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胸背部、颈部、面部和手背皮疹反复发作3年,背部结节6个月.皮疹夏季加重、冬季减轻,对光敏感,偶有不明原因的低热和关节痛.青年时期有较严重的痤疮,曾接受维甲酸类内服和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半年前发现背部有2个皮肤结节样损害,未作特殊处理.体检:T 37.1℃,上胸部、背部和颈部可见不规则的红斑和散在分布的暗红色小丘疹,表面覆有少许糠疹样鳞屑,局部可见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未见毛囊性损害(图1);背部皮损区域内可见2个灰褐色圆形皮肤结节,直径分别约为0.8cm和1.0cm,表面干燥,无渗液,有轻微触痛.
作者:李文忠;许亚萍;彭建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出生时即被发现左侧颞部头皮有一斑状少毛区.近3年来未予任何治疗.患儿系足月顺产,其母孕1产1,分娩过程中未使用产钳.患儿无癫痫史和头部外伤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脱发及其他遗传病史.体检:发育和智力正常.皮肤科情况:头皮左侧颞部可见2.0cm×2.5cm大少毛区,但皮肤无萎缩,仅有少量的毳毛,其周围头发密度正常,轻拉发试验(一),眉毛、睫毛、指(趾)甲和骨骼均正常,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图1).诊断:先天性局灶性少毛症.患儿家属拒绝活检.
作者:王小珍;仪跃琴;张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22岁.左手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伴两侧皮肤增厚半年.左手X线示:左手无名指近端关节肿胀,骨质无破坏,关节无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真皮胶原纤维增多,排列不规则.诊断:厚皮指症.
作者:郭建辉;郭雯;赵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例1男,36岁,右足小趾、足背外缘沿小腿屈侧至腘窝出现暗红色角化性丘疹、斑块伴瘙痒32年.例2女,4岁,左下腹及腹股沟红色或红褐色丘疹、斑丘疹沿Blaschko线分布至外阴部,伴瘙痒3年半.例3男,26岁,右手背、手指、上肢至肩部暗红色丘疹、斑丘疹伴瘙痒3年.该3例皮损组织病理均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呈银屑病样增生,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诊断: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予抗炎、抗增生及对症治疗,早期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继续治疗后皮损仍不能完全消退.
作者:王传珍;周迎;靳日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10岁.双下肢反复出现斑块伴瘙痒2个月.右小腿外侧可见一直径约3.0cm的暗红色水肿性斑块,有浸润感,无触痛,皮温较高.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层胶原纤维及脂肪小叶间有片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胶原纤维间见火焰现象.诊断:嗜酸性脂膜炎.每天予强的松35mg口服[1mg/(kg·d)],2周后皮损好转.
作者:刘秋慧;徐子刚;王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道V型20甲扁平苔藓1例.患者女,16岁,20甲破坏、萎缩脱落伴瘙痒9年.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颗粒层呈楔形增厚,棘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作者:尧志建;徐磊;彭振辉;王香兰;郑焱;马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20岁.左侧背部出现息肉状损害半年余.皮肤科情况:左侧背部可见一约鸡蛋大半透明的大疱状损害,其中央可触及一约蚕豆大形状不规则结节,质坚,无明显压痛.手术切除物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境界清楚的由影细胞、嗜碱性细胞和过渡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诊断:息肉性毛母质瘤.
作者:戴艳;张力文;刘冬先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61岁.左上肢多发性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瘤组织位于真皮层,呈结节状,结节中心坏死,坏死周边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染色示:CK(2+),EMA(2+),Vim(+),CD34(3+),CD31(+).诊断:上皮样肉瘤.
作者:陈婷;李丽琴;万红萍;曹先伟;陈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10岁.怕热、不出汗、自幼全口牙齿缺失.患者毛发稀疏,无光泽,指(趾)甲及智力发育正常.前额隆起,两眼皮肤皱纹较多,鞍鼻,上唇短厚、外翻,面中1/3部分发育不足,呈苍老样外观.常呈现不出汗、怕热状态.诊断:先天性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
作者:毛太生;秦淑霞;毛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BP系统损害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B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法.结果 BP患者临床表现与性别不相关(P>0.05);但女性患者血红蛋白量降低的发生率和尿液中白细胞数明显高于男性,男性患者的血尿水平及治疗前后血ALT,BUN和GGT升高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均<0.05).另外,有肝肾损害者治疗时激素起始用量较无肝肾损害者高,住院时间也较后者长,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BP患者肝肾损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有或无肝肾损害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应早期针对肝肾损害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复发.
