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脑膜瘤性激素受体与肿瘤病理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细胞免疫组化测定脑膜瘤孕激素受体(PR)和雌激素受体(ER),将测定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膜瘤PR阳性率高于ER阳性率(P<0.01).PR阳性率良性脑膜瘤83.78%,恶性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脑膜瘤PR阳性强度高.合体细胞型、过渡细胞型和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中PR阳性率较高.结论脑膜瘤含有真正的PR;PR表达越低,提示肿瘤有恶性可能,PR可能与脑膜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一定关系.
作者:任军;丁永忠;张新定;张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外科ICU收治的105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以及药敏结果.结果105例机械通气患者,其中43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44.7%,病死率为35%.共分离出病原菌株227株、细菌164株,占72.55%.真菌63株,占27.45%,革兰氏阴性杆菌为66%,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氏、黄杆菌及大肠埃希氏菌,革兰氏阳性菌为3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医师可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崔曼丽;冯永文;秦颖;叶秋华;金济华;王家泽;罗宁;李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重大疾病、无重要脏器损伤和未检出中毒的尸体,因广泛性软组织损伤而致死的机制.方法对收集和整理因体表广泛软组织损伤而死亡的尸体检验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共性所在.结果软组织损伤均有一定的广度,损伤面积达体表面积的29%~43%;软组织损伤均有一定的深度,损伤达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死亡时间在伤后4h至6 d之间;致伤物均为钝性物,且反复打击; 尸检未发现重大疾病及中毒.结论广泛软组织挫伤导致微循环障碍是死亡的根本原因,创伤性挤压综合症、创伤后呼吸窘迫综合症、创伤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直接致死的原因.
作者:王兰鸣;李天民;王红平;吴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时血清心肌酶与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的轮状病毒抗原,对50例抗原阳性患儿及20例正常对照儿童以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心肌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肠炎组血清心肌酶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轮状病毒除了引起婴幼儿胃肠道症状外,还可造成心肌损害,高敏C反应蛋白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时也明显升高,对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有桂;王美兰;刘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与闭塞后的颅内血流变化.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34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颅内血流变化、侧支循环类型以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16例,单侧闭塞18例.颈内动脉狭窄残余管径0.4~1.7 mm.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有3种类型侧支循环,前交通开放占85%,后交通开放为55%,颈内-颈外侧支开放占33%.患侧和健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比较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明显减低并出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评价对选择治疗方法、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孟璇;王欣;王超美;童明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种不同定位方法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周围型肺部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116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按定位方法分为3组:CT定位54例、X线定位47例、B超定位15例,对其病理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组定位经皮肺活检病理结果CT定位阳性率为94.4%,X线定位91.5%,B超定位73.3%,CT及X线定位与B超定位阳性率相比差异显著,3组间并发症无差别.结论对周围型肺部病变经皮肺穿刺活检CT及X线定位优于B超定位.
作者:金远林;王晓芹;刘卫;李继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体外穿刺在治疗宫颈癌方面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宫颈癌患者在局麻下实施经超声引导阴道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每颗粒子放射性活度为0.50~0.80 mCi,平均植入15颗.结果随访时间为3~6个月,全组患者随访期间除2例因全身衰竭死亡外,余均无复发,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思想压力明显减轻,精神状况好,饮食改善.结论使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宫颈癌,不受医疗资源的限制,操作简单,疗效确实可靠,放射并发症轻微,值得推广.
作者:刘纯;陈明;杨永秀;李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幕上开颅术后局部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幕上开颅术后发生的58例局部积液患者,分别行脱水治疗,局部穿刺、加压包扎和/或者腰椎穿刺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治疗.结果54例痊愈,占93.1%.4例未愈,3例因合并脑积水,行脑脊液分流术后痊愈出院,1例死于术后颅内感染.结论幕上开颅术后局部积液用非手术的方法是可以治愈的,不可急于行脑脊液分流术.
