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6-2932
  • 国内刊号:10-1451/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86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儿科学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1991年4期文献
  • ABO新生儿溶血病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监测和早期防治的初步探讨

    本文将脐血胆红素>3mg/d1,~生后24小时>6mg/d1,~48小时>9mg/d1,或每日上升>5mg/d1作为早期监测ABO新生儿溶血病(ABO HDN)引起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的胆红素标准,将符合上述标准的ABO HDN 27例,随机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15例,分别于胆红素达到监测标准和超过12mg/d1时给予光疗48~72小时,其结果,前者的高胆发生率及胆红素峰值均降低,病程缩短,减少了核黄疸的危险性.

    作者:朴梅花;罗凤珍;韩劲松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住院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本文报告179例围产儿的死因,讨论引起这些围产儿死亡的原发病和死亡与胎龄以及出生体重的关系.我们的资料表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温不升和酸中毒加速死亡.为了减少围产儿的病死率,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围产期护 理,预防早产,监测高危孕妇、分娩过程和新生儿,对危重患儿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作者:朱煜英;李重敬;何馥贞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硬肿症发病因素与预防的探讨(附98例报告)

    本文报告1985年1月到1990年4月新生儿硬肿症98例,病死率13.27%.临床分组及发病因素依次为围产缺氧(41.84%)、寒冷(31.63%)、感染(26.53%).总结了围产缺氧所致硬肿症的临床特点:(1)发病早(<3天),(2)硬肿范围<30%占绝大多数,(3)低氧血症者占77.7%,(4)体温多数在35~36℃(占总病例数56.67%),(5)早产儿发病率高于足月儿,(6)预后较好,病死率低.加强产、儿科合作,预防围产缺氧,提高复苏成功率,做好保暖工作及预防和控制感染,是预防硬肿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罗凤珍;徐梅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体格发育与母亲分娩年龄的研究

    本文从初生新生儿体格发育四项指标(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探讨母亲较佳分娩年龄.研究结果表明≤23岁生育者,所分娩的新生儿体格发育四项指标均较>23岁各组落后;早产和过期产所占的百分率较>23岁各组增高.本文调查的结果,为我国制定优生与晚育的政策提供了一部分科学根据.

    作者:王宝琼;韩珊瑞;张宝林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100例新生儿硬肿症分析

    从1988年11月~1989年2月,我们在三省六县调查了14809名新生儿,其中有100例新生儿硬肿症,占6.7‰;34例患儿死亡,病死率占34%.硬肿发生日龄平均为5.9天,早产儿、SGA和体重<2500g新生儿发病较早,平均为4~5天.足月儿或体重≥2500g者发病平均为7天(P<0.05).硬肿部位以大腿、臀部、面颊、上肢和躯干明显.39例患儿的硬肿面积>50%.常见的症状是皮肤发硬和水肿、皮色紫红、反应低下、拒奶、体温不升.硬肿症病死率与硬肿面积密切相关,>50%者为53.8%,<50%者为21.3%.

    作者:籍孝诚;张建平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双卵双胎同时合并Rh溶血病一例

    病例摘要产妇,31岁,孕4产3,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双胎妊娠.血型为B,Ccdee,配偶血型为A,CcDEe,于孕3个月在我院门诊医治,孕5个月诊断双胎妊娠,孕28周查血抗D效价由1:128增至1:256,于孕29周收入院治疗.住院后予静点能量合剂,服VitE、C及中药治疗.胎心正常,各项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胎盘功能正常.EKG示不完全右束枝传导阻滞,左室高电压,T波改变.超声波示:双胎妊娠.于孕34周复查免疫抗体效价又有上升1:512.予地塞米松肌注以促进胎儿肺成熟.于孕35周自然临产.产程顺利.为双卵双胎.

    作者:高峰;王汝琪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头颅血肿伴感染一例

    患儿,男,6天;足月胎吸助产.因头颅血肿6天,发热1天入院.体检:体温,39.2℃,脉搏140次/分,呼吸40次/分;反应佳,哭声响.面部皮肤轻度黄染,前囟平,右头项部可触及8×8cm2包块,波动感明显.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3.0cm,质软.血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52%,淋巴细胞48%,血小板50×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入院后立即做血培养,结果示:大肠杆菌.给予先锋V,丁胺那治疗,同时输注新鲜血液.八日后仍有发热,且头颅血肿增大至10×12cm2大小.经脑外科会诊,穿刺抽出黄红色带臭味液体约60ml.及时送检培养,结果同前.后又经穿刺抽液2次,血肿仍未吸收而继续增大.转脑外科行血肿切开排脓术,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后愈痊出院.

    作者:刘炳祥;何有华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家族性白血病二例

    先天性白血病在新生儿期极少见,其中以急性粒细胞型多见,其次为淋巴细胞型和单核细胞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罕见(1),而家族性先天遗传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国内仅郭漱清报告过1例(2).现将我院今年收治一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孕母所生双胎亦患此症的病例报道于下.

