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6-2932
  • 国内刊号:10-1451/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86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儿科学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2016年4期文献
  • 不同通气方式对新生儿血清水通道蛋白5和肺表面活性蛋白A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几不同时间点吸气峰压(PIP)、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及水通道蛋白5(AQP-5)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PRVC组(应用PRVC通气)和SIMV组(应用SIMV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1、12、24、48、72 h时的PIP值;观察两组在通气前、通气24、72 h时血清SP-A、AQP-5水平的变化.结果 PRVC组(32例)和SIMV组(32例)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例数、胸部X线Ⅲ级及以上例数、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P/F)比值、Downes评分、发生气胸、颅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PIP值在机械通气1、12、24、48、72 h时(16.1±1.6,15.5±1.2,15.8±1.4,13.9±0.8,11.6±0.8)cmH2O均低于SIMV组(21.1±1.7,20.5 ±1.2,19.9±1.7,17.8±1.5,13.4±0.6)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时间点PIP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065,P<0.05).通气前和通气后24 h时,PRVC组新生儿血清SP-A和AQP-5水平与SIM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72 h,PRVC组新生儿血清SP-A和AQP-5水平[(614.7±49.6) ng/L,(14.4±5.8)μg/L]均低于SIMV组[(875.6±74.2) ng/L,(18.6 ±6.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各时间点血清SP-A和AQP-5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机械通气前低,通气后72 h高.结论 与SIMV相比,新生儿PRVC模式下PIP值有所下降,血清SP-A和AQP-5水平较低,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金绘;徐文英;吕艳关;韩良荣;潘兆军;朱红利;查丽;刘康;武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住院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住院新生儿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状况,寻找新生儿病房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来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本院住院新生儿的临床标本,将从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100株大肠埃希菌,这些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头孢噻肟(67%)、四环素(58%)、左氧氟沙星(34%)、头孢吡肟(33%)、头孢西丁(26%)、氯霉素(19%)、阿米卡星(13%),未发现对美罗培南耐药的菌株.100株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55%,痰液大肠埃希菌菌株ESBL检出率为65%,明显高于无菌体液(血液、脑脊液)的27%.产ESBL大肠埃希菌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菌株.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率为15%,耐药谱型以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四环素为主,占8%.结论 住院新生儿临床送检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及耐药模式进行连续监测,对于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丹;王亚娟;姜敏;丁翊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临床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出生,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采用第三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Ⅲ进行眼底检查,出血程度分为Ⅰ、Ⅱ、Ⅲ度.记录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及母亲孕期、分娩时状况,包括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性别、有无窒息、有无头颅血肿、是否颅内出血、有无胎儿宫内窘迫、产妇年龄、产次、产程、母亲产前并发症.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 345例顺产高危新生儿,其中视网膜出血437例,占32.5%.437例视网膜出血患儿中,Ⅰ度视网膜出血166例,占38.0%,Ⅱ度106例,占24.3%,Ⅲ度165例,占37.8%.单眼视网膜出血190例,双眼视网膜出血247例.6例出现玻璃体积血.单因素分析发现,窒息(x2=43.576)、头颅血肿(x2=4.256)、颅内出血(x2=3.871)、急产(x2=28.499)、产次(x2 =6.112)与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窒息、头颅血肿、颅内出血、急产和产次是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可能危险因素(0R分别为2.597、1.708、1.669、2.729、1.421,P<0.05).而性别、孕周、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母亲年龄、母亲并发症与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率为32.5%,窒息、头皮血肿、颅内出血、急产和分娩次数是视网膜出血的高危因素.

    作者:钟文华;濮清岚;李萍;黄华飞;姜惠勤;刘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VLBW)婴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VLBW婴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胎龄、出生体重等基本资料,对并发症情况及入院前2周营养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出生体重分组,计算EUGR发生率,并比较有、无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患儿中EUGR及严重EUGR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345例VLBW婴儿,其中IUGR 80例.发生EUGR共285例,发生率为82.6%.IUGR患儿出院时均为EUGR,非IUGR患儿EUGR发生率为77.4%.非IUGR患儿出生体重越低,EUGR及严重EUGR发生率越高.EUGR组出生体重、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及全经口喂养大热量小于非EUGR组,胎龄大于非EUGR组.EUGR组前2周末氨基酸、脂肪乳及能量摄入量均低于非EUGR组,两组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EUGR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败血症明显高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为EUG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出生时存在IUGR的患儿EUGR发生率较高.影响EUGR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以及生后前2周的氨基酸、脂肪乳及能量的摄入等.存在RDS、BPD、败血症的VLBW婴儿更易发生严重EUGR.