作者:程得钧;张建生;丁永忠;任海军;侯博儒;张新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骨科手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采集近3年骨科手术后患者感染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87份标本共分离出1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6株,占52.4%;革兰阳性菌66株,占45.5%;真菌3株,占2.1%.感染率由高到低的细菌依次是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抗菌作用强,碳青霉烯类对产头孢菌素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结论骨科术后患者院内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应严密监测控制耐药菌株,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严防患者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作者:张美玲;田洹;王宏伟;黄亚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与复方丹参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与复方丹参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均进行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显效率为30%,总有效率为56.7%,两组在临床疗效上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为6.7%.结论治疗组方法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滞度,明显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张小琴;刘晓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9年3月-2004年2月收治的90例川崎病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热程平均7.9 d;口唇潮红、皲裂89例(98.9%);眼结膜充血84例(93.3%);四肢末梢脱皮80例(88.9%);多形性红斑、皮疹76例(84.4%);颈淋巴结肿大67例(74.4%);肛周脱皮49例(54.4%).冠状动脉扩张14例(15.6%),冠状动脉扩张<4mm 9例,4~7mm 3例,≥8 mm 2例.82例(91.1%)在起病4~13 d内给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冠状动脉扩张<4mm 9例均在起病2个月内恢复正常,4~7 mm 2例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3例冠状动脉至今未恢复正常.结论对发热持续5 d的患儿不能用一般感染解释时,应给予严密的临床观察,不能排除川崎病在没有临床指征时,可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者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对≥8 mm巨大冠状动脉瘤者应给予抗凝剂治疗.
作者:张宏;黄美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了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诊断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作用.方法对19例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分析.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完全符合14例,2例前交通支、3例后交通支评价不足.患侧大脑中动脉的高流速均低于健侧,分别为58±21.3和86±28.6 cm/s(t=10.51,P<0.01),双侧颅内血管搏动指数不对称,患侧0.53±0.153,健侧1.0±0.182(t=13.705,P<0.01).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完全相符14例,不一致5例.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较大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两者结合使用,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中具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评价血管病变程度的准确性.
作者:王超美;孟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善得定短期治疗后结直肠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变化.方法结直肠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选生长抑素受体2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善得定皮下注射2次/d,7 d后行手术治疗.ELISA法检测用药前和用药后第1、3、7d血清VEGF和b-FGF的浓度,蛋白印迹法检测术前和术后肿瘤组织VEGF和b-FGF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PCNA的变化.结果结直肠患者用药后血清VEGF和b-FGF水平下降显著(P<0.05);组织VEGF和b-FGF表达降低(P<0.01);肿瘤组织PCNA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善得定对抑制结肠癌VEGF、b-FGF和PCNA的表达,提示其作用与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进而抑制肿瘤生成、浸润和转移有关.
作者:何科基;李洪华;白兆琴;李兴文;李军;赵晓宁;弥海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外血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кB、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药浓度为2.5μg/L的异丙酚,根据患者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大可达3.4μg/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CPB停机后3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кB、bcl-2的表达.结果中性粒细胞NF-кB、bcl-2表达,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中性粒细胞数,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F-кB、bcl-2的活化而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拮抗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冷玉芳;贾鹤龄;周丕均;张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研究24例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例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阴性或可疑阳性表达,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VEGF呈阴性至弱阳性强度表达,在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中,二者均呈强阳性表达.结论VEGF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有差异,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作者:李烨;秦大山;段建敏;敬思有;史庭凯;卢建中;马宝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以及吡柔比星(THP)联合干扰素-α(IFN-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患者血液中HIF-1α含量的影响.方法构建膀胱癌组织芯片,利用IHC-SABC法检测119例膀胱癌中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分级分期的关系.IFN-α 300万IU+THP 40 mg+5%GS40 mL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共10次,1年为一个疗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8例膀胱癌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液中HIF-1α进行检测,观察THP化疗前后血液中HIF-1α的变化.结果HIF-1α主要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膜和胞质表达,HIF-1α总阳性表达率为57.9%,特别是在G3期表达率为69.2%.THP联合IFN-α灌注化疗,能明显降低膀胱癌患者血液中的HIF-1α水平,降低术后复发,复发率仅为12.1%,随访期6~32月(中位时间18.5月).两年中每3个月行一次膀胱镜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THP联合IFN-α在G3和T1期及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中显示出更好的疗效.结论HIF-1α在膀胱癌中表达是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客观指标,而且可能会检测和指导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腔内灌注化疗.THP联合IFN-α灌注化疗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THP膀胱腔内灌注化疗,IFN-α加THP能有效地杀死膀胱癌细胞,并降低患者血液中的HIF-1α水平及术后复发率.