    作者:黄宝玲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一例

    患儿,男,34天,因全身散在皮下结节状肿块20余天收入院.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剖腹产,产时重度窒息,并发颅内出血、肺炎、经抢救治疗病情好转.10天后全身出现皮下结节状肿块,在当地产院治疗,无明显效果,转来我院.起病后天发热,无呕吐,吃奶可,大小便正常.母乳加牛乳混合喂养.母亲体健.无糖尿病史.

    作者:胡国成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高胆红素血症一例

    病历摘要:患儿,女30小时,足月顺产,体重3160 g,以宫内窘迫25分钟,左下肢硬肿6小时入院.查体:体温35℃,呼吸30次,心率120次,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肋下0.5cm,脾未及,下肢外侧硬肿范围分别为4×4cm、2×3cm以水肿为主.入院后经复温治疗,抗生素预防感染硬肿好转,但患儿于生后4天出现黄疸,并逐日加重,10天时胆红素已达23.2mg/d1,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肋下3cm,剑下3cm,并伴有数次体温不升,左3-4肋间可闻及Ⅲ级全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提示有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先后排除了ABO溶血病,新生儿肝炎综合症,G6PD缺乏等症,经光疗,输血浆,白蛋白治疗效果不佳,高胆原因不明.

    作者:关宝祥;赵凤临;王丽娟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先天性白血病二例

    新生儿白血病因其起源于宫内,故属先天性白血病,本病罕见,周氏于1982年综合报告28例[周雅德.中华儿科杂志,1982;3:13.]近年来我院新生儿病区收治两例,报告如下.

    作者:田如惠;尹中秋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胆管扩张症一例

    胆管扩张症于新生儿期确诊者罕见,我科于1989年5月28日收治1例,在生后18天经上海市儿童医院外科手术确诊,兹报导如下:

    作者:康矞令;缪维洲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宫内感染病毒性心肌炎一例

    女婴,第一胎第一产,胎龄38周,自然分娩,体重3200克.无窒息,生后心脏听诊心率为60次/分,律齐‘音钝,未闻杂音,余查体无异常,生后30分钟入病房.产母26岁,孕40+天曾有两次阴道少量出血史,孕4、7个月曾有两次呼吸道感染史,不发热,未服药.孕37周发现胎心率70~80次/分,B超见胎儿心脏大、脐血流高度异常.入室体验:一般反应好,无呼吸困难及紫绀,呼吸52次/分,肺内无音罗,心率58次/分,律齐,音钝,未闻杂音.腹软,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正常.生后1小时拍胸片见两肺野内有斑片状阴影,心脏外形丰满,心胸比率0.67,心电图右房肥大,Ⅱ°房室传导阻滞(5:2传导).血气及血生化正常.

    作者:马雅玲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金属卟啉防治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出生后多在初几天内发生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某些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可以超出生理范畴,甚至导致核黄疸.感染、新生儿溶血、遗传缺陷、母乳喂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等病理因素使胆红素生成异常增加,形成病理性黄疸.但较重的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间无绝然分界,均需及时治疗.传统的方法有:输血浆或白蛋白,肝脏酶诱导剂,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探索在血清胆红素迅速增加之前进行有效防治的可能性,从而达到控制胆红素生成,减少发生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高胆)及其后遗症的目的.

    作者:周复;官希吉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正常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本文对43例正常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测定,新生儿红细胞C3b受体(C3bR)花环率为22.04±6.56%,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为14.82±8.12%,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成人及儿童,P<0.01差异有十分显著意义,表明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提示可能是新生儿抗母体排斥的一种正常反应.

    作者:周良玉;魏钰书;谢文光;沈宪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围产期新生儿铁营养状况的调查

    我们于1987年9-12月对产科婴儿室125例(男78、女47)健康新生儿做铁营养指标的调查,日龄在3天以内,体重为2.6-4.2kg,孕龄为38-42周,生后一般情况良好,无畸形,母孕期体健,无贫血史,年龄在30岁以下.取静脉血测红细胞用显微镜计数法,血红蛋白用氰化高铁法.第一、二、三天红细胞平均值为5.562±0.075×1012/L、5.413±0.0614×1012/L、5.116±0.0675×1012/L.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91.4±17.2g/L、182.3±21.3g/L178.8±22.7g/L.取静脉血测血清铁蛋白(SF)用放免法;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用荧光光度法;血清铁(SI)用亚铁嗪显色法;总铁铁结合力(TICP)亦用亚铁嗪显色法;并算出运铁蛋白饱和度(TS)、头发铁用原子吸收法;血浆白蛋白(A)、球蛋白(G)用溴甲酚绿法.SI、TICP、TS、SF、FEP、发铁及血浆A、G平均值(ˉX±SD)分别为126.75±76.91ug/ml、195.30ug/ml、64.90±20.22%、19.35±1.47ng/ml、48.68±19.37ug/ml、15.3±5.7ppm、40.5±2g/L、219±2.6g/L.

