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政治工作局
  • 主办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2095-6894
  • 国内刊号:61-9000/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4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基础医学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6期文献
  • 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患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新生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患儿接受原发病治疗;治疗组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微剂量肝素(24 U/kg·d)联合冷沉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机体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机体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时间(5.11±0.86 d)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7.68±2.05 d)明显短于对照组(9.43±1.58 d,13.75±2.64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期间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效果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赵锦英;蒋晓梅;蒙淑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胰岛素抵抗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胰岛素抵抗(IR)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8/2015-06在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采取干扰素治疗CHB的患者78例,根据有无IR分为研究组(n=39,胰岛素抵抗组)和对照组(n=39,无胰岛素抵抗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联用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均在HBeAg出现转换后考虑单药方案,观察和记录两组的疗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即48周时的血清ALT水平正常率、HBeAg转换率与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结束后24周随访期间,研究组血清ALT正常率与HBV?DNA转阴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是影响干扰素远期疗效的因素之一,存在IR的患者其治疗结束后随访期间疗效较差,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CHB患者有无IR的存在,若存在IR,则改善CHB患者的IR可增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收益.

    作者:王佳乐;李广明;赵小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肿瘤患者经微量泵注入替加氟与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经微量泵注入替加氟与静脉滴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06/2016-12经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确诊为头颈癌的46例患者和直肠癌的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量泵入组(n=38)和静脉滴注组(n=31).比较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每位患者均完成3~8个周期,微量泵入组共完成233个周期,静脉滴注组共完成189个周期.两组患者根据周期统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微量泵入组及静脉滴注组分别为81.5%和7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入组及静脉滴注组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5%<55.0%、36.1%<50.3%、33.5%<48.7%、31.3%<41.3%及18.0%<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入组及静脉滴注组非血液系统中口腔黏膜损害、周围静脉炎、手足综合征及指甲病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41.8%、3.4%<16.4%、6.9%<50.6%及4.8%<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血液系统其他胃肠道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氟微量泵入能减轻腹泻、骨髓抑制及口腔黏膜炎的发生,不良反应较静脉滴注组轻.

    作者:赵树林;陈晨;佘玉奇;方翎;郑洁婷;张述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穴位注射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穴位注射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6-05河北省中医院骨伤一科收治的9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在脊髓型颈椎病常规基础治疗上予以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和40分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vs 10.42%),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丹红注射液可较好地恢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胡亚南;杨家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聚合物胶束在药物传输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

    聚合物胶束是两亲性基团聚集体,由疏水核心和亲水外壳组成,其疏水性内核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稳定性,而亲水性外壳经修饰后发挥靶向作用,同时降低药物非靶向性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聚合物胶束在药物传输系统中的新研究进展,着重阐述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搭建其他分子在靶向抗肿瘤系统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增加对聚合物胶束的理解,进而推动其在基础科学中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发挥大的价值.

    作者:李菲;张家彦;杜丽;卢远;王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TUSC3基因与人类癌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TUSC3基因在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该基因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一些研究发现,TUSC3基因与离子转运、细胞粘附、增殖以及睾丸发育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候选的肿瘤抑制基因,TUSC3基因沉默与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在多种肿瘤中发现TUSC3基因的缺失、重排以及异常甲基化,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就TUSC3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晓晗;顾页;林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的骨转换生物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诊断标准为发生了脆性骨折和(或)骨密度低下.骨密度检测目前以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为金标准,而骨转换生物标志物检测对骨质疏松程度的评估则是其重要补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从血液、尿液中可检测出的骨代谢生化产物及相关激素,其能够反映骨代谢状况,其中能反映骨代谢转换的指标称为骨转换生物标志物.本文就骨质疏松的骨转换生物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苏延林;宁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小鼠骨折及不同治疗方式模型的研究进展

    近,小鼠骨折模型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这是因为,科研人员可利用转基因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将小鼠的基因序列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重构,研究具体的基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当前的小鼠骨折模型中,小鼠的股骨骨折模型是常用的.在研究普通骨折的愈合时,通过新的三点弯曲的工具造成小鼠的股骨或胫骨骨折,然后再用髓内钉、锁钉或髓内加压螺钉固定骨折的股骨或胫骨.另外,在研究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时,经常会将小鼠的股骨切断并切开,然后用别针技术、带锁髓内针、锁定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评估骨折愈合的方法有多种,从传统的放射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发展到了MRI、显微CT、放射性核素显像和特殊分子和基因的检测层面上.小鼠的步态分析是另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总的来说,当今的小鼠骨折模型与时俱进,为我们研究正常和病理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理学、生物力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各方面变化提供一大批可信的、标准化的方案.

