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依赖自愿戒毒机构的医院文化和医学伦理建设直接关系到其职能的实施和宗旨的贯彻.以现代生命伦理学和社会伦理学为内涵的医学伦理学是指导现代药物依赖临床医疗机构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其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文化和禁毒工作意义重大.
作者:杨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现代医学实践始终具有技术与人道的双重性,在泌尿外科临床实践中尤其明显,因为泌尿系统是一个生理管道,新技术、新材料易于实践.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自主与尊重等在临床中必须自觉实践,真正给病人以人文关怀,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方克伟;李泽惠;程传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诊疗中存在着治疗困难和预后不良、目前尚缺乏诊断的绝对标准和存在较强的药物治疗副作用等问题.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认为在诊疗中应坚持患者利益至上,实践医学人文关怀;贯彻知情同意原则;坚持诊疗优化,完善诊断治疗标准;开展临床伦理教育,提高临床伦理决策水平.
作者:曾波涛;陈晓阳;曹永福;许婷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脑外伤病人占外科病人很大一部分比例,其治疗过程艰难而复杂,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涉及很多伦理学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作者通过多年来诊治脑外伤病人的经验,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脑外伤治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更有利于保障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摆正医生与患者位置关系,使脑外伤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作者:王东峰;郭世文;李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培养护生在护理行为实施前、中、后向病人和家属作解释以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方法:修改原有的各项护理操作步骤及评分表中解释项目并予具体细化,在2002级6个班级、245名护生中实施.不记名调查全部护生.结果:245名护生达到预期目标.结论:护生法律意识培养应从前期教学开始,护生护理行为实施前、中、后向病人和家属作好解释合情更合法.
作者:苏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师生关系作为高校生活中的一个基本的人际关系,对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影响.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师生人际交往正确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和谐师生关系的互动功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医学生的医患伦理地位意识,使教师、学生与社会都受益.
作者:诸葛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探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对临床实习生进行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摸索和总结如何对临床实习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的方法.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针对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系统做好一年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医学伦理教育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理论指导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作用;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导师和专业科室发挥教书、科研和学术育人作用;将医疗扶贫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医学研究生的德育培养计划.
作者:王巍巍;陈晓阳;孟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结合目前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伦理现象,分析了其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医学生和谐就业伦理观培养的现实途径.
作者:张爱芹;潘庆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针对精神科开放病房中护患沟通的特点,探讨了精神科开放病房护患沟通的常用技巧:尊重患者的人格,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相互沟通的空间.
作者:李佳勋;杨淑恩;刘增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探讨影响性病诊治中护患关系的伦理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期建立和谐的新型护患关系.护理道德义务、保护性病患者个人隐私、护士的职业进取心、性病患者的疾病知情权等因素是当前影响性病诊疗中护患关系的主要伦理学因素;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权、提高自身护理专业水平、普及健康教育等伦理学措施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终规范性病的诊疗.
作者:区凤仙;朱国兴;霍建珊;杨素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住院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患纠纷.
作者:王宝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探讨了人体可识别遗传资源研究与应用所引发的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作者:郑建中;王洪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等医学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各科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生命伦理观的教育.真正唤起医学生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如何运用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今后将面临的医疗服务工作,使医学科学沿着正确、有效的轨道发展.
作者:佟晓露;袁江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使早产儿的存活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早产儿明显增加的发育障碍和其他不可知的预后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经过救治只可维持生命存活而无社会价值和出生后短时期内即将死亡的早产儿,对其放弃救治或终止治疗是合乎伦理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应该在是否救治的决策中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许婷婷;曹永福;曾波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从探讨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定义开始,进而探讨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定义、内容和原则,当这些原则发生冲突时为解决这些冲突的办法进行伦理辩护的条件,以及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对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不得不进行干预时应该考虑的若干要素.
作者:邱仁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新药临床实验、器官移植等涉及的伦理学问题作了探讨.
作者:黄洁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通过分析美国及其西方一些国家在建立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卫生保健金融体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比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健金融系统时所面临问题的异同点.为解决中国,特别是农村医疗保健问题提出了建议.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应该严格审查其生物伦理学基础(包括医疗保健制度)是否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利益的的需要,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国民享有相对同等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树立在道德指导下的生物伦理学观念,取消医疗消费和财政拨款上的平均主义,节省和减少医疗费用的超高预算和过度支出;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如私立营利性、私立非营利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医院、保健机构等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保健系统,保证卫生政策和道德标准的协调统一,授权的机构以契约、市场和法律的方式进行管理;处理好政府、私人和市场的关系,多方筹措资金,建立成功的、有创造性的保健制度和生物医药产业.同时指出,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建立这样的医疗保健系统:①保障基本的国民医疗保健服务,要求不要太高;②承认医疗保健地域之间存在的不均衡性;③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对医疗保健费用有所了解.作者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及其医疗保健不同付款方式的分析,指出权利的过度赋予和平均主义式的财政支持均不利于医疗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恩格尔哈特;张殿增;刘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医疗行业是服务业,医疗人性化服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佳途径.人性化服务应考虑其服务对象是病人,考虑到人性的弱点,考虑到人性的差异及自我防卫的心理.人性化服务应具备五个要素:可依赖度、保障度、知觉度、关怀度、敏感度.
作者:王传江;毛宗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国外对医患冲突的已有研究涉及到:社会角色理论、医患交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医疗保健制度.国内学者从社会学、医疗技术、医疗信息、医疗法律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医患冲突进行了研究.深入研究医患关系的多重属性,从医药、医保、医疗相互关联的系统深入研究医患冲突的原因,仍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课题.
