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以PD-1/PD-L1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迅速兴起,PD-L1蛋白与免疫细胞受体PD-1结合可传导抑制性信号,降低T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二线治疗方案中,这种疗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目前已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有:Nivolumab(Opdivo)、Pembrolizumab(Keytruda)、Atezolizumab(Tecentriq).PD-L1作为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效预测标志物,有临床研究显示肿瘤样本中PD-L1表达越高,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越好.2016年10月24日,FDA批准Keytruda用于PD-L1高表达(>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然而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精确度较低及肿瘤PD-L1表达的时空异质性等原因,将PD-L1作为肺癌免疫治疗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仍有争议.现本文就PD-L1作为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作出如下综述.
作者:魏雨晴;吕镗烽;刘红兵;宋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肝脏肿瘤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以解剖显像为主,常难以发现早期阶段的肿瘤,在肿瘤发展演变、疗效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滞后性.分子影像学可运用无创影像学方法观察活体组织水平、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利用特异性分子探针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研究疾病机理,对特定分子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有助于对肝脏肿瘤作出早期诊断和个体化评估,实现精准治疗.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向多模态方向发展,在肝脏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探针研发、肿瘤生物学行为监测及手术导航系统开发等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分子影像与肝脏肿瘤诊治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程远;王亚儒;唐海灵 刊期: 2018年第02期
FoxA家族基因广泛存在于真菌和动物体内,由FoxA1、FoxA2、FoxA3三个成员组成.它们在胚胎的生长发育、 细胞的增殖分化、能量的代谢以及肿瘤的生成、浸润转移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FoxA家族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是近来研究的热点,FoxA家族作为转录因子,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增殖、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在多数肿瘤中,如乳腺癌、肝癌、肺癌、甲状腺癌、胃腺癌等恶性肿瘤中,Fox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表现出负相关,显示FoxA的表达可以抑制癌症的转移,而在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中,FoxA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本文就FoxA家族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姚磊;刘泰荣;陈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年来,肺癌已经成为恶性肿瘤重要的死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隐匿起病、发展迅速、早期转移,易失去手术机会,预后差.在评估治疗转移性NSCLC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免疫治疗联合放射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控制NSCLC的转移.虽然免疫治疗肿瘤的方法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临床上没有明显进展.近年来研发出来的一些新型药物能够特异性免疫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已逐渐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与此同时,放射治疗可诱导产生多种免疫调节,潜在地影响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免疫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已成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就免疫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在转移性NSCLC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茗典;汪琪;罗慧;张大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乳腺癌是城市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卵巢癌是死亡率高的妇科肿瘤,两癌并发于同一患者的可能原因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以及社会、心理等癌症易感因素的影响,原发性卵巢癌还需与乳腺癌发生卵巢转移相鉴别.两癌并发者常因临床缺乏重视而错过佳治疗时间,故对高危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早期监测或预防性治疗;对已发病患者进行规范性治疗、定期监测乳腺或卵巢情况的同时,尚需了解其家族史及工作、生活状况,对易感因素进行干预和疏导,并加强其家族中高危人群的监测.
作者:胡铭阳;左鑫;明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上皮性卵巢癌已成为常见的致死性妇科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至晚期或发生转移.为了对疾病进行预测,发现诊断所用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卵巢癌中发生突变或功能缺失的常见通路及相关基因进行综述.
作者:王恩平;杨茜;尹默;刘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对纵膈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04/2016-1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48例纵膈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和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准确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准确率为62.50%,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对纵膈肿瘤病变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比较直接地观察患者纵膈病变的内部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苏东玮;陈士跃;刘国平;周维正;王浩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例PBL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BER原位杂交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7~92(平均66.25)岁.病变均位于淋巴结外.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中等偏大,免疫母细胞样.4例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8、CD138、Mum-1,2例表达CD79a,4例均不表达CD20.EBER原位杂交1例阳性.患者生存时间短,平均11月.结论:PBL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需与多种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作者:唐雪峰;郭乔楠;刘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laudin-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状况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包含72例前列腺癌和42例前列腺增生组织的64点阵石蜡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该芯片中Claudin-1的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中,Claudin-1阳性表达率为63.89%(46/72),前列腺增生中表达率33.33%(14/42)(P<0.05);Claudin-1表达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相关.结论:Claudin-1表达异常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合检测可能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张春霆;周国宏;卢蓉;孔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检测miR-532-5p在胃癌(GC)中的表达水平及分析其与癌组织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60例GC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miR-532-5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对MKN45细胞株采用Lipofectamine3000转染miR-532-5p的抑制剂或类似物干预其表达水平,并以此将试验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NC)、inhibitor组以及mimics组,并利用CCK-8、Transwell以及划痕实验,分析miR-532-5p对MKN4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相对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中miR-532-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35),且其表达量与肿瘤体积大小(r=0.314,P=0.024)、是否发生远处转移(r=0.536,P=0.035)具有显著相关性.增强miR-532-5p表达后,MKN45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而下调miR-532-5p表达后,MKN45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得到提升.结论:miR-532-5p在GC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对GC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可作为GC病情判断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之一.
作者:陈新华;李风萍;陈昭宇;郭伟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hTERT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ISH)检测210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及其正常组织中hTERT mRNA表达水平,分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hTERT表达与肿瘤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hTERT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相对应的正常结直肠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中hTERT阳性表达率比<60岁的结直肠癌明显增高(P=0.028);在低分化腺癌和粘液癌中hTERT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29);hTERT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脉管受侵及肿瘤分期均成正相关(P=0.032,P=0.017,P=0.010).结直肠癌患者中hTERT mRNA阴性组的生存期比阳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hTERT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hTERT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年龄、浸润、转移、分期等病理特征相关,它可能成为评价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东丽;张英;李卉;李刚;苏丹;王珏;郭瑞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肉瘤样肾细胞癌是指肾细胞癌中发生了肉瘤样改变,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相比,因其无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相对困难,主要依靠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尽管近年来有不少针对该病展开的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发表,但因该病本身生物学疾病特点,目前应用的治疗方法尚不理想,多数患者治疗效果差,且预后不良.
作者:双卫兵;张宇航;仝煦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外泌体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几乎所有细胞均可以分泌外泌体,这些外泌体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但来源于不同细胞的外泌体在不同的生理、病理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外泌体的认识一直在快速增长.与其他任何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一样,外泌体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生物现象,充满了希望和疑惑.本文将从外泌体的生物学特点、在不同系统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外泌体相关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及其临床转化的潜在途径进行系统阐述.
作者:崔永春;祁磊;李波;罗晓康;罗承良;王欣;唐跃 刊期: 2018年第02期
WEE1属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其可以通过抑制CDC2的活性来抑制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调节细胞周期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WEE1在维持癌细胞生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理想的癌细胞治疗靶点.现就WEE1基因及蛋白的调节,WEE1在人癌细胞中的表达、靶向治疗,以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胡争波;李文虎;何轩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