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测定了手术产新生儿(20例)和自然分娩儿(20例)血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自然分娩组早产儿、过期产儿、妊高征儿、窒息儿的SOD活性分别为4923.85u/ml、4971.85u/ml、4763.15u/ml和4652.90u/ml.与正常组相比(5323.35u/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产钳助产儿的血SOD活性在手术组低.这提示早产儿、过期产儿、妊高征儿、窒息儿在分娩中可能损害重,产钳助产比胎吸产儿损害更重.
作者:陈竹钦;孙跃辉;汪江淮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本文用M型超声心动图连续测定生后5天内四组新儿生的右室收缩时间间期(RVSTI),发现:(1)正常产儿随着时龄增长,RPEP、RICT缩短,RET延长,RPEP/RET、RICT/RET降低;(2)剖宫产儿与正常产儿有类似趋势,仅RPEP/RET下降略晚于正常产儿;(3)器械助娩儿组RPEP/RET和RICT/RET的下降较均正常产儿晚;(4)肺疾患新生儿组两比值下降晚.表明选择性剖宫产、胎头吸引器及产钳助娩、有肺部疾患的新生儿早期肺循环压力和阻力的下降都受到了影响.
作者:张惠丽;赵悦华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本文观察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时血清急相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感染时血清CRP、α-AGP、α1-AT增高,其中CRP对炎症反映比α1-AGP、α1-AT敏感,随炎症控制血清CRP迅速下降、α1-AGP、α1-AT在血中持续时间较CRP长,下降较缓慢.负性急相蛋白中前蛋白在感染时下降,随病情好转而上升,对炎症反映不如正性急相蛋白敏感.临床上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必须联合测定急相蛋白才能做出早期诊断并指导抗生素疗程和估计预后.
作者:董海燕;李淑华;阚笑影;史洁;薛心林 刊期: 1991年第05期
采用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疗效,显著优于安定与苯巴比妥的联合应用.苯巴比妥的用量与黄疸有关.对无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者,首次用20~25mg/kg,24小时后用维持量10~5mg/kg·d;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者,首次用10mg/kg,24小时后用维持量3~5mg/kg·d.黄疸消退后可加大至10mg/kg·d.强调采用的苯巴比妥为上海新亚制药厂生产的晶体钠盐,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作者:欧阳玲;王启新;李初阳 刊期: 1991年第05期
1988年1月至1989年12月收治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球菌败血症62例,占同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29.7%,居首位.89%病例来自农村,感染途径主要为脐带部及皮肤粘膜,少数病例为院内感染所致.诊断及治疗结果表明,白细胞层涂片检菌法简便易行,有助于早期诊断;先锋铋素、先锋霉素V,氧哌嗪青霉素等对该菌较敏感;在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彻底清除感染灶、输注全血或血浆等亦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作用的重要措施.
作者:尹建英;李建国;钱培德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临床少见,一旦发病则病情危重,应引起重视.例1男,生后1小时入院.孕32周,羊膜早破一周,羊水血性.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5分,5分钟评分7分.出生体重2250 g,反应差,面色青紫,四肢肌张力低.入院24小时出现硬肿,32小时后呼吸反复停止,并发现右侧腮腺部位明显肿胀,约5×5cm2范围,局部按摩腮腺管口有脓汁流出,脓培养为大肠杆菌.病情急剧恶化,经气管插管用人工呼吸机IPPB等抢救无效,生后56小时死亡.诊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化脓性腮腺炎、硬肿症、呼吸衰竭.其感染与围产因素有关.
作者:姜凌云;冯元 刊期: 1991年第05期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围产医学中非常重要,其感染的广泛性与巨细胞病毒相似,也多为隐性感染.有报告认为虽2.5%孕妇有活动感染而先天感染很少损告.本院出生一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新生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治义;杜文慧 刊期: 1991年第05期
例1男2天,腹胀拒乳1天,伴恶心呕吐,不发热,生后有少量胎粪.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检:体温36.5℃,心率120次,呼吸32次,腹膨隆,未见肠型,脐带未脱落,肠鸣音减弱,叩诊有移动性浊音.白细胞5800,中性粒细胞62%,淋巴细胞38%.
作者:耿开芳;袁振兴;颜怀远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患儿,男,14天,第二胎足月顺产,因发热、轻咳肌注庆大霉素1万U,5~6小时后小便成浅红色.尿量不少,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体温37.3℃,体重4.3kg,皮肤无黄染及浮肿,前囟平坦,双眼睑无浮肿,颈软,双肺呼吸音稍粗,无罗音,心腹无异常,脊柱四肢正常,实验室检查:小便浅红色,镜检红细胞布满视野,血常规:Hb14/g/L,WBC11×109/L,血小板150×109/L,肝功正常,HBsAg(一),BUN 4.6mmol/L,泌尿系B超及X片正常.给静脉滴注10%葡萄糖、维生素C、能量合剂、地塞米松等药物,血尿逐渐消失,第5月尿常规(一),随访至今(两年余),生长发育良好,无血尿,镜检(一).