    作者:赵毅;夏永宁;于铁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人诱导性干细胞产业前研究

    人诱导性干细胞在进入产业化之前,主要的产业前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点.①大规模样本收集,研究特异致病突变造成的疾病表型差异,构建基因改造的人诱导性干细胞,利用分化细胞进行疾病模型研究.②高效率,功能性诱导分化获得终末分化细胞,用于细胞替代性治疗,例如:血细胞分化,胰岛细胞分化.③和基因工程,组织工程和发酵工程相结合,实现人诱导性干细胞或分化细胞的大规模制备.本文将着重分析进入真正的产业化应用之前,人诱导性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张冬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学应用中的安全性综述

    环糊精(CD)是由6~8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化物.改性环糊精具有低毒、易修饰等优良性质,并可通过与药物分子形成包合物而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改性环糊精不仅能够以其本身或修饰CD的形式充当载体,还可通过聚轮烷、阳离子聚合物或纳米粒等形式构建有效的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赋形剂,改性环糊精广泛应用于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给药等多种药物剂型,因此,其在人体内代谢及生物安全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改性环糊精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应用领域、吸收代谢以及毒理学性质的研究进展,并对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CD药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归纳分析,提出了改性环糊精类物质研究的重点与发展方向.

    作者:卓敏;严忠海;张加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

    乳腺癌已经从群体治疗走向个体化治疗,其中HER?2状态是判断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指标.如何准确判断HER?2状态以及确诊后早期阶段患者该如何选择靶向治疗,尽管已存在不少指南与共识,但仍然需要不断推广和普及.我们从HER?2状态的标准检测及靶向治疗的选择出发,阐述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准则与经验.

    作者:张少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

    随着对常见或罕见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逐步阐明,主要以形态学概念作为定义标准的WHO 2007分类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病理学家通过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特征,在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增加了部分新认识的肿瘤实体和变体,删除了部分肿瘤类型或诊断术语,对某些肿瘤的诊断、分级及分型进行了修订.WHO肿瘤分级从2007版过渡到新的WHO 2016版的过程中临床神经病理学家接受挑战的同时,也通过很多新的诊断方法增加了对脑肿瘤的认识,新版的WHO 2016分类可能是从早的WHO 1979分类标准以来变化大的,因此,需要所有神经肿瘤领域的专家对这一新概念能有更充分的认识及理解.本文主要通过对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解读,希望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系统能使临床、实验室研究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更便利,并且改善脑肿瘤患者的生存.

    作者:张鹏幸;刘楠;刘波延;涂艳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我国精准医学计划实施的保障

    精准医学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体现了公众的需求以及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必然.国家顶层设计与科学决策是精准医学计划的实施根本保证,与此同时,精准医学也将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建立生物样本库、大数据平台、基因和蛋白等分析平台将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支撑.

    作者:陈柯羽;张华;詹启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一种治疗套细胞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新药依鲁替尼

    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种新型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首次加速批准上市的新药,主要用来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依鲁替尼能够阻断介导恶性B细胞不可控地增殖和扩散的信号通路,不可逆地抑制BTK的活性,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与传统的治疗药物相比,依鲁替尼表现出良好的优越性,为MCL和CLL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研究介绍了依鲁替尼的基本信息、药理作用、合成路线和临床研究及应用.

