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9752
  • 国内刊号:11-5610/R
  • 影响因子:1.89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1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
  • 外科学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3年12期文献
  • 不同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梗阻性黄疸70%部分肝切除SD大鼠模型.随后将12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肝中、左叶切除;内引流组:于扩张胆管和十二指肠间置管引流;外引流组:于扩张胆管置管,导管另一端从腹腔引出.每组40只大鼠.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引流7d后行肝中、左叶切除,于术后0、1、2、4、12、24、48、72 h收集3组大鼠血液及肝脏组织标本,测定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RT-PCR测定肝脏组织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 部分肝切除术后72 h内引流组SD大鼠肝再生率为94.86%±12.72%,显著高于外引流组的62.39%±8.01%和对照组的45.77% ±5.41% (F =33.62,P<0.05).3组大鼠肝脏组织有丝分裂指数和PCNA水平均于12 h明显升高,内引流组有丝分裂指数和PCNA水平均于24 h达到高峰,分别为24.47%±4.01%和88.1%±9.2%,对照组和外引流组于48 h达到高峰,分别为15.80%±1.08%和58.3%±5.8%、18.40%±1.12%和70.2%±6.9%.内引流组有丝分裂指数和PCNA水平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内引流组STAT3表达于术后4h达到高峰,为42.6%±3.6%,对照组和外引流组分别于术后12h达到高峰,分别为22.9%±2.0%和29.2%±3.7%.内引流组STAT3表达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内引流组TNF-α和IL-6水平均于术后12h达到高峰,分别为(227 ±23)U/L和(256±32) U/L;对照组和外引流组TNF-α和IL-6水平均于术后24 h达到高峰,分别为(309±41) U/L和(388±40)U/L、(287±30) U/L和(346±33)U/L,内引流组术后0、1、2、4、12、24、48、72 h 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相同时相点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对照组、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大鼠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均于术后4h达到高峰,分别为0.92 ±0.14、0.39 ±0.05、0.80±0.15,IL-6 mRNA于术后12 h达到高峰,分别为0.79±0.07、0.38±0.06、0.63 ±0.10,内引流组术后0、1、2、4、12、24、48、72 h TNF-α mRNA和IL-6 mRNA表达显著低于相同时相点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结论 内、外引流均可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剩余肝脏的再生能力,但内引流效果更明显.内引流术可能通过降低TNF-α和IL-6水平,影响STAT3表达而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剩余肝脏的再生能力.

    作者:袁晟光;梁科伟;刘杰;廖维甲;覃理灵;何松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疾病术后出血,内镜下即可见出血部位;无内镜治疗史者,必须在内镜下迅速找到出血部位,了解其性质.内镜下首先应用1:1000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肠腔,尽量吸引病灶周围血块,使镜下视野清晰,辨认出血部位;必要时可使用连续注水泵,以保证内镜下治疗视野的清晰.主要止血方法:(1)局部喷洒止血药物.(2)金属夹止血.(3)氩气离子凝固术.(4)硬化剂注射.(5)多技术联合止血.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 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术后出血84例、外科手术后出血16例、结直肠原发疾病出血4例.初次成功止血97例,24 h内再出血7例(再次内镜下成功止血6例、止血失败转腹腔镜治疗1例),内镜下止血总有效率为99.04%(103/104).内镜治疗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患者复查肠镜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马丽黎;胡健卫;秦文政;任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2-2012年载文著者分析

    目的 从载文、著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方法 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2年至2012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刊出论文情况,对全文进行浏览并保存,录入Excel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杂志2002年至2012年的载文和著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11年载文1917篇,每期平均载文量29.05篇,基金项目论文占30.62%,被引率为58.52%;著者来自32个省、直辖市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庆、北京、上海3个地区作者发文分别为446篇(23.27%)、240篇(12.52%)、203篇(10.59%),位居前3位,其次为四川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发文1382篇(72.09%).合著率为90.03%,合作度为4.37.结论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该刊著者分布范围广,合作率高,但总体分布尚不均衡.

    作者:乐燕娜;朱瑾;陈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的规范和推广

    外科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际公认.中国大陆地区的微创胃减容手术总例数已由2008年的110余例迅速增至2012年的2000余例,但由于治疗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准则,致使部分患者出现疗效不佳或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等情况.由于缺乏权威的统计机构,也一直未形成属于中国的临床数据库.因此,规范和推广中国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势在必行.

