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未成熟卵母细胞评分系统,并评价其对人类未成熟卵体外成熟及发育潜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将未成熟卵母细胞取出体外,根据卵母细胞形态及其周围颗粒细胞形态、分布进行评分,然后分别进行成熟培养和体外受精,再将卵母细胞评分与其成熟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以及相应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卵母细胞评分的降低,卵子的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均下降,而颗粒细胞的凋亡率升高.结论:本研究所设计的未成熟卵母细胞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高危人类乳头状病毒(HR-HPV)负荷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分级关系.方法:分析2003.01-2004.05北京协和医院因细胞学异常,行HPV DNA检测,阴道镜活检者183例.结果:在细胞形态学表现为炎症-不同级别CIN中,HPV病毒负荷量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当将HPVDNA病毒负荷分为阴性组、低负荷组和高负荷组时,CIN分级与病毒负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从病理说明了炎症-CIN与HR-HPV病毒负荷间没有明显界限,病毒负荷的高低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然而,负荷量越高,患高度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2-2005.11期间在本中心579位妇女实施的1033个AID治疗周期,探讨AID治疗成功率与妇女年龄、输卵管治疗史、每周期AID治疗次数、AID实施周期数和授精方式的关系.结果:①35岁以上的不孕妇女AID治疗成功率明显下降(P<0.05);②有输卵管治疗史的妇女AID实施成功率低于正常妇女(P<0.05);③每周期施行2次人工授精的成功率高于单次的妇女(P<0.05);④AID实施1个直至5个周期每周期间的成功率无差异(P>0.05);⑤宫颈内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成功率无差异(P>0.05).结论:不孕妇女的年龄、输卵管治疗史是影响AID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一周期进行2次宫颈内授精优于单次授精,无输卵管因素妇女的AID治疗在改用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应至少可实施5个周期.在无宫颈因素的妇女中,同一周期2次宫颈内人工授精较宫腔内人工授精操作更简便,且成功率相似,可作为AID的首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应用引物原位标记技术分析精子染色体非整倍性的可靠性.方法:采用3 mol/LNaOH溶液对精子标本进行快速而有效的预处理,此步骤能够对精子细胞核同时进行去浓缩和变性,分析正常男性的8份精液标本的17条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非整倍性.结果:二体频率为0.28%至0.36%,染色体间在二体频率上无显著差异,但是21号染色体的不分离频率比其它染色体要高.结论:引物原位标记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经济的精子染色体非整倍性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长期(5年以上)放置含铜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与宫颈细胞ras、p53基因突变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学液基标本,采用伯塞斯达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TBS)诊断标准行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标本中H-ras、p53基因的表达;采用FQ-PCR技术检测肿瘤相关HPV DNA含量.结果:H-ras及p53基因表达在各组中均无改变;含铜IUD组中HPV 6/11型阳性率为3.33%,DNA含量为8.80 × 107copy/ml,对照组中HPV6/11型阳性率为3.70%,DNA含量为6.75×107copy/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V16/18型均为阴性.结论:长期放置含铜IUD(带尾丝)对子宫颈无致突变作用,不增加肿瘤相关HPV感染,不增加子宫颈病变的发生率.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精子遗传物质(包括核DNA和线粒体DNA)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发生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涉及染色质组装异常、氧化应激、凋亡等.精子DNA完整性是成功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保证,通过检测精子DNA损伤,评估精子质量,选择优质精子用于临床,可提高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减少技术失败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情感问题.本综述主要探讨男性因素不育患者精子DNA完整性及其损伤的可能机制,以及对ART治疗结局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索体细胞移入未去核成熟卵母细胞后单倍体化的能力.方法:直接把小鼠体细胞(卵丘细胞)注射入未去核的卵母细胞胞浆内.在注射后的不同培养时间,对重构卵予以Sr2+激活,观测第二极体和类极体的形成,同时对重构胚进行染色体计数,并将发育良好的重构胚进行输卵管移植.结果:核移植后不同培养时间进行Sr2+激活,其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被激活的效率也随之增加.染色体正常的比例在重构胚中相当低(15.38%).移植的58枚正常激活的重构胚,均未发生妊娠现象.结论:在小鼠半克隆过程中,体细胞正确单倍体化的能力很低,染色体分离异常,从而影响半克隆胚胎的发育潜力.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TNF-α在细菌脂多糖(LPS)引起小鼠宫内胎儿死亡(IUFD)、生长抑制(IUGR)和骨骼发育迟缓中的作用.