作者:宋蒙蒙;张敏;张理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斑秃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189例斑秃患者予复方甘草酸苷片、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的疗效,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和检验指标对疗效的影响;并对其中84例行皮损处边缘活检,以分析病理改变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斑秃类型、脱发面积、发病年龄及病理改变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浅层毛囊细胞破坏影响疗效,家族史、甲损害、IgE水平、炎症分期、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不影响疗效.普全秃、发病年龄早(≤20岁)、病程长(>12月)和脱发面积大(>60%)、病理未伴有毛囊上皮细胞破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疗效差.结论 病程短、脱发面积小、斑片型、病理伴毛囊破坏及嗜酸细胞浸润可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反之疗效差者,可选用激素治疗.
作者:蔡泽明;赵莹;杨建;西兰;张斌;巩毓刚;陈闻纳;章星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并探讨其敏感性与毒力的相关性.方法 对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分离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的124株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进行氟康唑药物敏感实验;并测定白假丝酵母菌氟康唑敏感组和耐药组的磷脂酶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阳性率及活力.结果 124株白假丝酵母菌中68.55%对氟康唑敏感;白假丝酵母菌氟康唑敏感株和耐药株磷脂酶阳性率分别为26.67%和66.67%;二者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率分别为33.33%和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白假丝酵母菌中,有68.55%菌株对氟康唑敏感;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株的磷脂酶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阳性率及活力均明显高于敏感株,可认为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株的毒力较敏感株强.
作者:郭芸;邓丹琪;樊应俊;李文华;陈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相同基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备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并作用于相同基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细菌脂多糖(LPS)刺激,通过中性红吞噬试验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MATT法检测巨噬细胞活性.结果 在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的作用下,LPS诱导的相同基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为0.552±0.060,巨噬细胞活性为0.411±0.035,与对照组(1.247±0.164和0.861±0.20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 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相同基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兰天飞;孙立新;段昕所;陆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沙利度胺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外周血中CXCR3和CCR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节Th1/Th2平衡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20只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动物模型,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模型对照组与沙利度胺组;另取10只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不作预处理,将其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沙利度胺组大鼠给予沙利度胺片悬液6.875mg/(kg·d)灌胃处理,4周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同时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以Th1-Th2-Th3Microarray基因芯片、realtime RT-PCR和ELISA法检测其CXCR3和CCR4基因及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CXCR3和CXCR3/CCR4比值升高,CCR4明显下降;而经沙利度胺处理后,其CXCR3和CCR4表达均下降,CXCR3/CCR4比值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沙利度胺可同时下调CXCR3和CCR4的表达,以CXCR3为甚,从而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体内不同Th细胞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辅助调节Th1/Th2平衡的作用.
