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解手术学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解剖学会,第三军医大学
  • 国际刊号:1672-5042
  • 国内刊号:50-1162/R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61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早期拔除引流管对脊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膜破裂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拔除引流管对脊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膜破裂者的影响。方法脊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膜破裂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5 d拔除引流管及更换切口敷料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术后3d拔除引流管及更换切口敷料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13.7±3.8)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5.1)d(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22.7±4.9)d,与对照组的(23.9±5.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3.3%(2/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1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拔除引流管有助于缩短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并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皮海菊;饶珊珊;尚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型战备手术急救包的研制

    目的:研制新型战备手术急救包,提高野战救治的时效性。方法在一次性手术包基础上改进手术巾单,在洞巾、开刀巾中添加由SPA物质制成的吸水层,同时整合优化手术用物。结果新型战备手术急救包内手术巾单吸水功能强,无菌物品配备齐全,战备物资准备耗时短。结论新型战备手术急救包体积小,实用性强,在满足手术操作的同时,有效保证了手术切口的干燥,维护了患者体温,有助于减少压疮和感染的风险,同时简化了工作流程,适于推广应用。

    作者:苗素琴;张琼;申培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双极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双极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二尖瓣置换患者101例,将患者分为房颤射频消融组(43例),房颤拒绝射频消融组(30例)和非房颤组(28例),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射频消融组左心房左右径变化率(24.24±8.67)%明显大于另外2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管道容积变化率(17.18±3.26)%,明显高于拒绝射频消融组(0.86±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总射血分数变化率(202.41±81.59)%,明显高于拒绝射频消融组(109.53±6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12.18±3.48)%、总射血分数(41.31±8.26)%,均明显低于非房颤组的(21.33± 5.61)%和(45.05±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后壁中间段和心底段应变变化率分别为(14.34±9.47)%和(13.20±8.38)%,明显低于其余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后短期内患者左心房结构重构无明显改善,左心房管道功能代偿程度明显降低,左心房辅泵功能有明显改善,左心房后壁中间段及心底段舒缩功能改善程度相对较差。

    作者:李小庆;胡建波;唐红;郭应强;成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人工气胸与双腔插管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和人工气胸单腔插管2种不同插管方法之间的利与弊。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胸外科收治90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插管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气胸组( A组)和双腔插管组( B组),将2组的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术中及术后PaO2和PaCO2、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术中PaO2和PaCO2、肺部感染发生率、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人工气胸单腔插管在围手术期管理、费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对低氧血症、CO2潴留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的处理,双腔插管更有优势。

    作者:尹哲;綦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维生素D对Roux-en-Y胃旁路减重术后骨代谢异常的影响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于Roux-en-Y胃旁路术( RYGB)术后6个月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36例RYGB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低剂量组(11例)和高剂量组(12例),观察不同剂量维生素 D (400 IU/d 和1600 IU/d)对患者术后6个月骨密度的影响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入选研究对象体质量和身体质量指数( BMI)在术后6个月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00 IU/d的维生素D补充治疗可升高术后患者的血钙和25-羟基-维生素D (25-hydroxyvitamin D,25[OH]D),同时骨密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00 IU/d的维生素D补充治疗对于PYGB术后的骨密度降低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祁庆姣;蔡鹏;闫庆凯;王旭开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系统化健康教育模式在超声引导下囊肿介入治疗患者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教育模式在超声引导下囊肿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我科行超声引导下囊肿介入治疗的患者1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2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囊肿介入治疗后30 min疼痛评分、在健康教育前、介入治疗后对超声引导下囊肿介入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超声引导下囊肿介入治疗的配合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减轻超声引导下囊肿介入治疗患者的疼痛,使其对自身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及了解,主动接受治疗与护理,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并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和素质。

    作者:田付丽;杨斌;孟庆欣;黄鹏飞;范杰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248例60岁以上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均拟定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70岁组(92例)和70岁以上组(84例),观察2组移植血管数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死率等情况。结果与60~70岁组比较,70岁以上组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较长、术后输血量较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移植血管数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是安全可行的,老年并不能作为该术式的禁忌证。

    作者:何占鳌;王勇涛;张冉;王洪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背侧入路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陈旧性背侧脱位

    目的:评价背侧入路行舟骨骨折固定、背侧关节囊重建术治疗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背侧脱位的疗效。方法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12例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背侧脱位患者,均行切开复位舟骨内固定术、背侧关节囊重建术,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2~54岁,平均42.3岁。手术前后按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腕部活动度( ROM)、握力、Cooney腕关节评分、舟骨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持续随访时间15~28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VAS评分为1.6分(0~6分),其中9例患腕基本无疼痛。末次随访时Cooney评分:优2例,良8例,可1例,差1例。舟骨骨折愈合时间为14~22周,平均为16.8周。结论背侧入路行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背侧关节囊重建术治疗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背侧脱位疗效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黄俊伟;黄伟;张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人工韧带重建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

