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6568
  • 国内刊号:11-9347/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3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与脑血管意外关系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脑血管意外关系。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8个月的随访调查,统计患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1组:死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2组:致死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3组:未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对3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研究的10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死于脑血管意外;31例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但未死亡;46例患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3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1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6.1±1.3)g/L明显高于2组(4.5±1.2)g/L和3组(2.14±1.08)g/L;D-二聚体:1组(1.5±0.7)g/L,2组(0.7±0.2)g/L,3组(0.2±0.1)g/L,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1组(43±5.7)s,2组(32±4.8)s,3组(27.9±4.6)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组(17.6±2.8)s,2组(13.1±2.1)s,3组(11.6±1.3)s,1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高于2组和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临床上通过控制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前后血浆前列腺素E2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了解口服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前后血浆前列腺素E2( PGE2)水平的变化。方法全部病例选自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PDA,共43例,分为3组:布洛芬组(18例)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0 mg/kg,24 h及48 h后再各给予5 mg/kg;吲哚美辛组(19例)给予口服吲哚美辛,0.2 mg/kg,24 h及48 h后再各给予0.1 mg/kg(日龄<2 d)或0.2 mg/kg(日龄>2 d);安慰剂组(6例)给予注射用水,1 ml/kg,24 h及48 h后再各给予0.5 ml/kg。治疗72 h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前后血浆PGE2、血小板、血肌酐、尿量、大便隐血等。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3组间各指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前后血PGE2明显下降,布洛芬组(73±45 ng/L比57±29 ng/L,t=1.966,P=0.066)、吲哚美辛组(75±38 ng/L比52±35 ng/L,t=3.757,P=0.002),分别出现4例、3例少尿病例;安慰剂组(68±35 ng/L比62±27 ng/L,t=0.714,P=0.507)治疗前后血PGE2下降不明显,未出现少尿病例;3组动脉导管内径缩小或关闭比例、治疗前后血小板和血肌酐、治疗前后组间血PGE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182,P=0.317;F=0.580,P=0.564)。治疗前后血PGE2及其下降值在症状性PDA组(15例)与非症状性PDA组(28例)之间、动脉导管内径缩小或关闭组(33例)与动脉导管内径无变化组(10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少尿组(7例)与非少尿组(36例)治疗前后血PGE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0±58) ng/L比(73±42) ng/L,t=0.847,P=0.402;(41±33) ng/L比(53±34) ng/L,t=-0.835,P=0.409],但少尿组治疗后血PGE2下降值大于非少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5,P=0.018)。结论口服布洛芬或吲哚美辛均可使早产儿PDA血PGE2水平显著下降,促进导管关闭;血PGE2水平下降幅度与少尿的发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血PGE2水平变化,有助于指导早产儿PDA的治疗,预警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高翔羽;黑明燕;杨波;朱红;张清林;雷红林;任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电图P波指标与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归的相关性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进展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所占比例小于40%,随着病程的延长,阵发性房颤可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对于初次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年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概率为10%,5年为25%~30%,10年后则大于50%[1-2]。若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表明心房细胞亚结构和胞外基质的病理改变更加严重,心肌纤维化程度更大,电重构、收缩重构和结构重构程度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不易逆转。因此,预测阵发性房颤转归的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树龙;孙源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消融后早期脑卒中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1]。根据新的欧洲房颤流行病学的研究,一般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1%~2%,超过600万欧洲人患有房颤[2]。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估计在未来的50年房颤的患病率至少增长2.5倍。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的5倍,脑卒中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合并房颤,其中血栓栓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房颤相关脑卒中临床危害大,疾病负担重,越来越引起广大医生的重视。临床上,导管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并且导管射频消融术还有潜在的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根据报道,导管射频消融术针对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及改善症状方面要优于抗心律失常药。但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可出现术后并发症,通过全球多个电生理介入中心对经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其中缺血性脑卒中0.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0.71%[3]。另有研究报道,显示冷凝导管的使用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0.8%~1.1%。 Oral等[4]通过对755例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1%,并且大部分事件发生在房颤术后的2周内。但导管消融术是药物难治性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重要的治疗方法,而且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恢复窦律的房颤患者要比药物治疗脑卒中的发病率低。 Clementy等[5]指出房颤、房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手术后会降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此外,Verma等[6]认为尽早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减少无症状性颅内血栓栓塞的发病率。尽管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后期有潜在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些并发症中,脑卒中的发生为严重的不良事件之一。

