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例1女,6岁.右下颌及右枕部巨痣6年,周围皮肤、毛发变白1年余就诊.出生时,发现右侧枕部一黑色胎记,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1年前右下颌出现一小片色素脱失斑,同时发现右枕部巨痣周围皮肤及表面少数头发变白,此后,头顶和颞部头皮出现相同色素脱失斑伴部分头发变白(图1),遂来本院就诊,诊断:巨大晕痣合并白癜风.
作者:张琳;李玉珍;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均为皮肤科1997年5月~2004年5月门诊患者,符合局限性白癜风诊断[1].根据就诊病人的顺序依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16~52岁,平均25.2岁共有皮损120块;对照组78例,男34例,女44例,年龄16~48岁,平均23.9岁,共有皮损112块.经x2检验分析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及皮损数目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为了便于配合治疗和观察,皮损面积选择在1~100 cm2之间.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有严重疾患及不适宜该方法治疗的排除在外.治疗前停用其他药物及方法2周以上.
作者:乔少华;耿文军;付吉星;赵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04年10月~2005年9月门诊病人,临床诊断符合玫瑰糠疹[1].观察治疗的13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8~45岁,平均32.4岁;病程1周~6个月,平均2.5月.对照组66例,男29例,女37例;年龄18~47岁,平均33.2岁;病程1周~6个月,平均2.6月.治疗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孕妇及严重心、肝、肾疾病者不列入观察范围.
作者:夏云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资料和方法1.1疾病分级轻度为皮损占整个面颊1/3以下;中度为皮损占整个面颊1/3~2/3,重度为皮损占整个面颊2/3以上.1.2 82例均为门诊确诊的已婚女性,随机分为A组(联合组)38例,B组(单纯中药组)24例,C组(单纯外用组)20例.A组,年龄24~45岁,平均32.5岁;病期半年~5年,平均3.3年(轻度6例,中度20例,重度12例),蝶形型12例,面上部型¨例,面下部型6例,泛发型9例,结婚生育史36例,安放宫内节育环32例,口服避孕药6例,有人工流产史15例.B组、C组与A组在年龄、病期、临床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中医辨证均属肝气郁结症.
作者:蔡文科;张永宏;蒋海霞;常洁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 72例入选患者均为2003年3月~2005年6月本院就诊者,依据典型疣状皮损及醋酸白试验阳性诊断.年龄20~38岁,平均24.6岁.病程1周~3月,平均1个月.其中26例有过治疗经历.皮损均分布于尿道口内0.1~1 cm处,不伴有其他部位皮损,数目1~5个,粟粒至绿豆大小.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微波机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两组年龄、病程、疣体发生情况及部位等均匹配,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停用其他药物.
作者:曹志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2~37岁,平均29.6岁;病程8~27个月,平均13个月.皮损分布多在颜面部的前额、颊、颏、下颌等处.皮损形态主要为高出皮肤表面的坚实有弹性的结节或斑块,表面光滑不平,有呈椭圆或条索状,大小不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其中病因为痤疮者8例,感染者6例,外伤者16例.
作者:郝思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农民.因头部出现鳞屑性斑块3年,泛发全身伴关节痛10天于2005年7月20日就诊.2002年枕部出现一拇指盖大小肥厚斑块,轻度脱屑,每年夏季好转,冬季加重,轻度瘙痒,未做系统检查及正规治疗.半月前喷洒农药后左肩部出现数个黄豆大小红色斑丘疹,境界清楚,周围有红晕,瘙痒明显,未做任何特殊处理.10天前发热,全身均出现类似皮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并出现颈部疼痛明显,右侧腕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既往体健,无传染性疾病史,无冶游史,无风湿、类风湿疾病家族史.
作者:杨会君;王雅斐;徐海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报告茄病镰刀菌引起的儿童角膜溃疡1例.患儿男,7岁,学生.因右眼红肿、疼痛13天之主诉入院.从皮损处取材做真菌检查,直接镜检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依据小培养镜下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菌.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茄病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胡志敏;胡茫;董碧麟;胡荣毅;江萍;孙曾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50岁,右手腕起黄红色硬性斑块5年,组织病理符合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作者:张涛;孙秋宁;渠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56岁,因左肩背部无痛性肿物10余年,依靠组织病理学的特异性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标记确诊为(左肩背部)恶性毛母质瘤.