    目的:观察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 )为材料的人工韧带重建术治疗下胫腓联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18例应用PET人工韧带重建术治疗下胫腓联合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采用双侧悬吊固定技术,4例单侧悬吊固定加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技术。通过随访测量踝关节活动度,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5个月。影像学显示术后下胫腓联合间隙正常,至术后1年无复位丢失。取出PET人工韧带,手术中人工韧带与骨组织牢固结合,韧性良好,病理学检查发现有纤维组织长入人工韧带。 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1例,良6例,一般1例。结论 PET人工韧带重建术能够短时间恢复下胫腓联合体的铰链功能,早期恢复患者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范围。不同固定韧带的方式对功能恢复无影响,但是采用挤压螺钉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沈影超;王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窗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观测L1~L2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OLIF)手术窗的应用解剖,为OLIF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0例成年人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及T12~S1 CT三维重建。观测L1~L2 OLIF手术窗:血管窗、裸露窗、腰大肌肌窗、理想手术窗及实际手术窗;计算各手术窗占理想手术窗的百分比,实际手术窗按大于和小于1 cm进行统计;观察左侧肾动脉、肾静脉在L1~L2 OLIF裸露窗前方的走行。结果实际手术窗有2例(3.3%)小于1 cm;其余58例(96.7%)实际手术窗均大于1 cm,且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8)。血管窗、裸露窗、腰大肌肌窗分别占理想手术窗的45%、43%、12%,实际手术窗占理想手术窗的55%。左侧肾动脉、肾静脉多走行于L1中1/3至L2上1/3区域。在裸露窗前方,左侧肾动脉位于肾静脉后方走行31例(占51.7%)。结论 L1~L2 OLIF手术窗的局部解剖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L1~L2节段都适合OLIF手术。左侧肾血管多走行于L1~L2前方, OLIF术前应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解剖学评估。

    作者:刘列华;王杰;梁勇;赵斌;赵晨;吕应文;任周奎;兰阳军;周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MRI评价和临床评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磁共振成像的形态及信号强度变化,并与临床术后评估做相关性分析。方法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34例接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于重建术后接受MRI检查,分别从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观察人工交叉韧带的形态、走行及信号强度。采用Rak评估方法对移植物进行评分,临床评估采用物理评估方法,包括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将二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79%的移植物在整个关节走行均表现为连续低信号(显示良好);15%的移植物表现为信号增高,只有部分为低信号带(中等显示);6%的移植物信号明显增高,走行不连续(显示不佳)。 MRI评估结果与临床评估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7472,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磁共振成像作为无创高分辨成像技术,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修复效果评估的有力工具。

    作者:张君;郭勇;林建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前路经皮中空螺钉治疗ⅡB 型齿状突骨折虚拟手术的仿真设计

    目的:探索虚拟现实技术来寻找一种实行前路经皮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ⅡB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发掘可视化虚拟手术对枢椎Ⅱ型齿状突骨折前路内固定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将齿状突骨折患者的颈椎基于64排CT平扫得到连续薄层二维图像, Mimics软件分别重建寰椎、枢椎的三维可视化结构,在Mimics中的MedCAD版块中进行模拟手术。结果三维重建图像结构清晰,可真实再现寰枢椎细微的结构,虚拟仿真手术中螺钉进针点精确,钉道正确无误。结论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制订出佳的前路经皮中空螺钉通道,在术前风险评估、中空螺钉放置及临床手术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登均;李争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治疗性血管化策略研究进展

    由于疾病、创伤等导致我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缺失,但可利用供体严重短缺,移植仅仅是解决小部分问题。目前本课题组从事大段骨缺损修复研究的瓶颈在于组织工程骨的活化,即成骨的同时建立一套早期、稳定的血管系统。只有实现缺损处骨移植体的快速血管化,才能发生骨生成,使修复继续进行,进而终达到移植体与自体骨的融合。治疗性血管生成策略能辅助组织工程技术制造出可移植的组织、器官替代物而实现组织、器官再生。虽然十几年来治疗性血管生成策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在组织工程骨中创造一种仿生机体的功能性血管系统依然是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一个主要瓶颈。本文旨在阐述目前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治疗性血管化研究的新思路,并从生物组织三要素,即细胞、细胞外基质和信号系统的角度分析相关细胞分子学机制,以寻找治疗性血管化策略的新契机,为解决临床大段骨缺损修复难题提供启示。

