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
  • 国际刊号:1671-4091
  • 国内刊号:11-4750/R
  • 影响因子:1.54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65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2011年9期文献
  • 自体股部大隐静脉移植内瘘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12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经超声检查证实上肢无合适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且超声提示股部大隐静脉通畅.吻合动脉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观察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及移植静脉不同时段的内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并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 所有患者内瘘术后全部即刻畅通,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内瘘术后2.5月血栓形成并堵塞,1例于3月时堵塞.术后15d时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的内径分别为0.48±0.06cm、0.52±0.10cm(配对t 检验,P=0.045);透析泵控血流量(内瘘使用1月)为270.8±32.0ml/min,尿素清除指数(K t/V)为1.65±0.19,尿素清除率75.3%±3.3%.手术平均花费为人民币1807元.结论 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可作为难以建立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血管通路.

    作者:王玉柱;杨涛;任树风;刘音;张丽红;刘丽芳;刘瑞林;郝瑞红;肖光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左旋肉碱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外源性左旋肉碱(l-carnitine,L-CN)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性贫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MHD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治疗组每次透析结束前于内瘘静脉注射L-CN1g加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20ml,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给予等体积NS2O ml,每周3次,共12周.检测每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value,Hct).结果 ①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CRP[(8.47±6.96)mg/L比(13.38±5.01)mg/L,t=2.560,P<0.02]及IL-6[(23.18±5.64)pg/ml比 (31.86±9.39)pg/ml,t=3.542,P<0.02]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血CRP[(8.47±6.96)mg/L比(13.62±5.83)mg/L,t =2.550,P<0.02]、IL-6[(23.18±5.64)pg/ml比(31.17±8.76)]pg/ml,t=3.429,P<0.02]降低具有具有统计学差异.②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Hb[(95.1±11.3)g/L比(108.8±12.9)g/L,t =3.577,P<0.02]及Hct(25.9%±4.8% 比 35.3%±3.7%,t=6.962,P<0.02)升高,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血Hb[(108.8±12.9)g/L 比 (97.5±10.6)g/L,t=3.029,P<0.02]及Hct(35.3%±3.7%比26.1%±5.1%,t= 6.571,P<0.02)升高,治疗组治疗后EPO用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8127±889)IU/周比(9890±1135)IU/周,t=5.475,P<0.0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HD患者经左旋肉碱治疗后微炎症状态及肾性贫血均有所改善.

    作者:王谦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时间平均的焦虑抑郁积分预测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率

    目的 探讨透析开始时,以及长期随访中的焦虑抑郁状态对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新增腹膜透析患者240名,随访至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或观察终点(2008年2月).收集患者透析开始时的人口学资料、生化参数、残余肾功能和透析充分性作为基线值.分别于透析开始,透析后1、2、3年采用Hamilton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出基线和时间平均的焦虑抑郁积分.结果 患者年龄(59.2±14.2)岁,40%为男性.平均随访时间(34.7±12.9)月,随访结束时64名(26.7%)患者死亡.老年、残余肾功能好和基线焦虑积分较低相关,男性、年收入水平高和基线抑郁积分较低相关( P<0.01).单变量的COX回归分析提示,基线的焦虑/抑郁积分不是死亡的预测因子.而时间平均的焦虑/抑郁积分,无论是单变量还是多变量分析(经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周总尿素清除率和平均动脉压校正),均显示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时间平均的焦虑抑郁积分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应在长期随访中密切关注其焦虑抑郁状态.

    作者:陈勇军;许莹;许戎;董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内瘘血管的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hpy,CTA)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64排CTA对14例功能不全的内瘘血管及临床评估自体血管无条件造瘘的患者进行扫描、采象,应用大密度投影、容积成象和曲面重建技术对图象数据进行处理和3维重建.结果 根据64排CTA显示的结果,通过直视下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介导及药物干预治疗,13例患者重建及修复了动静脉内瘘.结论 64排CTA能够成为临床评估内瘘血管的重要的形态学检测手段,并为下一步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作者:孙旸;童宗武;魏忠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骨化三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骨化三醇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根据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水平,确定骨化三醇注射液的剂量,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的iPTH、血钙和磷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结果 ① 30例患者治疗前血清iPTH 为(1218±295)pg/ml,治疗8 周后iPTH 降至(437±152)pg/ml,总达标率86.7%;②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的血磷水平有一过性升高,高磷血症发生率40%,血钙水平未见明显升高;③临床症状如骨痛、四肢无力、皮肤瘙痒和关节痛等有不同程度改善,症状缓解较明显者占76.7%.结论 骨化三醇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SHPT安全、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较明显,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今;余毅;孙淑清;王琰;黄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68例Palindrome导管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palindrome导管在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登记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接受长期深静脉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在进行比较.2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平均带管时间比较用 t检验.结果 总手术234例次(229人),Palindrome导管组68例次,带管时间(381.08±44.61)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08次/ 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3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5/1000导管日,拔管6例;普通导管组166例次,带管时间(273.11±25.41)d,感染19例次,平均感染率0.42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13例次,平均发生率为4.7次/1000导管日,拔管21例.2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及平均带管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alindrome组优于普通导管组.6例Palindrome 导管再循环为0,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结论 Palindrome导管是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很好的选择,值得对其进行更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张攀;叶朝阳;郑永健;戎殳;张玉强;陈静;梅长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动静脉内瘘术后上臂严重肿胀者5例的处理

    1 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1年2月~2011年5月因尿毒症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8~82岁.原发病糖尿病肾病2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梗阻性肾病1例.其中例2是在内瘘术后1年逐渐出现右上肢进行性肿胀,其余各病例均在内瘘术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右上肢肿胀,右肩部及锁骨区域可见静脉迂曲扩张.