作者:李宏伟;黄勇;李春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38岁.因双小腿胫前有约胡桃大坚硬的皮下结节,无自觉症状,伴双眼球突出、消瘦、怕热、多汗、心悸而就诊.经皮肤组织病理及甲状腺功能检查而确诊,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及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杨桂侠;李群;焦婷;周元龙;王俊民;刘安;潘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报告3例烟酸缺乏症.3例患者口服烟酰胺治疗后皮损改善明显.其中1例出现幻视,幻触等戒酒综合征症状,病情发展迅速,提示与烟酸缺乏症精神异常鉴别的重要性.
作者:周少娜;肖生祥;刘艳;潘敏;李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洁悠神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58例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洁悠神治疗,对照组29例用冰片、滑石粉外敷,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周.评价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8.6%(17/29)和86.2%(25/29),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0.4179,P<0.05).结论洁悠神可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愈合,能降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
作者:李永青;林贵山;程惠华;李东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EEMM)的临床认识,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儿童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32例患儿均有EEMM典型临床表现,黏膜受累较重,男:女为1.4:1,平均年龄6.7岁.其中5例做了T细胞亚群抗原测定,CD3,CD4和CD8均下降,3例患儿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空泡改变,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浸润.结论儿童EEMM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上具有特征性,去除病因,及时控制感染,早期应用足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提高治愈率,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
作者:程颖;陶建凤;庄寅;余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真菌病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75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甲真菌病发病与下列9个因素密切相关:足癣(OR=10.502 ),手癣(OR=9.991),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治疗(OR=7.180),潮湿的生活或工作环境(OR=5.167),家族史(OR=2.687),甲外伤(OR=2.668),公用拖鞋、擦脚布、脚盆(OR=2.081),手足多汗(OR=1.955)、勤换鞋袜(OR=0.324).结论足癣,手癣,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治疗,潮湿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家族史,甲外伤,公用拖鞋、擦脚布、脚盆,手足多汗是甲真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勤换鞋袜为甲真菌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胡燕;杨莉佳;魏聆;张海平;戴迅毅;华海康;戚稼;孙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耳塞致外耳接触性皮炎的发展趋势和原因.方法对2001~2005年11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的202例耳塞致外耳接触性皮炎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对本病分别在5年中的发展动态,在各年度各月份的分布情况及在各学龄阶段分布的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平均发展速度是144.2%,在夏季发病多,在冬春季明显减少,发病以高中学龄阶段和大学学龄阶段发病多.结论本病在青少年学生人群中并且在天气热的季节正在不断增加,皮肤科医师应予关注.
作者:林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白癜风患者82例随机分成免疫调节剂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1、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观察和比较.结果加用免疫调节剂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白癜风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P<0.05),并能明显提高患者血浆内皮素-1的水平、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水平(P<0.01).结论免疫调节剂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白癜风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志军;韩景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达力士软膏封包疗法和常规外用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左右肢体对照的方法对55例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采用达力士软膏1次/d封包疗法和2次/d常规外用治疗8周;在治疗后2,4,6,8周根据PASI评估疗效.结果在治疗2,4,6,8周时达力士组PASI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常规外用法(t分别=1.7485,2.9561,4.3547,1.88942;P<0.05),达士力组治疗4,6,8周治愈率分别达到26%,58.6%,74%;与常规疗法相比疗效差异显著(x2=6.45,5.28,5.58,P=0.011,0.21,0.018),达力士组和常规疗法局部刺激发生率分别为15.2%和8.6%,两组疗法都未出现系统不良反应.结论达力士1次/d封包疗法治疗银屑病高效、安全、经济、快速.
