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 选取60例因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接受单纯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和75例接受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2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围术期技术特征、术后不同时间节点的房颤转复率等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瓣膜置换术式和瓣膜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房颤转复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内直视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
作者:糜烨东;张林飞;单立梅;郑翔翔;李芝;黄陈军;秦建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28例患者作为早期阶段组,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62例患者为后期阶段组.9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死亡率及坏死肠管切除率.结果 9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88例治愈,2例死亡.10例坏死肠管切除,坏死肠管切除率11.11%,其中早期阶段组死亡1例,坏死肠管切除8例;后期阶段组死亡1例,坏死肠管切除2例.结论 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可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及坏死肠管切除率.
作者:张文华;刘志雄;周松;刘静;杨爱国;邹耀祥;聂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3DV)技术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精准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姜堰中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11例不稳定型高龄ITF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所有患者术前行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将获取得“Dicom”容积扫描数据使用M3D软件在骨窗进行三维重建;基于三维重建数据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包括解剖数据测量、骨折复位模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植入参数设计,将所得CAD数据通过S-3DV系统在术中适时显示,并指导手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3DV-PFNA技术的术中PFNA使用与CAD设计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既往常规手术结果比较,3DV-PFNA技术的术前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占优(P<0.05),而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内3DV-PFNA技术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于常规手术,术后1个月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3DV-PFNA技术的11例骨折均愈合良好,3DV-PFNA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手术.结论 3DV可准确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原型,设计骨折牵引复位角度,提高手术精度,减少手术时间,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
作者:梁爱军;李佳怡;黄辰宇;刘帅;徐燕;姚庆强;王黎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掌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髁钢板内固定术与克氏针行髓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掌骨颈骨折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髁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掌指关节功能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8.4±3.8)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1±1.4)周,术后TAM评估优良率为97.2%,FAFS评估优良率为98.6%,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具备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及关节功能恢复佳等临床优势.
作者:刘卫峰;陶峰琴;王忠祥;诸葛恒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I125粒子术中植入对颅内肿瘤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确诊为颅内肿瘤并采用手术联合I125粒子术中植入治疗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方法治疗的效果,并作出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肿瘤在短期内均无复发倾向,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手术联合I125粒子术中植入将内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使患者术后免于接受外放射治疗的痛苦,对多种颅内肿瘤的短期复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靖驰;许在华;王振;刘强;黄欣;于海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侧后路经皮穿刺椎间孔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椎间孔成形、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568例椎间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可能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 568例椎间孔镜手术共出现并发症24例,总体发生率4.23%,其中硬脊膜损伤4例(0.70%),椎管内静脉丛损伤出血3例(0.53%),术后伤口疼痛6例(1.06%),术后复发8例(1.41%),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1例(0.18%),出口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2例(0.35%).结论 椎间孔镜手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学习曲线较陡峭,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解剖变异有关,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良民;刘明永;范伟力;刘鹏;赵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基于Sirius测量的角膜曲率值对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准确性和散光矫正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白内障组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23例(3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术前应用Sirius测量的角膜曲率值作为的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度数在线计算依据(19眼),术前应用手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角膜曲率值作为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度数在线计算依据(17眼).观察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手术源性散光值、IOL轴位偏差及散光矫正指数.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Z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观察组平均裸眼视力(UCVA)为(0.8±0.11),对照组平均UCVA为(0.7±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7,P=0.372);观察组平均佳矫正视力(BCVA)为(0.8±0.21),对照组平均BCVA为(0.8±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962,P=0.329).IOL轴位偏差比较,观察组为(2.81±1.72)°,对照组为(3.12±1.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81,P=0.631).手术矫正散光指数比较,观察组为(1.01 ±0.21),对照组为(1.03±0.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1,P=0.615).结论 与手动角膜曲率计相比,基于Sirius测量数据在线计算的Acrysof Toric IOL度数准确可靠,术后效果与手动角膜曲率值组相当.Sirius具有高分辨率、非接触性、无创性操作简便等明显优点.
