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I)治疗高原地区心病患者(CHD) 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了2001年7月-2005年7月接受SI治疗的181 CHD患者临床资料,各例均以标准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结果:181例284支冠状动脉病变内共植入277只支架,成功率97.88/%,术后CAG证实狭窄消失,随访3个月~1.5年效果良好.结论 SI对高原地区CH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要能结合高原人体的病理生理特点,合理应用SI方法,临床治疗效果相当满意.
作者:马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为了评价不停跳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5例,男130例,女155例,年龄10个月~43岁.体重(8~65)kg.全组中中央型房间隔缺损216例;上腔型12例;下腔型18例,混合型39例.均在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直接连续缝合56例,补片缝合229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82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强心、升压药物用量少,无手术死亡,无低心排、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并发症.结论: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对心肌保护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
作者:庞云峰;祁国荣;路霖;王黎明;曲毅;王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45例高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分析,认为高原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除了因吸入多种抗原物质引发该疾病外,还与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因素、缺氧和儿童呼吸道解剖、生理有关.
作者:刘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西宁地区(2 260m)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血液净化的经验,探讨在其应用过程中的体会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1年3月-2006年5月行临时性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留置血液净化治疗病例247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173例(右169例、左4例),股静脉63例(右38例、左25例),右锁骨下静脉11例.分析不同置管部位的优劣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常见的并发症有:误穿动脉9例(3.64%),皮下血肿11例(4.86%),穿刺部位渗血6例(2.59%),导管相关感染20例(8.25%),导管栓塞31例(12.1%),导管意外脱落5例(2.02%),血流量不足(血流<180mL/min,18例(7.3%),导管断裂2例(0.82%),导管留置时间(5~164)天.结论: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技术简便,并发症低,耐受性良好,同时可获得满意的血流量,是建立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理想方法.
作者:胡文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高原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51例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和50例健康儿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结果:51例高原性心脏病患儿右室舒张末内径、右室流出道内径、右室前壁及主肺动脉测量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患儿组右室射血前期/射血加速时间(RPEP/AT)明显延长,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低于对照组(P<0.01)、三尖瓣A/E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病例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减退,右房右室均增大,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增厚,主肺动脉增宽.超声心动图可作为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但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胸片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作者:成黎;逄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通过对重症急性高原肺水肿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应用BiPA呼吸机行鼻(面)罩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观察,认为鼻(面罩)BiPA通气治疗可以改变肺水肿的压力梯度而减轻肺水肿,改善呼吸衰竭状态.
作者:朱新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比色记录的统计分析,比较VITA VKM 95比色板与西宁地区人群牙冠颜色的适应性及分布频率.方法:随机收集我院口腔科门诊1 432例烤瓷修复体患者的原始记录,对选色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性别与选色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色板4种色调中以选A色调为多,占总数的64.5%,以B色调少,仅占总数0.8%,而临床配伍的复合色占总数的15.4%,仅次于A色调,性别与选色关系经行×列2检验,2=24.664,P<0.001.结论:西宁地区人群牙冠颜色主体在红棕色内(A色调),分布在Vita比色板颜色偏暗部分,男性较女性略深.Vita 95比色板与西宁地区人群牙冠颜色的适应性欠佳.
作者:李迎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 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 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 及SaO2的含量.结果:海拔3 700m和5 38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别有显著性(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差别非常有显著性(P<0.01).结论:西地那非可提高高原人体作业效率,增强氧合功能,适合人体在高原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抗低氧用药.