    作者:裴启越;李丛;刘盼盼;武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高胆组,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UGT1A1基因第一外显子,并对其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高胆组和对照组各纳入60例,两组性别、出生体重、日龄、血型、入院时肝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总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GT1A1基因第一外显子Gly71Arg基因型Arg/Arg、Arg/Gly、Gly/Gly频率分别为43.3%、50.0%、6.7%和3.3%、65.0%、31.7%,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28,P<0.001);高胆组Gly71Arg中Arg等位基因频率为68.3%,显著高于对照组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394,P<0.001).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OR=3.864,95%CI2.261~6.604).结论 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可能与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作者:侯国强;王莉;阴怀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早产儿大脑发育成熟度早期磁共振成像评估

    目的 分析传统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评估早产儿早期大脑发育成熟度的形态学要点及宏观形态学发育落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两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早产儿的传统MRI图像,根据MRI扫描时间对应的校正胎龄进行分组.利用传统MRI图像的大脑成熟度评分系统(TMS),比较校正胎龄34~41周内大脑发育成熟情况,以及TMS评分与头围评估间的差异;并且通过定量评估脑白质弥漫性高信号(DEHSI),分析DEHSI得分在34~41周内的变化趋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低TMS评分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校正胎龄34 ~ 41周早产儿图像120例.34 ~ 35周组TMS评分为8.3±0.7,36 ~ 37周组为9.6±1.0,38~ 39周组为11.6±1.4,40 ~41周组为13.6±1.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卷曲、迁移带得分在各组间均有差异;而38 ~ 39周组与40 ~41周组胚芽基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7比3.3±0.8,P>0.05),34~35周组与36 ~ 37周组髓鞘化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4比2.6±0.5,P>0.05).各纽DEHS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HSI得分与胎龄无明显相关性(r=0.077,P=0.440).以各胎龄段内正常早产儿TMS分值为依据设定达标线.本研究120例早产儿中共68例达标,达标率56.7%.达标组与未达标组头围Z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内生长迟缓(IUGR)和脑损伤是低TMS评分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704、12.736,P<0.05).结论 利用传统MRI图像评估大脑宏观发育成熟度时,应尽量缩小评估胎龄的范围.强调4项指标综合评估,亦需注意各评估指标在不同评估时间窗内的敏感度差异.DEHSI不可作为早期宏观发育形态学成熟度的评估指标.IUGR和脑损伤是早产儿早期大脑发育成熟度落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汪良兵;何健龙;钟勇;吴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救护中心住院,确诊为急性胆红素脑病且出院后随访12个月的新生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62例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患儿.血清总胆红素(559.9±110.8)μmol/L,其中警告期39例(62.9%),痉挛期23例(37.1%).黄疸主要原因为溶血19例(30.6%)、感染16例(25.8%)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12例(19.4%).所有患儿入院即给予光疗,12例接受换血治疗.院内死亡6例,56例患儿临床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死亡5例.随访不良转归26例,完全正常16例.失访9例.结论 溶血、感染、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主要病因.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加强宣传,及时就诊加强出院后的随访,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作者:许景林;杨汉松;王瑞泉;吴联强;陈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气腹12例临床X线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气腹的临床X线表现,探讨气腹发病原因及发生部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气腹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X线特点,发病原因及转归情况.结果 共纳入新生儿气腹患儿12例,发病日龄3 ~ 15天,其中胃穿孔6例,5例胃泡明显,1例胃泡较小,表现为液体量多,胃泡消失或胃泡瘪小不规则,小肠无或仅有少量气体;肠穿孔6例,2例小肠壁肌层缺损穿孔,1例小肠溃疡穿孔,1例结肠壁肌层缺损穿孔,2例坏死性肠炎导致穿孔,表现为腹腔液体较多、小肠胀气扩张明显,肠壁增厚、可见肠壁积气及肠腔内多发小气液平面.结论 新生儿气腹诊断较容易,根据不同原因导致气腹的临床X线特点,可结合临床表现对发病原因及部位做出初步诊断.

    作者:马永强;刘文银;关中礼;刘建全;刘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延迟结扎脐带对足月母乳喂养儿血红蛋白及铁储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迟结扎脐带对正常足月母乳喂养儿血红蛋白及铁储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本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娩出后延迟结扎脐带2 min,对照组娩出后10 s内结扎脐带.分别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24 h及2、4月龄时的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生后24 h观察组(208名)新生儿Hb、HCT均高于对照组(212名),[(197.0±4.1)g/L比(190.3±5.9)g/L,(0.63±0.37)比(0.59±0.22),P均<0.05],两组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7%比2.4%,x2=4.600,P<0.05).7天内两组黄疸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月龄时两组新生儿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SF均高于对照组[(121.7 ±2.6)g/L比(115.2 ±5.8)g/L,(150.9±3.6)μg/L比(124.7±7.0) μg/L,P均<0.05].4月龄时两组新生儿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高于对照组[(118.2±7.5)μg/L比(83.3±2.5)μg/L,t=-34.15,P<0.05].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能改善新生儿铁储存状况.