作者:董秀芹;戴少霞;朱丽蕾;万健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21ras和c-myc在尖锐湿疣(CA)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5例CA损害中P21ras和c-myc的表达情况,并与CA非皮损、正常人表皮及高分化鳞癌皮损组织作对照.结果CA皮损中P21ras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基底层、棘层、颗粒层中,在表皮各层中其表达均显著强于正常人组(P<0.05),与CA非皮损组及鳞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A皮损中c-myc蛋白在表皮各层中的表达均强于正常人组(P<0.05),与CA非皮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棘层、颗粒层中的表达则弱于鳞癌组(P<0.05).结论c-ras是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的原癌基因,在CA表皮增殖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录因子c-myc蛋白可直接与DNA作用,促进与增殖有关的基因开放,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
作者:庞晓文;赵广;孟如松;张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十余种组方,观察小鼠服用药物后对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以研究其抗增殖、抗炎及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证实该中药复方的药物功效,及用于临床治疗以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为特征的皮肤病,如银屑病等的机理.方法小鼠分别经灌胃给予中药煎剂,MTX或生理盐水.两周后处死小鼠,取阴道标本石蜡包埋,HE染色,显微镜下计数有丝分裂指数.结果对照组有丝分裂指数为11.72±1.45,MTX组为2.63±0.74,与对照组相比t=60.6,P<0.01.中药组为7.61±1.77,t=13.26,P<0.01.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组与MTX组均能显著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但中药组与MTX组相比,抑制作用弱于MTX组(P<0.05).结果表明,中药药物组与MTX组均通过抑制表皮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但中药组的抑制作用弱于MTX组.
作者:陈红英;周利平;袁劲松;胡长发;韩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hTERT蛋白在鲍温样丘疹病中的表达及与高危型HPV存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原位杂交法研究HPV的存在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蛋白在鲍温样丘疹病中的表达,并探讨hTERT蛋白表达与高危型HPV存在的相关性.结果在26例鲍温样丘疹病标本中,18例(69.2%)为HPV16/18阳性,其中1例HPV16/18阳性标本也有HPV6/11阳性.3例(11.5%)为HPV31/33/35阳性,2例(7.7%)为未定型HPV阳性,21例有高危型HPV存在的标本是hTERT阳性,16例高危型HPV感染的标本呈现了强而弥漫性hTERT蛋白表达.hTERT蛋白表达与高危型HPV的存在显著相关.结论高危型HPV可能诱导了hTERT蛋白的高表达.
作者:刘厚君;林能兴;吴艳;黄琨;李家文;古江增隆;涂亚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34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血热型、血燥型和血瘀型)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皮损中CD34的表达情况及真皮浅层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果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皮损中,CD34的阳性表达分布于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特别是真皮乳头部血管内皮细胞,以血热型皮损的CD34阳性表达明显.MVD检测的统计分析结果证实:三型银屑病皮损的MVD值与正常对照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真皮乳头部血管新生的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D34的阳性表达强弱有可能成为血热型银屑病与非血热型银屑病的微观辨证指标之一.
作者:金力;陈凯;王萍;蔡念宁;姜燕生;娄卫海;陈学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应用组织工程技术建立新型稳定的瘢痕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模型的方法.方法在瘢痕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的基础上,应用新型高孔隙率海绵状聚乳酸-乙醇酸(PLGA)支架为成纤维细胞培养载体,建立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体系.应用冰冻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瘢痕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的生长特性.结果在此三维培养模型中,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种调控因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成纤维细胞所表达的生物学特性更接近于它们在体内瘢痕组织中的特点.结论本实验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地建立了新型瘢痕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体系,研究成纤维细胞的各种生物学特性,是研究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领域里一个新的和更为科学的方法.
作者:张培华;汤少明;罗少军;肖佐环;梁杰;左强;李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对22例银屑病皮损和19例正常皮肤的bFGF进行检测.结果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bFGF蛋白和mRNA阳性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和棘层,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正常皮肤则表达于表皮的基底层,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统计学分析发现银屑病皮损区表皮与正常皮肤表皮bFGF蛋白和mRN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bFGF可能参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真皮微血管异常的发生.
作者:郗彦萍;周艳;刘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CG)对角质形成细胞表达CXCR2及分泌TGF-β1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CG处理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MTT法检测CG对HaCat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G处理后的HaCat细胞的CXCR2表达.培养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观察CG处理后,培养液中TGF-β1含量的变化.结果50~200μl/ml的CG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干预24 h即可见到明显的抑制作用,CXCR2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上清中TGF-β1分泌增加.结论 50~200μl/ml CG促进素角质形成细胞表达CXCR2和TGF-β1分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马佳;金慧玲;韩洪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1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注0.5 mg,隔日1次,同时咪唑斯汀片口服10 mg,1次/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单独口服咪唑斯汀,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42,P<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作者:杨铭华;林为才;杨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和对照组(口服酮康唑)各60例.治疗后2,8,12周,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00%和82.0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0.573,P=0.903);8周和12周时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前者x2=0.194,P=0.659;后者x2=0.192,P=0.661);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较对照组轻(x2=4.728,P=0.03).结论口服特比萘芬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彦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片250 mg,1次/d,单纯指甲受累者连用9周,单纯趾甲受累或伴有指甲受累者连用12周;对照组采用30%冰醋酸外涂,2次/d,连用3个月.分别于停药时、第6,9个月时进行临床和真菌学评价.结果治疗组停药时、第6,9个月时,治愈率分别为49.12%,80.70%和89.47%;有效率分别为80.70%,91.22%和89.47%;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43.86%,94.74%和94.74%.治疗后各阶段的临床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学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同时段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3例出现胃肠道不适,1例出现一过性ALT升高,不影响治疗.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近、远期疗效好,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作者:付继成;蒋正义;徐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清浊祛毒丸和甲砜霉素,对照组单服甲砜霉素,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77.5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清浊祛毒丸联合甲砜霉素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有效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独服用甲砜霉素.