作者:邓建华;白进良;马鹏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胎盘组织细胞中bcl-2、bax基因及HBcAg的表达,探讨bcl-2、bax与HBcAg之间的关系.方法46例HBsAg阳性孕妇足月产胎盘(排除其他疾病)为HBV组,25例HBsAg阴性(HBV-DNA阴性)足月产妇胎盘做为对照组.HBV组中根据HB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孕妇胎盘组织细胞中bcl-2、bax、HBcAg的表达.结果(1)HBV组和对照组比较bcl-2基因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基因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胎盘组织细胞中HBcAg的表达:HBcAg阳性信号表达于胎盘各层细胞中,滋养层细胞感染率为41.3%,绒毛间质细胞感染率为15.2%,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感染率为6.5%;(3)HBcAg阳性组与HBcAg阴性组中bcl-2基因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基因表达在HBcAg阳性组明显高于HBcAg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孕妇胎盘组织中bax表达明显升高,提示bax可能参与了胎盘组织细胞凋亡的过程;HBsAg阳性孕妇胎盘中HBcAg可能是逐层感染胎盘各型细胞,且胎盘组织中HBcAg阳性者bax表达与HBcAg关系密切.
作者:卫峥;李文凡;孙少华;白维仁;魏芬;彭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基因的点突变在癌症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检测基因点突变成为分析癌症发生的重要手段.方法采用以一对引物PCR法扩增出的pBR322和pUC19c氨苄抗性基因为点基因突变模型,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毛细管电泳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用于分离基因单点突变模型.结果以6%线性聚丙烯酰胺为分离介质,分离温度为19℃,分离电压为13 kV,可分离出模型中的4个单链DNA构象.结论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的优点.
作者:贾海;贾正平;付敏强;王荣;陈巧云;谢华;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改进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提高心肌细胞收获率和存活率.方法使用Ⅱ型胶原酶、胰蛋白酶分次消化心脏组织,差速贴壁分离法和化学试剂抑制法纯化心肌细胞.结果8 h后少数细胞出现自发性搏动;24 h心肌细胞几乎全部贴壁,第1~3天形成细胞簇或细胞单层,心肌细胞收缩明显而有力.结论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配合使用可以分离获得形态、活力良好的心肌细胞.
作者:于宁;李应东;刘凯;陈彻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α-生育酚琥珀酸酯(α-TOS)和As2O3对阿霉素(ADM)诱发的向血病细胞耐药的预防作用.方法以白血病K562细胞为模型,模拟临床化疗过程,采用间歇性给药、逐渐增量的方法诱导K562细胞对ADM产生耐药性;同时并用α-TOS或As2O3,以观察其对ADM诱导耐药性产生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耐药性,免疫荧光法观察P-糖蛋白(P-gp)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ADM含量.结果经ADM诱导5个月后,K562细胞对ADM的耐受性增高约4倍,并与柔红霉素交叉耐药,P-gp表达增加,细胞内ADM的蓄积量降低;同时并用α-TOS或As2O3可不同程度地降低ADM诱导的K562细胞P-gp的表达水平和增加细胞内ADM含量,减低或延缓耐药性发生.结论α-TOS和As2O3可降低或延缓ADM诱导的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为抑制P-gp的表达.
作者:刘秀华;魏虎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As2O3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探讨As2O3损伤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FITC-Annexin-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bcl-2表达水平.结果1~50 μmol/L As2O3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随着As2O3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74、4.81和3.19μmol/L.经10 μmol/L As2O3处理的淋巴细胞出现细胞体积缩小、胞质浓缩、染色质聚集、固缩、沿核膜内侧分布呈新月形等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性形态改变;2.0~10.0 μmol/L As2O3可显著降低淋巴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As2O3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bcl-2表达而诱发细胞凋亡.
作者:李彩丽;魏虎来;易娟;苏海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离子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凋亡及bal-2/bax的表达在重离子治癌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MTT法及免疫组化法,观察重离子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凋亡和bal-2/bax表达的情况,并应用AO/BE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经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可见随辐射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离子对SMMC-7721细胞的DN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2.0、3.0 Gy组的SMMC-7721细胞在G2/M期所占细胞比率较对照组及1.0、1.5Gy组增高(P<0.01).免疫组化法观察随辐射剂量的增加,bax的表达显著上调,而bcl-2的表达则受抑制.结论重离子能在体外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且具有剂量依赖性;重离子在一定剂量时,使细胞增殖能力降低;重离子能诱导SMMC-7721细胞b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表达降低,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叶兰萍;徐华;苟海涛;金晓东;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对髓核非压迫性突出大鼠背根节(DRG)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伸筋丹组)、杜仲腰痛丸高剂量组(D组)、杜仲腰痛丸低剂量组(E组),每组10只.将大鼠自身的尾椎髓核取出移植于左侧L5和L6神经根背侧,造成大鼠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大鼠2周时DRG中CGRP的变化.结果B、C、D和E组DRG中CGRP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增加,B、C、D和E组CGRP阳性神经元的免疫反应强度与A组比较均增高(P<0.05),其中B组与A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但C、D、E组与B组比较为低(P<0.05),D、E组与C组比较为低(P<0.05).结论杜仲腰痛丸可通过下调或者抑制非机械压迫性髓核对神经根损伤后DRG内的痛觉神经递质CGRP的释放而发挥镇痛作用.