作者:刘玺;李嘉文;李付亮;段平;刘慧;王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早期脑梗死患者诊断中载脂蛋白E和血脂水平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接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比2组对象的血清载脂蛋白E以及血脂指标.结果 2组研究对象的载脂蛋白E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脂蛋白E+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为37.5%,特异性准确率为100%,诊断效率为60%.结论 早期脑梗死患者采用载脂蛋白E结合血脂水平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余琦;梁玉梅;李珊珊;周智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自控静脉镇痛及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预防小儿上肢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上臂下段及远端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自控静脉镇痛组(PI组)与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PN组),每组40例.记录2组患儿动态疼痛评分、静态疼痛评分、镇静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静态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4 h内动态疼痛评分PN组优于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比较方面,PN组在6h内镇静评分与P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以上2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质量、家长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PN组均优于PI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控臂丛神经阻滞可为患儿术后提供更加满意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儿早期功能锻炼,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安全性较高.
作者:史嘉华;陈剑明;杨新平;柯毓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贫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7例,对照组55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人数及输血量;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术前、术后第1、3、5天清晨空腹时Hb及Hct;比较2组患者伤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观察组有4例接受输血治疗(7%,4/57),对照组有12例接受输血治疗(21%,12/5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输血量为(2.4±0.85)u,对照组为(2.5 ±0.82)u,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Hb及Hct下降明显,术后第3、5天观察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前、术后Hct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安全而且有效,能明显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同时并不增加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
作者:朱芸;张博;贺小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中放置脑室外引流对患者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行前交通动脉瘤手术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行脑室外引流治疗的48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未行脑室外流的48例患者归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根据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2组治疗结果进行分级评定,同时根据KPS评分评价患者全身机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17%,低于对照组的8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79.16%,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KPS评分为(79.68±13.24)分,高于对照组的(62.57±12.7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放置脑室外引流,可以将脑组织牵拉压迫损伤减轻至低,有效降低颅内压力,缓解因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高,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恒;周小熳;杨星;韦硕;高文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脑出血(ICH)发病率高,且易致残、致死.当出血量达到一定体积并且有继续出血时,应进行急诊手术减压.传统开颅减压手术风险高,并发症较多,疗效和安全性均有待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微创手术(MIS)治疗ICH.本文从ICH的病理机制、MIS治疗ICH的现状、可能应用的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作一系统阐述.
作者:张艳;陆德宾;刘君;张家玉;荆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帕金森氏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帕金森的治疗十分复杂且目前无法根治.为了更深入地进行PD的病因、病理、代谢生化及治疗方法等研究,进一步探究新的医治手段,构建PD动物模型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和分析不同PD实验动物模型的模型特点、制备原理和制备方法及优缺点.
作者:王金润;聂政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以端脑横切面为基础,研究并充实端脑形态结构两侧不对称性问题的解剖学知识;通过对端脑髓突的不对称性研究,论证通过髓突定位脑回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方法 选取30例成年人尸体正常头颅标本,以过蝶平面及其沿线为基准,锯切头颅至脑表面留下锯痕;开颅取脑,并对不同脑回染上不同颜色以方便区分;以锯痕为基准,用自制切片机平行锯痕切制6 mm厚的脑切片.通过观察周边脑回的不同染色区分辨认脑回,再观察对应髓突的分支数目、分又及方向等.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横切面上,大多数脑回对应的髓突在数目和倾斜角度上是对称的.结论 通过髓突定位脑回机能区的方法在端脑的横切面上同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作者: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林炎生;张剑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SD大鼠低温性胸水模型,观察大鼠低温胸水产生量与冷水浴时长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为(290.3 ±7.5)g,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10),根据在冷水中浸泡时间的不同将实验组分为A1组、A2组、A3组、A4组、A5组,每组10只大鼠.实验组放入自制圆柱形竖立大鼠固定器内,然后置入(20±0.2)℃冷水中浸泡,浸泡深度为锁骨水平.A1组、A2组分别浸泡12 h、24 h后取出大鼠进行麻醉,收集血清及胸水上清液检测总蛋白、乳酸脱氢酶浓度;剩余大鼠浸泡24 h后给予37℃恒温水浴复温1h,A3组、A4组、A5组分别在开始复温后12h、24 h、36 h取出大鼠并收集血清及胸水上清液送检.正常对照组直接麻醉收集血清检测总蛋白、乳酸脱氢酶浓度.采用Light标准对大鼠胸水性质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无明显胸水,A2组冷水浸泡24 h胸水量较A1组冷水浸泡12 h增多;复温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胸水量逐渐减少,至复温后36 h胸水消失.A1组胸水总蛋白/血清总蛋白约50%,A2、A3、A4组均大于50%;实验各组胸水乳酸脱氢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均小于60%;实验组胸水乳酸脱氢酶大于2倍正常组血清乳酸脱氢酶.按照light标准,大鼠体温过低症胸水性质为渗出液.结论 采用20℃水浴建立大鼠低温性胸水模型稳定可靠;胸水随着冷水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给予复温后胸水先慢后快逐渐被吸收.