    作者:黄小妹;陈文莉;何成年;何涛;胡晓松;王银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免疫吸附疗法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IA)近年来已成为免疫性疾病传统治疗外的重要治疗手段.国内成人难治性、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LE)IA治疗的报道愈来愈多,但儿童IA治疗的相关资料仍少见,仍需不断的总结经验.我科采用DNA280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器治疗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性肾炎患儿,获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会英;高岩;李颖杰;钟桴;邓颖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慢性肾衰竭,以端端吻合式行右前臂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内瘘成熟前患者通过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进行透析治疗.1月后首次使用内瘘进行透析,距吻合口约2.5cm处行动脉端穿刺,进针有回血,距动脉穿刺点约8cm处对贵要静脉行静脉端穿刺,根据医嘱常规推入普通肝素首剂20mg,不追加肝素,上机引出血液时动脉穿刺点及周围约3cm处发生血肿,患者穿刺处疼痛剧烈,立即停血流泵,拔出动脉针并按压穿刺点,局部冰敷,改用右颈内静脉导管继续透析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无其他不适,治疗结束患者回家后肿胀逐渐增大并出现右前臂张力性水泡,感觉麻木,力求进一步治疗,遂急诊转入骨科.

    作者:王琴;邹倩;沈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逐年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已成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然而,有文献报道28%-53%的内瘘不能成熟[1],本文结合近几年发表的文献,针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定义、评价成熟标准,影响成熟的因素,预测成熟的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张倩;张丽红;王保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心静脉导管纤维蛋白鞘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所有类别的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其中心静脉内导管表面都有纤维蛋白鞘形成,是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胶原蛋白组成的膜状物,可直接导致导管失功.其发生机制目前主要存在2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纤维蛋白鞘是血液中的蛋白沉积于导管表面,继发血栓机化而形成.第2种观点认为纤维蛋白鞘的形成是静脉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对导管成分和相关血栓的一种生物学反应,而不单纯是非细胞成分的沉积和血栓形成.了解其组织病理学成分和发生机制可指导临床预防纤维蛋白鞘的发生,保证透析导管的通畅.

    作者:段青青;张丽红;王保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动静脉内瘘窃血综合征的诊治研究

    内瘘相关的窃血综合征(steal syndrome,SS)是指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血流不经过毛细血管床而直接进入静脉,造成远端肢体供血减少,血流量不足,出现缺血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症状综合征,主要表现有发凉、苍白、麻木、疼痛等症状,多发生于内瘘端侧吻合及侧侧吻合方式者.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3.3%~8.3%[1,2,3].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增加,SS的发病率有所增加,Hoek等通过调查表随访调查研究发现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后存在缺血症状的患者可达到38.0% [4].

    作者:王自强;张丽红;王保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SHROOM3多态性与我国西南汉族人肾小球滤过率及终末期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SHROOM3基因rs17319721多态性与西文人群肾小球滤过率(glovnel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相关.本研究目的 是分析该多态性与中国西南汉族人群eGFR及终末期肾脏病(ESRD)发生的关系.方法 纳入731健康(无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eGFR>60ml/min/ 1.73m2)成年人及403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BI公司Taqman探针,用定量PCR仪对 rs17319721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该多态性与eGFR及ESRD的相关性.结果 尽管3种不同基因型的正常个体(AA,AG和GG)之间eGFR无明显差异[(88.2 ±24.2)ml/min,(99.1±18.3)ml/min,(100.8± 18.6)ml/min,P=0.136],但是AA基因型个体的eGFR要更低.该多态性不同等位基因及不同基因型频率在正常对照与ESRD患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该多态性位点与健康个体的肾功能,以及与ESRD发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我们对中国西南汉族人群的研究发现,SHROOM3基因AA基因型个体eGFR稍低,但是没有显示其与肾功能或ESRD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李贵森;汪伟;邹玉蓉;廖常志;王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透析血管内瘘的术前评估及其内瘘成熟的判定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tulas,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的血管通路(vascular access),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存的生命线,一个良好的内瘘应具备以下条件:充足的血流量以保证每次200~300ml/min血液透析治疗需求,能长期反复用于穿刺.如何去满足而达到这些标准,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和成熟率是关键,手术前的评估及准备是不可省略的步骤,应当引起手术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陆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于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依赖静脉导管[1],75岁以上新入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65岁以上,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中仍有三分之二在使用静脉导管.其患者死亡风险、入院风险及并发症处理费用均高于自体内瘘及人造血管.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2].

    作者:叶朝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80例动静脉内瘘改良术的临床评估

    目的 探索尿毒症患者疑难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方法 对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头静脉与尺动脉、贵要静脉与桡动脉的端端吻合手术、大隐静脉移植、桡动脉皮下化手术.结果 1次性吻合成功8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自身静脉转接与动脉行端端吻合的方法为为1种新型的手术方式,特别适用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在前臂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则可选择大隐静脉移植与动脉、静脉行吻合术.在上肢静脉均较差的患者,则可选用桡动脉皮下化的处理建立内瘘.

    作者:谢攀;彭侃夫;吴雄飞;孙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全切除加前臂移植的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为慢性肾衰竭的终身替代疗法之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使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延长,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患者也逐渐增多.文献报道SHPT与活性维生素D水平下降、钙磷代谢紊乱及相应的钙敏感受体、钠磷转运子、维生素D的核受体等密切相关[1].SHPT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大约50%的严重SHPT患者对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不敏感 [2],我院从2008年~2010年对部分SHPT患者开展了甲状旁腺全切除加自体前臂移植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沈玉芹;陈新;周丽娜;蔡书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