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952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对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感染危险因素以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囊袋感染26例,感染率为2.73%;感染的时间发生于术后(1~6)个月多,14例,感染构成比为53.84%;检出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15株,占71.43%;发生感染危险因素中与高龄、囊袋大小合适与否、手术持续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导管室环境、手术次数等因素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院囊袋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患者本身的机体状态和手术过程中潜在的感染风险更可能引起囊袋感染.规范术前患者的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严格切口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预防心血管医院囊袋感染的重要方法.
作者:程芬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青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83例,冠脉狭窄107例,冠脉正常组76例,所有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行血清25-(OH)D水平测定,冠脉狭窄组患者应用Gensini评分标准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冠脉狭窄组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评分)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57,P=0.000).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具有明显相关性,血清25-(OH)D可能是青海地区冠心病患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林蓉香;陈秀英;连新龙;张亚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在囊型肝包虫病治疗时,选择3D腹腔镜行肝包虫囊肿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0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采用3D腹腔镜肝包虫囊肿切除术,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临床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手术中平均出血(229.5±145.5)mL;平均手术用时(116.4±62.5)分钟;手术后平均出院时间为(7.15±2.05)天.结论:3D腹腔镜肝包虫囊肿切除术治疗囊型肝包虫病效果良好,临床可广泛应用.
作者:唐明杰;杨金煜;冯鹏才;卢岩松;代志毅;李珂;赵克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高原肺水肿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医院1990年1月-2016年6月收治住院的高原肺水肿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治疗方案,①A方案(A组):大量静脉补液+速尿+氨茶碱+胰岛素+碳酸氢钠+抗感染;②B方案(B组):适量静脉补液+口服补液+速尿+氨茶碱+胰岛素+碳酸氢钠+抗感染+地塞米松.统计该A、B方案的死亡率,一日治疗有效率,三日治疗有效率,治愈时间.结果:①病死率:A方案病死率3.85%(1/26).B方案病死率为0;②第一日治疗有效率:A方案:53.91%(14/26),B方案:87.80%(36/41),x2检验,P<0.01,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③三日治疗有效率:A方案:76.91%(20/26),B方案:97.56%(40/41),x2检验,P<0.0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④治愈时间:A方案(1例死亡病例除外)(21.72±4.73)天,B方案(13.11±5.25)天.经t检验,P<0.01,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B方案治疗效果优于A方案,B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学文;邓欢;殷作明;李珣;王宇亮;杨卫波;苟静;陈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申老年糖尿病(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DM患者194例,以MMSE、MoCA量表进行筛查,比较两种评分结果.结果: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脑卒中评分、低血糖次数是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对不同DM病程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筛查时,MMSE优于MoCA,(9.6±4.1)年vs(6.2±3.5)年(P<0.05);对反复低血糖发作的DM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筛查时,MMSE优于MoCA (13次vs 19次)(P<0.05);对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DM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筛查时,MoCA优于MMSE(10例vs 13例)(t=13.744 vs 24.768,P<0.05);MoCA在筛查DM患者认知功能时对文化程度的敏感性高于MMSE(MMSE:x2=10.271,P<0.05;MoCA:x2=17.287,P<0.01).结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病程、HbA1c水平、脑卒中评分、低血糖次数是DM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MMSE量表更适合筛查长病程、反复低血糖发作的DM患者的认知功能;MoCA量表适合筛查DM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低文化程度DM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米娜;崇显瑾;李永桂;王叶;朱沁芳;杨历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青海高原地区新生儿监护病房中早产儿脑损伤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为防治早产儿脑损伤(BIPI)提供依据,以改善其预后.方法:对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青海红十字医院NICU住院的胎龄<37周的早产儿,对其诊治的资料进行记录,按照是否发生BIPI,分为BIPI组和对照组,分析BIPI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821例早产儿中,BIPI 285例,发生率34.71%,其中PIVH 88例(10.72%)、PVL 13例(1.58%)、HIE226例(27.53%)、缺血性脑梗塞50例(6.09%).BIPI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出生体重越低、孕周越小,早产儿脑损伤发病率越高.