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并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二甲双胍是糖尿病一线用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还能通过多种途径起到抗肿瘤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二甲双胍在抑制乳腺肿瘤干细胞及逆转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等方面的新思路.此外,有学者新开发出一种药物工具来控制二甲双胍的释放.本文将对二甲双胍治疗乳腺癌分子细胞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冯蕾;吕兴茹;刘伟;王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随着饮酒文化的盛行,我国因酒精摄入过量引起的胃肠道出血以及胃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用于预防胃粘膜损伤的药物主要以盐酸雷尼替丁为代表,但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伤.桂皮醛(CA)是中国传统中药材桂枝或肉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药理实验证明,桂皮热水提取物的抗溃疡作用较为明显,其有效成分可以用于胃溃疡的治疗,此外桂皮醛还具有镇痛解痉、抗菌、升高白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且毒副作用低.本文从桂皮醛的结构、主要功能、功效及对酒精性胃粘膜损伤的治疗效应展开综述.
作者:张朝阳;杜婷;谢姗;陈蓉;刘健;蒋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结直肠癌(CRC)是威胁着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除手术根治外多应用放射治疗和化疗,由于放射、药物毒性及个人体质,CRC患者中不能耐受的情况多见,中药因其多途径、多方式、个体化的治疗特点,临床上常与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联合使用,疗效确切,并在CRC晚期维持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文章综合中药治疗CRC的研究情况及作用机制,分析新进展,以期为中药治疗CRC的临床应用及研发新型抗CRC特效药提供借鉴.
作者:仇雅岚;李晓宇;林法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取得了巨大的进展.CADD是通过计算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进行合理药物设计,包括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BDD)和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本文对SBDD、FBDD和LBD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轲;陈曦;蔡如意;应沂岑;郭雪媛;赵清璇;初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c?myc是一种强大的原癌基因,在胃癌的生长、迁移、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胃癌治疗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胃癌细胞的耐药问题,c?myc也是胃癌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本文将对c?myc和胃癌的发生机制、c?myc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杜清;杨巧红;张新江;许晓辉;李琳琳;赵波;林鹏程;芦永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常采用外科治疗结合生物药物技术手段进行治疗.随着肿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肿瘤分子标志物不断涌现,分子靶向治疗因其特异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得到迅速发展,靶向治疗在胃癌中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因其耐药性和分子标志物的缺乏等问题导致临床应用受限.目前胃癌的治疗靶点包括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c?MET)、细胞程序性死亡?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等.近几年,随着中药抗肿瘤研究的深入开展,诸如熊果酸、木犀草素等中药活性成分和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胃癌的机制已逐渐阐明.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常见的胃癌靶向治疗机制及中药治疗胃癌的机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的靶向中药提供思路和借鉴.
作者:杨巧红;张新江;杜清;李琳琳;蓝华全;吕依扬;黄舒蕾;印明柱;魏小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基于铂类的化疗仍然是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而肿瘤细胞耐药性是肺癌化疗的主要障碍.肿瘤干细胞(CSC)在肿瘤形成、进展、转移以及耐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方案可以杀死大部分肿瘤细胞,但对CSC却疗效甚微.目前研究发现了肺癌CSC的一些表面标志物在耐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明确CSC导致耐药的具体机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李彤;董明;陈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神经病理性疼痛(NP)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疾病,靶向神经传导干预效果有限且常伴中枢副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NP病理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NP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本文重点概述了近年来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调节NP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期望为NP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作者:曹人郦;袁蓓;顾艳丽;王超;林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通过研究人小细胞肺癌(SCLC)及正常肺组织芯片、肺癌细胞系及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MTA1)转基因小鼠,明确SCLC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的表达及功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分析明确SCLC组织芯片以及MTA1转基因小鼠肺组织MTA1和干细胞转录因子2的表达;检测MTA1?siRNA下调SCLC细胞系中MTA1表达后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在SCLC组织芯片及细胞系中MTA1呈高表达状态(P<0.05),其表达量在性别、年龄、肿瘤TNM分期各亚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SCLC中下调MTA1表达,肿瘤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SCLC中下调MTA1表达,肿瘤恶性生物学潜能显著降低.MTA1通过调控干细胞转录因子2参与SCLC的恶性生物学进程.结论:MTA1在SCLC中作为关键调控因子可能涉及肿瘤干细胞调控,并且在SCLC的增殖、凋亡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作者:薛洪省;韩丽;李建新;钱海利;赵志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优化金丝桃苷胶囊的制备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采用研磨法以PEG6000为载体材料制备金丝桃苷固体分散体,将其与不同辅料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制粒填充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胶囊中金丝桃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选择将金丝桃苷PEG6000固体分散体与微晶纤维素按7:8混合制粒填充胶囊,制备工艺简便易行.金丝桃苷质量浓度在1.5~25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RSD值为0.4%(n=6).结论:该实验成功制备了金丝桃苷胶囊,并建立了HPLC检测金丝桃苷含量的质量标准.
作者:李园园;罗明和;石三军;明月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共5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常规治疗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32例为研究组.检测hs?CRP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运动功能评分,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NIHSS评分、mRS评分及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及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Mo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许莹;姜雯娟;王琲;李延超;曲晨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尝试将新型免疫佐剂CpG?ODN与热休克蛋白肿瘤疫苗联合对小鼠进行免疫接种,以期利用CpG?ODN的免疫增强效应提高热休克蛋白疫苗的疗效.方法:制备B16黑色素瘤的C57BL/6小鼠模型,实验组预先用热处理后富含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B16细胞瘤苗联合免疫佐剂CpG?ODN注射到小鼠皮下行免疫接种,与对照组对比观察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检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脾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的活性以及CTL特异性细胞毒杀伤效率,以评价免疫应答反应的强弱.结果:接受联合免疫治疗的小鼠能产生较强的抗黑色素瘤免疫应答,35%的小鼠肿瘤未长出,已出瘤小鼠与对照组相比生存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免疫组小鼠外周血CD4+/CD8+的值升高,脾淋巴细胞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活性以及CTL特异性细胞毒杀伤效率均显著增强(P<0.01),但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免疫活性物质CpG?ODN可显著增强热休克蛋白肿瘤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激发特异性抗肿瘤细胞毒作用,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
作者:张莹莹;王晓文;唐劲天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