    作者:朱文政;孙长民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光线疗法对新生儿淋巴细胞DNA的影响

    光线疗法(光疗)用于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间胆)的治疗已日益广泛,对于光疗是否导致DNA损伤从而产生远期的不良影响,国外意见不一,国内尚未见报告.本课题采用检测DNA损伤的敏感方法--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检查了67例高间胆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其中非光疗组18例,光疗12~<24小时组19例,24~<36小时组15例,36~48小时组15例.发现光疗36~48小时的15例,其SCE率(次/细胞)光疗前是6.1±0.4,光疗后是7.5±0.6,两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余各组光疗和/或治疗后SCE率的增高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较长时间的光疗会损伤DNA,有可能产生远期的副作用.建议适当掌握光疗指征及照射时间,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光疗的远期影响.

    作者:麦智广;冯泽康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硬肿症出血性并发症34例

    我科自1986年1月~1989年10月收治新生儿硬肿症130例,死亡37例(28.48%).其中有出血性并发症者34例,死亡22例(70.59%)占本组总死亡数的59.46%(22/37).34例中男20例,女14例.生后3天内入院者19例、~7天13例、>7天2例;早产儿24例,足月儿10例.出生体重<2500g者27例,>2500g 7例.中度硬肿症15例,重度19例.发病因素中,新生儿窒息13例,重症感染23例,早产24例,寒冷因素4例,部分病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存在.病程中并发肺出血14例,颅内出血12例,DIC 9例、消化道出血5例,部分病例同时存在两种以上并发症.

    作者:王振营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三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

    我科于1986年3月同时收治3名极低体重儿,由于条件差,无专职的医护人员,无隔离病室,无先进的医疗设备,成活希望甚微,但3名患儿先后闯过了窒息、复温、喂养、补液、感染五关,分别于住院56天、64天、106天体重增加至2300克而痊愈出院,随访4年,生长发育无异于同龄儿.

    作者:张兰香;石宏彦;樊素平;柏琼;王述平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特定电磁波谱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观察

    我院从1987年1月~1989年8月对新生儿硬肿症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特定电磁波(TDP)治疗,并设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包括复温,抗感染,纠酸等,以观察其临床疗效.56例中男36例,女20例;足月儿34例,早产儿22例.根据陕西临潼新生儿疾病学术座谈会纪要所订标准诊断轻度硬肿症15例,中度21例,重度硬肿症2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TDP照射方法:用TDP辐射仪单头照射硬肿部位,30~40分钟,辐射处皮肤距离辐射板30~40cm,局部皮肤温度保持在36~40℃,每天两次.由专人负责照射和观察.

    作者:章敦伏;卢才元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并发腹泻是肠分泌的作用(文摘)

    自Cremer介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以来,受治疗者常并发绿色水样便,其发病机理未明.作者根据过去光疗患儿粪便渗透性和电解质测定结果,推测腹泻可能是由于肠分泌引起的,证实并提出光疗可诱发结肠末端分泌性变化的证据.作者共测定30例接触65~700μw/cm2蓝光并发腹泻的黄疸新生儿,和30例健康对照新生儿粪渗透性和电解质浓度.两组出生体重、孕龄和开始研究时日龄均无明显差异.他们都是母乳喂养,喂养方法相同.光疗时患儿胆红素274(17)[均值(平均标准误)下同]μmol/L,接受光疗16小时.用改良Edmonds等不平衡透析法研究l0例光疗伴腹泻黄疸患儿,l0例未光疗黄疸患儿,和l0例健康对照儿直肠电解质的吸收.

    作者:罗星照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其2岁时神经发育

    本文在1983年荷兰全国协作性调查了小于胎龄儿及早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基础上对其中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其随访岁时的社经发育情况之间关秒进行了研究.

    作者:刘世铭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新生儿颅脑正常CT图象

    CT对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了帮助临床医生阅读新生儿颅脑CT片,现把新生儿颅脑CT正常图象简单介绍.

    作者:曹连义;张绍龄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浅谈硬肿症的某些生化改变与治疗的关系

    对于新生儿硬肿症的研究,在世界上,我国可谓独占鳌头,目前正越来势深入到某些生化领域的研究中去,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吴圣楣 刊期: 1991年第04期

  • 进一步开展我国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保健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童保健工作近20~30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家很重视,尤其新生儿保健.据报道194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1 50‰,现已下降至34‰,其中新生儿的死亡数却占了60~70%.欲降低婴儿死亡率,关键在降低新生儿期死亡率.

    作者:薛沁冰 刊期: 199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