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 国际刊号:1672-8270
  • 国内刊号:11-5211/TH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200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373
  • 全年订价:49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2015年8期文献
  • 一种可连接急救担架的自动颈椎牵引支架的设计

    目的:设计一种能与在用的铲式担架进行简易连接的颈椎牵引支架,使颈椎及上段胸椎损伤的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入院检查以及术前准备阶段均能获得早期、持续及自动的颈椎牵引,实现治疗前颈椎牵引,以改善预后。方法:①采用组合滑轮与弹簧绳钩代替普通牵引所使用的重锤;②通过对接式齿轮连接块,可将牵引支架固定在担架上;③调整连接块上的齿轮状卡槽,以改变牵引的方向。结果:牵引力预实验使用ES-58拉伸弹簧系列,弹簧绳钩挂15 cm距离可产生0.75 kg牵引力,双侧共1.5 kg牵引力;17 cm距离双侧可产生4.0 kg牵引力;18 cm距离双侧可产生5.0 kg牵引力。结论:此装置拆卸简便,不影响担架在其他场合的使用,除常规医疗救护外,尤其适用于应急救灾与军事医学救治。

    作者:陈新;张传玲;吴晖;林信民;石树培;王伟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含纳米成分医疗器械中纳米分散体系的应用及评估

    目的:对含纳米成分的医疗器械中纳米分散体系的建立方式及受试品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通过对纳米颗粒团聚形成原因和理化分散方法的比较,确定建立分散体系的要素,通过粒度观测等方法对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在进行含纳米成分医疗器械的检测时,应根据生产者的建议准备分散体系,建立分散体系的方法应被详细记录以保证其重现性。结论:受试品的稳定性对于获取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的结果尤为重要,在分散方法评估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受试品的个性,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具体量化。

    作者:许耘;邓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报告等级评价法对提高报告质量的作用

    目的:对神经系统诊断报告进行等级评价,以促进诊断报告书写质量。方法:选取参与书写报告的研究生、进修生及低年住院医师10人的影像诊断报告(3个季度共90份),进行公开评价并找出缺点与不足,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得出评价结果等级(即优、良、差),并制作名单表格进行公示,对优、良、差分别以红色圆点、绿色圆点及黑色圆点表示;对评价结果做秩相关分析。结果:评价结果:第1季度30份报告优为0,良为26份,差为4份;第2季度30份报告优为5份,良为23份,差为2份;第3季度30份报告优为7份,良为23份,差为0份。秩相关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38,P=0.001)。结论:影像报告等级评价法对研究生、进修生及低年住院医生的诊断报告质量提高与控制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作为日常教学医疗质量控制的措施。

    作者:孙胜军;高培毅;林燕;隋滨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网络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通过设计与应用医院网络心电信息管理系统,彻底解决了传统的心电图检查工作模式,建立院级心电诊断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心电检查全过程的自动化和程序化。方法:阐述网络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的软、硬件结构以及功能组成,并重点描述了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结果:实现了全院心电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诊断,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PACS)集成实现了数据共享。结论:优化心电图检查流程,可提高诊断工作效率和心电图报告质量,方便医生查阅、统计及分析心电数据,为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卢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患者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上腹部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的预防策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将106例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并观察两组患者检查前心率、血压、焦虑情况、检查中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检查前HAMA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8,P<0.01)。干预组中焦虑症状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69,P<0.05),与初诊时的血压、心率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血压、心率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3,t=2.993;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11.3%);干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6,P<0.05)。结论:对老年上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实施针对性的认知和心理干预,加强检查前后的护理配合能显著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利于检查的顺利开展。

    作者:曾琼;卢桂华;李静;刘曹戌;闵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电子平台的构建

    目的:构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电子平台,以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方法:通过借鉴“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EDDCP)”,结合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际工作,构建全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子平台(LBMP)”。结果:设计管理平台的框架系统,实现了从调查问卷定制、任务发布与管理和数据采集方面的平台功能。结论:该平台可高效、快速及全面的收集资料,且节约调查成本,提高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开展现状调查有利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强化生物安全管理责任与监管能力。