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BI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延迟结扎、产前应用硫酸镁和糖皮质激素为保护因素,有创机械通气、脐动脉血pH<7.0、新生儿脓毒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体重<1 500g和胎龄≤32周为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结论:减少早产、减少围生期窒息、产前应用硫酸镁及糖皮质激素、产时延迟脐带结扎是避免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措施.临床工作中应避免或减少引起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作者:康宏;拉热;沈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ACE I/D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高原肺水肿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和健康青年(对照组)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研究对象的ACE基因I/D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浆ACE和AngⅡ水平,用脉搏血氧仪测定经皮血氧饱和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肺动脉收缩压.结果:ACE基因Ⅱ、ID、DD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与HAPE组分别为56.7%、36.7%、6.7%和46.7%、43.3%、10.0%,差异无显著性(P=0.736),I/D等位基因频率为75.0%、25.0%和68.3%、31.7%,差异无显著性(x2=0.657,P=0.544);对照组和HAPE组血浆ACE水平分别为(0.514±0.066) ng /mL和(0.522±0.045) ng/mL,AngⅡ水平分别为(6.19±0.39)ng/mL和(6.22±0.27)ng/ mL,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HAPE组的肺动脉收缩压(50.42±11.31)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22.87±2.45) mm Hg,而经皮血氧饱和度为(61.57±16.79)%,明显低于对照组(90.21±4.88)%,差异显著(P<0.05).结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是产生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主要病理机制,而ACE基因I/D多态性、血浆ACE和AngⅡ水平与此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杜发茂;文亚兰;冯喜英;李玉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西宁地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社会支持、居住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西宁地区(海拔2 300m)躯体形式障碍患者48例,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生活满意度指数、社会支持自评量表等进行评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躯体形式障碍组躯体化症状、睡眠质量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经济状况、高原居住年限、PSQI总分、LSRA总分、SSRS总分与躯体化症状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居住环境、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患者有显著影响.
作者:韩国玲;宋志强;靳宝宁;李昌英;吴辉;刘国霞;杨生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观察移居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青年脉氧饱和度(SpO2)的分布区间及其波动情况,探讨移居者觉醒和睡眠期间机体的氧合水平和状态.方法:在海拔1 400m、3 700m和5 380m对63名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分组逐秒记录受试者静息清醒时SpO2在1min内能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发生波动的次数和幅度作为觉醒状态下的氧合指标,以睡眠仪自动分析后导出的SpO2及氧减饱和度指数为睡眠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海拔1 400m青年清醒静息时SpO2为(95.85±0.99)%,(95.25~96.44)%,95%CI,移居高原后显著降低(P<0.001).但不论是海拔3 700m还是5 380m地区,随着居留时间的延长,SpO2并无“适应性回升”的迹象;②移居海拔5 380m初期青年清醒静息SpO2的长持续时间缩短,波动次数增加,波动幅度增大(P<0.05).随居留时间的延长SpO2有逐步稳定的趋势,至6个月或1年时基本恢复到平原组水平;③与1 400m平原组比较,移居海拔3 700m青年氧减饱和度指数的改变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移居海拔5 380m青年氧减饱和度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高原移居青年长期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氧合状态,该特点可能与夜间频发的周期性呼吸有关,亦关系到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习服机制与能力.相对于低水平SpO2的影响,频繁、大幅度波动的不稳定氧合状态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日间SpO2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夜间的氧减饱和度指数进行预测:Y=53.354-0.972X.
作者:哈振德;潘肯林;简新玲;吴佩峰;李秀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在高寒环境下复制太阴病脾阳虚证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采用大承气汤室温灌胃法造模.造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共12天.造模结束后观测实验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测定血D—木糖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第13天体质量增长率(2.65±7.78)%、第24天体质量增长率(5.40±4.48)%明显低于正常组(15.00±8.5)%、(13.16±10.59)%(P<0.01),模型组大鼠第13天血D—木糖浓度(0.19±0.01)mmol/L、第24天血D—木糖浓度(0.22±0.01)mmol/L低于正常组(0.31±0.05) mmol/L、(0.30±0.01) mmol/L(P<0.01).结论:造模12天后,造模大鼠的表现符合中医太阴病(脾阳虚证)的病理变化,说明模型复制成功.