    作者:刘金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代谢手术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问题

    代谢手术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开展.随着这一新的外科领域的发展,许多相关问题不断产生.临床医师既要吸取国外的相关经验,又要根据我国患者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因此,笔者对代谢手术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代谢手术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作者:郑成竹;王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减重外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随着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微创减重手术的发展,减重手术在近年来呈现跳跃式的发展,也发展出独立的减重外科分支.减重手术不但是病态性肥胖患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逐渐发展为代谢性手术,为难治性的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减重手术的术式数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减重手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及发展,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新的代谢性手术仍在不断地发展,预期对未来糖尿病的治疗会有很大的突破.减重外科的专科化发展则是减重手术蓬勃发展后的必然趋势,独立的减重外科可以专注于减重手术的服务以及质量提升,对减重及代谢手术的专业训练以及研究发展也都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文明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肥胖及糖尿病将会持续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健康问题,减重外科的发展更是值得期待.

    作者:李威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减重手术后相关因素变化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

    胰岛β细胞功能与2型糖尿病息息相关.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减重手术是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有关.本文主要就减重手术后各相关因素变化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杨健;王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减重手术治疗代谢性疾病

    减重手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后肥胖患者人数的迅猛增加和腹腔镜手术的引入,减重手术在全世界逐渐流行.目前减重手术方式主要有可调节胃束带减容术、胃袖状切除术、胃旁路术、十二指肠转流术等.各种减重手术各有优缺点,涉及减重效果、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应重视减重手术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等代谢紊乱疾病的疗效,提倡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

    作者:高铭;殷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施行残胃癌切除术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胃癌根治术的路径、方法逐渐成熟,但是残胃癌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低,目前未见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残胃癌切除术的报道.2012年11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成功实施1例残胃癌切除术,随访12个月,近期疗效较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残胃癌手术在视野显露、腹壁粘连松解、狭窄空间操作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机动灵活的操作、稳固持久的牵引是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不可比拟的.

    作者:钱锋;余佩武;石彦;罗华星;赵永亮;唐波;郝迎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腔镜横结肠癌根治术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根治性逐渐得到胃肠外科医师的认可.由于横结肠癌发病率低,且淋巴结清扫术野涉及胰、胃、脾、肾等重要器官,手术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目前国内外针对腹腔镜横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和操作技巧的报道不多.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对29例横结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横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探讨该术式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腹腔镜学习曲线.

    作者:李勇;王俊江;吴德庆;胡伟贤;赵林勇;易志勇;姚学清;林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腹上区和脐区隐痛不适1个月余于2012年5月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觉腹上区和脐区隐痛不适,未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反酸、嗳气,与进食无关,一直未予以治疗.1个月来症状未缓解,遂在当地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底贲门口胃大弯侧见2 cm×2 cm黏膜隆起,表面糜烂,质地较硬,活组织检查易出血(图1);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胃底、贲门黏膜少量低分化腺癌;腹上区增强CT检查示无明显转移灶(图2).为求进一步诊断和治疗遂来我院.体格检查:腹平软,右侧腹直肌见长约10 cm手术瘢痕,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胸部X线片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8年余,有胆囊切除史15年,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术前诊断为胃癌.

    作者:王磊;陈平;王光尧;王昊;蒋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学科综合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常合并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症候群.对于此类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内科常用非手术如控制饮食、运动、药物方式治疗;外科则可采用手术方式,改善2型糖尿病及其代谢综合征症候群,达到“治愈”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目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1例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模式,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朱利勇;李鹏洲;杨湘武;李伟正;朱晒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MRCP在肝内胆管黏液性肿瘤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

    由于肝内胆管黏液性肿瘤(MPIBT)的胆管内存在大量胶冻样黏液,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腹部CT、经皮肝胆管穿刺等难以在术前明确诊断,MRCP检查较少用于MPIBT评估肿瘤可切除性.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0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MPIB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RCP检查在术前明确MPIBT诊断及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中的作用.肝内胆管不对称性扩张和远离肿瘤的肝内外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的突然截断是MPIBT的MRCP检查主要特征.MRCP检查示病灶侧扩张胆管与相对正常胆管的交界线为肿瘤与正常胆管黏膜的移行处,从而术前判断MPIBT能否被切除以及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根据术前手术规划,5例患者接受根治性的手术切除,5例行姑息性胆道引流.MRCP检查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技术,是术前明确MPIBT的诊断与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严茂林;王耀东;魏少明;田毅峰;赖智德;游燊;陈忠;陈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病态性肥胖症的5年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治疗病态性肥胖症的5年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1例病态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患者行LSG,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应用情况,检测患者术后6个月、1、2、3、4、5年BMI和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分析患者术后合并症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于各组重复测量数据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于满足球形检验数据无需校正,如需校正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结果 患者术后连续随访5年,其中2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为16.0% (4/25),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4.0%(1/25);8.0% (2/25)的患者EWL< 60%;16.0% (4/25)的患者偶尔有腹痛发生.糖尿病患者比例由术前的9.7% (3/31)下降至术后5年的4.0%(1/25),术前与术后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患者比例由术前的93.5%(29/31)下降至术后5年的32.0%(8/25),术前与术后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0,P<0.05).高脂血症患者比例由术前的77.4%(24/31)下降至术后5年的12.0%(3/25),术前与术后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51,P<0.05).BMI由术前的(38.8 ±4.2) kg/m2下降至术后5年的(28.5 ± 3.1) kg/m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36,P<0.05).EWL由术后6个月的42%± 11%增加至术后5年的69%±16%,术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1.71,P<0.05).患者术后5年各时间段疗效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2,P>0.05).结论 LSG减重效果显著,远期并发症少.

