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探讨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中心治疗的10 690个AID周期,对女方年龄、不孕年限、治疗方案、输卵管通畅程度、子宫内膜厚度、每周期排卵数、每周期AID授精次数、精子冻融复苏后浓度、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动率、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术后妊娠结局进行x2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30岁妇女的妊娠机会是年龄>35岁者的1.934倍(OR=1.934,P<0.001)、年龄31~35岁妇女的妊娠机会是>35岁者的1.511倍(OR=l.511,P<0.001),自然周期妇女妊娠机会是促排卵周期者的1.307倍(OR=1.307,P<0.001),每周期AID授精2次的妇女妊娠机会是1次组的1.486倍(OR=1.486,P=0.001),每周期AID授精3次的妇女妊娠机会是1次组的1.338倍(OR=1.338,P=0.020),每周期排卵2个的妇女妊娠机会是排1个卵组的1.362倍(OR=1.362,P=0.001),每周期排卵3个的妇女妊娠机会是排卵1个组的1.499倍(OR=1.499,P=0.004),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动率>60%的妇女妊娠机会是≤60%组的1.211倍(OR=l.211,P=0.038),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35×106的妇女妊娠机会是≤25×106组的1.319倍(OR=1.319,P=0.011).结论 女方年龄≤35岁、每周期排卵2~3个、每周期AID授精2~3次、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动率>60%和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35×106能提高授精妇女的妊娠几率;在患者无明显排卵障碍的情况下,应首选自然周期.
作者:张清健;宋革;钟小英;陆艳华;郑炜炜;祝晓丽;谭玉梅;黎敏茹;詹泽虎;张志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及卵泡液(follicular fluid,FF)中抗苗勒管激素(AMH)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COH结局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因输卵管因素和/或男方因素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周期,随机分为长方案组(n=38)和非降调节组(n=38).长方案组和非降调节组分别于前一月经周期第2或第3日(基础日)、降调节期间月经第2或第3日、促性腺激素(Gn)启动日、Gn启动第5日(Gn5)、诱发排卵日(hCG注射日)、取卵前1日和取卵后3d抽取外周静脉血.取卵日收集直径≥18 mm(大)、14~17 mm(中)、<14 mm(小)的FF.结果 降调节后血清AMH水平在Gn启动日较基础日显著升高,2种COH方案随外源性Gn使用时间的增加血清AMH降低;随卵泡直径增大,FF中AMH降低.Gn5血清AMH与获卵数、MⅡ卵数和可利用胚胎数相关性强,中FF的AMH与窦卵泡数(AFC)、Gn用量和可利用胚胎相关性较好.结论 降调节显著升高AMH水平,增加可募集AFC及改善卵泡发育同步化,提示可依此调整Gn用量,外源性Gn使用后AMH水平逐渐降低;Gn5血清AMH水平可预测IVF/ICSI-ET结局.
作者:王冬雪;吴小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对不同卵巢储备功能女性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IVF-ET助孕的1 310例不孕症患者资料,按照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分为三组:卵巢储备低下组(A组)AMH<2 μg/L,正常卵巢储备组(B组)AMH 2~7 μg/L,卵巢高储备组(C组)AMH>7 μg/L,每组按HBsAg检测结果分为女方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有无差异.结果 A组及C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的无可移植胚胎率(14.6%)高于正常对照组(5.9%)(P<0.05);B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的正常受精率(69.8%)、卵裂率(96.97%)、优质胚胎率(21.8%)、着床率(31.3%)及临床妊娠率(44.1%)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3.6%,98.6%,26.2%,41.3%,5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的流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可能干扰了卵巢储备低下及正常卵巢储备女性的卵子质量及胚胎的发育,终影响妊娠结局.