方法:LPS组小鼠在受孕晚期腹腔给予LPS(75μg/kg);LPS+PTX组在LPS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给予TNF-α合成抑制剂己酮可可碱(PTX,100 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和/或PTX,部分孕鼠给药1 d当天处死,部分孕鼠边续给药3 d,于孕d 18处死,测母肝、胎肝和胎盘的TNF-α等并统计活胎、死胎和吸收胎数,称量活胎体重,测量胎鼠身长和尾长,评价胎鼠骨骼发育情况.结果:①小鼠受孕d 15-17给予LPS后,平均每窝死胎数为8.17±1.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1.09,PTX预处理预防LPS引起的IUFD;LPS处理显著导致胎儿IUGR和骨骼发育迟缓,PTX预处理明显减轻LPS对胎儿的作用.②LPS明显诱导母肝和胎盘组织TNF-αmRNA表达,增加母鼠血清和羊水TNF-α浓度;PTX预处理显著抑制TNF-α产生.结论:孕期给予LPS引起小鼠宫内胎儿死亡、生长抑制和骨骼发育迟缓,TNF-α至少部分参与了LPS引起的宫内胎儿死亡、生长抑制和骨骼发育迟缓.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小鼠受精卵中,PKC及PKB是如何通过p21CIP1/WAF1蛋白影响小鼠受精卵G2/M的转换.方法:以小鼠受精卵为材料,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经PKC及PKB抑制剂处理后的p21蛋白表达及定位.结果:经PKC抑制剂(PMA)处理后的小鼠G2期受精卵中p21蛋白表达增加,而经PKB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的p21蛋白表达没有变化,但是其在亚细胞的定位发生了改变.结论:PKC通过改变p21蛋白表达,影响小鼠受精卵G2/M转换.而PKB通过改变p21蛋白在小鼠受精卵中的亚细胞定位,影响受精卵G2/M转换.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现状以及大学生对避孕措施的认知和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在校大学生315名,进行无记名封闭式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01份.结果:随年级增加,性(爱)和行为等级也增加;在谈恋爱有44.2%,有性生活的18.3%;94%第一次性交的年龄在17-25岁;45%有过性压抑,45.9%的人选择看书;解答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困惑,41.8%选择与同性朋友或异性朋友交流或上网;36%人能对艾滋病感染途径能给出完全正确的答案;仅有7.3%人对所列出的避孕方法全部知道;有近90%的同学认为目前有必要在大学开设性健康和生殖健康讲座.结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较宽容态度,高年级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率较高,但性健康和避孕知识较贫乏,高校应开设性健康和生殖健康课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B超诊断对进行环孕情普查时发现重复置器情况的作用.方法:对27 717例已婚育龄妇女应用B超进行盆腔检查,所发现的异常病例再进行X线检查.结果:27 717例被调查者中发现17例为宫内节育器(IUD)重复置器.其中14例宫内双器者,宫内、外各见1 IUD者3例.B超诊断符合率为94.12%(16/17).结论:应用B超检查诊断IUD重复置器简便,易行,无损伤,便于普及是理想首选方法.对可疑重复置器及IUD外游者,宜进一步检查确诊.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寻求卵裂球固定的适方法.方法:IVF/ICSI受精治疗周期中不宜移植的24枚胚胎,采用OCTAX-LaserShot胚胎透明带激光打孔,用吸拉法共活检出154个完整卵裂球,分别用4种不同的固定方法(KCl组;Tween-20/HCl组;甲醇/冰醋酸组;Tween-20/HCl+甲醇/冰醋酸组)固定,固定后使用X、Ya-卫星DNA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比较其固定率和出信号率.结果:透明带激光打孔辅助下卵裂球吸拉法活检成功率为96.25%;4种固定方法固定率和出信号率分别为98.4%和95.2%,60.0%和72.2%、63%和73.7%、70%和76.2%.结论:透明带激光打孔辅助卵裂球吸拉法活检有效;第4种卵裂球固定方法能减少卵裂球丢失,简化操作程序,因此两者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值得推广.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按照WHO的标准,男女双方同居1年以上,未采取避孕措施,由于男方的原因造成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这是男科学中为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尽管Saidi等总结了来自美国的29篇相关研究报告后认为,美国近60年来的育龄男子精子计数没有显著变化[1],但是大量的证据表明世界范围的人类精液质量在逐渐下降.同时由于目前人类对精子发生的机理尚不清楚,不育的确切病因难有定论.在各种疾病所致不育中,生殖道感染是重要原因之一,包括非特异性感染和性传播性感染(如梅毒、淋病、支原体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国内外众多研究也发现不明原因不育男性精液中UU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生育男性,提示UU感染与男性不育有密切关系[2].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8-12周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要求终止105例孕8-12周正常或合并高危因素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复方组53例,晨服复方米非司酮片1片,qd×2次(总量:米非司酮60 mg,双炔失碳酯10 mg);单方组52例,口服米非司酮2片,bid×3次(总量:米非司酮150 mg),两组均首次服药后48 h加服米索前列醇.结果:复方组和单方组流产成功率分别为90.57%(48/53)和86.54%(45/52);完全流产率分别为81.13%(43/53)和75%(39/52).结论:复方米非司酮配伍喜克馈能安全有效终止812周正常或合并高危因素的妊娠,疗效较好,具有米非司酮剂量小,服药简便等优点.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