    作者:王勇;钟枢哲;刘金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与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非肥胖型(BMI< 30 kg/m2)2型糖尿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BMI< 30 kg/m2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Sleeve+ DJB组),27例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RYGB组).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BMI下降情况,糖尿病完全缓解率,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情况,以及术后营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Sleeve+DJB组和RYG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37±61) min和(89±43)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8,P <0.05).无患者死亡,无大出血、肠梗阻、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Sleeve+ DJB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汁漏,经保守治疗5d后痊愈出院.Sleeve+DJB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的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8.9±0.7) mmol/L、(5.8±1.3) mmol/L、(5.6±1.8) mmol/L、(5.7±0.3)mmol/L,RYGB组患者分别为(9.9±1.2) mmol/L、(6.9±0.8)mmol/L、(6.6±2.2) mmol/L、(5.6±0.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70,2.932,0.444,0.158,P>0.05).Sleeve+ DJB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分别为7.4%±1.4%、6.5%±0.6%、5.7%±0.5%、5.9%±0.6%,RYGB组患者分别为7.7%±2.0%、6.8%±1.3%、5.7%±0.8%、5.6%±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055,0.125,0.005,0.286,P>0.05).Sleeve+ DJB组和RYGB组患者术后6个月糖尿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4/15和74.1%(20/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20,P >0.05).Sleeve+ DJB组和RYGB组患者BMI下降比例分别为l8.2%±9.5%和21.2%±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82,P >0.05).Sleeve+ DJB组和RYGB组患者术后出现贫血、维生素缺乏、腹泻分别为0、0、2例和3、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95,1.167,0.908,P>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BMI> 19 kg/m2.结论 胃袖状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和Roux-en-Y胃旁路术对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胃袖状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干扰略低于Roux-en-Y胃旁路术.

    作者:梁辉;管蔚;刘欢;曹庆;苗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改良腹腔镜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2年1月至10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号将30例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15例),施行常规腹腔镜胃旁路术;改良手术组(15例),施行改良腹腔镜胃旁路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清C肽(FC-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常规手术组和改良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41 ±22)min和(113±26)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4,P<0.05).常规手术组和改良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BMI、FPG、Fins、FC-P和HbA1c分别为(65±29) ml、(2.5±1.2)d、(7.5±2.1)d、(27±4) kg/m2、(6.7±1.5)mmol/L、(18±8)mU/L、(2.0±0.6)μg/L、5.8%±1.5%和(57±25) ml、(2.1±1.0)d、(7.1±1.9)d、(28±4)kg/m2、(6.4±2.0) mmol/L、(17±6)mU/L、(1.9±0.6) μg/L、6.1%±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9,0.992,0.545,0.485,0.463,0.523,0.130,0.572,P>0.05).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前BMI、FPG、Fins、FC-P和HbA1 c分别为(31 ±4) kg/m2、(11.3 ±2.3)mmol/L、(13 ±4) mU/L、(1.4 ±0.5) μg/L和8.6%±1.0%,与术后3个月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6.615,3.109,2.920,5.997,P<0.05).改良手术组患者术前BMI、FPG、Fins、FC-P和HbA1c分别为(31 ±4) kg/m2、(11.9±2.4)mmol/L、(12±5)mU/L、(1.4±0.6)μg/L和8.9%±0.9%,与术后3个月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65,6.711,2.616,2.478,6.571,P<0.05).结论 改良腹腔镜胃旁路术的安全性、治疗2型糖尿病的近期疗效与常规腹腔镜胃旁路术相当,但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刘海亮;李军;杨雁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胃袖状切除术与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胃袖状切除术与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以减重手术、胃切除术、胃绕道术、胃旁路手术、胃转流术、胃袖状切除术、糖尿病、bariatric surgery、gastric bypass、sleeve gastrectomy、diabetes、T2DM等为关键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12月.终纳入胃袖状切除术对比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再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RevMan 5.1.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或比值比(odds ratio,OR)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差(standardmean difference,SMD)分析统计.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篇,其中胃袖状切除术组164例,Roux-en-Y胃旁路术组1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胃袖状切除术比较,Roux-en-Y胃旁路术能更显著地提高患者糖尿病的缓解率(OR =0.48,95% CI:0.26 ~0.91,P<0.05),提高随访期间停止服药的比例(OR =0.37,95% CI:0.16 ~0.84,P <0.05),更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MD=0.28,95%CI:0.14 ~0.43,P<0.05)和体质量(MD=-0.44,95% CI:-0.76 ~-0.13,P<0.05).胃袖状切除术与Roux-en-Y胃旁路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81,95% CI:0.20~16.73,P>0.05).结论 Roux-en-Y胃旁路术较胃袖状切除术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谢晓峰;王琛;李娜;李倩;张文亮;李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精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的疗效