    作者:姜孟楠;李思思;薛浩;魏强;王子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腔穿刺放气结合胃肠减压在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放气结合胃肠减压在胃黏膜下肿瘤(SMT)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后伴发气腹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5例行EFR治疗的SMT患者,术后常规进行腹腔穿刺放气并放置胃肠减压管,对所有病例从病灶大小、起源部位、穿孔直径、气腹量以及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1例因穿孔直径过大未能在内镜下缝合,转腹腔镜腔外缝合,其余均在内镜下成功缝合,平均肿瘤大小为(2.0±0.5)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9±8.9) min,穿孔平均直径为(0.8±0.4)cm,缝合所需钛夹平均为(4.5±1.9)枚,术后腹部立位片右侧膈下游离气体深度平均值为(6.2±3.3)cm,术后平均进食时间为(4.1±1.5)d,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6.4±3.5)d,术后随访气腹完全吸收时间为(12.6±5.1)d。结论:腹腔穿刺放气结合胃肠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胃黏膜下肿瘤行EFR术后伴发气腹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静芳;戴伟杰;陶国全;王琼;杨晓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远红外照射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保护作用的探讨

    目的:通过分析远红外照射治疗的原理和机制,探讨远红外照射治疗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保护意义。方法:总结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及危害,结合临床治疗结果,分析远红外照射治疗对动静脉内瘘的干预及保护作用。结果:长期进行远红外照射治疗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维持起到极为有效的干预及保护作用。结论:通过分析远红外照射治疗的原理和机理,总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阐明远红外照射治疗对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保护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顾燕萍;金蕾;严嘉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患者主索引服务在医院信息资源融合中的实现与应用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患者主索引及服务系统,以解决因医院各信息系统内患者信息不一致所导致的医疗数据难以协同共享的问题。方法:分析医院各业务系统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出利用IHE ITI-PIX V3建立全院级患者主索引的方案设计。结果:通过建立医院级患者主索引及服务系统,提供各系统统一调用的服务,实现了患者基本信息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医院级的患者电子病历。结论:在不改动原业务系统的情况下,通过IHE ITI-PIX V3实现患者主索引服务,能够有效地将医院各业务系统的患者通过身份标识号(ID)相关联,以满足患者信息共享的需求。

    作者:周芃;袁攀峰;温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低值血小板的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全血中低值血小板(PLT)的性能。方法:随机收集XN-9000检测全血PLT计数<70×109/L的临床标本48份,分别用XN-9000和显微镜计数,通过对两种方法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XN-9000检测全血中低值PLT的精密度、相关性、准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以及临床可报告范围。结果:XN-9000检测全血中低值PLT的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1.13%和1.29%;XN-9000与显微镜PLT计数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0.917X+3.217,相关系数r=0.964;XN-9000检测全血中低值PLT的携带污染率为0.12%;检测PLT的正确度(Bias%)为-1.25%~1.80%;线性范围为(0~1206)×109/L;临床可报告范围为(0~6030)×109/L。结论: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全血中低值PLT具有很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携带污染率极低,结果具有可靠性,可直接应用于临床。

    作者:吴敏;文艳;刘爱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对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肌功能评价的研究

    目的:探究应变及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对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52例住院治疗的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长短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7例),依据心尖二腔、三腔和四腔的切面得出组织速度成像图像(Tvl),运用SRI技术方法对左室基底以及心脏中部各节段心肌得到的应变率曲线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应变率值的大小。结果:观察组舒张早期和晚期、收缩期的峰值应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应变及SRI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肌功能。

    作者:丁岩;王丽;赵明;胡忠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科达Precise(105753)加速器运行情况的分析探讨

    目的:对医科达Precise(105753)加速器运行10年间所发生的各种故障和设备的整体运行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探讨加速器正常运转和提高使用率的有效办法。方法:将各种故障现象和状态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及归类,找出解决办法。结果:通过对医科达Precise(105753)故障的系统总结,明确加速器在投入临床使用的初期和运行10年以上阶段故障率较高部分,其中相对故障率较高部分包括机械部分和高压部分。结论:保证加速器的正常运转、提高设备使用率的有效办法是依靠科学的管理、合理的使用和保养,只有规范医用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操作和加速器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流程,才能够提高加速器的开机率,从而全面提升加速器在肿瘤放射治疗的综合地位。