作者:杨同卫;路文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拒绝医生的诊疗方案,是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医疗实践中生发出许多伦理困惑,成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障碍,作者试从患者、医生、法律的角度出发,探讨应对的方法.
作者:陈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近年来,出于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媒体的不适当介入以及司法的举证责任倒置等原因,使医患关系出现新的变化,面临种种裂痕在逐渐加深的趋势.呼吁全社会尊重医患双方的权利,督促医患双方切实履行各自的义务,建立平等互惠的医患关系:唤醒真诚和爱心,推进司法公正公平,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孔庆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前婚检过程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比较突出,医院在解决这一冲突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对不属于婚检内容的隐私权,医院要绝对保护;对属于婚检内容的隐私权,医院应履行谨慎检查、规范操作、严格保密、善意建议等保护原则,只对本人行使建议权,既充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利,又充分保护对方当事人的知情权,以大限度地避免婚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作者:王东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医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法律责任压力.这使医生产生了一种规避风险的自卫医学行为.自卫医学行为又分为为了规避风险而进行的超出常规诊疗需要的正自卫医学行为和规避高危患者和高危诊疗程序的负自卫医学行为.自卫医学行为造成了医疗服务行为的低效率,影响患者的安全.如何减少医生的自卫医学行为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作者:徐萍;王书会;王云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审美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精神层次的素质教育.它能培养医学生的审美能力,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医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立足医学史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进行探讨.旨在呼吁在医学各科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采用了分析、例举、归纳、引用等方法.提出了医学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三种有效途径.
作者:梁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柏拉图<理想国>中所涉及到的医学伦理观念并非专门论述,而是其论证正义、善的理念等道德哲学命题的辅助材料.本文认为,这些辅助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柏拉图及其时代对医学作为职业、学科或技术的认知与见解.一旦将这些认知和见解与当代医学之发展中呈现的问题作比照分析时,则会发现这些古老且久远的认识和见解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启示着现代医学发展中许多困境性问题的解决.
作者:尹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当前中国艾滋病疫情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实际行动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继承和发扬了白求恩精神.本文通过桂希恩教授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先进事迹,阐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白求恩精神--桂希恩精神的内涵,以及在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学习桂希恩精神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子荣;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名医大师思想言行中散发出医生职业精神的灿烂光芒,他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关爱,他们对医生职业有真切感悟.他们堪称为医生高尚职业精神的杰出楷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和医德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医生和医院的价值取向以及医患关系的定位.
作者:秦达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生命伦理学在我国有近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它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生命伦理学在我国的茁壮成长.分析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对策,是我国的生命伦理学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作者:毛新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生命伦理学中国化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发挥中国伦理学工作者的优势.同时,生命伦理学中国化应讲究方法.
作者:郑文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探讨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为代表的特殊人群性病规范化诊疗的伦理学影响因素.老年性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可能存在基础疾病,部分老年人尚存在言语不清、记忆模糊、自尊心较强等心理特点,加上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老年人性病规范化诊疗过程中的主要伦理学措施应包括考虑老年人的病理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诊疗,有技巧的问诊与体格检查,并重视提高其生活质量.孕产妇患者的性病规范化诊疗过程中主要应采取伦理学措施原则包括重视婚检与产检,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性病,并应权衡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儿童性病的规范化诊疗中主要应注意家庭成员是否感染或是否受到性侵犯等,做好保护性医疗,并且做好宣传教育,让儿童远离性病.
作者:朱国兴;陆春;赖维;黄怀球;万苗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孕不育者对人工授精技术的伦理态度,促进该项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法:自制问卷调查了223名不孕不育者.结果:不孕不育者对AIH、AID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婚姻家庭生活选择相对宽容;精子的商品化趋向值得关注;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以保证精子和人工授精儿的质量.结论:AID会引发许多伦理问题,临床应用时更应遵循有利于患者、知情同意等伦理原则和相关法律规定,以减少纠纷,造福社会.
作者:应锋;杨月萍;任灿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伦理委员会研究文章的年度分布及期刊分布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伦理委员会的研究成果,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田冬霞;张金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医德的高低同医生的从业立场密切相关.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医生的医德立场出现了很大的分化,有的仍然保持着主导医德立场、有的定位在附属医德立场、而有的则转向负性医德立场.从附属医德立场的需求滑向负性医德立场的欲求,在更深层次上显示了当前医德医风败坏的根由.本文建议通过新的节制论来改变医德败坏的现状,力求达到尊重需求、节制欲求、高扬人道主义的医德立场.
作者:孙荫众;吕翠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自主性原则是对个人的自主和自由的尊重,其核心是对人权的尊重,包含有知情同意、保密、隐私等具体规则.自主性原则根源于强调个性自由和选择的自由主义道德传统,虽为西方医学伦理学所倡导,但我国古代哲人也提出过相近乃至相同的看法.
作者:吴宁;黄发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单纯胰腺移植是治疗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Ⅰ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尚未在临床上普及,造成这种情况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还包括众多的社会学和伦理学原因,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刘小南;霍婷婷;王为忠;董光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道理问题,直接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供体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器官移植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应尽快为脑死亡立法,树立新的伦理观念,明确禁止器官商业化.另外强调,知情同意是供体器官摘取的首要伦理原则,医学原则和社会标准是受体选择的依据.
作者:吕军;叶章群;李倩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