    作者:高燕;王静竹;彭峰;孙智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尿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换血疗法对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尿胱抑素C(Cys C)水平变化及换血疗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重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足月儿为观察组,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换血组和非换血组.选取同期我院产科分娩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第1、4、7天检测血、尿Cys C水平,对照组于生后10天内检测上述指标,并对各组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共纳入换血组27例,非换血组22例,对照组20例.换血组和非换血组入院第1天血、尿Cys 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组和非换血组血、尿Cys C水平均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血Cys 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组第4、7天尿Cys C水平低于非换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可合并肾功能损伤,换血对改善肾小管功能有一定积极意义.

    作者:费淑兰;彭华保;邝晓敏;刘海峰;曾群;谭宁;朱军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B族链球菌基因分型与新生儿侵袭性感染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感染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GBS基因型与新生儿侵袭性感染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新生儿侵袭性GBS感染病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分离收集GBS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与BLAST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序列型(ST).结果 共纳入26例患儿,收集到26株GBS.26株GBS基因型中ST17 13株、ST12 4株、ST19 4株、ST171、ST456、ST485、ST23及未知型各1株.新生儿GBS感染临床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者9例,其中ST17 4例,ST12、ST19各2例,ST23 1例;临床表现为败血症者17例,其中ST17 11例,ST12 2例,ST19 3例,ST23 1例.结论 新生儿GBS侵袭性感染的基因型以ST17为主;GBS基因型ST17与临床表现为脑膜炎及败血症均有相关性.

    作者:李丽;吴伟元;吴本清;王少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UL73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编码包膜糖蛋白的UL73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症状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及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尿液进行HCMV感染筛查,选择确诊为先天性HCMV感染的患儿,于1、3、6、12个月进行体检及临床检查,包括头颅超声、脑干听性诱发电位筛查、肝功能、血常规检查等.根据1年内有无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对其尿液样本进行HCMV-DNA提取、UL73基因测序及gN分型.结果 共68例确诊为HCMV感染的新生儿随诊到12个月,其中无症状41例,有症状27例.对68份尿液样本进行UL73全序列PCR扩增,获得57株阳性株,序列测定gN1、gN2、gN3、gN4型分别为9、5、11、32例.gN1、gN2、gN3、gN4各型症状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2%、40.0%、18.2%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gN4型高于gN1和gN3型(P<0.05).结论 gN1和gN3型可能代表不致病或温和毒性的gN蛋白类型,gN2及gN4型有症状比例及严重程度高,gN4型是主要且严重的毒性类型,建议对gN2及gN4型患儿加强管理和随访.

    作者:王淮燕;张琳;江华;朱自强;莫革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甘肃省2004-2011年新生儿死亡监测数据分析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04-2011年新生儿死亡特点及死因构成,为降低我省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2004-2011年新生儿死亡监测数据,分析新生儿死亡特点及死因构成.结果 2004-2011年共监测活产新生儿161 700例,新生儿死亡1 572例(9.72‰),其中早期新生儿(0~7天)死亡1 332例(84.8%).城市、农村及全省死亡新生儿中男婴(28.0%、31.1%、59.1%)比例均高于女婴(18.3%、22.3%、4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死亡出生地省(市)医院占38.0%,县区等基层医院及在家庭死亡占62.0%.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生窒息和早产/低出生体重,县区医院新生儿死亡的第3位死因为出生缺陷.结论 提高县级医疗单位的急救水平,完善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规范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管理,并做好出生缺陷早期干预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

    作者:刘红;黄蕾;毛宝宏;易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喉蹼一例

    患儿女,因“生后呻吟1 h 20 min”入院.患儿胎龄35+1周,因胎膜早破自然分娩,出生体重2 150 g,羊水清,脐带、胎盘正常,生后Apgar评分1 min 7分,5、10 min评分不详.生后即出现呻吟.当地医院予吸氧并转入我科.孕母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查体:早产儿貌,营养发育差、反应差、前囟平软、面色青紫,未吸氧下SpO2在80%左右,呻吟明显、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心腹查体无异常,四肢凉、肌张力低、拥抱反射不完全.