    作者:钱建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B型超声诊断仪检定方法的分析

    目的:通过介绍B超机的检测原理及方法、分析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检测临床上使用的B超机,分析B超机准确度的影响因素,总结检测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通过分析B超机的电气特性和探测深度、分辨率、几何位置示值误差以及囊性病灶直径误差等重要参数,诊断B超机的正常工作、发射和接收声能的情况,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结论:在B超机的质量控制中必须严格执行检定规程,注重排除B超机准确度的各种影响因素,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作者:张戌;李向东;刘蓥灿;崔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将其分为非进展性脑卒中组(110例)和进展性脑卒中组(9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所有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对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入院及治疗两周后的Hcy与Hs-CRP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血管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内膜厚度增加,血管腔变狭窄。进展性脑卒中组的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54±0.39)mm,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1.08±0.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7,P<0.05);进展性脑卒中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4,P<0.05);进展性脑卒中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的Hs-CRP水平亦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2,P<0.05)。结论:血清中的Hcy和Hs-CRP水平可作为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重要指标,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其结果更为精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海永;侯新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热释光个人剂量检测预处理软件设计

    目的:建立热释光个人剂量检测预处理软件,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减少用户工作量,降低人为操作引入的各种错误。方法:采用C#.NET编程软件,遵循国家标准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编制软件。结果:建立热释光个人剂量检测预处理软件,运用软件完成个人剂量监测中个人剂量元件收发登记。结论:该软件灵活实用,可以高效、便捷及准确的进行个人剂量元件收发登记,并可解决Harshaw5500测量系统与“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系统——外照射个人监测管理子系统”衔接的问题,减少用户工作量,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率的同时确保其正确率。

    作者:陈维;王进;余宁乐;王福如;秦永春;史晓东;马加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平板探测器DR升级方案中量子探测效率检测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基于平板探测器DR升级方案中量子探测效率(DQE)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检测量子探测效率时,将入射X射线剂量与平板探测器产生的图像联系起来,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IEC 62220-1标准方法对刃钨模体图像进行分析,并结合平板探测器入射X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的线性关系,利用DQEPro设备及软件计算得出3种不同类型平板探测器升级方案的DQE测试数据。结果:实验证明,通过DQE检测可明确了解DR升级方案中平板探测器的基本性能,DQE检测能反映不同类型的平板探测器的成像性能的优劣。结论:基于平板探测器的DR系统的升级方案中DQE检测,更好地为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计量性能检定提供技术依据,确保DR升级后在诊断中的成像质量。

    作者:赵庆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PLEKHQ1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方法

    目的:探讨鉴定PLEKHQ1基因敲除(KO)小鼠基因型的方法。方法:对PLEKHQ1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进行单独饲养及配种繁殖,繁殖后其子代出现野生型、杂合子型及纯合子型3种基因型,提取每只小鼠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方法进行基因类型鉴定。结果:采用PCR和变性法成功鉴定出PLEKHQ1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结论:这种无需T7酶切的小鼠基因型鉴定方法可用于PLEKHQ1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作者:张鹏飞;张硌;陆琤;周晨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物资管理系统在设备配件库中的应用

    目的:正确应用物资管理系统,促进物资规范化管理,为全成本核算和军队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准确的设备配件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医院物资管理系统严格规范物资请领流程,科学、合理使用物资管理系统,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查找问题原因所在,确保设备配件数据准确。通过全成本核算和军队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平台提取物资出、入库信息,分类汇总各类所需数据。结果:物资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地监控各类物资的流动,实现物资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全成本核算和军队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准确数据。结论:正确应用医院物资管理系统,能够在为物资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医院财经部门工作提拱有力的支持。

    作者:胡小兰;胡立勇;简洪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标准化放射治疗预约管理模式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标准化放射治疗预约管理模式在肿瘤患者预约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2459例接受放射治疗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按照预约管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传统模式组(1206例)与标准化模式组(1253例)。传统模式组使用纸质版手工方式进行预约;标准化模式组使用MOSAIQ系统采用专人预约-排程-宣教的标准化预约管理模式预约,对两组患者的预约到达率、患者满意度、候治天数、机器利用率及技师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Elekta Synergy加速器采用标准化模式预约放射治疗,其预约到达率、患者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模式,候治天数较传统模式短,机器利用率优于传统模式;在技师满意度方面两种模式相比无差异。结论:采用MOSAIQ系统专人预约-排程-宣教的标准化预约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放射治疗患者的预约到达率,缩短患者在放射治疗前的候治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机器利用效率,并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童芳;黄玉荣;鞠忠建;夏廷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T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发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CT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发以及用于经皮肺穿刺的临床意义。方法:构思CT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将88例经皮肺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应用研制的CT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引导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CT引导徒手穿刺,两组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穿刺后留针CT扫描,观察穿刺一次命中率、穿刺时间、确诊后的阳性率对照、气胸和肺组织出血情况以及CT重复扫描次数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100%,平均穿刺时间为5.5 min,确诊后的阳性率为97.7%,气胸发生率为15.9%,肺组织出血发生率为36.4%,平均CT扫描3.0次。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52.3%,平均穿刺时间为11.3 min,确诊后阳性率为68.2%,气胸发生率为35%,出血发生率为52%,平均CT扫描5.0次。结论:CT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设计新颖,操作简单,精确度高,应用于临床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CT扫描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李杰;王先国;雷鸣;李宇;张山燕;周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STATIM蒸汽灭菌器维修案例