    作者:何银;刘元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癫痫及癫痫发作与心律失常

    大脑与心脏联系密切,两者可相互影响与作用,大脑可向心脏发送调控信号,而心脏可通过改变灌注来影响脑。癫痫及癫痫发作可以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而源于心律失常导致的脑灌注异常可以引起脑功能异常。下文通过阐述心脏的神经系统解剖与功能支配,探讨癫痫及癫痫发作时心律失常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从而有助于癫痫及癫痫发作与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任仙;刘献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家族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钠通道异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也可以表现为慢快综合征。患者常同时合并心房自律性异常,部分患者伴有房室传导功能障碍,为双结病变型[1]。病窦综合征可发生于在各个不同年龄段,但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目前治疗病窦常用方法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1]。

    作者:刘瑶;张海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儿童心脏起搏治疗进展

    儿童心脏起搏技术的开展已有40年,但由于儿童患者具有与成人患者不同的特殊性:体格尚处于不断发育阶段、骨骼与肌肉弱小、血管与心腔小等可操作空间受限、基础疾病构成不同,同时还存在着精神、心理与社会问题,既往儿童起搏器植入不足成人的10%。随着儿科病例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器械的发展,近十年心脏起搏技术获得喜人的进步。下文就近年儿童起搏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开展现状加以简介。

    作者:曾少颖;梁东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与心肾综合征进展

    在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与管理过程中,肾功能不全常发生于心衰症状较严重患者。肾功能恶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新近的研究显示:肾灌注不足与静脉淤血是心衰者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当今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衰患者肾功能恶化是否直接增加了死亡率?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肌酐增高的同时伴随着心功能的恶化才是不良预后的信号。

    作者:黄至斌;高修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心力衰竭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目前心脏病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近年来,一些反映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对心力衰竭诊治和预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被列入欧美及中国的心力衰竭指南中,如利钠肽、心肌损伤标志物、可溶性 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等[1-3]。

    作者:崔洁;周京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右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右心疾病可以粗略分为单纯右心疾病;肺动脉高压伴有右心疾病或右心衰竭;全心疾病或全心衰竭。第一种例如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右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第二种有5大类肺动脉高压均可伴有右心衰,其中包括:肺动脉高压;左心疾病伴发肺动脉高压;肺部疾病或低氧相关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其他混杂疾病伴随肺动脉高压。第三种如扩张性心肌病同时累及左右心脏、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时左右心受累等。

    作者:卢永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

    一、中国心力衰竭(心衰)的流行病学国外心衰的发病率为每千人每年1~5例,60~69岁之间人群增至6~8例,≥75岁的人群骤升至15~20例,高年老龄(>80岁)则超过25例。成人慢性心衰患病率估计为1%~3%,随年龄而增加,≥65岁人群可达10%。在美国的初级保健中慢性心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就诊的人数而言,仅次于高血压,大体与心绞痛相仿。国外近10多年主要心血管病如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心衰的发生率反呈上升趋势。

    作者:黄峻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与糖尿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逐年攀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给社会带来了极其严峻的公共健康负担。 CHF时心脏不足以维持各重要器官灌注的低水平,导致患者出现疲劳、呼吸困难、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糖尿病( DM)是CHF的重要危险因素[1],其所伴发的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紊乱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终导致患者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欧洲DM协会指出:“2型DM发生时患者即存在Ⅰ级CHF”。CHF和DM两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促使病情恶化。因此认清两者的关系会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作者:李东野;沈梦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低体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儿男,10岁,体重20 kg。主诉“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后7年,晕厥2次”入院。该患儿3岁时在深圳孙逸仙心血管病医院确诊为法洛四联症,并在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术后恢复正常,无活动后心悸、发绀、气促和晕厥等症状,并在深圳孙逸仙心血管病医院随访。2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后晕厥倒地,意识丧失,持续1 min左右自行醒来,起身后再次晕厥倒地,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小便失禁,持续10 min左右醒转,但仍诉心悸,心跳快;急送汕头市中心医院,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功能不全”,入院后患儿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呕吐。先后予以食管电生理检测和超速心房抑制、静脉西地兰、乙胺碘呋酮、三磷酸腺苷、利多卡因等药物注射,均不能转律,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为进一步诊治送入我院。

    作者:曾少颖;石继军;梁东坡;张智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英国2014年《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的诊断、预防和处理指南》的解读

    2014年,英国5个医学学会在JAC (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杂志联合发表了《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的诊断、预防和处理指南》[1],该指南是继美国心律学会( HRS )于2009年和美国心脏学会( AHA)于2010年修定发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指南”后,时隔5年发表的同一专题的指南。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脏超声心动图基础讲座(一、二)

    超声心动图( echocardiography )是利用超声原理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技术,自1954年瑞典学者Edler首先把超声心动图用于临床以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无创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已涉及和涵盖多个学科和多种用途,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齐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出路重在早防早治

    心力衰竭(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有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病和心瓣膜病,是疾病的终末阶段,致残致死率非常高,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寻找各种防治措施无疑给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李新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一、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辑过程中不应再做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消息

    第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通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0)将于2015年10月22~25日在中国深圳召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