作者:侯强;徐晓光;张红;潘叶飞;顾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应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对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意义.方法 应用OPAA11(5′-ACCCGACCTG-3′),OPAA17(5′-GAGCCCGACT-3′),OPD1 8(5′-GAGAGCCAAC-3′)和OPU15(5′-ACGGGCCAGT-3′)四种随机引物,随机扩增从浅部真菌病患者的皮屑或甲屑标本中提取的真菌DNA.结果 从各标本提取所得的红色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DNA经OPAA11,OPAA17,OPD18或OPU15扩增后,产生的电泳带型在不同菌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AP-PCR对于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徐磊;曾维惠;聂建军;覃静净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绝卵巢切除术后皮肤老化模型,观测黄芪提取液对卵巢切除术后大鼠皮肤衰老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e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非手术组、手术组(切除双侧卵巢正常喂养组)、雌激素给药组和黄芪给药组.正常饮食、饮水,饲育50 d后处死大鼠,取皮肤组织测定其生物活性酶及病理组织观察.结果 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皮肤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减少,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0.05).雌激素组及黄芪组皮肤组织中SOD活性不降低,羟脯氨酸含量无减少,丙二醛含量不增高(P>0.05).与手术组比较,黄芪组皮肤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增高,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降低(P<0.05),与雌激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示:,卵巢切除术后皮肤组织老化,雌激素和黄芪治疗后可改善和延缓其皮肤衰老.结论 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可以建立绝经期皮肤老化模型,黄芪提取液对大鼠皮肤衰老具有延缓作用,与激素替代疗法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吉木斯;郝勇;韩慧;杨月元;庞晓刚;石继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在多株黑素瘤细胞系及原代表皮黑素细胞中的表达,探讨酪氨酸激酶在黑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并培养人原代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浅表垂直生长期黑素瘤细胞株WM793B,转移性黑素瘤细胞株A2058,WM-266-4,Hs294T,SK-MEL-5和SK-MEL-1,用RT-PCR法分别检测7株细胞中酪氨酸激酶c-abl,c-kit和PDGFRα/β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7组细胞中非受体性酪氨酸激酶c-abl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与表皮黑素细胞和WM793B细胞相比,5株转移性黑素瘤细胞中的c-abl 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偏高;而PDGFRα/β mRNA表达明显偏低、c-kit mRNA在表皮黑素细胞,A2058,WM-266-4和Hs294T中mRNA表达较高,而在WM793B,SK-MEL-5和SKMEL-1中偏弱.结论 酪氨酸激酶c-abl对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而PDGFRα/β mRNA的低表达可能与黑素瘤的转移有关.
作者:刘启方;周晓燕;廖文俊;李承新;高天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TLR4和TLR9 mRNA在麻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运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麻风现症患者(30例)与已痊愈患者(3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和TLR9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TLR9 mRNA在麻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已痊愈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但痊愈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且TLR4mRNA在麻风现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与痊愈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LR9 mRNA在麻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LR9 mRNA可能是麻风杆菌的特异识别受体,TLR9可能参与了机体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的免疫反应.TLR4是否参与了机体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的免疫反应尚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作者:罗丽;刘源;张信江;龚少智;容荣;贾长莎;孔晓东;鲁东平;杨宪鲁;张庆波;王宝仁;刘放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218例女性SLE患者及98名正常对照组女性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分析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女性SLE患者血清IgM水平(1.069±0.553)与正常对照组(1.161±0.4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17.515±5.845)和IgA(3.282±1.672)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668±2.918和2.315±0.750),但血清C3(0.895±0.327)和C4(0.156±0.086)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60±0.183和0.245±0.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IgA,C3和C4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0.05),而正常对照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则与年龄无关(P均>0.05).结论 女性SLE患者血清IgG,IgA,C3和C4存在异常,IgA,C3和C4的异常与年龄相关.
作者:王秀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HaCaT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后HaCaT细胞的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对HaCaT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Bax和Ba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0.01μmol/L姜黄素处理HaCaT细胞后的细胞活性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μmol/L的姜黄素处理HaCaT细胞后,其增殖受到抑制,且均与姜黄素有浓度依赖关系(P均<0.05).Western bolt法检测结果显示,Notch-1的表达逐渐降低,Bak和Bax的表达逐渐升高.结论 姜黄素对HaCaT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推测姜黄素可能通过下调Notch-1受体的表达而改变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曹毅;王莉;杨晓红;陶茂灿;罗宏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卤米松乳膏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4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同时每晚外用0.1%维A酸乳膏1次:对照组22例,仅外用卤米松乳膏,用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2周、4周和8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17.39%,60.87%和82.61%,优于对照组的9.09%,27.27%和54.54%.两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时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外用卤米松乳膏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范宝荣;肖德秀;张翠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大败毒胶囊联合异维A酸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8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大败毒胶囊、泰尔丝;对照组仅口服泰尔丝.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为62.50%;治疗组复发5例,对照组复发13例,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 大败毒胶囊联合泰尔丝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作者:李瑞英;李铀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32岁.外阴出现菜花样赘生物3年,伴疼痛3个月.大、小阴唇有菜花样赘生物,呈淡红色或肤色,质坚,压痛明显,摩擦后易出血,并出现破渍和恶臭.皮损组织病理示:尖锐湿疣继发鳞状细胞癌(外阴).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示HPV16阳性.