作者:崔建华;高亮;张西洲;马广全;王宏运;哈振德;李彬;王伟;马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筑养路职工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心电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667名不同海拔地区高原养路职工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不同海拔地区、年龄、性别及工种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筑养路工心电图异常指标发生率,前十位由高到低依次出现的顺序为:电轴右偏(18.7%)、窦性心律不齐(15.4%)、窦性心动过缓(10.2%)、电轴左偏(6.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5%)、ST-T异常(3.9%)、窦性心动过速(3.1%)、左室高电压(2.5%)、右室肥厚(2.4%)、左前分支阻滞(2.4%);(20~<30)岁、(30~<40)岁、(40~<50)岁三组ST-T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窦性心律不齐及电轴右偏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电轴左偏及右室肥厚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左前分支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肺型P波及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女性,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工人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左前分支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指标发生率均高于司机组和干部组,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工作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会对高原筑养路职工心肌电生理产生影响,且海拔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作者:卓君联;郭志坚;黄慧群;马宝林;陆保革;陈斌;徐小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本文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电镜结构进行探讨. 方法:在高原现场取急性组和亚急性组大鼠的颈动脉体,用常规电镜方法进行染色,观察比较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形态结构. 结果:进入高原7天的大鼠颈动脉体I型细胞密度(Vvc)急剧下降,与平原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别,进入高原30天大鼠I型细胞体密度(Vvn/c)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但没有检验出与高原7天大鼠之间的显著性差别,在颈动脉体的实质中,I型细胞体密度急剧下降(P<0.01),毛细血管的体密度急剧增多(P<0.01) ,线粒体嵴发生了严重的破坏.结论: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颈动脉体的代偿机能逐渐丧失,代之以损伤性的表现,为外周感受器的钝化理论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作者:张先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种抗缺氧药物对筑路工人急进高海拔地区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受试者随机分为服药组A组(复方1号)、B组(复方2号)、C组(复方3号)和对照组(D组),每组(23~24)人.启程时开始服药,每天早、中、晚各服药一次,连续服药3周.到达海拔4 600m施工现场第1天、3天、7天、15天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与服药前血红蛋白比较.结果:进驻后第一天各组血红蛋白与服药前组内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15天复方2号组、安慰剂组与服药前组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第1天与第3天、第15天各组组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第一天与第7天比较,除复方2号组外其余各组组内比较,均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3天与第15天复方1号组、复方3号组组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缺氧药物均不同程度改善红细胞携氧功能,以复方1号、复方3号效果较好.
作者:陆保革;郭志坚;黄慧群;马宝林;陈斌;卓君联;徐小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了解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的生理参数,为高原肺水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将已确诊的HAPE患者,与颞窗通过低频脉冲多普勒(2MHZ),获得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主要动脉的多普勒超声频移信号,进行TCD检测.结果:TCD检测后了解到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主要动脉:颈内动脉末梢、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正常人的TCD测值相比明显增快,但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 )增快较收缩期血流速度(VP )不明显,故频谱仍为低阻波形,搏动指数(PI)、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S/D)正常,阻力指数有所降低.结论:经TCD检测可知高原肺水肿患者在高原(在低氧环境下),颅内主要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即颈内动脉系统的MCA,ACA,PICA血流速度(Vs,Vm,Vd)增快,通过TCD检查可为高原医生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卓嘎;马明桥;任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急进不同高海拔地区健康成人血氧代谢酶的变化水平,探讨分析血氧代谢酶在急进高原时的应激性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急进海拔2 260m和4 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进行随机抽样分组,分急进后的3天以内、(4~14)天和15天以上三个时间段检测血氧代谢物质及酶.结果:①急进高原后,同一海拔水平不同时间段各血氧代谢酶变化规律如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配醛(MDA)的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有着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物歧酶(SOD)有一定的变化,但相对稳定;腺苷酸(AMP)有着先降后升的特殊变化;②急进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氧代谢酶之间的变化:GSH差别非常有显著性,AMP差别有显著性,而GSH-PX、CAT、MDA、SOD差别均无显著性;③急进海拔4 600m组和平原地区对比: GSH和GSH-PX差别有显著性,SOD差别有非常显著性,MDA无差别.海拔4 600mGSH和GSH-PX高于平原地区,而SOD则低于平原.结论:GSH、GSH-PX、CAT和c-AMP这四项血氧代谢酶在急进高原时,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变,可反应急性缺氧状态.SOD和MDA可能做为慢性长期高原低氧环境暴露下氧代谢失衡的指标可能较为合适,在评估急性缺氧时价值不大.
