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时回吸与不回吸胞浆对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本中心接受ICSI治疗的90周期不孕患者的1 077枚MII卵子随机分为A组(632枚)和B组(445枚).A组ICSI时回吸胞浆至卵母细胞直径的1/4-1/2处;B组不回吸胞浆,比较2组的受精率、胚胎可用率和优质胚胎率等.结果:A组和B组的受精率分别为80.85%和82.02%,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A组的胚胎可用率为53.88%,与B组(56.15%)比较无差异(P>0.05);B组的优质胚胎率为20.39%,显著高于A组的13.32%(P<0.05).结论:ICSI时回吸胞浆和不回吸胞浆对体外受精均是有效的;不回吸胞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对胚胎发育更安全.
作者:张爱军;冯云;孙贻娟;陆小溦;李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旨在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组化染色为阳性,腺上皮细胞可持续培养4-6周,传代2-3次;基质细胞可持续培养5-8周,传代4-6次.结论:建立了可体外培养贮存、传代的子宫内膜细胞,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原组分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陈晓岚;黄仁彬;欧海燕;汤银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周期与生理周期中抑制素水平变化规律的差异及其对IVF周期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测定10例正常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各期血清INHA、INHB水平;测定35例初次接受IVF患者,IVF周期月经d 2、d 7、hCG注射日、取卵日及黄体中期分别取血检测定INHA、INHB水平.分析自然周期与IVF周期中激素水平变化规律间的差异.结果: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INHA、INHB水平的变化曲线各不相同.IVF周期中INHB变化趋势与自然周期相似.但INHA水平自围排卵期达峰值后持续下降,不再如自然周期那样出现黄体期高峰.结论:IVF周期取卵过程中颗粒细胞的损伤和丢失,导致INHA黄体中期峰值的缺陷.INHA水平的非生理性改变可能通过对黄体功能及子宫内膜蜕膜化的不利作用影响妊娠.
作者:陈颖;郁琦;何方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卵巢旱衰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病理生理表现较复杂,根据病因可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动物模型,如卵巢抗原免疫造模法、透明带免疫造模法、初生小鼠胸腺切除造模法、基因敲除造模法、半乳糖代谢造模法等.本文对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多种造模法及其原理进行了文献综述.相对而言,半乳糖代谢造模法简单可靠,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性模型,为解决卵巢早衰患者生育问题提供研究之手段.
作者:李洁;杨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氯化镉(CdCl2)对大鼠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方法: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与2个CdCl2实验组,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CdCl20.2 mg/kg(B组)和0.8 mg/kg(C组)2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组和C组普遍观察到曲细精管基膜变薄,电子密度低,厚薄不均,呈波浪式皱褶;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精原细胞分别有部分细胞出现胞质空泡,线粒体水肿、空泡化,内质网扩张、空泡化,溶酶体增多.C组部分精原细胞核固缩,少数精子部分顶体脱离细胞核.结论:CdCl2染毒可导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基膜、支持细胞、精原细胞和精子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剂量增加时病理改变加重.
作者:张莉;朱伟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克隆大鼠睾丸组织uPA基因的启动子区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从大鼠睾丸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设计uPA基因引物,运用降落PCR法扩增uPA基因5'端上游的真核转录调控序列.测序得到的PCR产物用启动子区的分析软件分析,并与其DNA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得到的uPA基因长度为1 572 bp(登录号X65651).经软件分析:该序列包含uPA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21 bp的外显子部分,1 551 bp区域为转录起始的上游部分在其5'端UTR区的-30bp位置有一个不典型的TATA盒,其上游有非常明显的GC盒及启动子区常见的AP1(active protein 1)、SP1等结合位点.结论:成功克隆了大鼠睾丸组织uPA基因启动子区.分析表明,该片段包含真核转录调控区域、不典型的TATA盒、典型的GC盒及启动子区所常见的AP1、SP1等结合区域.
