目前的情况,笔者近半年测定了30株淋球 菌的MIC,现报告如下。
作者:翁智胜;罗迪青;陈新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对临床上非淋菌性宫颈(阴道)炎患者分离出来的两种支原体进行鉴定,并检测其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利用药物包被于板条内,加培养法。结果 181例中,UU、MH及UU、MH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5.91%、3.31%及14.40%。UU及UU与MH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别为:红霉素、四环素、美满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强力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阿齐霉素、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四环素、罗红霉素、美满霉素、阿齐霉素、交沙霉素、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强力霉素。结论 提示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与强力霉素、氧氟沙星分别可作为治疗UU及UU、MH混合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许代娣;蒋湘林;陈全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于1999年4~9月,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商品名利复星,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蒙德生;康小平;张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96年3月~1997年11月在内科住院病人中发现2例艾滋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例1 男22岁。因咳嗽发热1月余伴皮肤黄染4天,于1996年3月4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1月底出现咳嗽、盗汗,伴有低热(38℃左右)、胸闷、乏力、纳差、肝区疼痛,双下肢浮肿,体重下降15kg。患者于1992年吸食海洛因,1995年至今改为静脉注射海洛因。曾在院外诊所诊疗(诊断用药不详),无明显缓解。1996年2月26日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在38.5℃~40.5℃之间,3月1日皮肤出现中度黄染。
作者:张建波;赵锡良;张崇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男性尿道口是生殖器尖锐湿疣(CA)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解剖位置特殊,病灶深在不易暴露,故治疗难度较大。且治疗后易出现水肿、疼痛等症状,复发率较高。本科自1997年以来,局部采用微波手术加手术后微波热疗双重疗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江丽芬;赖卓胜;于娜沙;成晓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左旋氧氟沙星200mg 2次/d共7天与头孢三嗪250mg单剂量肌注加强力霉素100mg2次/d共7天)治疗单纯性淋病合并衣原体和/或支原体感染各30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结果 两组病例的痊愈率分别为83.33%和86.67%,总有效率为90%和9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口服左旋氧氟沙星方案可作为治疗淋病合并衣原体和/或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赖维;张玉清;朱国兴;黄怀球;陈荣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电灼联合胸腺肽局部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 应用电灼大范围气化疣体并在创面即疣体的基底部注射胸腺肽。结果 29例均获治愈,随访0.5~1年,3例复发,复发率10.3%。结论 对CA的治疗在扩大治疗范围的同时配合免疫疗法,可降低CA复发率。
作者:唐高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青海省首次发现的HIV感染者HIV-1毒株的基因特征及亚型。方法 从2例感染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中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套式PCR方法,扩增HIV的Env基因,对其Env C2-V3及邻近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两个毒株与国际参考序列的Ccon间的基因离散率小为4.93%,而远离其它亚型。2个毒株间的基因离散率为1.35%。进一步的系统树分析显示,2个毒株与Ccon聚集在一起。结论 2个毒株均为C亚型,而且HIV-1毒株刚进入青海省且流行的时间不长。
作者:韩丽凤;马绍辉;冯忠生;李晓燕;邢辉;潘品良;董世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长期以来,抗组胺药已被有效地用来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瘙痒以及哮喘。大部分经典或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局限性(如镇静和抗胆碱能等副作用),已被相对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所替代。然而近年来,一些特定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特非那定、阿司咪唑)引起晕厥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也陆续报道,使心脏安全性成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应用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研制新的具有较低心脏毒性的抗组胺药,或合理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来避免心脏毒性,是提高第二代抗组胺药心脏安全性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就第二代抗组胺药心脏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伯平;付萌;刘玉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49岁,农民,患病前从事拖拉机手的工作。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前臂伸侧出现数个红色结节样损害,触之较硬,无痒痛等不适。此后皮损逐渐发展至腕部,渐增多,并相互融合,形成斑块,表面凹凸不平。3年前开始皮损明显扩大,病情加重,皮损时常破溃,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患者曾数次就诊于当地医院,未做明确诊断,曾间断外用肤轻松、红霉素、克霉唑等无效。1年前在当地医院做皮肤活检,诊断为“疣状皮肤结核”,口服异烟肼治疗1年,仍无效,遂来诊。家庭中其他成员无此类似病史。
作者:张立新;尤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金菊香煎剂治疗女性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服用金菊香煎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及血清睾酮水平,并做抑菌试验。结果 治疗后患者皮损改善显著,血清睾酮水平有所改善。金菊香煎剂有抑菌作用。结论 金菊香煎剂对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皮损有改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及抑制局部细菌生长有关。
作者:张芃;王萍;张志礼;杨慧敏;周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我院发生的由中(成)药引起的药疹逐渐增多,现将1997年5月~1999年12月30例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1~65岁,平均35岁,发病时间0.5h~7天,平均4天。其中既往有药物过敏史12例;有19例用药种类单一,或用同一药物后多次再发,从而确认致敏药物,另11例出现皮疹前用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根据停用某药后皮疹迅速消失而确认该药为致敏药物
作者:吴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的研究近10年来取得很大进展。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病毒抗原成分尚未能确定,宿主免疫应答尚不完全明了,尚无可靠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国外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上述问题,虽然已有一些动物实验甚至Ⅰ、Ⅱ期临床研究,但要能真正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且优于目前已有疗法,则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振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20余年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后皮肤肉芽肿。所发现的20余例有以下特点:①面、额部轻微外伤史;②皮肤进行性暗红色斑块,不溃破;③可在皮损附近或远处出现新的斑块;④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⑤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但无明显的脑膜刺激征;⑥全部病人在1.5~4年内死亡;⑦糖皮质激素可使皮损暂时好转,但显著加速死亡;⑧患者均来自农村。近通过透射电镜等肯定了1例皮损内存在至少两种细菌,结合以往发现的3例予以报道。鉴于该病凶险,在反映疾病特征的命名中加上“致死性”以期得到重视。
作者:高天文;宋志学;刘玉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