    作者:阎丽华;杨丽;江倩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狼疮并发脑积水一例

    患儿男,2个月,主因“发现头面部红斑1月余、头围增大10天余”入院,患儿1月余前(生后3周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面部红斑,开始为米粒大小红斑,压之褪色,后逐渐增大,发展为铜钱样大小的环形红斑,并扩展至胸部.家属诉患儿平时无抓挠红斑、不伴脱发,无典型面部蝶形红斑、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无发热、未予诊治.10余天前患儿家属发现患儿头围进行性增大,具体数值未测,无嗜睡、无喷射性呕吐.患儿系第4胎第2产,孕38周,剖宫产,出生体重3 250 g,生后母乳喂养.

    作者:王子靖;李在玲;曹广娜;鲁珊;童笑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努南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生后8h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1产,胎龄36+3周顺娩,其母胎膜早破11h,羊水清、量正常、脐带短(25 cm),出生体重2 725 g,Apgar评分1、5 min均10分.因生后发现皮下出血点转入新生儿科.胎儿超声:颈部皮肤囊样回声,左肾集合系统分离.入院查体:身长45 cm(P3~ P10),头围31.5 cm(P10);皮肤散在出血点,以腹部及腹股沟区较明显,无瘀斑;眼距宽伴突眼、睑裂水平,短鼻、鼻梁低平、鼻尖饱满,耳位低、颈短、皮肤松弛、后发际低,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前区闻及3/6级杂音,肝右肋下约2.5 cm,质软边锐,脾脏左肋下约2 cm;外生殖器男婴型,阴囊内未触及睾丸,手足背水肿.

    作者:曾贵祥;陈海华;张树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诊治进展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广泛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往往复杂多样[1],特征为难以解释的毛细血管高渗状态.其实质是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肺泡水肿、气体交换受限,组织缺氧,从而加重毛细血管损伤,终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2-3].

    作者:洪昆晓;林新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脑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s)又称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指氨基酸、糖、脂肪、激素等数百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所致的疾病.此类疾病多为单基因遗传病,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少数为线粒体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或显性遗传;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相关蛋白质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酶或细胞膜功能异常,导致机体生化代谢紊乱,包括底物蓄积、旁路代谢物生成过多、生理活性物质减少等,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虽然每一种疾患均属罕见病,但因病种繁多,总体发病率并不低,且大多缺乏根治方法,可造成患儿早期夭折或者终身残疾.

    作者:张瑞;侯新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脐血回输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输血是临床诊治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也是抢救、治疗某些新生儿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新生儿生后常有诸多疾病需要应用输血治疗.如急性失血、围手术期输血、贫血等.但我国目前新生儿输血多来源于异体成人血,其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过敏风险等.为了进一步减少输血风险,合理使用血制品,减少血制品的浪费,近年来国外已开展了新生儿脐血回输技术,并应用于临床.现就新生儿脐血回输在临床应用的意义,以及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作者:朱莹;谢利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钙敏感受体及相关分子在新生大鼠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及相关分子在持续肺动脉高压(PPH)新生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在P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只Sprague-Dawley(SD)孕鼠,孕第19天时随机分为PPH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PPH组孕鼠置于12%氧浓度的缺氧箱中并腹腔内注射吲哚美辛0.5 mg/kg,2次/天,连续3天,建立胎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对照组孕鼠暴露在空气中并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孕鼠均于孕第22天行剖宫产,对照组、PPH组分别获取新生大鼠26、28只,两组各随机抽取15只仔鼠用于后续实验.采用RT-PCR技术检测新生大鼠肺组织CaSRmRNA及Ⅱ型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2) 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新生大鼠肺组织CaSR蛋白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PH组新生大鼠肺组织中CaSRmRNA[(0.592±0.052)比(0.408±0.017)]及蛋白表达[(0.717±0.027)比(0.445±0.011)]升高,NO含量[(1.50±0.20) μmol/g比(0.37±0.16)μmol/g]升高,11β-HSD2 mRNA[(0.413±0.073)比(0.978±0.079)]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R及相关分子在新生大鼠PPH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方方;王彦梅;田松柏;马克涛;谷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

    第一部分 指南目标和原则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儿科医师参加高危产妇分娩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三、在卫生行政领导参与下将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地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

    作者: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功能衰竭新生儿转运中成功应用一例

    2016年2月29日,在本院儿童外科重症监护室、因儿童心脏外科协作下,成功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下转运合并心功能衰竭大动脉转位重症新生儿1例.患儿,男,40周,生后17天,因“口周发绀、呼吸困难2周,加重1天”入当地医院,入院即出现心源性休克,血压(50~60)/(25 ~ 35) mmHg,经皮氧饱和度50% ~ 70%,持续乳酸>15 mmol/L,心脏彩色超声确诊“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完整)”.

    作者:洪小杨;周更须;刘颖悦;张晓娟;王辉;刘晓红;高海涛;封志纯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