作者:刘燕;熊锦文;陈丽刚;田永红;熊承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卵巢中FOXO3a(forkhead box group O)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与卵母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取出生后2 d、3 d、8 d、15 d龄大鼠的卵巢,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FOXO3a、caspase-3在卵巢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水平,且用TUNEL技术检测卵巢内卵母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FOXO3a在新生大鼠部分卵母细胞巢内的卵母细胞核内高表达,而在卵泡发育启动后,FOXO3a则从卵母细胞的核内逐渐转移至胞浆.而在次级和成熟卵泡的卵母细胞内,FOXO3a仅出现在胞浆内.≤8 d龄大鼠卵巢的部分卵母细胞核内或胞核、胞浆内可检测到caspase-3表达,2 d、3 d龄大鼠部分卵母细胞核内高表达.TUNEL染色与caspase-3结果相似,2 d龄大鼠卵巢的卵母细胞阳性率高.结论:生后2 d大鼠卵巢的卵母细胞存在一个凋亡高峰期;在原始卵泡形成前,FOXO3a在部分卵母细胞核内高表达,并与卵母细胞的凋亡率呈一致性.
作者:隋旭霞;罗丽莉;傅玉才;郭宪国;许铭炎;许锦阶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我国的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而生殖健康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计划生育手术是在健康人身上施行的创伤性手术,给少部分受术者的心理、生理以及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有资料报道,节育术后并发心身疾病为各类节育手术后并发症的首位,高达60%-80%[1].所以,对节育受术者的心理反应应予以重视.
作者:林友进;莫晓彬;黄健初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避孕套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提供相应对策和建议.方法:对111例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虽然感染后后三次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其中性途径感染者这一比例由感染前的5.88%上升到感染后25.00%,血液途径感染者由感染前的11.11%上升到感染后的52.63%,吸毒共用注射器感染者则由感染前14.81%上升到感染后20.00%,但是使用避孕套的比例仍然很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在30-45岁和经血感染者更倾向在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结论:HIV感染者的避孕套使用率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使用率,从而有效控制HIV的传播.
作者:武俊青;杨瑛;李文英;闻增玉;沈月平;李玉艳;高尔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1 背景由于敏感的妊娠试验(尿液和血清中)及高分辨阴道超声检查都被综合在诊断法则中(Romero 1985,Cacciatore 1990,Ankum 1993a,Ankum 1993b),异位妊娠的诊断现在常可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作出.这些法则,连同临床医生及患者对危险因素所共同增加的意识和知识,使异位妊娠的早期和准确诊断成为可能.
作者:Hajenius PJ;Mol BWJ;Bossuyt PMM;Ankum WM;Van der Veen F;谢康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胚胎d13-21绒毛逐渐形成,经初级绒毛、二级绒毛发展转变为三级绒毛.在妊娠d 5中绒毛内血管形成,胎儿循环开始.孕卵着床后,子宫内膜致密层蜕膜样细胞继续增大,逐渐变成蜕膜细胞[1].
作者:孟春霞;孙晓溪;张慧娟;程利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复方米非司酮(即米非司酮30 mg+双炔失碳酯5 mg)和米非司酮对人体抗早孕的作用,观察两种药物流产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297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予复方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对照组177例予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观察分析两组对象完全流产率、孕囊排出时间、流产后阴道出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完全流产率明显提高,出血量明显减少,孕囊排出时间及流产后出血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复方米非司酮中双炔失碳酯有加强米非司酮的抗旱孕作用,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减少流产后出血量,提高药物流产的安全性.
作者:姚小艳;李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UV)法测定孕酮阴道环体外释药量.方法:①HPLC法: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63:37)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②UV法:检测波长254 nm.结果:UV法测定释药量均值为9.9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4.82%;HPLC法测定释药量均值为10.1μg/ml,RSD 2.25%.配对f检验统计结果表明HPLC和UV法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作为体外释放量的测试方法.
作者:兰梦宁;邵海浩;余丽宁;李芳;陈建兴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