作者:谢国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台州市梅毒的大至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2004年1~12月某医院诊治的79例梅毒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市梅毒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男性略高于女性;安全套使用率只有46.38%;传播途径以婚外性接触为主;患者的文化程度偏低,以初高中多;治疗仍以长效青霉素为好.结论台州市梅毒以不洁性生活传播,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降低梅毒发生率.
作者:林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临床症状的病因.方法选择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本院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并接受过至少一个疗程正规治疗的876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症状持续存在或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共288例,符合复发性和持续性非淋菌性尿道炎范畴的22例.真菌感染为各病因之首(82例),盲目追加抗生素是引起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82.93%);心理因素、多性伴等也是出现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结论加强对复发性和持续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认识、合理使用抗生素、针对病因治疗等是防治非淋菌性尿道炎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东升;段逸群;杨敏有;高云;曾志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部分性病性尿道炎患者规范化治疗后,仍有反复尿道不适尿痛、下腹胀痛、尿道刺痒感、会阴部不适、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的原因.方法对217例性病性尿道炎后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液的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培养阳性63例,阳性率29.0%.结论性病性尿道炎规范化治疗后,某些症状的继续出现,可能与前列腺存在其他病原菌感染有关.
作者:刘海镜;刘贞富;李雯;郑舜华;陈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头孢派酮舒巴坦治疗单纯性淋病所需的佳剂量及疗程.方法通过对76例淋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头孢派酮舒巴坦分组治疗(分别为A组1.5g/d,B组2.25g/d,C组3.0g/d),连用3天,观察疗效.结果治疗2天后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72.00%,92.31%和96.00%,3天后分别为76.00%,96.15%,96.00%.第2天和第3天B组和C组疗效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头孢派酮舒巴坦治疗单纯性淋病时,2.25g/d,连用2天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具有较高的疗效/性价比,推荐使用该剂量.
作者:裴广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甲真菌病治疗困难,目前治疗包括外用药治疗、口服药治疗及联合治疗.治疗方法各有利弊,选择治疗药物的时候,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联合治疗可以缩短口服药疗程,减少副反应,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梅;谭升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痤疮中医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对肝郁气滞型和痰瘀热结型痤疮患者的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使用澳大利亚生物数据库Web Angis分析.结果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的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微卫星片段长度的平均值是23.87±2.97;痰瘀热结型痤疮患者的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微卫星片段长度的平均值是20.43±2.98,两型间进行比较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微卫星片段的长度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痤疮中医分型有关.
作者:田黎明;曾宪玉;王玮蓁;王辉;冷明;余艳;梁文;薛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总结本科性病门诊的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比较万倍显微镜与Clearview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分离培养及染色涂片检测的检出符合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本科性病门诊自应用万倍显微镜以来的所有病例,分别选取30例患者与Clearview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分离培养及染色涂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发性病中以非淋菌性尿道炎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为主,其发病率分别为38.49%,16.17%和11.83%,其中男性分别为38.00%,16.96%和11.43%;女性分别为39.78%,14.36%和12.64%.复合感染中以淋病合并非淋菌性尿道炎菌性尿道炎为多(10.44%),其次是非淋菌性尿道炎菌性尿道炎合并梅毒(4.39%),非淋菌性尿道炎菌性尿道炎合并生殖器疱疹(2.17%).万倍显微镜与Clearview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分离培养及染色涂片检测的检出符合率达90%以上.结论万倍显微镜具有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检出率高、费用低等优点,适用于性病门诊对性传播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作者:刘元林;杨闰平;李晓鹏;徐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