作者:陈斌;郭志坚;黄慧群;马宝林;陆保革;卓君联;徐小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 NA)对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阐明NA促进高原脑水肿形成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胶质细胞培养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LNA组、MNA组及HNA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0μM、5μM、10μM、30μM NA(Sigma公司,美国),在常氧培养条件下(5%CO2、95%O2)培养2h(提取总RNA)或20h(提取总蛋白质).应用SYBRGreen Quantitative RT-PCR试剂盒(Sigma公司,美国)在RG-3000仪上进行VEGF-mRNA荧光定量RT-PCR检测;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A组、MNA组及HNA组星形胶质细胞VEGF-mRNA的表达持续显著增高(分别P<0.01, P<0.01,P<0.001),与NA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 LNA组星形胶质细胞VEGF表达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无差别显著性(P>0.05),而MNA组及HNA组星形胶质细胞VEGF的表达量显著增高(分别P<0.01,P<0.001),与NA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NA可从分子水平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表达VEGF,呈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邓志宽;钱桂生;黄桂君;赵士福;叶建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中老年男性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男性病例290例,检测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等.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两组:正常尿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再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组间冠脉病变支数、病变总积分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结果:高尿酸血症组较正常尿酸组在肥胖、嗜酒、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上明显偏高(P<0.05),高尿酸血症组2支血管病变、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及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正常血尿酸组(P<0.05);同样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时冠脉单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的发生率及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病变更严重且弥漫,并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协同作用.
作者:汪晓筠;柳茵;刘维军;李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 300m地区一年及返回平原一年的同一群体168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一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肺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返回平原一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一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作者:Wang Wei;王伟;段继伟;王新;赛买提;王福领;梁红周;巴珠;杨新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判兰州会议制定的高海拔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H-ARDS)诊断标准.方法:调查西宁地区(海拔2 261m)符合平原地区ARDS诊断标准的71例胸外伤及以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按机械通气与否分为两组,与平原标准与兰州标准进行对比,并将机械通气组的血气指标与兰州及上海同类报道进行对比.结果:无机械通气组血气指标达到平原标准,机械通气组的血气指标与H-ARDS诊断标准相近.结论:海拔2 002m~2 500m H-ARDS诊断标准基本适合于西宁地区该类病人的诊断.
作者:达嘎;武建英;李勇;李忠诚;唐振宇;姚兵;Yao Bing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加强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和提高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方法:针对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省份, 民族地区具有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民族习俗、不同文化程度等多样性,开展院前、院中、院后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与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结果:①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病人依从性、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②它可以密切医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减少医疗纠纷.结论: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 探讨高原地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发展健康教育理论与工作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高原地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亩心)桂;马秀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窘迫原因,探讨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窘迫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出血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方法:对260例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窘迫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氧导致胎盘、脐带、羊水生理病理性改变是发生胎儿宫内窘迫主要的原因.
作者:何秀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驻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某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的患病率.方法:依据我国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逐一问诊、体检和血液学检查,但将血红蛋白(Hb)≥210g/L定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诊断标准.结果:喀喇昆仑山海拔5 380m驻防一年官兵HAPC患病率(85.7%)较5 100m(48.4%)和4 300m(43.5%) 增高,(P<0.05和P<0.01);HAPC患者较非HAPC者Hb增高(P<0.001),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P<0.05).驻西藏阿里海拔4300m某部队汉族军官和士官HAPC患病率(42.6%)较义务兵(17.9%)增高(P<0.001);HAPC患者的年龄、上高原时间和Hb均较非HAPC者增高,SaO2降低(P<0.001).藏族官兵无HAPC患者.结论:驻喀喇昆仑山某部队随海拔高度升高,HAPC患病率增高.驻西藏阿里某部队军官和士官HAPC患病率较义务兵高.
作者:张西洲;崔建华;王宏运;哈振德;李彬;马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对5例肺心病继发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的辅助治疗,认为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而且见效快.
作者:余丽华;祖雅颖;祁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低氧和低气压环境是导致高原人身体状况较差和发生某些高原病的主要因素.众多的研究表明,高原健康人和慢性高原病患者尿微量蛋白排泄量随海拔升高,其排泄量增多.本文就海拔低氧环境下尿蛋白的排泄变化及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郗爱旗;褚以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