    作者:许晓辉;秦雯雯;刘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MicroRNA?3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MicroRNA?31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ealtime?PCR检测不同来源的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中microRNA?31(miR?31)的表达,分析miR?31表达与胶质瘤级别的关系;MTT检测miR?31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iR?31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都是低表达的,且在胶质瘤组织中其表达水平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降低.在U87和U251中,miR?31均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而同时加入antisense RNA抑制miR?31作用后细胞增殖即恢复.结论:MiR?31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可能成为未来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侯文仲;毛振敏;曾敏敏;关北漩;廖国民;陈向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CFS算法研究肾癌中的关键基因

    目的:识别肾细胞癌(RCC)中的关键基因,并揭示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机理.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芯片数据GSE53757,筛选它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在线工具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然后使用基于特征子集相关性(CFS)的变量筛选方法筛选DEGs的关键基因,并根据筛选出的关键基因,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建立筛选RCC样本和正常对照样本的分类预测模型.结果:共筛选到541个DEGs,包括312个上调基因和229个下调基因.选择21个作为特征基因,通过SVM方法建立RCC样本和正常对照样本之间的分类模型,其预测精度为97.2%.此外,STRING数据库筛选的Top10Hub基因中也发现了4个与CFS算法筛选出的特征基因重合的Hub基因(CD40,EGFR,CAV1和TGFA).结论:CFS是用于筛选RCC中关键基因的有用工具.并且,CD40,EGFR,CAV1和TGFA这4个基因很可能为诊断RCC的目标基因.

    作者:张梦莹;卢易;钮冰;苏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脓毒症大鼠促炎因子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输注对脓毒症大鼠促炎因子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BMSCs进行分离培养之后,选取24只成功建立脓毒症模型(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法)的Wistar大鼠,依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脓毒症组、间充质干细胞组以及上清液(间充质干细胞上层培养液)组各8只,另选8只接受假手术干预的Wistar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各组均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干预1周,干预后以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白介素?6(IL?6)、心肌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含量,同时在治疗后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小鼠的心功能.结果:间质干细胞组TNF?α(1253.701±326.960)pg/mL、肌钙蛋白(79.720±11.352)pg/mL、IL?6(747.596±33.184)pg/mL、LVDS(2.925±0.271)mm与上清液组TNF?α(1337.888±201.937)pg/mL、肌钙蛋白(83.923±14.491)pg/mL、IL?10(749.253±37.118)pg/mL、LVDS(3.013±0.236)mm显著低于脓毒症组(P<0.05).间质干细胞组SOD(108.199±20.081)U/mg、LVEF(77.125±1.808)%与上清液组SOD(109.691±18.609)U/mg、LVEF(77.750±1.669)%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5),且与假手术组水平接近(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能够改善脓毒症大鼠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调节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作者:程仁洪;郑健新;张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3D打印技术辅助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生骨科疾病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生骨科疾病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方法:选取2013级临床专业5年制本科生90名,采用整群随机分2组,分别为3D打印技术辅助P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对教学吸引力、知识理解深度、思考启发力、知识掌握程度、总体满意度5个方面进行评分,每项采取10分制,同时记录学生的实训考核成绩(100分制).后比较两组教学法的评分.结果:教学吸引力、知识理解深度、思考启发力、知识掌握程度、总体满意度平均分分别为6.7,6.1,6.9,6.1,6.5分,PBL结合3D打印骨骼模型教学组的平均分分别为7.8,8.1,7.7,7.6,7.8分,对两组学生的教学吸引力、知识理解深度、思考启发力、知识掌握程度、总体满意度及实训考核等评分进行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PBL教学组评分和实训考核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PBL教学可以提高课堂吸引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骨科疾病,值得推广.

    作者:吴爱悯;王凯;王鉴顺;林焱;倪文飞;池永龙;王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浙江沿海与内陆地区食管癌家族史的分布比较

    目的: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食管癌家族史的分布情况,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线索,为进一步的转化及基础研究提供素材.方法:选取2005~2015年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的4185例食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项总结分析.同时将来自台州、杭州、衢州、金华、湖州5个地区的患者归为一组,另一组来自温州、舟山、宁波等相对沿海的6个地区.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肿瘤家族史方面的差异.结果:4185例患者就诊年龄59.37±9.02岁,男3691例,女494例,男女性别比为7.47:1,来自台州等地区的肿瘤家族史阳性率12.93%,温州沿海地区7.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32.004).结论:浙江省肿瘤医院食管癌患者的基本情况符合食管癌一般的流行病学特征.内陆地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率高于沿海地区.加强内陆地区食管癌的筛查有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

    作者:郑伟慧;徐晓玲;刘玮;凌志强;毛伟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