作者:李建民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急腹症的病因之一.虽然对NEC的研究不断深入,但至今仍无完全统一的认识.以前所认为的由于局部肠道缺血和继发细菌侵入引起围产儿胃肠道损伤的机理并不能解释NEC发生的多因性,而且有些NEC患儿确实没有任何缺血的因素存在(1).目前认为NEC是未成熟的胃肠道系统对多种有害因素的终反应,引起NEC粘膜损害的机理包括胃肠道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不成热、缺血、肠道致病菌的侵入和繁殖、细菌分解产物过多、以及奶类蛋白过敏所致的免疫功能受损(2,3).
作者:冯星;何馥贞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0对分娩即刻母血清及新生儿脐带血清铁蛋白含量.结果发现新生儿脐带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母血清(P<0.001,秩和检验),且发现两者呈正相关(r=0.5453,P<0.01).
作者:糜祖煌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我们于1986~1989年连续观察了足月健康新生儿63例的Hb、FEP、SF及EC值在生后短期内的变化.发现Hb在生后7日内逐渐降低,但无显著差异,到第8、9周Hb降低到低点(96.8±11.3g/L).此时生理性贫血已占90.9%,但SF并未降低到低值,均值为169.3μg/L,低值为35.0μg/L.EC值出生时高,4周后降到4.7±1.3mg/dl压积RBC.8周后又升回到8.7±2.7mg/dl压积RBC.随EC值的回升Hb值亦开始回升.FEP值在此期间变化不大.本文还分析了生理性贫血在EC值降低期间与体重递增呈负相关关系.
作者:应连城;谢海峰;杨莉 刊期: 1991年第05期
作者:姜毅;何青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我院于1989年8~9月共收治新生儿枸橼酸杆菌肠炎七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天2例.5~10天4例,>10天1例.其中早产儿、臀牵引、会阴侧切、胎头吸引各1例.
作者:程素静;王引璋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我院新生儿病房于1988年11月到1989年4月共收治新生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69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玉华;秦璞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本文将我院婴儿室于1989年12月~1990年元月分娩高峰期间46天内所遇到新生儿结膜炎132例报告如下.
作者:戴英达;张勤;李淑珍;孔发娣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期一种特殊类型的皮下组织感染.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皮肤屏障功能薄弱,所以容易并发脓毒败血症(1),病死率很高.1986~1989年,笔者选用以头孢哌酮抗感染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皮下坏疽2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培侠;杨水葱;韦俊;康燕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新生儿脐炎是因脐带脱落前后由于处理不当造成脐带断端的炎症,常为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引起.脐炎是导致败血症的主要途径之一,可造成伤残和死亡,故加强脐部护理极为重要.
作者:王力克;潘鸿玲;仇烨 刊期: 1991年第05期
作者共观察5~28天患儿50例,其中43例为小病灶性肺炎,7例为融合性肺炎.20例新生儿的病情呈重型,伴有呼吸机能不全和明显的中毒症状.全部患儿分为两组:在综合性治疗中应用二甲磷的23例患儿为第一组(治疗组);仅应用传统治疗方法的27例患儿为第二组(对照组).两组患儿的病型和病情相似.
作者:常玉昆;陆德彦;籍孝诚 刊期: 1991年第05期
作者报告2例耳部孤立性先天性结核病.例1男,出生体重670g,27孕周阴道分娩.母27岁.23孕周因产前出血和不明热住院.无呼吸道症状,用过一般消炎疗法,但体温不退.分娩前8天,据胸片确诊粟粒性结核,即予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继之早产.患婴因透明膜病送新生儿急救中心.后经治愈,胸片(一),婴儿长胖出院.末种BCG.生后68天右耳流脓.经局部和一般消炎疗法无效,12天后右耳前和上颈部淋巴结肿大.鉴于中耳炎不愈,产程中母患结核病史,又经患耳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结核性中耳炎.即予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患婴住院时,出院后95天,和125天作全身检查均正常.胸片(一).1 50天耳部脓液消失,耳部淋巴结缩小,患儿体重增加,发育正常.胎盘组织学报告:母侧面有干酪样坏死组织和抗酸杆菌.
作者:罗星照;罗凤珍 刊期: 1991年第05期
新生儿硬肿症系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由受寒引起者称新生儿寒冷损伤.
作者:魏克伦;籍孝诚;吴圣楣 刊期: 1991年第05期
首届全国围产新生儿研究学术会议是在新疆自治区卫生厅及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新疆自治区儿科研究所等受全国围产新生儿协作网的委托所主办,于1991年9月10~13日在乌鲁木齐市胜利召开.与会代表共86人,来自全国1 9个省、市、区.本次会议是继1990年5月在新疆召开的新生儿科研研讨会后,在第一次全国围产新生儿学术会议(1979年于南京)和第二次全国围产新生儿学术会议(1985年于北京)等的基础上召开的.
作者:李明珠;孙荷;姜毅;冯琪 刊期: 1991年第05期
一、预防为主硬肿症是一种新生儿好发的以寒冷损害为主的综合征.即使是感染为主的病人也常常同时有寒冷的因素.谈到治疗,首先要考虑预防.预防做好了,可能一切治疗也就不需要了.硬肿症发生率在我国为6.7‰,死亡率34%,估计每年约有134000人患病,45500例死亡,问题严重.
作者:籍孝诚 刊期: 199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