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柳州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的发病率和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柳州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新生儿CH筛查及确诊患儿的资料.结果 共筛查198913例新生儿,确诊CH患儿126例,发病率1∶1579.所有CH患儿均有血清TSH升高和FT4降低,126例确诊患儿滤纸干血片筛查时TSH 9~15 mIU/L 21例,占16.7%;TSH>15 mIU/L 105例,占83.3%.患儿临床表现以病理性黄疸多见,占48.4%.经甲状腺素治疗,119例患儿在治疗1个月内FT4水平达正常范围,7例在2个月内达正常范围,临床无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结论 柳州地区新生儿CH发病率较高,CH患儿临床表现非特异性,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可早期诊断CH、及早开展治疗.
作者:郑敏;潘莉珍;谢莉;蔡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EOS患儿,根据患儿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研究期间我科共收治新生儿3040例,诊断败血症146例,占4.8%,其中EOS 43例,占住院新生儿的1.4%,占败血症患儿的29.4%.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3%)为主,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均占9.3%;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20.9%)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9.3%)、鲍曼不动杆菌(4.6%).除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外,余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很高,但未发现对利福平、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第一、二代头孢及不加酶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EOS的主要病原菌,应根据其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
作者:叶冯;昌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分析我院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降低住院新生儿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我院新生儿科死亡病例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围产期高危因素、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死亡日龄、死亡诊断及死亡原因.结果 2007-2011年共收治新生儿14909例,死亡180例,病死率1.2%;死亡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34∶1;早产儿占死亡新生儿的64.4%,低出生体重儿占死亡新生儿的62.8%;73.3%在生后7天内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出血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出生缺陷、肺炎、败血症是足月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做好孕期保健和胎儿监测工作,减少早产、新生儿感染的发生,预防孕期并发症,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白小红;熊英;张德双;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需机械通气的RDS患儿60例,随机分为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监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 机械通气1 h后,两组患儿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均较0 h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在1 h及6 h HFOV组较CMV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24 h后HFOV组的OI、MAP仍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CMV组(P<0.05);两组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能更好更快的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游楚明;傅万海;孟琼;陈历耋;覃晓菲;赵有为;谢燕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抗生素使用状况,以对早产儿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我院NICU收治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699例早产儿中,144例发生198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20.6%,住院日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5例次/1000住院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74.3例次/1000机械通气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败血症(CRBSI)发生率2.2例次/1000导管日.发生感染日龄(16.5±12.8)天,发生医院感染的早产儿比未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级别更高,住院时间更长,肺部感染占首位,共9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男婴、胎龄<32周、体重<1500 g、胃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及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32周(OR=4.21,95%CI 1.924~10.915)、胃肠外营养(OR=6.18,95%CI 3.187~13.734)、机械通气时间长(OR=6.72,95%CI 4.057~11.134)是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群体,胎龄<32周、胃肠外营养及机械通气是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历耋;傅万海;游楚明;覃晓菲;赵有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2011年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为观察组,母婴同室的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血清GFAP测定,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程度HIE组之间以及有后遗症组与无后遗症组新生儿血清GFA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HIE患儿发病第1、3、7天血清GFAP水平(μg/L)均高于对照组 (P<0.01);发病第3天GFAP水平高于第7天[(2.46±1.98)比(1.52±1.19),P<0.05].重度HIE组GFAP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均<0.01);后遗症组GFAP含量明显高于无后遗症组[1天:(3.90±0.77)比(1.19±0.63),3天:(5.03±1.51)比(1.37±0.75),7天:(3.11±0.70)比(0.87±0.57),P<0.01].结论 HIE新生儿血清GFAP含量增加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检测HIE新生儿血清GFAP变化,有助于判定疾病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作者:曹玉红;张光运;成胜权;钱新宏;李如英;丁翠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甲基丙二酸尿症(MMA)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MMA新生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MMA患儿中男7例,女5例,发病日龄1~20天.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喂养困难、呕吐、嗜睡、惊厥、呼吸急促、肌张力低下及肌张力增高;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肝脏损害、肾脏损害、酮尿.5例确诊前死亡,2例确诊后放弃治疗.5例随访1个月至2年,2例症状明显改善,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新生儿MMA临床表现复杂且非特异性,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郭雷鸣;马燕;王立俊;杨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近年来我院新生儿病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病房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血培养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及治疗经过.结果 研究期间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患儿12580例,血培养确诊败血症268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51例,4年间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病率0.40%,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中居第3位,男婴患病率高于女婴(0.52%比0.28%),早产儿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1.42%比0.15%),低出生体重儿患病率明显高于非低出生体重儿(0.95%比0.21%),P均<0.05.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及时跟踪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并结合血培养结果可提高早期诊断阳性率.目前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及头孢西丁的敏感率仍为100%,但对加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随年份分布的差异.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目前仍是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之一,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碳青霉烯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抗生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吕媛;任静;缪珀;陶云珍;孙斌;冯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早期母亲心理干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院新生儿及母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于我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在一般干预的同时,对观察组实施早期母亲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母亲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以及两组新生儿睡商、纯母乳喂养率、体重周递增值、出院3个月内就诊次数和再入院次数.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母亲SAS和SDS评分及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观察组母亲(33例)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SAS:(30.2±7.4)分比(34.7±8.3)分,SDS:(30.6±9.2)分比(37.2±10.9)分,P<0.05];观察组患儿出院后1周内睡商、体重递增值高于对照组,出院3个月内就诊次数和再入院次数少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睡商:(8.4±2.2)分比(6.4±2.5)分,体重:(138±42)g比(118±29)g,就诊次数:(2.9±1.2)次比(3.8±1.2)次,再入院次数:(0.6±0.7)次比(1.2±1.1)次,母乳喂养率:72.7%比40.7%,P<0.05].结论 早期母亲心理干预能减轻NICU新生儿母亲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母乳喂养的实现和母亲的角色认同,为婴儿提供恰当的抚慰及适宜的养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婴儿的成长.