    STATIM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高温过饱和蒸汽,通过不可逆地破坏酶和结构蛋白,从而杀灭一切微生物使物品达到灭菌,其特点是容积不大但快速、方便。医院眼科的青光眼和白内障手术比较多,由于手术时间短、患者数量多,器械周转快,因此,医院引进该型号设备较多,手术间配有13台,平均日灭菌消毒近300次。由于使用频率太高,设备出现故障频次较高,为了减少故障发生,提高设备使用率,选取3例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该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的建议。

    作者:郭新奇;王焱;周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Varian多叶准直器连锁故障分析与排除

    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尤其以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为突出,这两项技术的实现与多叶准直器(multi-leaf collimator,MLC)密不可分。由于其取代了传统制作铅模的方法,使得这两项技术实现起来更方便和精确[1]。在使用MLC的过程中,临床希望MLC的叶片形成射野与临床要求的射野准确匹配,这就要求MLC的每个叶片保证精确到位[2]。

    作者:孟令广;雷宏昌;马蕾杰;刘冰;刘秀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投稿指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监护仪的维修方法与实例

    监护仪具有多参数实时监控、精确报警及小巧便携等特点。近年来,临床应用已从危重患者的监护发展到普通病房监护,并在一些基层医疗部门装备。随着医疗市场普及,监护仪故障维修备受关注,现结合实际将维修监护仪的经验总结供参考。

    作者:高卫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大型进口医疗设备安装验收工作探讨

    目的:探讨总结一套科学有效的大型进口医疗设备安装验收工作流程,建立规范化安装验收制度,加强大型进口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结合医疗设备管理实际,建立大型进口设备安装验收制度,并将安装验收工作流程分为前期准备、设备接收、设备商检、安装调试、操作培训和设备验收6个步骤,实现规范安装验收全程管理。结果:通过实施安装验收制度及流程,提高设备安装验收质量及效率,规范大型进口医疗设备的管理。结论:大型进口医疗设备安装验收流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保证设备性能及功能的可靠性、保障医院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作者:蔡东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培训与考核体系探讨

    目的:阐述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体系,强调使用医疗设备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严格考核,使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的功能。方法:运用系统论分析方法,从医疗设备分类、操作人员类别划分及建立培训机制等3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将操作人员分为医生、护士、技师、物业人员4个类别;医疗设备分为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验类设备、病理诊断类设备、急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以及通用类设备5个类别。对各类医疗设备的相应操作人员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并实施考核,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设备原理和标准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安全有效。通过等级培训与薪酬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利益分配更加科学合理。结论:建立培训与考核体系,能够提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设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金鑫;龚纯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学科研院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管理系统,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宣传和硬件建设,完善技防设施,构建一套完整的危险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结果:通过危险化学品管理系统的应用,管理者可以实时全程监控危险化学品的流通状态,提高危险化学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结论: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能够有效提高危险化学品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作者:何允刚;梁显刚;谭大维;古希波;吴晓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方舱医院在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方舱医院在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中的作用。方法:对方舱医院在战时医学救援、和平时期大型活动的医学救援保障、军事演习的卫勤保障、应对生物恐怖袭击、新发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救援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医学救援、担负部队应急卫勤机动力量培训以及执行偏远贫困地区的巡诊任务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作为医学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舱医院具有功能全、机动性强及组装快等特点。结论:方舱医院在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光;韩景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腔镜成形术后三维超声C平面随访不全中隔子宫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对不全中隔子宫患者宫腔镜成形术后3个月三维超声C平面随访的临床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不全中隔子宫,并采取宫腔镜手术中隔切除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术后3个月三维超声C平面随访检查,并采用宫腔镜对其宫腔内情况进行复查,将随访结果与术前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例患者在宫腔镜成形术后3个月的三维超声C平面随访结果相比与术前具有明显差异,在对患者三维超声C平面检查中,子宫内的“中隔”影像依然存在,但其内膜的夹角相比与术前较大,影像长度相比较术前短;术后3个月随访中宫腔镜检查中显示,患者术中中隔切除创面已修复且呈绒毯样,其中有2例患者见宫腔内中隔切除处部分粘连,6例患者宫腔内见较短中隔突向宫腔,12例患者见宫腔内黏膜面较平。结论:对于不全中隔子宫患者而言,其接受宫腔镜成形术治疗后,短时间内三维超声C平面的检测结果以及宫腔镜下检测不一致,不建议作为临床中不全中隔子宫患者宫腔镜成形术术后随访的方式。