    作者:鲍小刚;许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入路及利弊分析

    人工耳蜗是针对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模拟耳蜗功能的声电换能助听装置。人工耳蜗植入( 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近30年来随着声电学、电子外科和显微外科发展而产生的一项医疗技术手段的创新性革命,目前仍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自1984年美国药品与食物管理局( FDA)正式批准3 M/House植入投入临床应用以来,迄今全球约40万人植入了人工耳蜗[2]。从1995年多通道人工耳蜗引入我国以来[3],截止2013年,我国约有3万名严重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4-5],而仅2013年,就有超过1万名成人和儿童植入了人工耳蜗[6]。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言语障碍残疾患者2780万,而且每年新增近17万新生儿患者,其中适合人工耳蜗植入的新生儿就超过3万人[2-3]。虽然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开展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有近百家临床中心具备了人工耳蜗植入的技术条件,但相对于总数达30万患者,每年新增3万病例的情况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仍有广大基层医院还不具备开展手术的软硬件及相关的言语康复训练中心。故此,让广大基层耳科医师掌握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各种解剖径路,是实现该术式普及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浏览国内外文献,就人工耳蜗植入的各种入路的解剖基础及其利弊等进行综述,以期对该术式的普及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王刚;黄海龙;李家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精准外科数字可视化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许多学科、新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使得各个研究领域发展迅速。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多门学科与医学交织,形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数字医学[1]。而数字医学技术又在传统外科手术中掀起了一场变革,形成了一个以精准为特征的全新手术模式--精准外科手术。在术前借助CT和MRI等获取医学影像构建模型,进行手术模拟,在手术中以超声导航、电磁定位等技术进行引导,精准外科手术以精细的术前决策、精密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模拟、精准的手术作业而获得精美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推崇[2]。

    作者:杜豪;李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β1-42寡聚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丧失语言能力、丧失认知能力、不能学习新事物及人格和行为等改变的全面性痴呆。在病理方面以神经细胞内的神经元纤维缠结( 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 )、神经细胞间的神经炎性斑( senile plaque,SP)、神经细胞丧失与突触改变为特征。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大多认为是遗传、老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以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 β-protein ,Aβ)级联假说受关注,该假说认为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沉积形成老年斑是AD具特征的病理改变,与 AD 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病理变化有关。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成功建立AD模型无疑是研究该疾病的关键步骤,故选用合适的诱导剂更加重要。 Aβ主要有 Aβ1-40、Aβ1-42、Aβ1-433种类型,其中Aβ1-42寡聚体对神经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较强,更能促使Aβ纤维的聚集,形成老年斑,也更能模拟AD的发展过程。

    作者:郑衍芳;宋志语;吕文昌;周袁;张文权;郑丽萍;孙田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碘普罗胺对大鼠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碘普罗胺诱导的大鼠对比剂肾病( CIN)发生的机制。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对比剂肾病组( CIN组),各12只。 CIN组采用尾静脉注射碘普罗胺的方法建立大鼠CIN模型;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溶剂。所有大鼠均在注射后24 h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4 h尿蛋白排泄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肾小球上皮细胞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1、P27、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并用半定量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的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进行计量分析。应用TUNEL检测肾小球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CIN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P21、P27、TGF-β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 P21[(12.86±0.98)%vs (0.46±0.21)%,P=0.0045],P27[(21.76±2.75)%vs (9.57±1.86)%,P=0.0071]和TGF-β1[(12.85±5.54)%vs (7.63±0.84)%,P=0.0037)];CIN组24 h尿蛋白显著性增加[(23.44±5.22)mg/d vs (2.13±0.52) mg/d,P=0.0070、0.0050)];CIN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的病理损害更加严重和凋亡率明显增高[(52.5±6.4)%vs(4.2±0.3)%,P=0.0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积分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及P21,P27和TGF-β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r=0.765、0.701、0.842、0.651, P<0.01)。结论碘普罗胺可通过上调肾小球上皮细胞的P27、TGF-β1的表达及尿蛋白的排泄量,加重肾小球上皮细胞的病理损害及凋亡。

    作者:于凤侠;汪立杰;林树无;李子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大鼠体外循环脏器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快速、简便建立大鼠体外循环( CPB )脏器损伤模型,为研究CPB术后变化提供稳定、经济的实验平台。方法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88.8±26.1) g,随机均分为sham组和CPB组,sham组仅实施右侧颈外静脉、双侧股动脉穿刺,CPB组实施穿刺插管并建立体外循环,在120 mL· kg-1· min-1灌注流量下维持60 min,监测并记录大鼠体质量、血压、血气等结果,分别于术后72 h取2组大鼠血清及肺、肝、肾检测。结果成功建立大鼠体外循环(存活率90%),术中与术后血气指标符合临床实际变化,血清指标及脏器病理显示肺、肝、肾损伤确切。结论本实验模型具有大鼠体质量低、预充液少、无需气管插管、体外管路组成简单等特点,并通过图片展示穿刺及转流方法,极大地简化和降低了建立大鼠CPB模型的难度。该模型术中及术后指标变化与临床实际相符,且大鼠存活率高、脏器损伤确切,因此可作为研究体外循环相关变化和评价治疗策略的可靠平台。