作者:奂剑波;陈丽娜;史成和;代维;袁丹凤;周继红;韩志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L-左旋肌肽对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将对数期生长的人肝癌HepG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L-左旋肌肽5、20、50 mmol/L处理组,按照分组条件分别用生理盐水和L-左旋肌肽5、20、50 mmol/L处理各组细胞.采用CCK-8法处理24h和48 h后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干预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处理组48 h后,Caspase-8、PI3K及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CK-8和流式结果显示,L-左旋肌肽20 mmol/L和50 mmol/L干预HepG2细胞24 h和48 h后均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并且该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量效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左旋肌肽干预细胞48 h后,PI3K和Akt蛋白表达随L-左旋肌肽浓度的增高而逐次下调,而Caspase-8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 L-左旋肌肽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 K/Akt通路活性抑制,Caspase-8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刘强;彭玉萍;戴社教;马小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维生素D(Vit D)调控龟板提取物(PTE)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PGL3-Id1启动子,转染大鼠MSCs,PTE分别联合10-6、10-7、10-8 mol/L的Vit D作用于转染后的MSCs 36 h,利用荧光素酶检测MSCs中Id1启动子的水平.1、3、30、100 μg/mL PTE分别联合10-7 mol/L Vit D作用于MSCs 36 h、3d、7d,RT-PCR检测VDR的表达.结果 PTE促进了MSCs中Id1的表达,联合应用Vit D,Id1的表达会降低,这种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剂量Vit D之间比较差异也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联合作用36 h、3d和7d时,均不同程度抑制了VDR的表达;作用36 h时Vit D联合大剂量PTE时抑制作用显著,与不加PT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作用3d和7d时,Vit D联合大剂量PTE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不同剂量PTE联合Vit D作用相同时间,不同剂量之间VDR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剂量PTE联合Vit D作用不同时间,7d与36 h时VDR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 D抑制了PTE促MSCs的增殖作用,核受体VDR可能是PTE调控MSCs增殖和分化的一个药物作用靶点.
作者:陈金锋;张海玲;肖春苟;叶茂盛;郑二来;陈东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AICAR通过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生物材料中移植存活率的机制及对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0只5~8周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小鼠模型,然后结扎股动脉,制备小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MSCs组、阿卡地新(AICAR)组以及AICAR-MSCs组,每组10只.利用流式细胞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AICAR对MSCs抗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检测条件培养基中VEGF含量.制备小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含AICAR刺激的MSCs覆盖创面,2周后CD31染色,分别观察创面血管新生状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MSCs对照组相比,细胞实验结果显示,AICAR刺激的MSCs实验组具有较低的MSCs凋亡率、良好的MSCs迁移能力和较高的VEGF分泌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AICAR刺激的MSCs覆盖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可促进血管新生,加速溃疡愈合.结论 AICAR通过抑制高糖对MSCs的凋亡影响,促进MSCs的存活和旁分泌作用,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加速溃疡愈合.
作者:柏力;李刚;李立;潘险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接受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于改善其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因新发声门型及声门上型喉癌行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的病例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术后康复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7d开始接受吞咽功能训练,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结果 观察组开始进食初期吞咽功能障碍即较对照组轻,且恢复更快.结论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后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于改善接受喉癌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完善并形成标准化训练流程,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张焱;王敏;傅小利;张艳;彭莉;邓安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