作者:林津;沙艳伟;邱乒乒;张玲;何雪梅;施迎迎;叶雅萍;苏志英;李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复发性流产发生率为1%~5%,其中40%~60%原因不明,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近年研究表明,URSA的发生与免疫失衡关系密切,又称为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本文论述URSA免疫学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新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发病机制中免疫失衡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莉;乔杰;王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在激活或凋亡过程中释放的一种超微膜性囊泡,可运载多种蛋白质、脂质、DNA及RNAs等,为细胞间通讯提供了一种新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Vs通过不同机制在配子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EVs在精子和卵子成熟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祥镔;刘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子宫移植后第一例婴儿的安全出生证明了子宫移植技术的可行性,这一成果不仅给研究人员极大的鼓舞,而且给广大的子宫原因性不孕女性带来了希望;但由于手术会对活体供者带来巨大手术风险,且移植后的免疫抑制用药方案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由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之,虽然子宫移植技术仍处于初步探索研究阶段,但仍具有可能成为首先考虑的治疗子宫性不孕的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外关于人类子宫移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帅;张云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探索并找到能够成功预测卵子质量的生物标志物是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继形态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可能会成为寻找卵泡液中预测卵子质量标志物的较有前景的方法之一.代谢组学分析以其客观、准确、代谢物种类少和测量相对简单的优点成为近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卵泡液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怡静;孙晓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早产是世界范围内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早产会增加儿童神经功能发育障碍和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探讨早产发生机制对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早产(PTB)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综合征,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由于伦理学的限制,基于人类的早产实验研究困难,因此采用动物模型来验证临床观察假说十分重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小鼠成为研究早产的主要动物,本文综述了几种常用的建立小鼠早产模型的方法,包括激素模型、感染模型、炎症模型等,并对其效率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早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梁江红;李成功;叶鑫;李子刚;汤慧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干细胞具有多系谱分化的可塑性,是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通过各种调控、诱导手段从干细胞获得生殖细胞,为生殖细胞发生与发育障碍导致的不孕不育患者带来希望.本文将探讨从各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和卵巢干细胞(ovarian stem cells,OSCs)]获得生殖系细胞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临床应用前景与挑战.
作者:王欣欣;吴军卫;郭瑞霞;马珊珊;孟楠;杨波;关方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分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的方法.方法 收集全子宫切除患者的健康子宫内膜组织,将子宫内膜组织剪碎后,采用二次酶消化-二次过滤-差时贴壁的方法将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HUSC)与上皮细胞(HUEC)分离.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分离所得人子宫内膜基质和上皮细胞;并进一步对原代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进行诱导蜕膜化.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的间质细胞波形蛋白阳性率为(97.0±2.5)%,上皮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90.0±4.1)%.此外,使用环磷酸腺苷(cAMP)联合醋酸甲羟孕酮(MPA)体外诱导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产生了良好的蜕膜化反应.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高效分离原代人子宫内膜基质和上皮细胞的方法.
作者:吕芳;王丽丽;郭永;顾方乐;李雪丽;张树成;贺斌;王介东;陈芳;张晓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药补肾调冲方对卵巢早衰(POF)大鼠的防治作用及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调节卵巢功能及预防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SD雌性大鼠60只,分别设空白、模型、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自由饮水;模型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造模14 d;中药组先给予低、中、高不同剂量补肾调冲中药36d,再给予雷公藤多苷片造模14d;西药组先给予结合雌激素36d,再给予雷公藤多苷片造模14d.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的卵巢指数、子宫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大鼠卵巢内各级卵泡数目;ELISA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苗勒管激素(AMH)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及bFG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PCR法检测VEGF、bFGF 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子宫指数明显低于空白组、各给药组(P<0.01);中药低剂量组卵巢指数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及空白组大鼠始基卵泡、窦前卵泡及窦状卵泡数目明显增多,闭锁卵泡的数目明显减少(P<0.01);中药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大鼠始基卵泡、窦前卵泡及窦状卵泡数目明显减少,闭锁卵泡的数目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及空白组血清FSH、LH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E2、AMH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及空白组VEGF、bFG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中药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bFGF蛋白表达及mRNA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药补肾调冲方对卵巢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防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补肾调冲方中某些中药能够上调VEGF、bFGF的表达,为卵泡发育提供基础,复苏即将凋亡的卵泡,增强卵巢功能有关.