作者:张思胜;赵继荣;张绍文;朱喜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筛选复方柴胡口服液中橙皮苷的水煎煮提取工艺,比较乙醇沉淀和壳聚糖澄清剂的澄清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3个因素,以青皮中有效成分橙皮苷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橙皮苷的含量.结果煎煮次数对橙皮苷的含量有显著性影响,溶媒用量对橙皮苷的提取有较大的影响;壳聚糖吸附澄清法与醇沉法均能使药液澄清.结论水提佳工艺确定为加水18倍量,每次1.5 h,煎煮3次;壳聚糖澄清剂可以替代乙醇沉淀;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李红卫;焦海胜;李平;蒋军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参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方法固定相为Kromasil-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V(甲醇):V[1.2%三乙胺溶液(醋酸40 mL,三乙胺12 mL,加水稀释至1 000 mL)]=45:5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345 nm.结果天参胶囊中盐酸小檗碱能与多种物质有效分离.盐酸小檗碱在3~1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回收率为99.5%(n=5),RSD为2.5%.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天参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董钰明;张树江;陈晓峰;陈得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为调整药物剂量、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和保证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未合并用药的138例服用丙戊酸、151例服用卡马西平、21例服用苯妥英、65例服用苯巴比妥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妥英和苯巴比妥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分别为50~100、4~12、10~20和15~40μg/mL,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控制率明显高于浓度范围外的控制率.苯妥英和苯巴比妥均有中毒病例发生.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对抗癫痫药物的个体化给药十分必要,应紧密结合临床症状,做到安全、有效用药.
作者:赵慧;邱雯;鞠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养血扶正颗粒的水提制备工艺.方法以阿魏酸的含量作为考核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水提醇沉的制备工艺条件,确定养血扶正颗粒的佳制备工艺.结後果水提醇沉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大小依次是:煎煮时间(C)>加水量(A)>醇沉浓度(D)>煎煮次数(B),佳制备工艺条件为A3B3C1D1,即处方药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0.5h,醇沉浓度40%.结论该提取工艺合理可行,有效成分提取较为完全.
作者:张国霞;李平;韩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甘肃不同采收期人工种植及野生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进行分析,为甘肃麻黄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Luna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V(乙腈):V(0.2%磷酸水溶液)=4:96,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10nm.结果甘肃不同产区、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月份的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含量不同、比例不同.草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含量比在1.14:1~7.83:1之间,1年生中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比镇远为0.60:1,古浪为0.16:1.麻黄碱与伪麻黄碱总含量均以9月中旬采收品为高.结论对甘肃麻黄进行了生物碱组分分析,将对甘肃麻黄药材的质量评价及标准化种植提供帮助.
作者:高湘;许爱霞;宋平顺;张建新;葛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甘肃省东乡族和裕固族两个少数民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变异是否为高血压病的遗传易感因素及与卡托普利疗效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方法分别检测了东乡族150例和裕固族45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检测了东乡族172例和裕固族58例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16内含子I/D变异,对ACE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所有高血压病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治疗两周后,分析ACE基因变异与卡托普利疗效的关系.结果东乡族高血压病患者Ⅱ、ID、DD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是48.0%、34.0%和18.0%,正常对照组的3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是47.1%、35.5%和17.4%;裕固族高血压病患者Ⅱ、ID、DD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是40.0%、35.6%和24.4%,正常对照组的3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是43.1%、39.7%和17.2%.ACE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两个民族高血压病患者应用卡托普利治疗两周后,ACE基因的3种基因型患者血压均下降(P<0.05),DD基因型患者应用卡托普利疗效佳.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变异可能不是东乡族和裕固族这两个少数民族高血压病病的易感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变异与卡托普利疗效有关.
作者:王楠;成蓓;马丽雅;李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