    作者:师朝岭;张冉;郭卫东;刘超;曹亚坤;张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参附注射液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围麻醉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用于胃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普外择期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0.8 ml/kg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平衡盐维持,其余麻醉处置相同。术中两组均常规给予多巴胺,阿托品等血管活性药物,分别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插管后30 min(T2)以及插管后1 h(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能更早达到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对血压波动影响更小。结论:参附注射液对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冠心病患者可以改善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作者:赵晶;仲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瑞舒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用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用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8例接受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接受单纯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接受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IMT与OX-LD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7,t=5.783;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2,t=5.184,t=5.291;P<0.05);③随访5年内,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闭塞、斑块脱落及脑梗死等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7, x2=5.894,x2=5.937;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可以有效减少IMT,降低OX-LDL及优化炎症因子水平,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国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体血液回收机在异位妊娠破裂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机在异位妊娠破裂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估计出血量>500 ml,行自体血回输;对照组46例,行单纯输注异体血。围术期持续监测自体输血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测定术前、回输后、术后24 h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记录两组失血量、回收血量及输血情况。结果:①自体血液回输后与术后24 h的SBP、MAP及CV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1,t=-1.230,t=-3.591;P<0.05),术后24 h与回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t=-2.012,t=-3.205;P<0.05);②HR明显下降,回输后与回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5,P<0.05);术后24 h与回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8,P<0.05);③WBC、Hb、HCT及PLT明显升高,回输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1,t=-1.653,t=-1.406;P<0.05);术后24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4,t=-1.910,t=-1.513,t=-2.310;P<0.05);④观察组异体血输注量和输血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2,t=5.405;P<0.05);⑤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破裂急诊手术中,应用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输及时安全有效,并可显著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金红;刘文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非卵巢门位患者,按照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缝合法止血;对照组44例,采用超声刀止血。并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进行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测定,以及超声测量卵巢基础窦卵泡计数(AFC)、卵巢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PSV)。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FSH、LH、AMH水平及AFC、PSV均差异显著;术后第1个月观察组FSH、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个月观察组AMH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个月观察组PSV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超声刀止血对卵巢储备功能损伤的近期效应高于缝合法,临床应谨慎使用电凝烧灼方式止血。

    作者:张香玲;韩敏;秦智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激光联合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激光联合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6例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接受激光联合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视网膜厚度、血清VEGF及Ang-2水平以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等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t=6.839;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及Ang-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2,t=9.742;P<0.05);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脂联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2, t=8.276,t=6.093,P<0.05)。结论:激光联合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可以有效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降低视网膜厚度,抑制血管新生程度,并可优化全身氧化应激水平。

