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6-2932
  • 国内刊号:10-1451/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86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儿科学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1997年5期文献
  • 围产期母婴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1993年广州市近郊两所医院住院的200例孕妇及其出生三天内的新生儿轮状病毒(HRV)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婴HRV感染率分别为27.00%和25.00%.54例HRV感染孕妇中有18例宫颈分泌物中检出HRV,占被检总数的9%(18/200).母婴配对分析显示,受HRV感染的孕妇所生新生儿HRV感染率高达62.92%,而未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HRV感染率仅10.96%,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18例宫颈分泌物HRV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第一天粪便HRV阳性率为50.00%,而宫颈分泌物HRV阴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第1天粪便无一例检出HRV,提示HRV感染孕妇是新生儿HRV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分娩过程通过产道感染是新生儿HRV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作者:赵枫;谢孟坤;姚英民;吴建春;钟梅;余秀良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新生儿感染暴发流行

    用乳鼠接种和组织培养方法从黄山市某医院婴儿室一次新生儿感染暴发流行的心血及粪便标本中分离到柯萨奇B3病毒,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从4名患儿和1名产妇的血清标本中查到抗柯萨奇B3病毒IgM抗体.实验证明本次暴发流行是由柯萨奇B3病毒感染引起的.

    作者:吴亦伦;丁一新;崔元红;何丽娜;赵月萍;苏诚钦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为探讨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特点,我们对一年期间住院的新生儿RSV肺炎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病原检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感染性肺炎惠儿中RSV感染率16.3%,冬春季发病多见且患儿都重于夏秋季发病者.咳嗽、多痰、喘息、肺部中小水泡音、喘鸣或干鸣音和胸片肺气肿在重症RSV肺炎中比较突出,发生率分别占全部患儿的88%、68%、24%、52%、32%和72.7%.轻症则缺乏特异性表现,仅靠临床诊断比较困难.胸片肺气肿程度往往与临床病情平行,可做为临床诊断和估计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作者:徐放生;吴婉芳;刘成贵;关立夫;张梓荆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孕妇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本文采用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长春地区151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肝功能无改变的孕妇血清中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DV-M),结果HDV-M(+)共24例,阳性率15.89%(24/151).说明长春地区孕妇确有HDV/HBV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同法检测孕妇血清HDV-M(+)的新生儿脐血清,结果HDV-M(+)3例,阳性率12.5%(3/24),说明HDV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发生新生儿围产期感染.

    作者:岳瑛;刘子韬;张玲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肺炎的病毒病原学探讨

    为探讨几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在新生儿肺炎中的感染分布情况,我们于1995年3月~1996年6月对常年收集的165例新生儿肺炎患儿标本,应用美国呼吸道病毒免疫荧光试剂盒进行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NF)和副流感病毒(PARAINF)的检测工作.其结果如下:RSV阳性率为16.97%(28/165),ADV阳性率为9.09%(15/165),PARAINF3型为1.21%(2/165),未检测到INF.结果提示:在新生儿肺炎中,病毒感染也占有一定比例.

    作者:刘成贵;王芳;万里涛;王之梁;徐放生;吴婉芳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本文观察新生儿休克147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OSF)115例,占78.2%.随休克评分增加,血浆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浓度增加,器官损伤数和病死率随之增加,血压则逐渐降低.器官损伤以肺损伤占首位,心功能受损次之,提示在抢救休克过程中积极防治呼吸衰竭和保护心功能是减少休克死亡的重要措施,血压降低非交感神经活性物质分泌衰竭所致.

    作者:吴玉斌;韩玉昆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探讨(附73例临床分析)

    为了提高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早期诊断的认识.本文将1990~1995年我院收住的73例NEC患儿按发病年龄≤3天分为A组,>3天的分为B组.对其诱因、症状,X线等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有窒息缺氧、感染的患儿,临床出现腹胀、呕吐,体温波动以及X线出现肠管扩张充气,排列紊乱,肠间隙增宽的表现应早期诊断为NEC,并提出内科治疗方案和外科手术指征.

    作者:李蓉;许植之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毛霉菌败血症类白血病反应1例报告

    病历摘要患儿,男,28小时.因气急、阵发性青紫、少吃、少哭、皮肤黄染12小时入院.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600克,羊水Ⅲ度浑浊,Apgar评分10分.出生16小时后出现气急、阵发性面色青紫,少吃、少哭,皮肤黄染.无抽搐,无呕吐及腹泻.

    作者:王金龙;沈亚娟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血行播散性念珠菌病合并大疱性表皮松懈症2例

    例1,男,4小时,双胎妊娠之小,胎龄35周,臀牵引产,羊水I°污染,出生体重1700g,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9分,母亲疑有霉菌性阴道炎病史,体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对症及广谱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抽搐,尿少,予对症处理,72小时后前额、腹部、臀部皮肤轻微摩擦后有片状表皮脱落,创面潮红,无渗液及脓性分泌物,继续对症处理,病情无改善,生后5天死亡,死亡后血培养为近平滑念珠菌,尸检病理报告:肺泡内大量出血,间质及肺泡内可见念珠菌及血管内菌栓,胃、小肠、结肠、脑膜、心肌、肾、肾上腺、肝均受累,肺泡内可见到大量羊水残存,考虑为念珠菌败血症;皮肤基底细胞与基底膜之间发生裂隙和大疱,为皮肤大疱型表皮松懈症.