作者:贾常莎;张跃;袁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抑郁情绪和评估其生活质量.方法 入选已确诊的47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医惠双方确信患者能准确理解调查内容后,由患者独自回答自评抑郁量表、抑郁状态问卷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所包含问题的内容.结果 59.52%患者会产生抑郁情绪,28.57%可以产生重度抑郁情绪.血清固定对梅毒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显著的是人际关系,其次为工作和学习及休闲娱乐.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且对其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陈玲玲;季孙平;施辛;蔡美红;陈小建;谢立夏;吴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黑素细胞损伤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各种应激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以及超微结构和微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影响黑素细胞代谢,导致黑素生成障碍或破坏黑素细胞,引起色素脱失.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影响黑素细胞代谢各类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悦;赵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黑热病合并HIV感染误诊的原因及防范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黑热病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3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不规则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和皮肤损害等症状,骨髓或淋巴结穿刺物涂片中均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免疫学检查为强阳性.结论 黑热病合并HIV感染的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但实验室检查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提高非疫源性地区医务人员的诊断意识和能力、及时完善实验室的各项检查,可避免或减少其误诊.
作者:夏洪娇;易运林;廖永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IRF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Illumina610-Quad芯片和Sequenom MassArray系统对4199例SLE患者和8255例正常对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选取芯片中位于IRF5基因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4728142)的分型数据.将病例资料按照临床表型分类,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病例间分析结果示rs4728142与各表型均无相关性(P>0.05).亚表型-对照对比分析表明rs 472814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除浆膜炎外的其他表型中分布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F5基因上rs472814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SLE的易感性相关,但与SLE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张鹏;陈日新;李存涛;唐彪;林艳;孙媛媛;尹先勇;左先波;孙良丹;崔勇;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告国内首例全身性苔藓样结节病1例.患者男,18岁,11年前腹部及项部出现数个绿豆大、肤色的丘疹,后皮损继续增多,并蔓延至全身.2年前出现脱发.胸部X线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腹部丘疹组织病理示:真皮上层呈非千酪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染色示:网状纤维围绕并渗入上皮样肉芽肿.
作者:李伯埙;陈玉平;耿松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在不含霍乱毒素的MCDB153培养基中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皮素-1(ET-1)能否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方法 取健康青少年包皮环切术后的新鲜包皮标本,经修剪、分离、消化和离心获得表皮细胞,用含bFGF和ET-1的MCDB153培养基重悬细胞,于常规条件下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L-Dopa染色及S-100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黑素细胞;生长曲线法记录黑素细胞生长状况;MTT法测定黑素细胞活性.结果 黑素细胞生长良好,1周后即进入指数生长期;细胞形态正常,具有2~6个树突以及2~3级树突,细胞纯度较高,无角质形成细胞和/或成纤维细胞污染.多巴染色使黑素细胞胞浆和树突呈棕褐色,胞核呈棕红色,S-100免疫组化DAB显色使黑素细胞胞浆呈棕褐色,证实为正常人黑素细胞;细胞活性良好,随时间延长活性逐渐升高.结论 采用bFGF和ET-1协同培养人黑素细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用于实验研究.
作者:朱坚勇;吕中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Q开关YAG激光及化学脱色法对豚鼠皮肤黑素细胞的影响,从而构建色素脱失动物模型.方法 分别应用Q开关YAG激光照射及5%H2O2化学脱色处理豚鼠黑色皮肤,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变化,HE染色和HMM5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皮肤黑素细胞的变化.结果 Q开关YAG激光照射3次后,豚鼠黑色皮肤变为白色,同时长出白色毛发,HE及HMB45染色后基底层未见黑素细胞.2个月后,照射区域皮肤及毛发仍呈白色,镜下基底层亦未见黑素细胞.而化学脱色法可使皮肤略变白,毛发仍呈黑色,HE及HMB45染色镜下基底层仍可见大量黑素细胞.结论 Q开关YAG激光可以构建短期稳定色素脱失动物模型,为色素减少性皮肤病的研究提供了可依据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雪静;刘莉萍;马红;许辉;顾文涛;李遇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传统的麻风实验技术对早期麻风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新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为提高早期麻风诊断率,包括抗酸染色阴性的少菌型与纯神经炎麻风患者的诊断均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采用PCR技术检测麻风菌基因、运用新发现抗原血清学与T细胞试验对早期麻风诊断的研究进展,阐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