    目的 探讨精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治疗肥胖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施行精准LSG治疗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患者BMI、并发症情况以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缓解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SG,手术时间为(59±10)min,出血量为(10 ±4) ml,术后住院时间为(5.2±1.1)d.术后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1年的23例患者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为80%±18%,BMI下降(10.1 ±3.4) kg/m2;术后随访6~12个月的13例患者EWL为71%±15%,BMI下降(8.6±2.3)kg/m2;随访1~6个月(不含6个月)的14例患者EWL为28%±12%,BMI下降(4.2±1.6)kg/m2.6例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恢复正常;6例合并脂肪肝患者,5例血脂水平下降,1例变化不明显;4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3例无需药物控制血糖,1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良好;3例合并高血压患者停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结论 施行精准LSG治疗肥胖症,术中采取精细、准确的操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可取得满意疗效,使患者获益.

    作者:翟贺宁;王存川;杨景哥;杨华;曹国;潘运龙;赵蕾;杨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回肠转位手术对猪血糖及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回肠转位手术对猪血糖代谢的调节作用、肠激素水平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9只Yorkshire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回肠转位手术组(10只)及手术对照组(9只),分别实施回肠转位手术及对照手术.术前及术后1~4周,每周测定体质量;术前、术后2周、术后4周静脉采血检测WBC、RBC、红细胞压积(HCT)、Hb等实验室生化指标;术前、术后第4周经十二指肠灌注行葡萄糖耐量实验(DGTT),记录各时相点血糖值,绘制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DGTT中,分别采集0 min和40 min静脉血样检测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实验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结果 回肠转位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Yorkshire猪术后1、2、3、4周体质量分别为29.5、30.3、31.6、32.1 kg和26.1、28.9、30.5、34.1 kg,两组Yorkshire猪术后2、3、4周体质量均分别较术后1周有明显增长(Z回肠转位手术组=2.11,2.21,2.33,Z手术对照组=2.13,2.18,2.27,p<0.05);术后4周两组Yorkshire猪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05).回肠转位手术组Yorkshire猪术后2周和4周WBC、RBC、HCT、Hb分别为(19.9±3.2)×109/L、(5.40±0.21)×1012/L、(29.8±1.4)×109/L、(84±4) g/L和(23.3±2.5)×109/L、(5.30±0.22)×1012/L、(30.1±1.6)×109/L、(85±4) g/L,术前分别为(16.7±1.6)×109/L、(5.80 ±0.22)×1012/L、(33.1±1.3)×109/L、(92±4) g/L,术后与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WBC=1.24,1.54,ZRBC=0.84,0.88,ZHCT 0.95,0.83,ZHb=1.25,1.17,P>0.05);手术对照组Yorkshire猪术后2周和4周上述指标分别为(18.7 ±2.3)×109/L、(5.50 ±0.21)×1012/L、(33.3±1.1)×109/L、(89±4)g/L和(16.2±0.7)×109/L、(5.60±0.16)×1012/L、(34.5±1.6)×109/L、(89±4)g/L,与术前相应指标(检测值同回肠转位手术组术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Z BC=1.04,0.36,ZRBC=0.78,0.43,ZHCT=0.22,0.42,ZHb=0.78,0.79,P>0.05).回肠转位手术组Yorkshire猪血糖峰值为(10.6±2.9)mmol/L,较术前的(13.5±2.6) mmol/L和手术对照组的(13.3±3.7) mmol/L显著降低(Z=2.31,2.30,P<0.05);回肠转位手术组Yorkshire猪血糖达峰值时间为(90±11)min,较手术对照组的(50±5)min明显延迟(Z=2.29,P<0.05);回肠转位手术组Yorkshire猪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为(1569±546) mmol/L×min,明显低于术前基线水平(1938±873) mmol/L×min(Z =2.26,P<0.05).术后第4周,葡萄糖灌注后40 min回肠转位手术组Yorkshire猪血浆GLP-1水平为(10.0±1.6) μg/L,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的(4.3±1.7) μg/L(Z =2.12,P<0.05).结论 在Yorkshire猪大型哺乳类动物模型中,回肠转位手术可以有效改善其血糖代谢,并伴有肠激素GLP-1水平的升高,且手术本身并不导致机体体质量的下降.