    作者:郑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FFA对98例(196只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对存在的黄斑水肿程度进行分级,并根据黄斑水肿程度指导治疗。随访1~6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眼底改变及FFA表现。结果:经FFA检查筛查出67只眼(占34.18%)存在黄斑水肿,其中轻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31只眼(占46.27%),采用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0.5 ml(20 mg);中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20只眼(占29.85%),采用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0.5 ml(20 mg)联合黄斑部激光光凝;重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16只眼(占23.88%),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0.1 ml(4 mg)联合黄斑部激光光凝。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黄斑水肿均有减轻。有5只眼出现眼压升高,经局部滴降眼压药后控制。结论:FFA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诊断、指导治疗及随访观察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赫红丹;王洁;邴寒;金奎东;初海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对DR体检发现的无症状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在DR体检发现的无症状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影像资料齐全,且经手术确诊的无症状SPN患者的DR、CT及PET/CT和手术病理资料。结果:10例患者DR检查发现肺内孤立性结节影;CT扫描后诊断考虑肺癌8例、肺结核瘤1例、肺部炎性结节1例。8例肺癌中,显示分叶征7例、毛刺征6例、胸膜侵犯或凹陷征5例、血管集束征1例、空泡征1例。PET/CT扫描放射性浓聚中等以上8例,轻度2例。手术病理示肺腺癌8例、结核瘤1例、肉芽肿性炎病变1例,与CT诊断符合率为100%。结核瘤与肺癌在PET/CT检查中均表现为中度以上浓聚,1例代谢低度浓聚者病理为肺腺癌。结论:多层螺旋CT是检查DR发现的无症状SPN有价值的影像设备,精细扫描加上图像后处理技术寻找SPN的良和(或)恶性征象,对DR体检发现的无症状SPN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基根;符喻矗;聂世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和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是否可以降低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方法:将胎龄在28~34周(+6 d)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BiPAP组(24例)和NCPAP组(25例),常规使用PS进行替代治疗,若这两种方式不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则使用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主要观察指标为出生24 h、48 h及72 h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气胸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脑室内出血发病率(Ⅲ级以上)。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24 h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无差异;BiPAP组48 h、72 h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明显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6,x2=4.325;P<0.05)。两组间次要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BiPAP可明显降低RDS患儿出生24 h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

    作者:白丽亚;赵莉;马玲彦;王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诊断多发性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超声对多发性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诊断,分析超声诊断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优势。方法:选取多发性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6例,选取其130个甲状腺微小癌结节,并按照2∶1比例选择43例良性患者的65个良性结节进行正常对照,记录各自回声程度、边界清晰度、大体形态、血流情况以及钙化分布等数据,并分析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经病理确诊的130个TMC结节中,有113例结节与超声诊断结果相同,诊断正确率达86.9%;病理确诊的甲状腺微小癌中以乳头状癌多见;回声强度、肿瘤边缘、钙化程度、血流阻力指数以及纵横比在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别,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超声检验对于诊断多发性甲状腺微小癌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在保证准确度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简化,建议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张娜;范宏艳;范吉英;张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患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有围生期窒息病史的新生儿在72 h内行颅脑超声检查,观察脑组织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此类患儿常见脑损伤类型及超声影像表现。方法:选取90例出生72 h内行首次颅脑超声检查的患儿,经颞囟检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参数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以及阻力指数(RI)。结果:在90例患儿中有70例表现不同程度的脑损伤,阳性率为77.8%。结论:颅脑超声可早期发现脑组织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且超声具有床旁检查的优势。

    作者:李静波;西小青;张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浆液性囊腺瘤在多层螺旋CT中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浆液性囊腺瘤在多层螺旋CT中的影像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浆液性囊腺瘤在发现时体积、形态变异很大,其体积为3.0 cm×2.0 cm×2.0 cm~13.0 cm×15.0 cm×26.0 cm不等;其中18例占据2/3盆腔空间、6例累及盆腔及腹腔间隙、8例合并病变内出血、3例合并病变内感染;有23例病变内有多个分隔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在其病变的分类,病变内部密度特点,囊壁的影像特征,与子宫附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能够提供影像的诊断及鉴别,为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作者:戴捷;范治国;曹俊华;李军峰;强少文;钱华;丁晓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注射器用耐辐照聚丙烯材料应用进展

    聚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用其制作医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的技术已日臻成熟,而传统的环氧乙烷灭菌方法污染环境,灭菌后的残留物质严重危害使用者的健康,由于普通的聚丙烯材料不具备耐辐照能力,通过在聚丙烯原料颗粒中加入稳定剂、游动剂等添加剂以及采取增韧或温度等处理,方能有效改善耐辐照能力。因此,辐照灭菌替代环氧乙烷灭菌是其发展趋势。

    作者:朱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学专业继续教育思路与模式

    检索医学专业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分析医学专业继续教育的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专业继续教育新思路与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设置来增强医学基础理论、医学新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营养学、专科医学及医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医学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继续教育与技能拓展,确保继续教育教学机构的教学水平,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监控与反馈系统,终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继续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打下基础。

    作者:张严 刊期: 2015年第08期