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质.作为培养医务人员后备力量的医学院校,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增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领导的认识,开设人文课程及发展校园文化等,尤其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作者:任桂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现行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和教学偏重于医德规范的教育,而疏于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和教学,应当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王亚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阐述了熟练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医学生搞好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更好的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以适应医学新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
作者:许明璋;史良;彭卓;晁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倡导求真、求实;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倡导求善、求美.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整合交融,才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而决定了作为特殊职业的临床医生仅仅掌握生物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人文科学知识,在具备精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广博的人文内涵.
作者:张玉妥;张艳芳;季建军;邱景富;张进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构建和谐医学伦理观至关重要.它将对医学伦理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改善医患关系,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徐玉梅;刘宪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如何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医院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开展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把握的重要原则和对策.
作者:李晓红;刘新奇;许金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从产妇的心理变化出发,分析产妇在分娩时和产褥期的心理特点和产生原因,探讨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心理保健中的作用和保健对策,保证产妇分娩的顺利进行及产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在提高产科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树立医务工作者高尚的医德医风.
作者:邹余粮;李召慧;韩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医德医风建设直接关系医院生死存亡的问题,作者从爱岗敬业、守法律业和勤业精业三方面深入探讨了医德医风建设方面的重要原则、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作者:王晓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非典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危机,毋庸置疑,危机首先意味着危险,意味着灾难;但一场巨大的危机中也往往蕴含着许多新的机遇,意味着许多契机.对于尸检率仍很低的中国尸体解剖现状来说,非典危机所带来的公众情绪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契机,我们应顺势利导,借机大力宣传尸体解剖对征服非典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以法律法规保障尸体解剖的开展.
作者:张泽洪;陈肖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提出了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毒患者的人道关怀问题.提出必须尊重艾滋病病人的人格和权利,从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社会三个层次上全面关怀这些患者;在预防问题上要标本兼治,不能把治标的办法视为非道德行为.
作者:王懿;贾宏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变性手术已经在我国临床上进行了20年左右,但至今为止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近几年不断有纠纷案件出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也随着提出,急需进行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本文对易性手术的合法性、变性手术的自主决定权以及术后性别证明的变更进行了探讨.
作者:杨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论述了医生职业语言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诊断和治疗过程两个环节中医患语言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医生职业用语基本的伦理原则.
作者:徐仙兰;桑丽娟;王洪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对血友病性骨关节病治疗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治疗的目的不仅能减轻患者的思想痛苦,而且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提出任何手术禁忌症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作者:黄省利;贺西京;吕惠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口腔颌面组织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于组织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口腔颌面组织工程应遵循的基本医德原则,加强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伦理学教育及患者宣教,有利于口腔颌面组织工程的发展.
作者:王正辉;杨壮群;屠军波;虎小毅;韩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过度医疗是一个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确切的说是一个医学-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口腔疾病过度医疗的特点,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剖析了口腔疾病过度医疗的原因,并提出了医者、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针对口腔疾病过度医疗应采取的措施.
作者:姚天华;李青;屠军波;杨壮群;李昂;饶国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高消费群体是一个特殊的消费人群,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语言需求和生活习惯,对医疗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表现在对环境、语言、对自我信仰的认知、习惯能否得到尊重等方面有着更高需要的满足,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护理管理上的难度.如何结合高消费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伦理模式,使病人的信仰、道德观念得到尊重,使其宗教信仰习惯得到维护,权利得到保护,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本文运用护理伦理学理论,对病区环境、设施管理等方面,着重从美学角度、东西方文化角度入手,规范环境及护理人员的医德行为,给病人提供一个能够体现医学伦理学、生物学、工程学、信息等多门类学科相融合的、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的医疗环境.
作者:赵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贯穿了诚实信用的法律原则,2002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院的诚信问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笔者对医院的诚信服务问题作了一些研讨和思考.
作者:朱春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简要分析了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及分类,并提出了防范对策:①加强卫生立法;②加强医院管理;③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④加强医德医风教育;⑤狠抓医疗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井指出,解决医疗纠纷需要的是理智和法制,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作者:张家舫;张新元;黄松华;杨宏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认为:情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在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递、发展和发挥的永不停息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即为人类所积累的各式各样心理感受的总和;情感文化与医学道德密切相关,医德情感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评价医德关系和医德行为以及调节个人医德认识的作用,从而积极影响和控制医德行为.因此提出,要巩固和强化决战SARS所取得的医德情感文化成果.其主要包括:1.与人为善与关爱他人的亲切感;2.履行救死扶伤天职的责任感;3.敢担风险与乐于奉献的使命感;4.求是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欲望感.
作者:罗照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兴院之道在于管理,管理之核心在于质量.病案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医院管理、设备、技术、信誉和效益的综合体现.病案质量又是一个医院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反映.
作者:李菲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医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医德医风建设,关键还是广大医务人员的自我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是根本,本文就定期召开医德医风专题讲评会,拓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举措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者:陈兆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使医院管理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患者投拆,作者在阐述患者投诉的常见原因和表现形式之后,着重分析患者投诉给医院管理者带来的契机;指出患者投诉里面包含着未被实现的患者需求,意味着医院的管理工作还存有差距;作者提出,医院管理者应该更新观念,抛弃那些一味躲避和敷衍的做法,真正建立让患者投诉有门,并投诉有效的新机制.
作者:张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从医疗服务现状出发分析医患利益关系,它是医患关系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费用、风险、关怀等三个问题上.为了大限度解决这些问题,医患双方遵守道德要求必不可少,表现为守法、守信、知情、沟通,这样才可以化解医疗纠纷,避免对抗性的冲突,使双方利益大化,建设满意的医患合作关系.
作者:王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医德作为一种文化要素不可能独自生存,它必须在既定的社会文化系统结构中才能发挥其具体的功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必然会对它产生各种影响.作者从医院文化与医德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医德产生的根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作者:任森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医院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实体,必须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兴学习之风,开展建设学习型医院的活动.
作者:钟声;张义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认清发展形势,抓医德医风意识的不断深化医务工作者时时都应关注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特别关注职业道德建设,紧紧抓住医德意识的不断深化,唯如此,方可处处主动.
作者:黄党发;高水清;萧智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到2002年,全国正式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8211个;[1]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58个城市已设立了1.2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从数量上来讲,可以说大部分城市基本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作者:王继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医疗管理活动中的不作为行为,作为一种隐性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对医院的管理中出现的不作为行为的表现、危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不作为行为的一些建议.
作者:梁红娟;郭照江;李刚;闵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道德评价对于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人员自律度,促进政府行为,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正、有序、持续地向前发展有重要作用.道德评价适宜于评价任何社会现象,同样适宜于评价政府行为.本文论述了道德评价对卫生事业领域政府行为的应用.对相关道德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标准、内容、范畴及具体方式做了一定的探讨.
作者:杨龙;葛云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