作者:李杰;郑靖;陈湘宏;刘占厚;吴萍;张广梅;赵协慧;张发斌;王仁嫒;杨艳;高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高海拔地区微量泵入药物时合适的维管速度.方法:将我院2016年9月-2017年7月急诊科住院并经留置针持续泵入硝酸甘油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自身对照试验,抽签决定试验顺序,分别给予药物泵入速度和维管速度为7mL/h、8mL/h、9mL/h、15mL/h各泵入8小时,比较分析堵管发生率、药物渗出率以及给药时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结果:9mL/h组患者堵管率低于8mL/h组,8mL/h组患者堵管率低于7m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mL/h组患者堵管率与15mL/h组的结果无差异(P>0.05);各组药物渗出率、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入药物中,速度<9mL/h时,泵入适量的维管液(0.9%生理盐水)可减少堵管率的发生,速度>9mL/h后,堵管率不会随泵入速度的增加而降低.
作者:李静;陈存秀;李彩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个案管理模式在提高高原地区保胆取石术后患者复查率的效果.方法:选择保胆取石术后患者90例,分为个案管理组与对照组,个案管理组接受期为期6个月的个案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后随访.比较个案管理组和对照组患者复查率.结果:个案管理组患者的复查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72.7%),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个案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保胆取石术后患者的复查率,便于及时发现胆囊结石复发,抓住佳治疗时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因此针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应有条件地开展个案管理.
作者:李守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的临床作用.方法:将68例高原地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营养、心理等全方面康复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内科护理,周期为三个月.两组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EV1、FEV1/FVC(%)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干预后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呼吸困难程度较干预前改善显著(P<0.01);观察组干预后呼吸困难程度较对照组干预后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改善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难情况及生活质量.
作者:蔡维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应用计划—执行—检查—纠正(PDCA)方法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采取PDCA方法前及采取后实施复苏护理的271例窒息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PDCA方法实施前后两组新生儿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碱剩余(BE)、血乳酸(LAC)变化,分析干预后两组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及出生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新生儿PaO2、BE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PaCO2、LAC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抢救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1周内,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原地区应用PDCA方法可有效提升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业务能力,复苏效果及效率均较为理想,有利于其预后生长发育.
作者:官明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研究青海地区409例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资料,分析青海地区高危孕妇羊膜穿刺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的类型、比例及其与产前诊断指征之间的关系,并对羊膜穿刺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有产前诊断指征的409例孕妇在超声波引导下行羊膜穿刺术,抽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为99.5%(407/409),发现异常核型23例,异常检出率为5.6% (23/409).超声提示胎儿异常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8.3%;其中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携带组异常核型检出2例,异常检出率为18.2%;不良妊产史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2.6%.23例异常核型中数目异常14例,其中21-三体多共7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30.4%;18-三体3例;13-三体1例;性染色体异常3例;47,XXX;45,X/46,XX;45,X/46XY各1例.结构异常9例,其中罗氏易位1例,平衡易位2例,复杂易位、缺失、重排1例,染色体片段缺失1例,染色体未知来源片段增加1例,随体长度增加2例.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长度增加1例.结论:羊水染色体分析能为临床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提供可靠依据,除对血清型筛查高危及高龄孕妇应进行羊水染色体分析外,更要重视超声提示胎儿异常及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者进行产前诊断,以减少染色体异常胎儿的出生.
作者:彭措吉;傲见多杰;刘淑敏;马慧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与丘陵地区MRSA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当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WHONET 5.6软件对2015年-2016年来自四川与青海的两家三甲医院分离出的MRSA进行临床分布情况统计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来自青海与四川两家医院MRSA检出率分别为35.65%、22.73%,前者检出率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53,P=0),两家医院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两家医院MR-SA主要分离自痰标本、脓液与分泌物,而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分离率较低;四川宜宾一院MRSA主要分离自新生儿、儿内科、神经外科,ICU分离率较低.青海红十字医院MRSA主要分离自ICU、骨科及乳腺外科.结论:两家医院MRSA临床分布、标本来源及耐药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全国或本地区耐药数据仅可以做为参考,而不可照搬套用.每个医院均应该建立本院的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宝英;肖亚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本院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抗体产生率及其输注效果,并探讨其可能原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对我院204例患者ABO血型及Rh血型同型输注血小板539人次,进行了血小板抗体检测,观察抗体产生后对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结果:204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后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3.02%(178/539).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有效输注率为33.71%(60/178),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有效输注率79.78%(288/361);不同的输注次数的组间比较有效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输注次数的组间比较产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进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增加,因此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必须的,是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提示,尽量避免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
作者:柯浩珍;徐静;葛雪微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