    作者:钟巧;李志光;徐位仁;朱松杰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咽后壁畸胎瘤一例报告

    足月男婴,9小时,因全身紫绀、呼吸困难8小时于96年7月6日入院.患儿出生时Apgar评分1分钟8分,生后半小时开始出现间歇性呼吸困难,随之反复呼吸、心跳停止,全身紫绀,经静脉注射呼吸兴奋剂及心三联等抢救,自主呼吸恢复,呈双吸气,母孕期体健,第一胎,家族无遗传病史.

    作者:刘喜红;钟汝玲;孙圣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六神丸中毒1例报告

    六神丸是常用中成药,消炎止痛效果神速,自清朝以来在我国民间享有盛名,但滥用可致中毒.男,3天,服六神丸6粒,约1小时后出现频繁沤吐,腹泻,大便黄色水样,继之气促,呻吟,急来就诊.体检:神志欠清,精神差,反应差.

    作者:郑爱青;张和增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厌氧菌败血症12例报告

    厌氧菌感染几乎遍及临床各科,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都能发生厌氧菌感染,并引起广泛的关注.1994年1月至1996年3月,我们对上海儿童医院住院的新生儿90例疑为厌氧菌感染的病人,进行血培养作厌氧菌分离鉴定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云程;叶启明;董庆元;杜洪蓉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戊肝病毒宫内感染及胎儿死因研究

    众所公认,妊娠晚期患戊型肝炎(HE)后易发展为重症肝炎、病死率高、易发生死胎、流产和早产.对戊型肝炎宫内感染垂直传播及胎儿死因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索孕妇戊型重症肝炎胎儿的致病机理和死亡原因、本文检测了母血和脐血抗体,并对胎肝进行病理和病孕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素元;杨忠礼;邹林机;仲英娜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破伤风30例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1年1月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破伤风,治愈率由53.5%提高到83.3%,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吴清泉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重度硬肿症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体会

    我科于96年1月~3月间收治了4例新生儿重度硬肿症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现就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何玲;詹美玲;欧阳玲;黄晓红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采用不同给氧方式的临床疗效观察

    氧疗在新生儿抢救中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氧疗的效果不仅与给氧浓度有关,与给氧方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了解在不同给氧方式下患儿的疗效,作了以下观察.

    作者:杨明今;刘兴国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附43例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重症疾病.为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性,将我科收治的经血培养证实的43例新生儿败血症分析如下.

    作者:李和平;崔康宁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去甲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金葡菌败血症及其肾毒性的初步探讨

    金葡菌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不及时有效治疗,后果严重.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亦不断增加.万古霉素成为近年来抗菌效果好,几无耐药菌珠出现的抗生素,但由于其耳毒性和肾毒性限制了其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本文仅就治疗中药物的肾毒性进行初步研究.

    作者:郭静竹;杨志敏;曾超美;李曼华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表皮葡萄球菌性结膜炎在母婴同室病房中的小流行

    条件致病菌在新生儿中引起的流行性感染,已广泛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在婴儿集中的婴儿室内.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明显降低了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但仍有小的流行.本院1994年春发生了流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结膜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静;杨丽媛;于明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55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严重者可威胁新生儿生命.本文对我科1990年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经血培养证实的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55例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陈若珊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急相蛋白检测对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评价

    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败血症缺乏特异症状及体征,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而其确诊有赖血培养证实,但血培养阳性率不高且耗时较大,不能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急相蛋白检测有助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现将我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急相蛋白的检测报告如下.

    作者:杨波;丁宇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提高尿巨细胞包涵体检测阳性率方法的探讨

    巨细胞病毒可使不同年龄人群普遍感染.据调查,小儿在1岁左右的抗体阳性率达80%,先天性感染占27%,围产期感染占21%.母婴垂直传播及生后获得性感染,常造成胎儿及儿童多脏器损害,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生活质量(1-3).尿巨细胞包涵体的检测具有留取标本方便,试验成本低廉等优越性.

    作者:那晓元;周丛乐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与新生大鼠感染性休克的实验研究

    本文对内源性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性休克时NO水平于绿脓杆菌注射后6小时显著增高,12小时达到峰值(P<0.05).运用NO抑制剂美蓝或/和地塞米松于感染性休克模型,显示可显著降低病死良(P<0.05).且与NO显著相关(P<0.05).提示NO与CO可能作为内源性介质参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李华强;史源;覃世文;潘婕;蒋东波;姚忠凯;沈际皋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新生儿昏迷、呼吸节律不整

    病历摘要患儿男,6天,因拒乳、不哭、不动半天,于1997年1月7日8pm入院.第3胎第3产,足月顺产.无胎膜早破.娩出后立即啼哭,未测体重.个体接生员在家接产,肌注TAT1支.生后数天均吮乳差,哭声力弱.一天前发现偶有四肢抖动,有时呻吟,哭声尖.半天来不哭、不动、不吃奶,无呕吐.

    作者:史定平;李雅喜;于彤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健康新生儿出生早期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健康新生儿出生早期血清CRP动态变化及其意义,用激光散射分光浊度法测定了100例健康新生儿,首次检测始于生后3~6小时,随后每天至少二次,至生后7天.结果表明健康新生儿在生后36小时,CRP出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英水平与分娩过程应激反应和胎盘运转等因素有关,足月新生儿CRP水平高于早产儿,不同性别和出生体重之间CRP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于健康新生儿出生早期之CRP生理曲线,生后48小时CRP仍持续高值即提示感染.

    作者:陈琅;安次岭馨;小滨守安;我那霸仁 刊期: 1997年第05期

  • 安美汀致新生儿霉菌感染

    1993年11月至1995年6月,我科采用安美汀静滴治疗新生儿感染29例,其中4例发生霉菌感染,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峰峰;娄亚莉;王宪珍 刊期: 199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