作者:何英;赵丞智;李顺品;刘刚;李仕军;高秀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肾脏损伤早期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2010-2011年住院的足月HIE患儿为HIE组,同期选择产科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均在生后3天内检测尿β2微球蛋白(β2-M)、尿微量白蛋白(MA)、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SC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HIE组(76例)出生后3天内尿β2-M和M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例)[β2-M:(5.7±1.7)mg/L比(1.4±0.5)mg/L,MA:(32.5±21.5)mg/L比(7.9±2.9)mg/L,P<0.05];尿β2-M、MA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BUN、SCr[82.9%、89.5%比4.0%、9.2%,P<0.05].结论 窒息患儿出生后3天内检测尿β2-M和MA可作为早期判断HIE合并肾脏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姜洁;田军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RDS患儿,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血气变化、应用NIPPV和NCPAP时间、并发症、两组治疗后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例及预后.结果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48例)治疗成功44例(91.7%),NCPAP组(50例)治疗成功38例(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治疗后1、12 h的pH值、PaCO2、PaO2比NCPAP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PPV组治疗时间短于NCPAP组,NIPPV组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例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NCPAP治疗失败病例(5/12)改为NIPPV治疗取得成功.结论 NIPPV治疗RDS疗效优于NCPAP.
作者:刘丽芳;李晓东;蔡琳;谢艳艳;许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的存活率逐年提高.脑白质损害(white matter injury,WMI)尤其是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影响VLBWI的常见脑损伤类型[1].PVL是早产儿发生脑瘫常见的原因,其可导致白质纤维束囊样坏死或弥漫性非囊样病变,是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的形式.
作者:崔晨;侯新琳;周丛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早产儿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但出生后由于各种并发症以及营养支持不足,使得相当一部分早产儿达不到相应胎龄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度,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宫内及宫外营养摄入不足不仅影响早产儿体重、身长及头围的增长,也会影响到其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包括神经元数量及树突连接等[1-3],从而导致运动和智力发育落后.因此为早产儿提供佳的营养支持也是目前新生儿科医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作者:全美盈;王丹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和治疗手段的改进,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得以显著提高.早在40年前就有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的报道,目前临床上在产前、产后使用不同类别、剂量、疗程的激素来预防和干预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疾病仍是研究的热点.
作者:欧阳夏;杨长仪;陈涵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4百万新生儿死亡,其中早产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27%,窒息占23%,更值得注意的是,早产儿死亡中窒息仍是主要原因[1],早产儿由于肺部未发育成熟等原因,在出生时往往需要呼吸支持,这使得早产儿复苏更显重要.一直以来常规使用面罩(face-mask,FM)和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tube,ETT)正压复苏,但面罩复苏存在密闭不足、面或眼部受压的危险,而早产儿气管插管暴露声门较困难,操作技术难度较大,易受呼吸道细小柔嫩、不够成熟等因素影响致操作失败,且侵入性操作也增加感染、损伤等风险.
作者:刘婷婷;朱小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干预治疗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6周龄SD大鼠BMSCs.利用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液对BMSCs进行转染,3日龄SD新生大鼠高氧暴露7天制备高氧肺损伤模型.建模后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BMSCs 1×105个(0.1 ml);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0.1 ml.注射后3、7、14天,病理学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放射状肺泡计数(RAC),免疫组化法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PECAM-1)的表达.结果 高氧干预组在BMSCs干预7、14天RAC值明显高于高氧对照组[(9.4±0.5)比(7.4±0.4),(12.6±0.5)比(9.6±0.4),P<0.05],干预3、7、14天NF-κB水平明显低于高氧对照组[(10.0±0.5)比(14.5±0.4),(6.0±0.4)比(7.8±0.2),(5.8±0.6)比(7.2±0.2),P<0.05],而PECAM-1水平明显高于高氧对照组[(11.3±0.4)比(10.1±0.3),(12.3±0.8)比(10.0±0.3),(17.2±0.3)比(10.2±0.4),P<0.05];高氧干预组在干预14天NF-κB、PECAM-1水平接近于空气干预组[(5.8±0.6)比(5.6±0.4),(17.2±0.3)比(17.5±0.3),P>0.05].结论 慢病毒转染后B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适合体内示踪.BMSCs经尾静脉注射可减轻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BMSCs抑制NF-κB活化、增加PECAM-1表达有关.
作者:杨旻;苏浩彬;张红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胆汁产生减少或流动受阻,导致应分泌入胆汁中的成分在肝脏内蓄积所致,血清结合/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是其突出特点.按胆红素是否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被分为结合胆红素(CB)与未结合胆红素;按实验室检查方法,胆红素被分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DB).
作者:冯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系统评价抗生素预防新生儿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价值.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抗生素预防新生儿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1990年1月至2012年4月,应用Rev Man 5.0分析软件,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对同质资料进行Meta分析,采用两个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 共纳入6项研究,预防应用抗生素组(观察组)共270例,未预防应用抗生素组(对照组)共272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减少新生儿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OR=0.14,95%CI:0.07~0.29),减少深静脉置管导管细菌定植(OR=0.41,95%CI:0.23~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深静脉置管时病死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抗生素耐药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静脉输液、抗生素和肝素混合冲管两种方式对结局指标没有影响.结论 预防应用抗生素虽然可以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但由于对终结局指标(病死率)影响不大,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与肝素混合冲管方式纳入研究样本量偏少,对抗生素耐药的监测指标缺失,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余章斌;韩树萍;沙莉;陈玉林;邱玉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