    作者:龚昭;周程;夏辉;Wojiech Konrad Karcz;Jodok Grüneberger;李进;严白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Roux-en-Y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Roux-en-Y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5μg/g)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SD大鼠分为3组:糖尿病组(8只),假手术组(8只),手术组(14只);另取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组(8只).术前、术后8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术前及术后4、8周测定血清BUN、Cr;术后8周取肾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计算肾脏质量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肾组织纤连蛋白、Ⅳ型胶原和TGF-β1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术后8周,糖尿病组大鼠血糖、BUN、Cr、肾脏质量指数分别为(15.9±1.6) mmol/L、(9.2±0.6) mmol/L、(44 ±4) μmol/L、(10.7±1.5)mg/g,手术组大鼠分别为(5.9±0.7)mmol/L、(6.6±0.4) mmol/L、(30 ±2) μmol/L、(8.6±0.6) mg/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增生;手术组有明显改善.正常组大鼠肾脏皮质纤连蛋白、Ⅳ型胶原、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光密度值、MMP-2、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64±23、86±5、52 ±6、1.00 ±0.04、64±4、1.00±0.20、48 ±5,糖尿病组大鼠分别为1665±44、789±66、459±35、0.52±0.13、51 ±6、0.36 ±0.05、38 ±4,假手术组大鼠分别为1701±55、754±49、425±42、0.54±0.19、48 ±5、0.43±0.09、39±4,手术组大鼠分别为1105±61、195±11、147±16、1.53±0.29、63 ±5、1.11±0.14、49±5,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0.30,4982.50,2025.10,654.19,13.58,610.74,7.86,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ux-en-Y胃旁路术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表达和上调MMP-2、MMP-9 mRNA和蛋白水平有关.

    作者:文艺;张少华;陈振宇;冯犁;邹洪;郑晓博;张高峰;汤礼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后并发症及治疗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GB)后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6月天津市南开医院行LAGB随访2年以上的83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腹腔镜下放置胃束带,使束带上方形成1个容量约20 ~ 30 ml胃小囊,将注水泵埋于剑突下腹直肌前鞘浅面.在术后4周根据患者体质量变化、餐后症状及上消化道造影情况,对胃束带进行注水调节.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7月.结果 83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6% (37/83),其中早期并发症(1个月内)6例、远期并发症31例.早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进食后呕吐,5例患者通过减慢进食速度、减少进食量后缓解;l例患者症状严重,予禁食水并营养支持,5d后症状缓解.远期并发症中,25例患者发生束带腐蚀胃壁并向胃腔内移位(其中6例合并注水泵处感染),通过腹腔镜手术(早期1例行开腹手术)将胃束带取出,并缝合胃壁穿孔处获得治愈;10例患者发生注水泵相关并发症(6例为上述注水泵感染者,4例为注水泵移位),通过手术将注水泵取出;2例发生束带滑动移位,通过抽净注水泵内生理盐水,改为流质饮食,减少进食量后,1例患者束带位置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无变化,行腹腔镜手术取出胃束带.结论 LAGB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远期并发症多数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秦鸣放;赵宏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013年国际胰腺病学会与美国胰腺病学会《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循证性指南》解读

    急性胰腺炎(AP)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需急诊入院救治的急腹症之一,其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30%,合理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新循证医学的证据.自2002年国际胰腺病学会(IAP)公布《IAP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指南》以来,AP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实质性进展.2013年IAP与美国胰腺病协会(APA)根据新循证医学证据联合制订了《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循证性指南》.现就该指南的更新并对比相关指南的变化做一解读.

    作者:孙备;苏维宏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