    作者:李宗杰;刘凯;李德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碘佛醇对比剂外渗致严重水疱1例

    对比剂血管外渗是指CT检查中高压注射碘对比剂因各种原因导致对比剂渗漏于血管外周围组织,组织间隙因渗透压梯度改变,使细胞内水分转移至组织间隙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有文献[1-2]报道对比剂外渗率为0.1%~0.9%。大多为轻中度外渗,一般仅为皮肤局部肿胀。但我科发生1例局部肿胀伴大量水疱形成的病例,经积极妥善处理,患者预后良好。为了分析该患者对比剂外渗的原因,进一步提高CT检查中护理方法和效果,预防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现对该病例的护理方法和处理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程琳;雷扬倚;李咏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早产极低体质量儿2次行双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麻醉体会

    极低体质量儿是指出生体质量1000~1499 g之间的早产儿[1]。随着对极低体质量儿科学管理水平的进步,极低体质量儿存活率明显提高。手术麻醉报道极其少见。现将我院1例早产极低体质量儿2次行双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杰;杜智勇;黄河;李洪;杨天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测绘激光致黄斑损伤的临床观察

    激光武器已成为新型杀伤性武器,激光损伤靶点主要在视网膜,常可导致视网膜出血甚至裂孔,造成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不可逆失明。但在和平条件下,激光导致的视网膜损伤少见,使得临床治疗视网膜激光损伤的经验也较缺乏。本文报道1例非战斗状态下红外激光致黄斑损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以期总结视网膜激光损伤的发展、治疗经验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视网膜激光损伤提供参考。

    作者:张衡頔;蒋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改良多功能输液架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探索改良多功能输液架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及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按照图纸设计制作多功能输液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成功制作成多功能输液架并应用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后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生漏液等并发症率明显下降,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大大提高。结论本改良多功能输液架美观、实用、节约空间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安静;刘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型冷敷冰带的设计及应用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敷冰带,探讨其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硬脂棉、乳胶等材料设计制作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冷敷冰带,使用前预先冷冻,使用时将带体上设有若干突起泡的一面缠绕于患者需要冷敷的部位并通过扎带固定,即可对患者需要冷敷的部位实施冷敷降温。结果新型敷冰带固定可靠,患者不会因冷敷部位模糊而影响治疗效果;因该新型敷冰带与患者皮肤接触面积小,不会冻伤患者。结论新型敷冰带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可反复使用,冷敷位置准确、冷敷效果好。

    作者:李姣姣;沈彦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的探讨

    手术学实验室是有别于科研应用的实验室,与医院手术室类同,具备动物术后观察与饲养条件的实验室,是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必要条件和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1-2]。由此可见,手术室的工作管理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科研结果和实验教学的质量,尤其是手术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因为外科手术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大多为普通级动物,存在着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的隐患,甚至有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危险,因而在试验中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伤害。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引起交叉感染,威胁人类健康,也就无法保证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证科研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作者:曹春艳;申志惠;胡正云;严笠;肖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浅谈动物福利伦理在外科研究和教学中的实施

    外科学是医学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手术为主的进行诊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优化人类生存的过程中,实验动物作为“人的替身”用来进行教学和科学实验研究,承担了自然生命中本不该有的痛苦,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在现代文明社会,我院作为以外科学医、教、研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如何把动物福利伦理准则融入到科研和教学中来,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志惠;肖苒;胡正云;曹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用于临床影像解剖学教学探讨

    临床影像解剖学是医学影像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然而其教学内容繁多、抽象、难于记忆和掌握[1-3]。新的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国临床医师培养改革的新举措[4-5]。其不同于传统的医学生教育,培训及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临床技能和实际临床分析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临床影像解剖学内容进行教学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具有重要意义。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是医学影像科近年来重要的技术进展之一[6-7],目前在国内外诸多医疗单位普及和广泛应用[6,8-10]。我院放射科自2000年开始在全国三甲医院中较早引入PACS系统到放射科的临床实践,经过10多年的积累该系统日趋完善并建立了较大的医学影像学数据库。研究显示,应用PACS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影像学判读能力[11],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及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12]。此外,我科自2010年开始按照新的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专项教学以来,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经验[13-14]。因此,我们将PACS系统引入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临床影像解剖学教学在我科的应用介绍如下,以期为影像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

    作者:郑林丰;权启萌;许静波;张贵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