作者:徐文君;高慧;李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依托孕烯单根皮下埋植剂(Implanon(R))的避孕效果、月经模式的改变和对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接受依托孕烯单根皮下埋植剂避孕的妇女20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24个月,分析其避孕效果,痛经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和继用率.结果 术后24个月,190例受试者完成随访,随访率95%.随访期间,无1例受试者意外怀孕,避孕率100%.另外,61例埋植前有痛经的受试者,55例埋植后痛经得到缓解,缓解率为90.2%.主要不良反应为月经模式改变141例(74.2%),包括不规则阴道流血60例(31.6%)、闭经6例(3.2%),经期延长63例(33.2%)、月经频发41例(21.6%);月经稀发20例(10.5%)、经量减少66例(34.7%)、经量增加10例(5.3%).其他不良反应还有体质量增加32例(16.8%),痤疮21例(11.1%),激素相关不良反应63例(33.2%).随访期间,16例受试者,包括阴道不规则流血(10例)、闭经(6例)提前取出植入剂,继用率为91.6%.结论 依托孕烯单根皮下埋植剂的避孕效果好,有效缓解痛经程度,安全可靠,继用率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平晟旻;顾逢春;张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为高龄非输卵管性不孕女性推荐更合理的助孕方案. 方法 选择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1 312名高龄输卵管通畅不孕女性(年龄≥35岁患者)共2 094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IUI组827个周期,IVF组启动周期1 267个,移植周期798个.根据患者的年龄层次分为35~37岁,38~39岁和≥40岁3组,回顾性分析各组的临床资料和助孕结局.结果 3个不同年龄层的IUI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78%、8.72%和4.14%,IVF-ET组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03%、47.51%和22.69%,IUI和IVF组内及组间各年龄层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IUI和IVF两种助孕方案的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降低,建议年龄≥40岁输卵管通畅的不孕女性应积极行IVF治疗.
作者:周林燕;李松;林海燕;邱绮;谢燕秋;张清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引起宫内外同时妊娠(HP)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经辅助生殖助孕治疗后发生HP的69例(新鲜胚胎移植35例,冻融胚胎移植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同期新鲜周期组临床妊娠6 616例,其中HP患者35例(0.53%);冻融周期组临床妊娠3 516例,其中HP患者34例(0.97%),冻融周期组中HP发生率与新鲜胚胎周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组与宫内双胎妊娠对照组和单纯异位妊娠对照组年龄、不孕年限、获卵数、Gn用量、hCG注射日的血清E2值、孕酮值、内膜厚度、移植管距宫底距离、不孕类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组中有宫腔操作史46.37%(32/69),高于宫内双胎妊娠的26.25%(42/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中输卵管妊娠史有39.13%(27/69),高于宫内双胎妊娠的23.12%(37/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中获卵数、Gn用量、hCG注射日的血清E2值、孕酮值、内膜厚度、移植管距宫底距离、不孕类型对HP的发生影响不大,既往有输卵管妊娠史、宫腔操作史及冻融周期中人工周期治疗方案与HP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李云娟;莫毅;刘凤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对卵子捐赠的知识和态度现状,为赠、受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IVF-ET治疗的不孕女性500例,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卵子捐赠知识和态度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卵子捐赠知识回答正确率不高,只有22.76%;条目“并不是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进行卵子捐赠”回答正确率高,为58.54%,答对率低的条目为“捐赠卵子会导致自身卵子数量不足而影响治疗”,回答正确率仅为4.47%;IVF-ET患者对卵子捐赠态度得分为(24.4±5.0)分,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卵子捐赠意愿部分得分低,为(7.9±3.4)分.结论 IVF-ET患者缺乏对卵子捐赠知识的了解,卵子捐赠态度也不积极,应重视对IVF-ET患者卵子捐赠知识的宣传.
作者:蔡立柏;刘延锦;董悦芝;孙莹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越来越多的育龄夫妇推迟其生育计划,以及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高龄希望生育父母的比例逐渐增加.然而,随着女性年龄增加,卵巢功能逐渐下降,且子宫肌瘤、瘢痕子宫、盆腔炎症等发生率显著增加,不孕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高龄女性即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获得成功妊娠,妊娠并发症风险和内、外科合并症的发生风险亦会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如流产、胎死宫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等.对于高龄不孕患者的诊治策略目前尚缺乏一致性,患者的诊治疗效更是参差不齐.基于以上情况,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生殖内分泌及ART专家编写了本“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希望本指南可以规范我国高龄不孕女性患者的诊治流程.本指南从高龄女性的生育状况、需要进行的相关生育力评估及指标解读以及高龄女性孕前身体和营养准备、咨询、相关妊娠风险评估等入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目前临床、实验室的热点问题:高龄女性子代遗传学特征及评估、咨询以及相应的实验室筛查、诊断方法和操作规范.另外,对于高龄女性妇产科及内外科合并症发生率高的状况,针对不同合并症状况探讨了相应的诊疗规范.后,综合各方面情况制定了高龄女性不孕症的助孕策略,为高龄不孕女性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